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证实;一切只是表象、幻象、假象而已。

在人间按:读完了文章,我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如此重要,表面是在讲物理,实则就是在讲佛法,而且是甚深的佛法!我们真的不了解自己这个生命,这个世界。一切只是表象、幻象、假象而已。另一个实验是早先提起的延迟实验:是我们的观察,影响了光子的路径!不可思议的延迟实验。加上文中推荐的那一篇,三篇一起读,你会豁然开朗!极其珍贵!供养有缘!多多转载!

 

文中有几个结论,我还是提炼出来吧:

1、存在超过光速的通讯手段o(∩_∩)o...

2、每一小部分都包含着整体的资料

3、距离和分离只是一种幻象,(注意啊!什么是真心?)

4、一个水族箱的比喻,极妙!

5、我们只看到了这个世界的部分现实。

6、在现实的更深层次,宇宙中的一切最终都是相互关连的!

7、一切事物都交互贯穿一切事物,而虽然人类的本性是去分类处理宇宙中的种种现象,一切的分类都是必要的假象,而一切的终极本质是一个无破绽的巨网。

8、这种更深的现实是一种超级的全像式幻象,过去,现在,未来都共同存在于其中。

上面这些结论,佛经中早就说过啦!

 

前沿科技:宇宙是幻象

 

在一九八二年时,一件惊人的事发生了。在巴黎大学由物理学家AlainAspect所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他们进行了一项也许会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实验。你不会在晚间新闻中听到这件事。事实上,如果你没有时常阅读科学期刊,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过Aspect的名字,虽然有些人相信,他们的发现可能会改变科学的面貌。

 

Aspect和他的小组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的粒子们,例如电子,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不管它们是相隔十尺或十万万里远,它们似乎总是知道相对一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这个现象的问题是,它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能够超过光速。由于超过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够打破时间的界线,这个骇人的可能性使一些物理学家试图用复杂的方式解释Aspect的发现。但是它也激发了一些更有革命性的解释。例如,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DavidBohm相信Aspect的发现是意味著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其实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Hologram)。(在人间注:这是全息理论,在霍金《果壳中的宇宙》一书中,有论述。)

 

要了解为什么Bohm会做出如此惊人的假设,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全像摄影相片。全像摄影相片是靠雷射做出的一种三度空间立体摄影相片。要制作一张全像摄影相片,物体首先必须用一道雷射光束照射,然后第二道雷射光束与第一道光束的反射产生绕射的图案(两道光束交集的地区),被记录于底片上。底片洗出后,看起来像是无意义的光圈与条纹组合。但是当底片被另一道雷射光束照射时,一个三度空间的立体影像就会出现在底片中(这不同于一般印刷式的所谓全像相片,只有狭窄的角度可见立体影像。真正的全像摄影相片是没有角度限制,而且必须用雷射光才可见影像。)。

 

影像的立体不是全像摄影唯一特殊之处。如果一朵玫瑰的全像相片被割成两半,然后用雷射照射,会发现每一半都有整个玫瑰的影像。事实上,即使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底片中都会包含著一个较小的,但是完整的原来影像。不像平常的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著整体的资料。

 

全像相片的这种「整体包含于部份中」的性质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式来了解组织与秩序。西方科学的历史多半是基于一种偏见,认为要了解任何事物现象,不管是只青蛙或一阵风暴,最好的方式是分解事物,研究事物的部份。全像摄影教导我们,宇宙中可能有事物不会配合这项假设。如果我们试著把某种全像摄影式结构组成的事物分解开来,我们不会得到部份,而会得到较小的整体。

 

这项理论使Bohm建立了另一种用来了解Aspect发现的解释。Bohm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著某种神秘的信号,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象。他说在现实的某种较深的层次中,如此的粒子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某种更基本相同来源的实际延伸。

 

为了使人们更容易想像出他的假设,Bohm提供了以下的描述:想像一个水族箱,里面有一条鱼。也想像你无法直接看到这个水族箱,你对它的了解是来自于两台电视摄影机,一台位于水族箱的正前方,另一台位于侧面。当你看著两台电视监视器时,你可能会认为在两个萤光幕上的鱼是分离的个体。毕竟,由于摄影机是在不同的角度,所得到的影像也会稍有不同。但是当你继续注视这两条鱼时,你会觉察到两者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当一条鱼转身时,另一条也会做出稍微不同,但互相配合的转身;当一条面对前方时,另一条会总是面对侧方。如果你没有觉察到整个情况,你可能会做出结论,认为这两条鱼一定是在互相心电感应。但是显然这并非事实。Bohm说这正是在Aspect实验中的次原子粒子的情况。(在人间注:这个比喻太妙啦!一切不过是当下,一切不过是真空妙有,一切不过是一念妄动。整个虚空不过是真心中的一朵浮云,更何况这个虚空中的世界!)

