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王了望的书学思想与独特书法风格探析

王了望的书学思想与独特书法风格探析

□金肽频

点击加载图片

著名画家莫建成为王了望造像

王了望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可因为身份地位、人生经历、作品散佚严重及艺术影响力等原因,在中国书法史上籍籍无名。近年随着书法研究的深入,经过著名书画家莫建成等一批甘肃文人的重新发掘、整理和推介,其独有的书法价值重新获得书坛认可,回归到应有的书法史行列。目前书法理论界对王了望的书法作品解析较多,但对他的书学思想尚属研究空白,本文从王了望的诗文、性格、地域文化、社交圈及书法作品多个维度,对其书学思想的成因、背景及表现方式进行一次完整的总结与探析。

从王了望诗文中触摸其书学思想

王了望(1605-1686年),甘肃陇西人,原名家柱,字胜用,后名予望(字荷泽)、了望,晚年自号绣佛头陀。由于王了望没有专门的书学著作或论述存世,我们今天只能从其诗文中攫取思想的碎片和精华。王了望出身寒微,年少失去双亲,一生坎壈,因在时境中未享盛名,其诗文也未曾结集刊行,佚失甚多,现能搜集到的仅有诗30余首,文约20余篇,均见于莫建成先生编著《王了望遗墨选辑》。

王了望虽家境贫寒,但自幼聪颖,才情出众,18岁考上秀才,诗文书法闻名乡里,显示出超人的艺术才华。清代吴之珽《襄武人物志》评其曰:“天分特高,每成一篇,独有生气。”“思风言泉,飙发湍流,虽不必上拟陈思《豆萁》、正平《鹦鹉》,要亦自能倚马可待,成不加点,使观者色飞绝倒。”[1]吴之珽称赞王了望才思敏捷、秉性独异的同时,借以三国时期的曹植和弥衡,暗示王了望壮志难酬却无法抒怀的悲苦心理。

王了望存世诗文极其有限,但其为数不多的诗文却成为我们研究王了望书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他在《菏泽自序》中自我感慨:“人生终不可无文,……故文亦不问人间喜与不喜,而自为存之。……但不为当门之锄幸矣,故手抄以存之。”[2]明后期王阳明心学大兴,艺术思想蝶变迅速,程朱理学遭到批评并被摒弃,士人厌常喜新,风气日变。文学思潮上出现了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文学,这也催生王了望的文学观。王了望晚年返回陇西曾筑室“风雅堂”,并作《风雅堂漫画》,寄寓作品以“风雅”精神的期望。自谓曰:“使千万世有情者,读之而亦唏嘘,不禁为之流连感慨焉。故龙子猷谓宋人谈多少'理’字,不如唐人说一'情’字。”[3]王了望认为“理”是“情”的基座,空洞的说理或抒情都是一种枉然,他为天下之有情者不多而发出浩叹:“性情之唱和殊少,笔墨之缠绕无已”。从以上两段王了望本人的艺术观点,可以看到王了望在作品中追求理与情的统一,情理彼此拥抱,相互缠绕,由此我们理解到王了望草书的笔墨“缠绕原理”。

走进王了望的诗与文,知其是位高傲的性情文人,他强调任何作品里,情要“体贴到十二分至处”乃佳,文学作品如此,书法作品亦如此。那些感动人、打动人的书法作品,都是从胸臆间流出,都具有“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人格魅力。王了望这种缘情而发的文学观,在文学领域当属常见,但移植、嫁接到书法作品身上,是有点新鲜的书学理论。清人陈时夏对王了望的诗与文,做过客观评价:“菏泽之诗,用得其正。置身题外,识距题颠,风骚温雅,气味在汉魏六朝之间。”又曰:“荷泽之文,纯乎史鉴,以熔古之识,运独断之笔,汪经瀚海,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概”。[4]这里陈时夏已不是在评价王了望的诗文,而是在评价他的书法。仅从《王了望遗墨选辑》收录的诗文来看,构思玄妙,想象力丰富,不入流俗,是王了望诗文的共同特点。他的诗文拓展了《诗经》以来的“风雅”内涵,融入了明代“性灵派”文学情志,诚然是“文心高于陵谷,风雅深于循良”。王了望的文学主张践行于书法作品,使书法作品并不过分追求高古、风雅,而是将古雅作为一种潜含的精神气息,以独特的抒情方式,甚至带有文风反思的性质,对书法自唐宋以来的现实形势进行深层反思和改进。因此可以说,王了望的书学思想与其文学主张相一致。王了望的诗《仁寿山》:“红瘦花间类我心,绿虽肥处总伤身”,似乎从另一角度也表达了他“文追风雅,书以达情”的艺术追求理念。

