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喀左伯矩甗隐含千年“辽宁秘密”
​喀左伯矩甗隐含千年“辽宁秘密”
笨女小
百家号17-09-25 12:47
关注
伯矩甗 学术支持、图片提供:辽宁省博物馆
1974年出土于辽宁喀左的伯矩甗等青铜器,不仅是珍贵的精美文物,还隐含着一个显贵家族的荣耀历史及辽宁大地的“千年秘密”。
伯矩系青铜器多为镇馆之宝
甗(yǎn)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由两部分组成:下半部是鬲(lì,锅),用于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上半部是甑(zèng,笼屉),用来放置食物,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bì),可通蒸汽。作为烹饪厨具的甗,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
1974年,伯矩甗出土于今辽宁省喀左平房乡山湾子村,包括伯矩甗在内,当时总共出土了22件青铜器,计有鼎一、鬲一、盂一、尊一、卣(yǒu)一、甗三、罍(léi)三、簋(guǐ)十及盘状器一。发掘者推断,包括伯矩甗、荷戈甗、提梁卣、牛纹罍、史方罍、父乙簋、鱼尊、尹簋、庚父戊簋在内的绝大部分铜器的年代在殷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而叔尹方鼎则显示出西周中期的器物特征。此外,盘状器为直径32.5厘米的圆盘,口沿上对称穿孔八个,其形态在迄今已经发现的商周青铜器中亦无类似者。
经历代著录和近现代考古发掘报告可知,伯矩甗、伯矩鬲、伯矩簋等“伯矩系列”,在我国已发现的商周青铜器实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较有代表性的伯矩青铜器有:伯矩甗一件,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铭“伯矩作宝尊彝”;伯矩盘一件,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铭“癸伯矩作宝尊彝”;伯矩壶一件,铭“伯矩作宝尊彝”,收藏在华盛顿;伯矩簋两件,一件清晚期出土后流入英国伦敦,另一件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竹园沟,收藏在宝鸡博物馆;伯矩鬲两件,分别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和辽宁喀左山湾子,铭“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无论在首都博物馆,还是在辽宁省博物馆,均为镇馆之宝。
又如伯矩鬲,全称叫做“牛头纹带盖伯矩鬲”,是西周早期器物,铸造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是中国青铜文化颇具代表性的器物,是国宝级的稀世珍品。盖内和器身内壁,铸有两段相同的铭文,共15字:“在戊辰,匽候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译为:器主伯矩受到燕候(匽候)的赏赐,颇以此事为荣耀,于是铸伯矩鬲,以示纪念。
这件伯矩鬲从器形上看,铸造精良,气魄雄浑,尤其是它通体满饰浮雕牛头纹,数量达7个之多,将牛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造型奇特而华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商周青铜礼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1996年,伯矩鬲的造型图案成为首都博物馆的馆徽。
伯矩鬲出土于1975年,出土地点在北京房山琉璃河。房山琉璃河遗址自1962年发现以来,很快就成为考古学者们注目的中心。经过多年的发掘与研究,学者们终于认定,琉璃河一带正是是当年燕国国都所在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件伯矩鬲正是燕国留下来的遗物,是西周燕国青铜器典型的代表,是北京建城之始,是北京城诞生的见证。
浓缩于伯矩甗中的千古信息