 

根据Bohm,次原子粒子之间的超光速连接现象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现实有更深的层次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一种超过我们空间的更复杂空间,就像那水族箱。而且,他补充,我们会把次原子粒子看成分离的个体,是因为我们只看到它们部份的现实。如此的粒子不是分离的「部份」,而是一种更深沈与更基本整体的片面,这种整体具有全像摄影的结构,就像先前所提到的玫瑰一样无法分割。而且由于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由这些幻影粒子所组成,于是整个宇宙基本上是一个投影,一个全像式的幻象。

 

除了这种幻象的性质之外,如此的宇宙也包含著其他更为惊人的特性。如果次原子粒子的表面分离是一种幻象,这表示在现实的更深层次,宇宙中的一切最终都是相互关连的。在人脑中的一个碳原子中的一个电子是连接到太阳表面的一个氢原子中的一个质子,而它们又连接到所有在水中游泳的鲑鱼,所有跳动的心脏,及天上所有星辰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都交互贯穿一切事物,而虽然人类的本性是去分类处理宇宙中的种种现象,一切的分类都是必要的假象,而一切的终极本质是一个无破绽的巨网。

 

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基本不变的。因为在一个没有分离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观念会瓦解,时间与三度空间就像电视监视器中的鱼,只是一种更深秩序的投影。这种更深的现实是一种超级的全像式幻象,过去,现在,未来都共同存在于其中。这表示只要有适当的工具,将来有一天会有可能进入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现实层次中,取出过去古老的影像。(在人间注:最后这句还是有过去心啊,过去心不可得!换句话说,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压根就不存在!都是当下的投影,妄念的执着。

 

这种超级全像式的宇宙还包含了什么,是一个开放而无解答的问题。为了方便讨论,假设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结构是宇宙一切事物的由来根源,至少它包括了过去和未来所有存在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组合,从雪花到夸粒子,从蓝鲸到加玛射线。它可被视为一种宇宙性的储藏库,包括了所有存在过的一切。虽然Bohm承认我们不可能知道在这超级的全像结构中还隐藏了什么,他大胆地说我们没有理由假设它没有包括著更多。如他所言,也许这种超级全像式结构的现实层次只是一道「阶梯」,在它之上还有「无限多的发展」。(在人间注:科学止步于此,接下来要“回归”啊!把分离的东西收摄回来!直接说吧,下一步就是禅定!但不是最后一步哦o(∩_∩)o...)

 

Bohm不是唯一的研究者发现宇宙是一个全像摄影式的幻象。在脑部研究的领域中,史坦福大学的脑神经学家KarlPribram也分别单独地相信现实的全像式本质。(在人间注:从物理学,又转到了生命科学o(∩_∩)o...再推荐一篇博文:脑科学的里程碑:用量子力学建立意识、脑与身体的模型强烈推荐:脑和意识的量子力学机制

 

Pribram研究脑部是如何储存记忆,因而被全像式结构模型所吸引。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记忆的储存不是单独地限于特定的区域,而是分散于整个脑部。在一九二零年代的一连串历史性的实验中,脑部科学家KarlLashley发现不管老鼠脑部的什么部位被割除,都不会影响它的记忆,仍旧能表现手术前所学到的复杂技能。唯一的问题是没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奇怪的「整体存在于每一部份」的记忆储存本质。

 

然后在一九六零年代,Pribram接触到全像摄影的观念,知道他发现了脑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解释。Pribram相信记忆不是记录在脑神经细胞中,或一群细胞中,而是以神经脉冲的图案横跨整个脑部,就像雷射绕射的图案遍布整个全像摄影的底片上。换句话说,Pribram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相片。(在人间注:一定要看上面推荐的两篇文章,脑机制的量子物理学原理,讲得很详细!