王了望的诗文中,独有一种“趣”的审美内涵。清人吴之挺对此现象,早已发现:“其为文往往翻案见意,所著《雪秦》、《千古恨》、《洗玉环》诸篇,为好奇者所流布。”[5]善于“翻案见意”的王了望,就是不想落入传统的果窠,尽力摆脱束缚而自创新。“为好奇者所流布”,是因为王了望的作品充满奇气、奇情、奇韵。仁承允在《直隶秦州新志续编》中评价王了望:“其文刻传十余篇,峭洁爽目,不落恒谷。”[6]王了望文学作品中追求的“趣”是一种奇趣,是从真诚与自然中生成的野趣、逸趣与真趣。只有将这些情趣吸纳到作品中,作品在自然与真我之间才彰显出天然之美。王了望经历过官场的倾轧,感受过宦海浮沉,他只相信艺术与自然才是他最好的归宿,在精神的回望中感受到“独乐乐”,而后“众乐乐”。有此心境,渗透于书法,其书法自然旷远、宁静,怀抱萧散,陶性写情,身心、性情、笔墨融于一体,令人有字外之想。从王了望所著诗文中,我们可以准确地触摸到他的书法思想精华,不迫于事,不拘于时,不屈于势,笔锋里藏着思想,起伏中含有个性的姿势,完全没有装腔作势之态,因而其书写出的作品属于“性灵书法”,始终有一股感人肺腑的力量回荡在字里行间。

点击加载图片

王了望楷书

从王了望人生经历与性格上透视其书学思想

王了望自18岁考中秀才,到81岁去世,共有60年左右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算是创作期较长的书法家。王了望生性耿介,前后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和清顺治、康熙六朝,饱经风霜,作为纯粹文人的心灵遭受到无数次内心击打,依然在了望远方。王了望因为义气、正直,遭缧绁之灾,又因狱中陈情,一篇文章感动了权要而获释,其人生经历就是大写的传奇,其暗含的精彩自然会在书法思想上呈现出来。王了望在《荷泽自叙》中倾吐出心声:“文犹花也。花之开落荣枯因乎时,风雨阴晴任其遭,花固不能自主。且金谷平泉之植,穷岩僻径之生,花又不能自择。杜子美谓:'文章憎命达’,与花之不能自主,不能自择者何异?然世间终不可无花,人生终不可无文。惟世间终不可无花,人生终不可无文,故花不问世之爱与不爱,而自为开之;惟人生终不可无文,故文亦不问人之喜与不喜,而自为存之……”[7]真乃奇文、奇士,竟将入狱险丢性命的一段经历,当做人生不可缺少的文章之章节,犹如花开花落一样来参悟人生。

王了望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是43岁,被岷州州学推举到京师国子监以贡生资格就读,后被任命为文林郎,是个七品散官。这一期间,王了望接触到不少名儒雅士,对其书法风格影响甚大,开阔了眼界,诗文和书法格调得以提升。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了望赴任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市境)知县。在闽政务之余,王了望常与当地书法高手切磋书道,与名儒雅士唱和。后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反清复明”的复杂时局,王了望辞官北返,游历广泛,包括湖南、湖北、广西、陕西、山西、宁夏等地,常与当地名人韵士相交,极大地开阔了书学视野。

