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剑桥教授:为什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中国是个“大坑”?


核心事实


西方殖民强国从18 世纪后期开始入侵太平洋地区,到19 世纪末,将太平洋从中国的“后院”变成它们自己的“后院”,将南海附近的大部分地区变成殖民地。它们在太平洋的大量专属经济区源自这些殖民扩张,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则使这些专属经济区变得合法了。



中国、西方殖民主义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彼得·诺兰


 

彼得·诺兰(Peter Nolan,1949-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终身教授,剑桥大学发展研究学科主席,曾被《金融时报》誉为“比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地球上的任何人都更了解中国经济的人”,著有《中国与全球经济》、《中国与全球商业革命》、《中国处在十字路口》、《融合中国:走向协调型的市场经济》《中国正在买下全世界吗?》等等。




西方媒体热衷于宣传中国政府扶持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攫取资源”。此外,中国与日本就东海中一片无人小岛展开了一场引人瞩目的纷争(中国将这些岛屿称为“钓鱼群岛”,日本称为“尖阁列岛”)。西方媒体中有关中国宣称拥有南中国海领土的报道也比比皆是,这些报道还指出如果中国的主张成功,可能会获得位于南海海中或海底的潜在自然资源。


西方媒体时常谈及所谓中国在南海“恃强凌弱的行为”,有些评论家还暗示一场新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可能始于该海域的争端。争端所涉及的领土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战略意义,也很可能拥有大量自然资源。不过,与1982 年联合国一项“革命性”的决议中所涉及的资源相比,南海资源在各方面都无法望其项背。


1982 年,联合国颁布了一项“革命性”的法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该《公约》允许各国从本国海岸线出发建立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中国是《公约》签署国,南海争端主要围绕中国主张的专属经济区与其他争端国主张的哪个更适合《公约》的原则而展开。


不过,与前殖民强国由于《公约》而得到承认的广袤海上领土(这些海上领土有一大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太平洋附近)相比,南海无论是在面积上还是在潜在资源上都相形见绌。直到18 世纪后期,太平洋还是中国自家的“后院”,西方的影响微不足道。前殖民强国从以前帝国保留下来的小块“零星剩余”领土攫取巨大资源,这一过程几乎完全没有引起国际关注;而中国与邻国就一块面积小得多,并且长久以来有着紧密关系的专属经济区产生复杂争端,却在国际媒体关于亚太地区海洋资源控制的讨论中占据了主导位置。


蓝色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缔约国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并没有加入《公约》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对可耗竭资源存量的显著下降越来越关注,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全球鱼群量迅速降低。(Roberts,2007)就开采化石燃料和从深水区及环境险峻区开采其他资源来说,技术进步也为大幅增加开采提供了可能。于是国际上对世界海洋产权的兴趣更加浓厚。


1982年,经过9年谈判,联合国正式通过《公约》。《公约》建立起一个法律框架,管理对世界海洋的所有和使用。到2011年,161个国家和欧盟成为《公约》的缔约方。一旦一国成为《公约》缔约方,就有义务使其海洋主张和国家法律与《公约》保持一致。陷入南海争端的各方中,有5个国家(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都在1996年前批准了《公约》。另一争端方中国台湾无法批准《公约》,因为它不是联合国的成员,但它自己的内部“法律”也与《公约》保持了一致。


UNCLOS对不同层面的海洋权益归属作出了极其具体和复杂的划分



《公约》出现前,海洋国家在其海岸线外12海里(22公里)的领海内拥有主权。很多争端是围绕12海里界限以外的权利范围和本质产生的。《公约》建立起一个叫作专属经济区的新资源区,“变革性”地改变了海洋法。专属经济区毗邻领海,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准线起向外延伸200海里。《公约》允许前殖民强国根据前帝国的“零星殖民地”为基础大幅扩展合法控制的领土。在专属经济区内,沿海国拥有开发开采活体和非活体自然资源的主权,不仅有权开发、开采紧邻海床上方的水域资源、海床本身和底土的资源,还有权从事开发、开采这个区域的其他活动,例如利用水流、潮汐和风力生产能源。由于自然资源耗竭速度加快,加上全球人口膨胀至顶点时会多达100亿人,国家独占专属区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公约》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规定岛屿有资格拥有和陆地领土一样的海域,包括200海里(370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尽管殖民帝国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早期大部分已经解体,还是有众多小岛要么仍是高收入国家的正式殖民地,要么以其他方式处于高收入国家的管控之下。法国、英国和美国的海外专属经济区(包括阿拉斯加)的面积远远超过其母国领土的专属经济区,这些区域大部分由散布在广袤海洋中的小群岛组成,使得这些国家能对广阔专属经济区中的资源行使唯一权力。这一权力经常借由相关国家的武装部队来执行,包括美国大量的海岸警卫队和海军舰队。


UNCLOS规定的“领海”“近海”与“专属经济区”示意图



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是拥有专属经济区面积最大的6个国家(表1)。每个国家都是发达的前殖民国,人口主要是白人,6国的总人口为6.04亿,相较之下,中国有13.38亿人。这6国中的每个国家都在15—20世纪中期的殖民时期打下了广阔的海外专属经济区的领土基础。6国专属经济区的总面积达到5400万平方公里,其中约有四分之三(3900万平方公里)与母国领土是分离的。