 

Pribram的理论也解释了人类头脑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储藏那么多的记忆。曾经有人估计人类头脑在人的一生中能够记忆约一百亿位元(bits)的资料(大约是五套大英百科全书)。相似的,除了其他功能之外,全像摄影也具有惊人的资料储存容量—只要改变两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一百亿位元的资料。

 

如果脑部是根据全像摄影的原理来操作,我们就比较能了解我们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从我们那庞大的记忆仓库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资料。如果一个朋友要你告诉他,当他说「斑马」这个字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寻某种巨大的脑部字母档案才能得到一个答案。相反地,一些联想,如「条纹」,「马」,和「非洲野生动物」等会立刻跳入你的脑中。的确,人类思考过程的一项最惊人的特徵是,每一件资料都似乎与其他所有资料相互连接—这也是全像摄影幻象的另一项基本特性。因为全像摄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与其他部份交互关连著,这也许是大自然交互关连系统的最终极例子。

 

在Pribram的全像式脑部模型的启发下,记忆的储存不只是脑部科学唯一稍获解答的谜。另一项谜题是脑部如何翻译它从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动(光波,声波,等等),使之成为我们知觉的具体世界。记录与解读波动正是全像摄影最擅长的。正如全像摄影像是某种镜头,某种传译的工具,能把显然无意义的波动图案转变为连贯的影像,

 

Pribram相信脑部也有一个镜头,使用全像式原理来数据式地把经由感官收到的波动转变为我们内在知觉的世界。

 

有大量的证据显示,脑部是使用全像式原理来进行操作。事实上,Pribram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脑神经学家的支持。阿根廷籍的义大利脑神经研究者HugoZucarelli最近把全像式模型应用到听觉的世界中。他迷惑于人脑在即使只有一只耳朵有听觉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用转头就侦测出声音的来源方向。Zucarelli发现全像式原理可以解释这种能力。Zucarelli也发展出全像式音响的科技,一种录音的技术,能够几乎真实无误地重新复制出声音现象。

 

Pribram相信我们的脑部根据外在波动的输入,以数学方式建立出「坚硬」的现实。这种想法也得到许多实验上的支持。实验发现,我们感官对于波动的敏感度要比我们先前所认为的远为强烈。例如,研究者发现我们的视觉对声波也很敏感,我们的嗅觉是与我们现在称为oamic的波动有关,而甚至我们体内的细胞也对很广大范围的波动敏感。如此的发现使我们推论,只有在全像式的知觉领域中,这种波动才能被整理归类为正常的知觉。

 

但是当Pribram的全像式脑部模型与Bohm的理论放在一起时,才显现其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因为如果这个世界的坚固只是一种次要的现实,而真正「存在」的是一团全像摄影式的波动,而如果头脑也具有全像式结构,只从这团波动中取出部份的波动,数学式地转换成感官知觉,那么客观现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客观现实就停止了存在。正如东方宗教的教义,物质世界是一种maya,一种幻象,虽然我们也许以为我们是实质的生物,活在一个实质的世界中,这也是一个幻象。我们其实是漂浮在一个充满波动的大海中的「接收者」,我们从这个大海中抽取出来,并转变成实质世界的波动,只是这个超级全像式幻象的许多波动之一。

 

这种对于现实的惊人新观点,Bohm与Pribram的合成理论,被称为全像式模型理论(holographicparadigm),虽然许多科学家以怀疑的态度看待它,但这个理论风靡了其他人。一小群逐渐增加的研究者相信,这也许是科学到目前为止,关于现实最准确的模型。更有甚者,有些人相信它可以解释许多科学以前未能解释的神秘,甚至使超自然也成为自然的一部份。

 

许多研究者,包括Bohm与Pribram,注意到许多超心理学的现象在全像式模型理论下变得较为容易了解。在这个宇宙中,个别的头脑实际上是一个大全像结构的个别部份,而一切都是相互连结的,心电感应其实就是进入了全像式的层次。如果一个分别的个体A的意念能够传送到个体B的脑中,如果这两个分离的个体原来已经是连接的,这种现象就很容易了解。同样的,以精神力量来移动远处事物的能力(psychokinesis)也变得比较不神秘,因为在一个具有无限连接的宇宙中,个体与被移动的物体已经是一体的。

 

Bohm与Prigram也指出,许多宗教或神秘经验,如与宇宙合一的超越体验,或许也是因为进入了全像式领域之中。如他们所言,也许过去许多伟大的神秘体验者所谈论的一种宇宙一体的感觉,只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进入他们心灵中一切真正与宇宙合一的那部份。

 