清康熙十年(1671年),王了望年近古稀,返回陇西这片他最初出发的地方。可就是人生暮年,又免不了一场人生劫难,因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案受到牵连。从身心到理想情怀,王了望再一次与现实碰壁,疲累困乏之中,他对书法的追求更加愈老弥坚,真正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书法成为晚年王了望唯一的信念所在,是他生命的全部。晚年的王了望,潜志于礼佛释经,隐居秦州,往来于弥陀寺、圆通寺、瑞莲寺、净土寺、南郭寺、天竺寺,在麦积山、仙人崖、漳县贵清山、岷州二郎山之间流连,足迹遍布陇西及兰州名胜古迹。75岁高龄时,还专赴永靖炳灵寺,撰写石窟考证并作游记。最后的垂暮之年,依然涉足成县、徽县、清水、静宁、陇东和固原、太原、石岭关(今山西)等地。每游一地,或碑刻、或赋诗、或撰匾,在陇山陇水之间他能享受的唯一乐趣,就是用笔墨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与晋唐时代的书法圣贤对话。名山寺院里,此地清凉,心灵干净,正好是挥写书法的天然佳所,至今也是这类地方保存王了望书迹最多。

王了望学识渊博,诗、文、书法多样艺术门类俱精。高古的“风雅”之骚气,自然的“奇野”之风气、心灵的“逸静”之文气,汇聚于一身,因此在三者之间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清诗人陈时夏赞曰:“以熔古之识,运独断之笔,汪经瀚海,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概。”[8]这是称赞王了望将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思考融入了书法作品,使书法具有恬淡雍容、折挫飘逸的独特风格,在情志、思想、趣味、审美等多重维度上达到了书法与人的谐和统一。

点击加载图片

王了望草书

从王了望的社交圈感知其书学思想

古人云:“书是君子之艺”。从当代社会学角度而言,一个人的艺术风格与身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密不可分。明代后期,由于人文环境、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尤其一批思想家、文学家如李贽、袁宏道、杨士奇、李维桢、袁枚、胡应麟等人的出现,书坛风气也发生分化和对立。一派由董其昌统领,典雅秀润的书风,将传统书法艺术推向新高度;另一派是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人兴起的写意书风,彰显浪漫主义色彩。王了望在京师十年,自然而然也受到了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影响。

王了望的社交圈中,有王铎、陈名夏、熊师旦、傅山、张瑞图等一众师友。王了望与王铎、傅山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王铎年长王了望13岁,王了望年长傅山2岁。明崇祯十七年授王铎礼部尚书。清朝建立后,未就职。顺治三年,被授《明史》副编修,后官至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王了望在京十年,少不了请益王铎,切磋书艺,因而王铎对王了望的影响是穿透性的。有论者认为:“顺治五年起就读于国子监,与王铎有师生之谊,得陈名夏赏识。”王了望与王铎究竟有没有“师生之谊”,尚无文献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二人有着相似的学书之路,却是不争的事实。都是早年崇尚晋唐法帖,陶醉于王氏书风,中年时期沉潜于颜真卿、怀素、米芾书法,晚年又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最后融汇诸家之长,自成一家。范振绪《读王荷泽先生遗著原稿后》也说出原委:“王荷泽为陇上闻人,予尝见其遗墨,多是草书条幅,所书纯录其旧作之诗,落款必书年月。其书法羲、献,兼有出师颂、书谱、三稿意味。其诗则胎息义山者为多。以书法诗才论,已久为陇上生光矣!”[9]这是对王了望与王铎相似的书学历程做了一次总结。不论二人有没有现实中的交游,基于王铎在当时书坛上的领袖身份及影响力,王了望受到王铎书风的影响理所当然。对现存世为数不多的行草书立轴作品进行察研,王了望在艺术风格、美学意蕴和价值取向上,都和他同时代的王铎有着较多相似之处,甚至完全暗合。

王了望与同时期的陈名夏、熊师旦、傅山、张瑞图亦曾知遇,尤其得到吏部尚书陈名夏的赏识,陈名夏誉其“陇西才子”。另一同时期隐居不仕的大书法家傅山,对王了望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傅山在书法实践中提出的“四宁四毋”一说,王了望受其启发较大,“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学思想,就是拒绝书法中的轻浮和油滑,这在王了望的行草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傅山“四宁四毋”对他清晰的影响,其作品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泳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作意。

中晚年的王了望,一直处在入世与遁世的踯躅之中,其风格呈现多样变化,并不确定为一个风格、一种单调的书写形式。王了望对社会、人生、生存等多方面的怀疑、失落与起伏,使其性格中生成一种叛逆精神,从而大胆追求个性解放,在书法中尽情宣泄着个性情感。反过来,也正是因为个性十足的书法风格,不为时风所拘的别异情调,突出地体现出他与清初书法家的区别,使得今天能够重现书法价值,进行书法史身份的重置和定义。

