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的十二品

文章来源:据无心者讲课录音整理

时间:2019.02.23

(接前篇《从春季养生说起》)

听众问:我经历了生活的很多事情之后,也接触到了一点点,不管是佛学也好,国学也好,什么也好。我转了一圈以后,自己现在也在修一点心理学,然后也在上一些课程。在这期间我不知道怎样去定格自己所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境界。就在学习心理学的道路之中,我也感觉好像跟佛学也是那么的接近,也是那么相通,跟国学也是有一些东西是那么的类同。所以我在学习以后,就觉得好像我又认同这个,也认同那个,觉得这个也很有道理。我就拿不出自己心思,就是我不知道哪一种追求是合适于自己,还是自己像这种中庸的,感觉好像都合适,怎么觉得都好,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种思想好,还是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去追寻……

  其实你说了这么多就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国人缺失了文化,缺失了知识,也没有了信仰,这是一个很可悲的现象。佛学、心理和所谓的国学其实都离不开一个词——抄袭。相互抄,抄到后面大家都很像,然后大家都坚持自己的立场。其实一个人去追求那些东西,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迷惑。这个迷惑很可怕,有多可怕呢?你都把自己给丢了。而中国人真正的文化是什么样的?说实话很简单,就是一句,中国人真正的文化就是自我觉悟的知识。而自我觉悟的知识浓缩起来就一个词,两个字叫——生活。可是这个生活可不简单,所有宗教追寻的最终目的就是走向生活。但是所有的宗教都因为在历史的潮流当中,因为历史潮流的变迁,政治的更替以及所有曾经这些人内心的自私和欲求,让那些东西与真正的生活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我们打个比方去说,在座的有很多是同事,同事之间有没有相互之间觉得有人做人不是太地道,有没有这样的人?肯定有。好几个都觉得那个人非常棒,是不是?那不地道在哪里?棒又棒在哪里呢?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放在一边,再去看另外一个问题。说这个人很聪明,说这个人很笨,聪明是说这个人反应很快,很敏捷,很敏锐,很能够领会。笨是什么?这个人做事情榆木,反应迟钝。是不是有这样的说法?为什么会笨呢?为什么会聪明呢?为什么有些人喜欢那个人,有些人不喜欢那个人,到底是源于什么呢?比方有人说他私心重,私心重的人做事情人家都不喜欢,他做事情太纠结,想法太多,做事情很慢,然后往往总是做不到点子上,所有人都不愿意跟他合作,是不是有这样的?这都源于什么呢?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将人分做12个品,这12个品我先不说,我们说说中国人经常听到的一些词汇,就知道中国人是有把人分作品的。但是当我说出这12个品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了。第一个词汇叫庸人自扰,经常说对不对?愚不可及,附庸风雅,明白人,达者为师,贤良之人,大善之人,这都是我们中国人语言里面的,是不是?但是我们知道这里面都有什么内容,是不是不知道,确实不知道!

  我告诉你们,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将人定为12个品。这12个品分为上品、中品、下品,每个品当中有四个内容——道、圣、真、仙、善、贤、智、达、明、附、庸、愚。上品是道圣真仙,仙人、神仙,最高级别是道人,合和于天地宇宙大道之人。第二品是圣人,圣人是了悟大道之人,了悟大道和合和大道是两回事。比方说你知道看手机不好,但是你还是看了,这叫圣人;你知道看手机不好,你根本就不想看,你该看就看,不该看你就不看,合和于道了。道圣真仙——道人,圣人,真人和仙人、神仙,是上四品。善贤智达——善人、贤者、智者、达者。古人说达者方能为师,对世俗常人来说达者为师。智者,具有智慧之人。明附庸愚——这是个明白人,对世俗一切都很明白,做事情很通情达理,是不是?附,妇人之仁,是不是?这是个妇人之仁,做事情很多纠结,他总想做什么,却总是纠结又做不成,他想法很好,做的就很糟糕,是不是?一个事情他想个千百遍,到底是先跨左脚还是跨右脚,他还在琢磨。庸人自扰,什么事情都是愚笨之人,所以你看中国人附庸风雅之辈,上不了大台面。

  你看中国古人是不是有很多这些语言,实际上你看到没有,确确实实就是分为了十二个品,人品。你是哪个品的人?说人品不是说这个人好坏,然后我们回过头看人品与好坏有关系吗?没有关系的,说人品好,其实是句错误的词。什么是品?这才是品。你是仙品还是圣品,还是善品,有品就有阶,品阶,你是哪个品阶的,对不对?佛教管这叫果位,你是哪个果位的。有果味的区别,有次第的区别,佛教是不是说几地菩萨,比如说八地菩萨、九地菩萨,还有第次之分,是不是?所以我们中国人从远古老祖宗就已经是有人的十二品的。这么一说清楚了吧?刚才说那些成语的时候,听到确实中国人是有这么些说法,附庸风雅之辈,愚不可及之人,达者为师,大善人,是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可是我们真的知道说这个是大善人,这个原来说的是人品?现在知道了吧!这人分为十二品,是有品有阶,知道吧!