全像式模型理论也受到其他科学领域的慎重注意。StanialavGrof,马里兰心理研究中心的主任及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心理学系助理教授,相信全像式模型理论可以解释心理学上许多的无解谜题。Grof特别感觉到,全像式模型理论提供了一套模型来了解许多人在知觉转换状态(alteredstates of consciousness)中会经验到的怪异现象。

 

在一九六零年代,Grof研究使用LSD(一种迷幻药)做为心理治疗工具的利弊。他有一名女性病人,突然相信她成为了一条史前时代的雌性爬虫。在她的迷幻状态中,她不仅提供了极丰富的详细描述,说明了她被困在这种爬虫身体中的感觉,同时描述了在雄性爬虫身上最具有吸引力的部位是头两侧的一块彩色鳞片区域。使Grof惊讶的是虽然那名女人事前没有对这种爬虫的知识,之后他从一位动物学家处得到证实,某些爬虫头部的彩色部位在性的挑逗上的确扮演重要的角色。

 

那位女人的经验并不独特。在他的研究过程中,Grof遭遇到的病人们倒退了并代表了几乎在进化史上的所有生物(这个研究发现影响了电影「替换状态」(AlteredStates )中的人退化为猿猴的情节)。还有,他发现如此的经验时常包含了隐晦的动物学细节,而后来证实是正确的。

 

退化回动物并不是Grof研究中唯一令人迷惑的心理现象。他也有病人似乎进入了某种集体的或族群的潜意识中。没有接受多少教育的人突然能详细地描述波斯教的葬礼,和印度教的仪式。在其他的经验中,有人能给予令人信服的灵魂出体报告,或预见未来,或倒退回前世的回忆。

 

在后来的研究中,Grof发现在没有使用迷幻药物的治疗会谈中,相同程度的现象也会发生。因为在如此经验中的相同要素是,个体的意识升华超越了平常自我的界限,或时空的限制,Grof称此现象为「超个人经验」(transpersonalexperiences),而在六十年代晚期,他创立了心理学的一支,称为「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psychology),专注于此类的研究。

 

虽然Grof新创立的超个人心理学得到专业学者的支持,成为受人尊敬的心理学支派,但是这几十年来Grof和他的同僚都无法提供一个体系来解释他们所看到了奇异心理现象。但是全像式模型理论的出现改变了情况。如Grof最近所言,如果心灵的确是一个整体的一部份,这个整体像一个巨大的迷宫,不仅连接一切心灵,包括过去现在,同时也连接一切原子,一切生物,及时间与空间本身的无限,那么心灵偶尔会涉足于这个迷宫中,产生超个人的经验,就似乎不足为奇了。

 

全像式模型理论也可以应用到所谓的基础科学,如生物学上。维琴尼亚州Intermont大学的心理学家KeithFloyd指出,如果现实的坚固只是一个全像式的幻象,就不能再说脑部产生意识。而是意识创造了脑部—以及身体,还有环绕著我们四周的一切,被我们当成实质的世界。

 

如此对生物结构的观点逆转,使研究者指出医学及我们对于医疗程序的了解也可被全像式模型理论所改变。如果身体的实质结构只不过是意识的全像式投射,那么我们每个人对于自身健康的责任就要超过目前医学知识所容许的。现在我们视之为奇迹式的疾病康复,就可以解释为由于意识的改变,而影响了全像式身体的改变。相同的,令人争议的新医疗技术,如意念的想像,会如此有效,因为在全像式的领域中,意念的影像是与「现实」一样的真实。

 

甚至在「非寻常现实」(non-ordinary reality)中的异象与经验,在全像式模型理论之下也成为可以解释。生物学家LyallWatson在他的书「未知事物的礼物」(Gift of UnknownThing)中描述他与一位印度尼西亚女巫士的接触,她藉著表演一种仪式舞蹈,能够使一整排树瞬间消失在空气中。Watson说他和惊讶的旁观者继续观看女巫士,她使树群重新出现,然后又消失,又出现了好几次。虽然目前的科学无法解释如此的事件,但是如果「坚硬」的现实只是全像式的投影,如此的经验就有理可循。也许我们同意什么是「存在」或「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们所谓共识下的现实,是架构于人类的潜意识中一切心灵都相互连接的领域。

 