点击加载图片

王了望草书

从关陇书法文化生态中窥察其书学思想

王了望出生、生长地陇西,是历史上的书法重镇。“关中”与“陇右”文化和习俗相同,同为秦人故地,《史记·货殖列传》载曰:“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因此,从文化生态环境角度,经常将“关陇”合称。关陇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尤其陇右地处丝绸之路的主干道,汇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是中西文化交融互鉴的纽带。沉厚的汉唐文化底蕴,延泽后代不止。这片黄土地上,走出了张芝、张昶、梁鹄、索靖等书法大家,书法文化一直有着强韧的传承基因。雄劲、苍凉、昂奋的人文环境,使得书法审美一直偏于宽博、质实、内敛,富于力量感的表现,追求审美内蓄力。尤其“关陇理学”从文学到书法,影响到一大批文人。“关陇理学”的书法理念就是“书崇鲁公”,李梦阳将这一风格推向了顶峰,胡缵宗则是关陇帖学的集大成者,溯晋循唐,取法王羲之,颜真卿,将王、颜二人的书风融为一体,卓有建树。可以说,从唐代到明中期,鲁公的颜学风格在陇右地区占据着主流地位。明后期由于大量摩崖碑刻、青铜钟鼎、汉晋简牍、纸绢瓶砖的发现,以及敦煌学、简牍学的兴起,陇右的书法文化环境随之而变,正如丹纳所说:“艺术环境是一种物理结构,人的文化审美精神是一种心理结构,二者沟通,属于'异质同构’原理”,[10]因此将关陇地区纳入王了望的书学研究视野,具有艺术思想的逻辑性。

“关陇理学”对于文学与书法,均产生过很大影响,也涌现了一批名家。文学领域如李梦阳、胡缵宗、吴镇、金蛮、张晋、邢澍、张澍等,书法领域如米万钟、米汉雯、王了望、朱克敏、唐琏、王式钰、范振绪、冯国瑞、邓宝珊、张维垣等。在陇右文人书家中,其中又以胡缵宗、巩建丰、李南晖、牛树梅、安维峻、刘尔忻为代表,他们耕读传家,行为规范,构建为陇右地区的文人书法群像。到了明末清初,陇右地区仍是理学道统一统天下,王了望则是自我意识觉醒较早的先行者,其酣畅恣意的浪漫书风,体现出更强的创造性,促使陇右地区的书法艺术审美走向多样性。因为明清两代的书法文化环境,在“关陇”这个特定的范畴,我们可以从地域创作主体风格、集体性的心理结构和书法文化生态上,窥察到王了望的书学构成。另外,关陇地区也有较好的书法理论基础,如郭宗昌著《金石史》,赵崡著《石墨镌华》,唐琏著《学书七要》、《三十二书品》,侯仁朔著《侯氏书品》等,这些书法理论著作从侧面滋养了王了望的书学思想。

陇右的地理环境与书法生态,呈现集体性的取法来源与审美倾向,不能不说与关中地区没有关联。关中的金石碑刻数量尤丰,郭宗昌、赵涵等一批金石收藏家,从金石碑刻中获得创作启发,篆隶风格发生了质变,关中的金石书法资源有效拓宽了陇右书家的视野,为陇右较为单调的地域书法风格,注入了新的创作活力。这对王了望肯定也会产生影响。王了望出生于兹,成长于兹,吸纳了地域文化中应有的坚韧、弘实、质朴、深沉、苍劲的品格之后,到京城国子监学习,游宦十年,并有机会接触当时京城一批书法大家,在与他们的切磋交流中,斩获更多新鲜的思想。顺治年间,又任福建泉州同安知县,再次接触到闽南书法名家。最后弃官还乡途中,漫游全国多地,使其书法在陇右原初风格基础上,吸纳了南北书派的广域书法质素,其丰富的书学经历已非单纯的陇右书法家所能比。晚明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已生成为王了望书学思想的主流,他一生不但身处复杂多变的时局,而且身处传统书风与新兴流派的激烈碰撞交融之中,其书学思想与黄道周、王铎、傅山、王时敏等人一起获得了进步,充当了时代书风的领头人。由此可见,关陇地区这种端庄、敦严、雄厚的审美特质,崇儒尚德的正统书法观,构成了王了望书学思想的结构性底座,但他不为传统所拘,积极吸纳书坛潮流新风,摆脱了陇右文人书法的单调与呆板,融入自己的灵魂、识见、审美和哲思,丰富了独具一格的书学思想和书法实践。哲学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11]故而,我们从王了望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艺术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来探析王了望的书学思想,是一条不可回避之路。