  我们在这些所谓的佛教,所谓的心理学里边,学到了什么呢?其实我告诉你们,我们学到的都是表面的表象,仅此而已。就像人做事情一样,做事情的出发点是什么样的。有很多人基于喜好去做事情,有些人基于欲求去做事情,有些人基于惯性去做事情。这个喜好、欲求和惯性,其实本身都是动机,但是都是被迷惑的动机。他不是真正能守住自己而进行活动的动机,守住自己而进行活动的动机是什么样的?是他能够看着自己的躯体在活动。我们所知道的电影、电视艺术表演,有些人是投入的表演,有些人是看着自己进行活动的表演,你觉得投入的表演和看着自己在活动的表演哪个更高明?所以,我们活动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被一个习惯性的惯例就被拖走了;一个喜好拖你进去,你也被拖走;一个欲求脱你进去,你也被拖走了;一个好奇脱你进去也被拖走了,是不是?在这些学习当中你有没有看到,无论是心理学还是佛学,实际上给予你的都是一种吸引,你是被它拖进去了,你是好奇,一种欲求被它拖进去。这样拖进去的学习,你觉得能学到东西吗?学不到,我告诉你真学不到。真正一个人要进行学习的时候,要做什么呢?在进行学习之前要做什么样的准备,才能真正的学得到东西呢?

  我们中国人有很多词语,自大、自私、自以为是、自卑,这个自字的还有多少?很多,这些都是负面的,我们要走向正面的,要从什么开始?从自知开始,自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知、自立、自信、自强,最后才有自己。当你走到自己之后,才走到了学习的基础。现在的人不这么说,现在有些人说,悟后方能起修,听过这句话没?悟是什么?就明白了,觉悟了,悟后方能起修,修行修的是什么?所以中国人的话里面很有意思的,但是我们中国把文化都丢了,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有个词叫教育,教育和修行和修炼有什么不同?你们跟我说一下看,教育和修炼之间的区别在于什么?不知道了吧!

  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这就是它们的区别。教育是被动的,修行是主动的。教就是调教,教心育性,心指的是心性,修心养性,还是心性,修心练性还是心性,根本在心性上面,心性磨砺好了,就成功了。一个人正视自己,就意味着他能看到自己所有的问题与不足,而不是去学习所谓的填鸭的知识,学习所谓的表面的东西。你去学习佛经,学习道经,学习心理学,学习那些传统文化,说白了都偏了题,偏了什么题?把心性给丢了,为什么呢?我见过很多女士去学习这些东西,学的东西越多,回去以后以为自己越厉害,弄的家庭越糟糕,甚至老公都不要她了,甚至一辈子嫁不出去,找不到男人,为什么?因为心性坏了。

  学的东西多的人,特别是女子。如果她有一句话说——我跟你说,你这个不应该是这样做的,如何如何——就把自己那一套拿出来了。作为一个男人,他是不会接受的。为什么?因为男人始终是一个家庭的主导者,不是接受不了,你在说问题的时候,你的认知其实是有问题的。我们中国人说眼睛和心灵之间是有直接的关系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的心锁死了,你已经把你的所有的东西聚在那个点上面,你认为那个男人就该向着这个点走才是对的,你把一切都抛开。就像现在男人中有一句话叫什么?为了一棵小树苗毁掉一片森林,是不是有这么说法?可是你是为了一颗种子毁掉了一片森林,那片森林是什么?是所有的认知和可能性,你却因为你所说的那个点把一切都否定了。