如果这是真实的,这会是全像式模型理论中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因为这表示如Watson的经验之所以是不寻常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设计我们的心灵来相信如此经验是真实的。在全像式的宇宙中,我们改变现实结构的可能是无止尽的。我们所知觉的现实只是一幅画布,等待我们著手画任何我们想要的图画。任何事都有可能,从用意念的力量来弯曲汤匙,到人类学家Castaneda与亚奎印地安巫士DonJuan的奇幻经验。因为魔术是我们的天生权利,并不比我们在梦中创造现实的作法更为神奇。

 

的确,甚至连我们对现实最基本的看法都成为可疑的,因为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如Pribram指出,甚至连随机偶发的事件都可视为是根据全像式原理,因此是经过安排的。同步的或有意义的巧合都不是意外,而现实的一切都可视为一种隐喻,因为连最偶然的事件都隐藏著某种平衡。

 

不管Bohm和Pribram的全像式模型理论会被科学界接受,或不名誉地消逝,这还要拭目以待,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对于许多科学家的思考产生了影响。就算将来可能发现全像式模型理论并不足以解释次原子粒子之间的瞬间通讯现象,至少,如伦敦Birbeck大学的物理学家BasilHiley所言,Aspect的发现显示我们「必须准备对现实采取革命性的新观点」。(在人间注:比起佛学,唯识,这脑科学研究简直就是幼儿园级别!这是因为研究方法的致命错误!

 

 

在人间:是我们的观察影响了光子的路径,当下主观的介入影响了过去客观的世界,不可思议的延迟实验!高月明先生是正确的,参见如何悟道?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事情发生后再来决定它应该怎样发生!

 

延迟实验

  1979年是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在他生前工作的普林斯顿召开了一次纪念他的讨论会。在会上,爱因斯坦的同事,也是玻尔的密切合作者之一约翰·惠勒(JohnWheeler)提出了一个相当令人吃惊的构想,也就是所谓的“延迟实验”(delayed choiceexperiment)。我们已经对电子的双缝干涉非常熟悉了,根据哥本哈根解释,当我们不去探究电子到底通过了哪条缝,它就同时通过双缝而产生干涉,反之,它就确实地通过一条缝而顺便消灭干涉图纹。惠勒通过一个戏剧化的思维实验指出,我们可以“延迟”电子的这一决定,使得它在已经实际通过了双缝屏幕之后,再来选择究竟是通过了一条缝还是两条!
  这个实验的基本思路是,用涂着半镀银的反射镜来代替双缝。一个光子有一半可能通过反射镜,一半可能被反射,这是一个量子随机过程,跟它选择双缝还是单缝本质上是一样的。把反射镜和光子入射途径摆成45度角,那么它一半可能直飞,另一半可能被反射成90度角。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另外的全反射镜,把这两条分开的岔路再交汇到一起。在终点观察光子飞来的方向,我们可以确定它究竟是沿着哪一条道路飞来的。
  但是,我们也可以在终点处再插入一块呈45度角的半镀银反射镜,这又会造成光子的自我干涉。如果我们仔细安排位相,我们完全可以使得在一个方向上的光子呈反相而相互抵消,而在一个确定的方向输出。这样的话我们每次都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就像每次都得到一个特定的干涉条纹一样),根据量子派的说法,此时光子必定同时沿着两条途径而来!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不在终点处插入半反射镜,光子就沿着某一条道路而来,反之它就同时经过两条道路。现在的问题是,是不是要在终点处插入反射镜,这可以在光子实际通过了第一块反射镜,已经快要到达终点时才决定。我们可以在事情发生后再来决定它应该怎样发生!如果说我们是这出好戏的导演的话,那么我们的光子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这可以等电影拍完以后再由我们决定!
  虽然听上去古怪,但这却是哥本哈根派的一个正统推论!惠勒后来引玻尔的话说,“任何一种基本量子现象只在其被记录之后才是一种现象”,我们是在光子上路之前还是途中来做出决定,这在量子实验中是没有区别的。历史不是确定和实在的——除非它已经被记录下来。更精确地说,光子在通过第一块透镜到我们插入第二块透镜这之间“到底”在哪里,是个什么,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我们没有权利去谈论它,它不是一个“客观真实”!惠勒用那幅著名的“龙图”来说明这一点,龙的头和尾巴(输入输出)都是确定的清晰的,但它的身体(路径)却是一团迷雾,没有人可以说清。
  在惠勒的构想提出5年后,马里兰大学的卡洛尔?阿雷(Carroll OAlley)和其同事当真做了一个延迟实验,其结果真的证明,我们何时选择光子的“模式”,这对于实验结果是无影响的(和玻尔预言的一样,和爱因斯坦的相反!),与此同时慕尼黑大学的一个小组也作出了类似的结果。
  这样稀奇古怪的事情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宇宙的历史,可以在它实际发生后才被决定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在薛定谔的猫实验里,如果我们也能设计某种延迟实验,我们就能在实验结束后再来决定猫是死是活!比如说,原子在1点钟要么衰变毒死猫,要么就断开装置使猫存活。但如果有某个延迟装置能够让我们在2点钟来“延迟决定”原子衰变与否,我们就可以在2点钟这个“未来”去实际决定猫在1点钟的死活!
  这样一来,宇宙本身由一个有意识的观测者创造出来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虽然宇宙的行为在道理上讲已经演化了几百亿年,但某种“延迟”使得它直到被一个高级生物所观察才成为确定。我们的观测行为本身参予了宇宙的创造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参予性宇宙”模型(ThePrticipatoryUniverse)。宇宙本身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而其中的生物参予了这个谜题答案的构建本身!
  网上找的,翻译了一下,有的不准确,低下附有原网址,望有异议的同学修正。谢谢!!
 