点击加载图片

王了望草书

从王了望书法作品中体悟其书学思想

康熙五十四年(1715),吴之珽撰写的《襄武人物志·王荷泽先生传》记述有王了望的片段:“善书法,楷师钟太傅,兼仿王廙,行草规抚颜鲁公《争座位》,而变本加厉,纵横蹀躞,识者以为散僧入圣云。夫和鸾鸣驺,非不中规,而追风蹑电,或以跅驰而致千里也。”[12]从这儿看出,王了望书法取法于魏晋与唐宋;从王了望所书《得怀素自叙帖》跋文上亦可看到,《怀素自叙帖》对其影响甚巨。这部千年名帖是王了望弟弟王家楹从军南下,在河南灵宝对李自成农民义军作战后,清扫战场时偶然得之,便带回两千里之外的老家,送给了兄长。王了望兴奋不已,如获至宝,当晚即挥毫写下《得怀素自叙帖》跋文,此后常携于身旁,摹临不辍。但王了望与今天许多书法家所不同的是,不是摹临范帖中先贤的点画形态,而是体味出神入化的草意与神韵,对怀素书法的精神实质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这也是王了望行草书笔法轻松、笔势自生,恣意挥运,自然成趣的原因所在。

(一)王了望楷书的书学思想

王了望的楷书作品极少,但从仅存于世的几件作品,我们依然可以探触其书学思想。《得怀素自叙帖跋文》篇幅较大,书写的点画柔中含刚,提按转折清爽明快,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遏其意趣。由此可见王了望的楷书思想,是在谨严中释放“字外之想”,体现有行无列的特征,尤其楷书中融合草意,不拘成法,自然妙生,跃动着一种生命力。从这件楷书作品身上,可以印证吴之珽的说法“楷师锺太傅”,王了望在以楷书鼻祖钟繇为标杆的同时,敢于注入自己的笔法特点,形成疏朗爽利的个性风格。莫建成先生编著的《王了望墨迹选辑》,收录有楷书多幅:《山岩峒避暑》(二)《普天乐·游化羊谷赠樵人》《花月吟》《韵符联·平声一东》《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加我数年·章·乙卯陇干间叙》是另一篇幅较大的楷书作品,风格与《得怀素自叙帖跋文》有些微区别,骨涵于中,筋不外露,大小、长短、广狭上,比之《得怀素自叙帖跋文》稍欠灵动之感,行草之意贯穿其中,具有亦楷亦草的味道,离方循圆,算是楷书与行草书的破体书法。《杂华林》(一)(五)(六)(七)(九)(十)(十一)(十二)亦是楷书中的破体,《杂华林》(二)(三)则是较为标准的楷书作品,《杂华林》(八)(十三)两幅有些别致,枯笔较多,文字个个如立,不拘拘于笔画之间,结字小疏,映带安雅。比之钟繇楷书,其突破在于楷字之间的微弱映带,外若优游,中实刚劲,真骨凌厉,多有异趣。《花月吟》、《韵符联·平声一东》相对中规中矩一点,《塞鸿秋·田家》则是亦楷亦草,很随性的书写,轻松自如,出神入化,达到了楷书的一种自觉状态。

(二)王了望草书的书学思想

王了望书法作品激动人心者是草书,尤其是大轴大草,成为王了望心灵自由表达的天地。其行草书接续陇右文人书法的传统,上承草圣,吸纳了广阔地域上的精神元素,又以颜真卿的雄厚风格为基座,融进了人格力量,纵心奔放,奇崛恣肆,透射出高古豪迈的金石气韵,散发着爽捷雅逸的篆籀味道,实有抱骨藏筋之美。笔画起伏随势,如千里阵云,用意险而稳,奇而不怪,意生法中。

