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梳女”的时代已经过去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迟),眼泪未干下厨间。”

    这是一段曾流传在岭南地区的新婚歌谣。

    洞房花烛夜,一直是男人眼中的人生得意事。

    却有这么一群女人,用近乎悲惨的遭遇,给出了新婚的“她视角”:

    一朝泪别生养多年的父母,嫁进婆家,天不亮就要起身做饭,动辄是公打婆骂。

    图源《白鹿原》 下同

    这样的故事,以歌谣的形式,曾广泛而隐秘地记载在中国乡镇的闺间室内。

    出嫁姐妹归宁时哭红眼的怨怼;

    有记忆以来母亲忍受的辛劳凌辱,和“卖女换媳”风气的盛行;

    “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四朝跪烂九条绣花裙。”

    都给那个盲婚哑嫁,女子依附夫父存活的婚嫁年代,蒙上一层宿命式的阴影。

    今天她姐要说的,却是晚清时几个大逆不道的女子的故事。

    她们绑起了头发。

    她们名叫,自梳

    很久以前,在顺德容奇镇,有这么一户胡姓人家,养了五个女儿。

    五个女儿具是美丽本分,很快便到了婚配年纪,纷纷各自出嫁。

    大姐嫁到了镇上有钱人家做了「守墓清」,就是清清白白嫁给去世的男人守活寡;

    二姐嫁给了富商做妾,过门不到一年,不堪丈夫和他大老婆的打骂、家公的调戏而跳井自杀;

    三姐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的石匠,丈夫采石时跌断了脚,家无生计,被迫拖儿带女上街乞讨;

    四姐咬牙嫁给穷人家的情郎,生活的重担,一家人的刁难使她未及30岁便面黄鬓白。

    最美貌聪慧的五妹,看到四个姐姐在婆家的生活后,深深看透当时婚姻的剥削本质,26岁仍立志永不嫁。

    父母无奈,只得为五妹在村头置了一座小屋容身。

    当时女子出嫁时都会梳起发鬓已昭示妇人身份,“一梳白头到老,二梳子孙满堂”。

    五妹却自己梳起发鬓,拜别双亲。

    “儿此身已自嫁,终身自梳。”

    女子自梳发型 图源网络

    这是一帮历史上曾真实存在的女子,她们或因父母逼迫,或因不肯盲婚哑嫁,纷纷选择离家自梳,终身不嫁,上演了一场女性间的集体“叛逃”。

    封建时期,独身女子生活何其艰难?

    自梳女们聚在一起生活的地方,就是后世所称的“姑婆屋”:

    姑婆屋,男人止步,父兄莫入,一入姑婆屋终身自梳。

    现存姑婆屋遗址:姑婆屋里的女人,终身不嫁 图源网络

    女子梳鬓,向来是封建时期女人一生中的大事。

    不同于出嫁女的梳鬓,自梳女们也有她们的仪式:

    清早以黄皮叶煮水沐浴,梳妆打扮,宴请宾客,再请德高望重的老姑太梳头。

    自梳仪式 图源 电影《自梳》

    同样的梳头曲,不一样的唱词。

    是这出黑色荒诞剧里,满怀抗争和美好愿景的温情。

    自梳女梳头祝词 图源:电视剧《自梳女》 下同

    就连被父母逼进洞房的自梳女,也能在那个吃人年代里,得到最后的救赎。

    洞房之夜时,新娘会穿上特制的连体衣,上下相连,缝得特别牢固,同时自带一把明晃晃的剪刀。

    邻近的“自梳女”们会彻夜守护在新房边上,随时保护新娘免遭侵犯。

    这是发生在100年前中国珠三角乡村里的,Girls Help Girls。

    甚至衍生出了迥异于传统家庭模式的“金兰契”——

    两个同样未婚的女子,同居为契,相依为命,彼此忠诚。

    她们在男权的世界里,手牵手共同站在了封建礼教的覆巢之压下。

    图源 电影《自梳》

    刘嘉玲有这么一部电影《自梳》,就近乎怜悯地刻画了两位选择迥异的女子,在乱世里交织的命运。

    意欢是贫苦人家的女儿,父亲欠债无力偿还,要把她卖给债主抵债。

    玉环是青楼妓女为妾,几经流转于男人间,被玩弄背叛的遍体鳞伤。

    玉环替意欢还了债,一个最低贱的妾,随手救了一个意图自尽的自梳女。

    她们的相依为命,是一部没有男主角的女性默片,是溅满封建剥削的男权史里,独属女权主义的片刻温情。

    图源 电影《自梳》

    网上前段时间,火了《自梳女》纪录片里的采访截图。

    2012年,25岁的纪录片导演陈贞萍访问了顺德仅剩的6位姑太(老年自梳女的尊称)。

    曾经立志终身不嫁的少女,如今已成垂垂老妪。

    她们终身或为尊严,或为自由,或逼不得已,以终身伶仃,成就了自梳女的血与泪的“传奇”,和女人间彼此救赎的可能性。

    自梳女 图源:网络

    千百年里,多少女性故事?