  惠勒的经典延迟实验
  John ArchibaldWheeler是那些认真考虑过量子力学的人之一。在研究了哥本哈根对双缝实验的解释---强调观察者知道的和观察者何时知道---之后,惠勒认识到观察者的选择可能会控制那些到实验中的变量。
  “如果你说的是真的”惠勒说(事实上),“那么我会在一件事情可能已经发生后再选择知道一个特性”惠勒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者的选择可能会决定实验的结果---而无论是否实验的结果在逻辑上已经在一段时间以前被决定。
  “没有意义”简化主义者们说。“垃圾”唯物主义者们说。“完全荒谬”幼稚的现实主义者们说。“是的”数学家们说。
  惠勒的思想实验和量子力学的预言被带到了实验室中,接受实践的检验。一下就是所发生的。
  基本延迟实验(Basic delayed choice)
  1. 一个光子(或者一个其他量子单位)被向双缝发射。
  2.此光子不被观察地从双缝中穿过,逻辑上,或者穿过双缝中的一个,或者穿过另一个,或者穿过两个。为了得到干涉图样,我们假设有某种东西一定穿过了双缝;为了了解粒子的分布情况,我们假设此光子一定穿过了双缝中的一个。无论此光子怎样运动,它都被假定在穿过的时候只穿过一个缝。
  3. 在穿过缝之后,光子就会朝着后墙飞去。
  4. 在后墙上,我们有两种分别的方法来探测此光子。
  5.第一,我们有一个测量屏幕(或者其他可以测量光子打击到后幕上的水平位置,但是却不能区分光子从哪个方向飞过来的探测系统)。这个测量屏幕可以移动,如图上虚线所描述的那样;并且它还可以很快速的移动,即它可以在光子通过狭缝之后但是接触到后幕之前快速移动,即光子在图上区域3移动式时测量屏幕就可以进行相应移动已测量光子。或者,测量屏幕可以适当地离开。这种离开时实验者的决定,这个决定直到光子已经通过狭缝后才被作出。
  6.一旦我们屏幕被去掉(此处的去掉不是屏幕的移动,而是在光子已经到了区域3时我们决定不使用屏幕,而是改用测量镜头),那么我们启动两个观测镜头。镜头紧密地聚焦,观察,观测两个狭缝之一之后的狭小空间。左边的镜头观测左边的狭缝,右边的镜头观测右边的狭缝。(在这里镜头的作用是确保如果此光子全部或者部分地从观察狭缝穿过时,你通过相应的镜头观测此狭缝的时候,你就会看见亮光,这样的话你就得到了关于管子究竟通过那个狭缝的信息。)
  现在光子已经在区域3了,即光子已经穿过狭缝了。此时,
  继续使用测两屏幕进行光子干涉实验---我们仍可以选择适当移动测量屏幕,在此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光子穿过的是那条狭缝。
  改用测量镜头测量光子的粒子行为----或者我们选测去掉测量屏幕。如果我们这样做就会立即启动测量镜头,我们将会预计在左右两个镜头之一之中会有亮光,(或者两个镜头都会同时看见,但是我们预计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为什么?应为此光子必须通过或者左边,或者右边,或者两边的狭缝进入区域3。这就是所有的可能性。当我们通过镜头观察双缝,必定或看到以下情况之一:
  在左边的镜头中有亮光,而右边的镜头没有,这表明了光子从左边的狭缝进入区域3的。
  在右边的镜头中有亮光,而左边的镜头没有,这表明了光子从右边的狭缝进入区域3的。
  两边的镜头同时都有半强的亮光,这表明了光子同时从双缝穿过。
  哲学就是全部的可能性。
  基于对观测屏幕的观察,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我们得到了什么:Pattern4r,其图案与由两列对称波分别通过各自狭缝所造成的干涉图像极其相似。
  基于对镜头的观察,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我们得到了什么:Pattern5r,其完全相似于粒子从源处过来,通过这个或者那个狭缝,形成的亮光,并且在镜头中被我们观察到了。
  考虑不同的实验观测方式造成的不同结果—在光子已经进入区域3时,如果我们决定时当地移动测量屏幕,则我们会得到光子的波动性质的结论。;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此时去掉测量屏幕而改用测量镜头的话,我们就会得到光子的例子效应的结论。
  In summary, we have chosen whether to know which slit theparticle went through, by choosing to use the telescopes or not,which are the instruments that would give us the information aboutwhich slit the particle went through. We have delayed this choiceuntil a time after the particles "have gone through one slit or theother slit or both slits," so to speak. Yet, it seems paradoxicallythat our later choice of whether to obtain this informationdetermines whether the particle passed through one slit or theother slit or both slits, so to speak. If you want to think of itthis way (I don't recommend it), the particle exhibitedafter-the-fact wave-like behavior at the slits if you chose thescreen; and it exhibited after-the-fact particle-like behavior atthe slits if you chose the telescopes. Therefore, our delayedchoice of how to measure the particle determines how the particleactually behaved at an earlier time.
  Source: Wheeler's Classic Delayed Choice Experiment
  by Ross Rhodes
 