《王了望墨迹选辑》中富有个性的行草书作品主要有:条幅《读秋风萧瑟》《边城寒作暑》,对联《集滕王阁序》,条幅《雨下浸苔色》,条幅《风动叶声山犬吠》,条幅《湖广京山县遇王鸣楚畣赠诗扇》,条幅欧阳修《醉翁亭记》,条幅《陇干除夕诗》,条幅《天风吹萎花》,条幅《辛亥腊月二十四雪中值汪琴侣言别》等,书写风格体现着豪放与夸张、错乱与灵动的对立与统一,既朴拙凝重,又沉着痛快,个性十分突出。吴之珽评道:“行草规抚颜鲁公《争座位》,而变本加厉,纵横蹀躞。”[13]王了望的行草书饱含颜真卿《争座位》的骨力,尤其侧锋用笔,通过长长的竖笔画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些夸张性的长竖,中锋用笔之时,侧锋拖拽,最后反锋收笔,筋骨绵韧。这种夸张性的长竖笔画,并不是一笔到底,在笔的运行中有拖拽,或抖动,或轻微顿笔再行笔,因而使这一笔长竖成为整体字体的架构重心,古人云:“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正是王了望在竖笔画上大做文章的奥妙所在。我们试着想象一下,王了望正在书写的劲利姿势,志专神应,体物流行,运笔至险绝处复归平正,至平正时亦能包险绝之趣,而势与致两得之——王了望的书法理想就是追求这种心性的自由,表达的快意,使观赏者与书写者一同达到忘我的境界。

在王了望书法作品中,还另有一类,值得我们关注。就是一小部分非真非草的书法,个别作品甚至是真、草、行的混合。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叶》等一组草书,王了望书写时已完全进入忘我的境地,真、草、行体混用,秾纤间出,并没有不和谐迹象,反而显得出神入化,妙趣横生。这只有人书俱老,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方才写出此等妙品。另有一类草书,如《赠人》《客次》《梧叶儿·退勇》《寄生草·田居》《庄子坐望》等,王了望的用笔以灵转取致,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其最大特色在于横笔画,一些点画带着隶意,用锋向左,必转锋向右,犹低昂回翔之状,如企鸟峙。字体结构上,左为外拓,右为内伏,始终给人以灵动之感。点画极为随字异形,有向有背,要得顾盼精神;字与字之间有起有应,乍疾还徐,忽往复收,笔断神连,笔外有意,颇生天真烂慢之概,其心灵深处的一咏三叹、其诗性的洒脱与透练、其思想的旷达与浩远,都在笔墨中彻底地表现了出来。“百艺率三年可成,独书用毕生之力”,在追求书法事业之路上,王了望用尽毕生的精力,终于实现书法范式创新的壮举。

综上所述,我们从王了望诗文、性格、游历及书法作品身上,已可充分感知到这些内涵深刻的书学思想精华,就是在书法作品中敢于表达思想,将个性、自然、境界与创造力合而为一,进而创作出独具美学意蕴的作品。今天我们探析其书学根源,厘清法理,就是为了在其书法的精神深处开挖出更多宝藏。尽管王了望在明末清初书坛上,为时人所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但是在300年之后,我们重新审视并研究其书法之后,依然会毫不迟疑地发掘他的书学思想,探索其书法密奥,这对于今天的书法家,颇有借鉴吸纳的意义。学习摹临古人,不是需要越写越像古人作品,而是在古代圣贤书法范式的基础上,越写越像自己。王了望正是因为超越了身在其中那个时代的书法审美,被时人所忽略、所淡忘,但在书法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又因独特的个性重新获得认同价值。这种经过了时间的冲击与淘洗,历代评论家的筛选与打磨,而又重新闪亮登场的书法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史上坐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欣赏:晋名家王献之书法赏析_《廿九日帖》/◥◣
“当代草圣”于右任的书学思想
《人类艺术万年史-169》中国明代八朝的书法艺术
经典| 健笔蟠龙 ——王铎的艺术世界
宋曹《书法约言》的书学思想
张克锋--《使转、提按笔法与书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