与美英法等国通过《公约》获得的专属经济区相比

中国的南海几乎只是个小湖

甚至南半球小国新西兰,面积都是中国的两倍多




此外,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母国领土”的存在正是缘于欧洲白人殖民者的殖民,这些殖民者强行(经常用暴力)剥夺了土著居民对自有资源的产权。中国的无争议专属经济区只有约90万平方公里,仅是美国、法国或英国一个较小海外专属经济区的规模。即使中国对争端领土的主张全都成功,其海外专属经济区的总面积也不大可能超过300万平方公里。


英国:603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


法国:975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


美国:1427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


澳大利亚:1014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



中国与大陆毗邻的无争议专属经济区只有约90万平方公里,中国还主张在南海拥有不到2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除了南海,中国没有对任何海外岛屿提出领土主张,而南海地区的国家以及毗邻南海、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省份的台湾也在奋力争夺该地区的主权。中国没有寻求建立一个海外帝国,这与欧洲强国和它们的殖民者后裔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这一差异给各国海洋资源产权在全球的分布(特别是在《公约》下的分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媒体通常声称中国有一个长期“珍珠链”战略,要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打造一系列海外基地。美国安全委员会中的三大强国,即美国、法国和英国由于它们的殖民史总共拥有约23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如果包括阿拉斯加的收购,上述总面积将增加到2600万平方公里。这些国家各自的专属经济区占据着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广袤地区,有着巨大的战略价值,形成了一条环绕整个地球的真正的“珍珠链”,构成了海外军事基地网的平台。


美英法三国拥有的专属经济区



同时,就世界的稀有自然资源来说,它们也具有极大潜力。联合国的一项革命性决议为这些经济区的占有提供了保障。根据《公约》来合并取得领土的趋势,令中国在与紧邻国家的南海领土争端中显得格外无奈。全球媒体似乎成功地让人们的思维聚焦在一只老鼠身上,却没有人注意到站在他们背后的一头大象。


中国实际拥有的专属经济区(紫色部分)


 

近年来国际媒体将大量注意力投到对南海争端的分析上,大部分分析的焦点是中国可能取得对南海海中或海底潜在自然资源的控制。世界前殖民强国通过《公约》机制,靠《公约》撑腰,“革命性”地在广袤海域中获取对自然资源的控制,这种现象除了在专业的法律期刊中外,引起的注意可以忽略不计。相比前殖民国家通过联合国立法的法律机制攫取的庞大资源,南海海域以及南海海中或海底的潜在资源就微不足道了。


中国位于广袤太平洋的边缘,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存在,在过去两千年的大部分时期都大体拥有现在的领土,太平洋构成了它的“后院”。中国从历史早期开始就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具备了侵略能力,能够入侵东南亚和太平洋上人烟稀少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群岛、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和北美的西海岸,可中国并没有选择这样做;相反,中国的统治者将精力都放在有效治理大陆上。


中国尽管至少两千年来在东亚全面占据主导地位,军事实力胜过东亚其他国家,与南海附近地区也有着深厚的贸易关系,但并没有寻求在南海附近地区殖民。中国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内陆社会”而寻求在东南亚殖民—“内陆社会”有一种“大陆心态”,即从其“强有力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断发出牵引力。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一直强调以非意识形态方式监管市场,从而在自己领土内为大众利益服务的重要性。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矛盾不断加剧之际,这一理念有可能为人类物种的生存做出无价贡献。(Nolan,2009)


中国向东南亚移民示意图



直到18世纪后期,西方在太平洋的影响还很小。库克船长在1768—1779年三次划时代的航行成为世界历史的伟大转折点。西方殖民强国从18世纪后期开始入侵太平洋地区,给动物和人类群体都带来了深具毁灭性的后果。到19世纪末,西方殖民强国将太平洋从中国的“后院”变成它们自己的“后院”,将南海附近的大部分地区变成殖民地。中国的地位沦为苦力。上百万贫困的中国移民涌入南海附近地区和遍布太平洋各处的群岛,在主要由西方拥有的煤矿和种植园中工作,正象征了这一戏剧性的地位变化。

太平洋中的专属经济区源自西方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的殖民扩张,这些专属经济区包括阿拉斯加,现仍由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拥有的太平洋群岛地区,俄罗斯的太平洋领土,还有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中和附近作为西方殖民扩张的直接后果而存在的专属经济区面积达到3090万平方公里。


西方在东南亚的殖民:

法属安南,英属缅甸,西属菲律宾,荷属东印度



一方面,西方非常关注中国对南海的介入;另一方面,又对于源自西方殖民史(包括在中国“后院”太平洋的殖民史)的西方庞大经济专属区完全没有分析,这两者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出了国际媒体的性质和西方公众的看法以何种方式形成的深层次问题。考虑到始于南海争端的一场新“伯罗奔尼撒战争”有可能出现,在这两个议题上的区别对待尤其令人不安。在人类物种进化的这个脆弱时点,我们西方对于自己是谁、世界其他地区如何看待我们,有着极其狭隘的观点。

 

END

 


 本文出自

《认识中国——从丝绸之路到<共产党宣言>》

[英]彼得·诺兰著,温威译


活字文化策划

中信出版社,2017年3月


(点击下方长图查看详情)


现已发售


活字文化设计师摄于北京三联韬奋书店






长按关注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海权的国际法困境
国际海洋法缺陷加剧北极争端 环北极8国航道争夺-新闻频道-和讯网
聚焦太平洋|英国海外领土海洋划界实践及影响
专家称菲诉诸法庭缺法理依据 中国没有应诉义务
关于领海的划分
中国海域争端面临两难 搁置争议原则受到挑战A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