 
其他参考资料:

延迟选择实验及其引发的实在问题

  松(1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剩下的全部要靠GOOGLE。比如上文提到:

宇宙尺度上的延迟选择实验也具有可操作性:
  有两个天体,名字是0957+561A和B,它们曾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类星体。二者分开的视角是6弧秒。现已证明: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类星体的两个像。……这个结果把光束分离实验从实验室尺度扩大到了宇宙尺度。[9]


  由引力透镜造成的类星体双像成为在地球上进行宇宙尺度的延迟选择实验的天然光源。惠勒提出了一个实验装置。将望远镜分别对准两个类星体像,利用光导纤维调整光程差,并将光子引入实验装置,就可以完成星际规模的延迟选择实验。

 

1979年月29日,瓦尔希(Walsh)等人用2.1米光学望远镜发现了一对相距5.7角秒的类星体0957±561AB,它们的亮度差不多。等级均为17等,光谱中有相同的发射谱系,谱线的宽度和强度相同。谱线的红移也相同,说明它们的退行速度均为光速的70.7%。人们推断,这一对孪生类星体可能就是经过引力透镜放大后形成的双像。不久用高分辨率的射电望远镜观测,这两颗星不但在可见光波段内辐射相同,在射电波段内也相同,而且还找到了引起引力透镜效应的星系团。除了0957±561AB之外,天文学家还找到另外一些引力透镜的例证。图18.17是现代大型射电望远镜阵列VLA拍摄的的引力透镜成象的照片,图中可以隐约见到巨星系团,其上方和下方各有一个相似的类星体AB。这些研究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光线的引力弯曲。  

 

现在我们可以从容地在地球的某个位置放置一个玻璃片D,于是就轻松地决定了数十亿年前光子的行为,或者说我们可以在光子已经完成它的行为之后,再去决定光子应有怎样的行为。

 

来自:心灵美人~决定归命净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d2c6250100iogn.html

 

强烈推荐二篇物理学文章,看完了,我相信你会变一个人!

是我们的观察,影响了光子的路径!不可思议的延迟实验

脑科学的里程碑:用量子力学建立意识、脑与身体的模型(节选)

强烈推荐:脑和意识的量子力学机制(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未来决定现在?延迟实验的启示
宇宙存在造物主,这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双缝干涉可以证明
隐变量理论能拯救量子力学吗?
“可怕的”双缝干涉实验:世界还是你想象的那样吗?
现实世界是否真的存在?从观察者效应说起
颠覆世界的电子双缝试验,是否真的存在造物主,在干涉我们的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