  你的认知真到了吗?你有多宽的心量,你才有多宽的眼界。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不是?可是当你去学习那些东西的时候,你的心性其实都被你败坏掉,因为那些东西让你有了一个极强烈的主观意愿,就是先入为主。你认为那些是对的,超过那些都是错的,背离那些都是错的。你学来的东西就成为你最大的枷锁,成为了你的牢笼,牢笼将束缚你,束缚得让你永世不得超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这样的,像刚才你说的那样的学习,其实是极大的错误。而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是回归自我,而不是去拥抱那些。回归自我,从心性开始,修心,是破除欲求、情感、思维以及感官的束缚,让心获得自由,才有了真正的逍遥。而你去学习那些东西,是把你的心给束缚死了,你觉得还有逍遥可言吗?人生就不再有逍遥。所以修心不是说要把心修得多硬,或者修得如何,而是让一切不对它进行打扰。

  所以你看所有修行的人都在寻求静和定,是不是?静心定性,心静性定,性定就不会起波澜,心静就不会有束缚。所以你看所有的修行人都在寻求着静和定。以前我师父跟我说,他说你记住了,静中之静非真静,定中之定非真定,动中之定才能定。何为动中之定?就是你时刻都能守住自己,不被任何外在的所打扰,而你却能看着躯体从事这一切的活动,你又不参与干预,这才是真正的达到了一个基础的状态。而你达到了守住自己而能参与其中活动的时候,就变得更高明。为什么呢?因为当你守得住自己又能参与其中活动时的时候,说明你已经具备了祭祀的能力。

  而在这个地球这5000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的祭师,从来没有出现过。就是因为这5000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个能够守得住自己,又能让自己参与活动,参与他该参与那一个部分的,因为这里面有很严格的戒。这个戒很严格,这就关乎到更高深的知识,比如说灵魂的知识。因为你们都还没有真正走到觉证到灵魂的状态,我没法跟你们讲灵魂的知识,讲了只会让你们迷迷糊糊。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说学习,针对你刚才问那个问题,为什么总是觉得很迷茫,其实就是因为你被它锁住了。你不是真正从心性的角度入手去对自己,而是一个被外锁控的状态。所以你就出现了无论学习什么都找不到自己的状态,找不到自己,所以就迷茫,这就是根本。

  学习是有方法的,学习不是说我去学哪家的东西就能学的,就让我自己能够获得多少,不是的。因为识,就分为几大部分的内容,有哪几大部分内容?第一个,见识,眼睛所看到的,见识。第二个学识。第三个知识。而见识是非我存在的。学识是躯体参与的,知识却不一样。知识是什么样呢?知识是因爱而生的,它是更高的层面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所学的所有的东西,包括你看书看出来的,不叫学识,它叫见识,它长见识。像我刚才所说的,告诉你们春季养生的几个大要,这个纲领你们自己去摸索,去碰,当你碰了壁回过头,自己真的懂了,这叫学识。但是如果你没有碰,你只是听来的、听闻的,这个还叫见识。见识是非我的,是最基础、最低层的,跟你没有什么关系。我能做到怎么样,我知道如何,那叫知识,那是跟躯体有关系的。知识就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我们知道现在的人说学习知识其实都是错的,很多时候学习只长见识,不长知识。就像一个算术题,你看了老师讲完了,你是有了见识,然后老师布置作业你不断的做,你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叫学识,老师在上面写,你明白了,那叫见识,跟学识无关。这跟知识有没有关系?这跟知识也无关。

  我们知道读书,读出来很多大才子,才华横溢,才华的华是表面溢出的光,华很多时候是在见识的上面,才很多是在知识的上面,我们可以归为知识。这个是大才,堪用,但是大才之上还有大能,无论你是多大的才,你见到大能你都要顶礼膜拜。为什么?因为他是真正本事,他是具备知识的。知识能改变命运,学识不一定,学识会让你迷惑,为什么?你有了钱,你有了学识可以展现你的才华,你就会有钱,有了钱你就会享受安逸,你绝对不会再去追求什么知识。你们信不信?所以,我经常说学识是情,情感的情;知识是爱,你不要跟我说爱情可以合在一块,我告诉你有情无爱,有爱无情,真正大爱之人对你做事情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很无情。