    或为三从四德,生儿育女的妇德典范;

    或为迎来送往,以色侍人的男权意淫;

    或为宅院深重,一生守着一座牌坊的贞洁烈女;

    历史上没有真正的女人,唯有昙花一现的“自梳女”,是一部千年男人史里,溅落的她身影

    可她姐不想“讴歌”自梳女,更不想后世的我们,为她们粉饰太平。

    千万,别做自梳女。

    一个女人不婚,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女儿不外嫁后,就可以留在家中像子嗣那样继承家业吗?

    不肯盲婚哑嫁或卖身为妾的女人,自梳后,真的得到了婚恋自由吗?

    自己嫁给自己,听起来非常美好。

    但这就像从良自赎的妓女,背后隐藏的是与封建社会博弈下的压榨。

    自梳,听着是选择,本质却是无路可走之下,被强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图源 网络

    她姐厌烦透了男权社会动辄拿“贞洁”pua女性的低劣手段。

    但哪怕是自梳女,当时社会容忍她们自梳的首要条件,仍是贞洁。

    一旦自梳,必须终身“洁身自好”,若还有世俗的爱恋欲望,就是伤风败俗的荡妇,不但人尽可辱,甚至被浸猪笼。

    图源 电视剧《自梳女》

    女儿出嫁就是外人,世界之大,却无自梳女片瓦安身。

    平时要赚钱贴补娘家父兄,垂危时却连娘家都待不得,出嫁女不入娘家祖坟不入祠堂,连身后事都不能娘家人操办。

    孑然一生,末了只有姑婆屋的姐妹们帮收尸,孤坟草席,黄土一捧。

    那时还有这么一种说话,未婚处女晦气,死后会变孤魂野鬼。

    为了能在百年后有香火供奉,自梳女只能选择与男人“假结婚”,要么出钱给男人买妾,要么和死人冥婚。

    男权社会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捕猎网,逼得你只能咬牙流血,成为供养它的牺牲品。

    图源 网络

    继承权,冠姓权,谋生权……

    自古至今都像三座大山,阻碍着女性独立的真正出路。

    在父姓继承权下,生而为女,就是原罪。

    封建礼教就是一场建立在父姓继承权上的彻头彻尾的男权阴谋。

    只有男人才能继承家业,传承香火;男人的血脉和姓氏把持着财产,资源和话语权。

    女人成为被“圈养”的附属品,以婚嫁的名义,被一个父姓家庭养大,再交换到夫姓家庭生儿育女,延续夫家血脉,来得到一点社会保障和百年归属。

    男人才爱宗族家谱那一套。

    婚和姻,皆是女字旁,却是利他性。

    图源《白鹿原》

    封建女子,更没有谋生的权力。

    在家父养,出嫁夫养,男人拥有谋生和继承的权利,才拥有定义婚姻和道德的资格。

    晚清时的顺德之所以能出现自梳女,是因为从前的女孩,不结婚就没办法生存。

    而缫丝厂的出现,工厂女工的身份,让贫苦女孩有了独立谋生的可能性。

    晚清的珠三角地区,新兴棉纺工业兴起,纺织业天然需要大量女性工人,单身未婚又急需钱的女人们,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先锋”。

    图源 电视剧《自梳女》

    据史料记载,光1930年代,顺德4万妇女,自梳的就有1万有余。

    “东莞、西樵、番禺一带,几乎家家户户,有人自梳,一些村庄在个别年份,竟无人出嫁”。

    一旦女人能自给自足,封建婚姻的捆绑瞬时崩塌。

    自梳,蔚然成风。

    中国南方的田间乡里,涌现出无数耳闻着出嫁姐妹悲惨遭遇,毅然自梳外出寻找新天地的年轻女性。

    以她们的终身幸福,弹响了中华历史中,一首惊世骇俗又悲壮的乐章。

    电视剧 《自梳女》

    “自梳女”,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她们伴随着新中国的兴起,见证着时代和舆论的浮沉。

    她们曾毅然抗争包办婚姻和买卖;曾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棉纺工业;亦曾远下南洋,为保姆,为女工,赚取振兴家乡的第一桶金。

    1959年,据说有500多名“自梳女”凑钱,在她们的家乡常平,建了三处“十姊妹”屋,分别取名为“义和堂”“如意堂”“成意堂”,只为援助后来的不愿在婚姻里苟且的女性。

    现存姑婆屋遗址 图源 网络

    顺德由南洋返乡自梳女修建的养老院“冰玉堂”,就是现存姑婆屋中最气派的一个。

    自梳女老无所依,无祠堂无牌位,姐妹们就自己给自己刻神主牌,活着盖好红纸,死后受后来人的供奉。

    “冰玉堂”极盛时,一共30多个故太在其中居住。

    姑太们大多从南洋归国,日常喝咖啡,煮咖喱,烫头发,姐妹间高朋满座,相依为命。

    盛极一时的冰语堂 图源 网络

    唯有死亡能带走女人的志气。

    陈贞萍的《自梳女》纪录片里,有这么一组镜头:

    年老的姑太黄齐欢,独身站在冰玉堂里重温里自梳女早年的合影。

    时空里似乎还残存着姐妹们昔日的音容笑貌,她指着合影一个个人头数过去,一张脸就是一个生平:

    少女时被打骂的日常,决绝自梳的叛逆,棉纺工厂闷热黏腻的空气,和背井离乡远下南洋的孤寂……

    图源 电视剧 《自梳女》

    “后悔吗,做自梳女”

    也许也有一点吧?

    若能选择,谁不想岁月静好,儿女双全。在平等的环境里实现平生价值?

    “死了、死了、死了、死了、死了……都死了。”

    照片中最后只剩6位姑太。

    她们是“最后的自梳女”。

    冰玉堂的姑太,如今已无几人留世 图源 网络

    浮生若梦,世事一场空。

    何必粉饰自梳女的“幸福”?

    她们本可以,本应该,更幸福一点。

    她姐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不婚主义”盛行的今天。

    自梳女,成了一部分人追捧的“独立宣言”。

    图源:新浪微博

    她姐读书时,课本上有这么一篇文章。

    矮小的工厂筒子间里,住满骨瘦如柴的“猪猡”,她们都是家乡各地,被黑心老板召集来的女工。

    自梳女,或许也曾是这些“猪猡”中的一个牺牲品。

    图源 网络

    女性解放、女权发展,不该是以牺牲女性幸福“赎”来的。

    自梳女警醒我们的,恰恰是我们的社会,不要再出现自梳女们。

    比起“不婚”“反婚”,我们要呼吁的,正是婚姻自由的权利。

    你有自给自足的资本,有权选择按你想要的方式过一生。

    现代婚姻的本质,不该是父姓主义的圈养和男权女权的博弈,而是相爱和通力合作。

    图源 网络

    姑娘们,与其“向往”自梳女。

    不如要自由,先自立。

    欲谋爱,先谋生。

    经济独立才是女人最大的底气和资本。

    这个道理,300年前的女人都懂,现代的女性们,更应该懂。

    就像一个网友说的。

    与其纠结“嫁给什么男人才算嫁的好”“男人变心这么办”“没有男人要我成大龄剩女”……

    一个靠自己体面生存的女性,无论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可以拥有安身立命的自信。

    图源 《我亲爱的朋友们》

    网上曾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叫《小喜》。

    生儿大欢是张庄的传统,女儿命贱,生下来不是换婚就是卖钱给儿子娶媳。

    可是改革开放给了当地女孩改变人生的可能性。

    第三代张庄女儿们,连夜叛逃出了重男轻女的村庄,在沿海地区创立了自己纺织厂、服装厂。

    谋生给了她们定义家乡女性命运的权利,她们可以批判男人的“封建脑筋,封建专制”,可以给家乡带来蔚然风气。

    于是生儿大欢后,多了这么四个字——

    “生女小喜”。

    图源 豆瓣

    真正的女权,谋求的一定是“自由”。

    是中国土地上,任何一个女孩都能平等受教育,能知自尊,懂自立,能有一技之长的“谋生的自由”;

    是每一个未婚女孩,都能自主选择的“婚姻的自由”,不因年龄和生存“贱卖”,也拥有离婚和独身的底气;

    是在男权世界里,不甘心捡拾边缘残渣果腹,也敢于问鼎核心权力,平等参与社会分工,公平获得职场资源的“发展的自由”

    100年前的自梳女,被迫在封建礼教下,以婚姻为赎金,锁起七情六欲,重重低头上供,才赎回一丝丝为人的自由。

    100年后的姑娘们。

    我们的人生,该由我们定义。

    图源 网络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点个在看——

    致敬百年前的自梳女们。

    无需粉饰她们是现代不婚主义的浪漫童话。

    她们是被黑暗现实逼上梁山的悲壮勇士。

    正是有她们悲鸣在前,我们才能在黑夜中,谨记中国女性们最终将抵达的方向。她刊

    资料来源

    1.《自梳女》1990电视剧

    2.《凤凰新闻》历史频道—野史日记

    3.李宁利《自梳女的“婚嫁”象征》

    4.《珠江三角洲"自梳女"风俗初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400年前,这群终身不婚的女人,决定冥婚
古代特殊习俗:自梳女与不落家的特殊习俗
近代广东女子的独身现象:自梳和不落夫家
清代末年奇俗:女子终生不与丈夫同房 - 古史漫谈 - 青年论坛
最后一代自梳女即将消失:不结婚不生育的人生是怎样的?
【每天老照片】--9786--你听说过自梳女吗?她们相约不嫁,与同性相伴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