  我们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妈妈,一个奶奶和当事人,我们简单去说。当事人感冒了,奶奶说:“孙子你好可怜,这我带你去吃肯德基,我去买只鸡炖给你吃,你身体这么虚弱,一直在咳嗽。”这是一个什么状态?关心,它是情。妈妈一看见,她可以有很多方法去处理,第一种上去就大吵大闹,闹一通,绝对不给吃,两个关系闹得不可开交。她这样的行为展现出了对你好吗?没有,展现出了是这个家庭矛盾演得很剧烈。但是根本是出自于爱你,爱护你的身体,爱护你这个人,是不是?如果以另外一种形式,把奶奶支走了,回过头这边把鸡放垃圾袋里面扔了,告诉说:“儿子,我可告诉你,你现在感冒期间你要吃鸡的话,你这一辈子身体都不要想好。”可那孩子看到了,当事人看到了,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这个当妈的就不给他吃,她展现出的是好吗?不是,对不对?展现出来是严苛。

  所以古人说大爱不见爱,大善不见善,大仁不见仁。这里边有情吗?有感情吗?没有。有的是很直接的,不跟你讲任何条件——你少跟我来这一套,别说吃个鸡腿,我告诉你,鸡毛都不给你吃——这是绝情,对不对?绝情才有爱,所以说有爱无情,有情无爱!同样现今人所说的德,道德的德源于什么?源于情。而天地之道的道源于爱,所以有德则无道,有道则无德,遵大道者,就不会有世俗常人的德,你遵世俗常人的德,你就远离了大道。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拍摄动物世界的,看着猎狗在咬一头鹿。猎狗咬鹿是怎么咬的?先围起来。然后从屁股后面一口把肛门咬出来,一拖出来以后,那鹿就拼命的跑,肠子、肚子就拉了一地。你说这拍的人他遵的是什么?遵的是道,天地之道,他遵了道就没了德,缺了仁德,没了爱心。仁者心也,仁是心的德,心肝脾肺肾,这个心德称为仁,缺了仁德。如果他不缺仁,他肯定冲上去把猎狗赶开,是不是?就像那头小鹿,你说那个小鹿是无辜的,他救下了小鹿,他遵守了人间的德,但却背离了道,道和德之间相反的,是正反面,一个巴掌的正反面,永远不会重叠在一起。

  所以你们看一下,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你遵从心性的根本,那么你必将从自知、自立、自信、自强,走向自己、自我。如果你从这些矫情的佛法、心理这些入手你必将失去自我,它们也是相悖的。从心和性入手,你才能够真正的成为一个谦和之人。因为礼,礼仪的礼,礼不是装出来的行为,不是你表面上的对谁恭敬。礼是什么?礼是基于信仰,信仰遵循天地之道,天地的法则,对天地之道、天地的法则怀有什么样恭敬和谦卑的心,引发的活动称之为礼,这才是礼。不是点头哈腰说——祝你一家死光光,你的钱全给我吧——不是那些,那不叫礼,那叫诈骗。

  所以学习很讲究,千万不要堕入了一个假象当中去了,认为心理学就能让你学会真正的心理,认为佛经就让你学到真正的善,不是的。从心性开始才是最根本。你只要从心性开始,无论什么东西,你站到这个基础点上面,它都不会迷惑,因为心性的修正是走向自我的基础。这就是你所说的为什么学那些东西总是越学越迷惑,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世人这些所谓的有信仰的人们去信佛、信基督,信什么国学,学到最后自己什么都不是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宗教就代表了迷惑,而信仰才会让人解脱。那信仰指的是真正的信仰,不是那些迷惑,因为信仰跟迷惑跟迷信是完全相反的。

听众问:那个人品等级,是生而有之,还是学而有之的?

  生而有之,还是学而有之,这个问题我只能这么告诉你。就像一块玉,生来是个好胚子,它可以雕出块很好的雕件,对不对?但是另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回过头我们再去看一个更直接的问题,就是你累生累世的过程,你走到了哪一步,走到哪一步就做哪一步的事。你越走得正,越是走在真正自己的道上,而不是走在别人的道上,你肯定会比别人快无数倍,走向真正自我的成功。所以所谓的生而有之和学而有之,生是哪块才,学就到哪一个步。不要去求,也不要去妄自菲薄,这就够了。何必去求生而有之,还是学而有之!每个人他在累生累世的投生当中,他就有他既定的缘和业在那里摆着,谁也逃不开。但是他真正遇到名师,也许那个名师一瞬间或者多少天之内就帮他把业全给化尽了,然后他就一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这些也大有人在。所以你何必执着生而有之,还是学而有之,执着有意义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识与见识
人和人的学识不同,见识不同......
爱情中的三观是哪三观,首先就是现实的金钱观(3)—【世界之最网】
学与识(三) 知识、学识、见识
知识。学识。见识。认识。胆识。
【道教知识】——不出家在家能修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