伯矩甗是一件青铜器,而青铜文化,是中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颜色青灰,因此得名“青铜”。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制作了青铜器,并将其运用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伯矩甗还是一件礼器。在奴隶社会,为维护“贵贱有等,上下有别”的封建等级秩序,上层统治阶级建立了一整套礼乐制度,通过立法的方式明文规定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尊卑贵贱、道德规范及艺术需求,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青铜器的制造也多为这一礼乐制度而服务,称之为“礼器”,其用途在于祭天祀祖、宴享宾朋、赏赐功臣、歌功颂德,死后也用它殉葬。
比如鬲,远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陶鬲,是当时人们饮食的器具。到奴隶社会,青铜鬲为奴隶主们所独享,奴隶与贫民是绝不可能使用的,鬲,自然成为尊贵、权力的象征,拥有者常常是世代相传,以示荣耀。天子还常将鬲赏赐给有功之臣,从而赋予了它神圣的寓意。
正因为青铜礼器是尊贵、权力的象征,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爱好制作的,所以,许多青铜礼器都是极其精美的艺术品,伯矩甗等青铜器堪称其中的典范之作。
以喀左伯矩甗为代表的珍贵青铜器,为考证西周早期的社会分封制度和经济活动提供了珍贵的实例和线索。例如,伯矩家族的封伯史料显示出周王室封召公于燕的基础上,由召公在燕地封伯的现象,进而推导出西周实行“两级封伯”的结论:一是由周天子代表最高皇权、中央政府封伯,一般是封二伯,分掌东西诸侯,可称为“王官伯”,这是“一级伯”;二是由周王任命地方诸侯中的贤明者为诸侯长,管理一方诸侯之事,可称为“方伯”,即“二级伯”。伯矩家族应是召公在燕地所封的地方伯,即“二级伯”。
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和伯矩有关的金文资料更是详实珍贵。据“卫釐(lí)”铭文,周懿王三年三月,伯矩向裘卫要了一件瑾璋,值贝八十朋,协商以土地十田交换。伯矩随后又向裘卫要了赤琥两件等物,值贝二十朋,协商以伯矩的三田土地相交换。为此,裘卫履行了报官手续并落实了土地转让;据“三年卫盉(hé)”铭文,记录了伯矩用他的十三田,换得裘卫的玉器、礼服等;又,据“九年卫鼎”铭文,在周懿王九年,伯矩和裘卫之间又进行了一次交易,伯矩以其下属颜的一块林地,换取了裘卫的一套马车和车马具。为此,裘卫还配送给伯矩的夫人姜三两的帛,后来,裘卫还实地踏勘了这片林地,确定了林地的四至并堆土垄为界标,这一交易过程在铭文中均有翔实的记载。卫,是周王室主管王的衣物的官员,从这些事实中可知,周王朝对土地所有权转移的管理十分清晰和具体,伯矩家族在当时地位显赫,是西周早期的宗周王室和燕国上层的重要角色,伯矩是周王朝的要人,在当时周王朝的上层社会表现得十分活跃。
另外,喀左伯矩甗等伯矩系青铜器代表了西周青铜器在艺术和铸造方面的巅峰,其面世不仅代表了我国西周时期在兽面纹高浮雕艺术领域的进步,更显示了西周早期的政治和经济活力。
喀左青铜器定调辽宁华夏资格
辽西大小凌河流域历来是出商周青铜器的地区,喀左所出尤多。从1941年在喀左咕噜沟村出土大鼎起,1955年以来,在喀左地区的马厂沟、北洞、山湾子、小波汰沟等地,先后六次发现了铜器窖藏,种类有鼎、簋、甗、盂、罍、卣、壶、盘、尊等。大部分器形表现出西周初期铜器的特征,间或也有商末的铜器,如所出簋有方座双耳。有的铜器带有地方特征,如鸭形尊即为中原周器所未见。喀左西周铜器多有铭文,重要的如伯矩甗、匽(yǎn)侯盂、斐方鼎、圉(yǔ)簋等。
徐坚先生指出,喀左铜器群地处由大、小凌河和老哈河围合的地理空间之中,这里地处蒙古高原东端和渤海之间,属于低矮山地和平原类型。喀左铜器群中大部分出土于河流旁山地上的孤立埋藏之中,发掘者及研究者大多将埋藏环境定义成为“窖藏”,喀左窖藏均为浅埋类型,有的距地表不过20厘米。石头和石板在喀左铜器群窖藏中频繁得到使用,天宝洞窖藏在山顶立石西侧,立石周围有一圈石块,而铜甗出土于立石和石板之间。北洞2号窖藏器物顶部覆盖一层不规则石板,坑内铜器之间多填埋石块。以不规则石板为围栏,覆盖石板和填埋石块等习俗,是草原地带的墓葬和窖藏的一个显著特征。
推测伯矩甗这些青铜器的价值属性,专家认为铜器埋藏和山川自然崇拜祭祀可能有关。在以伯矩甗为代表的于喀左出土的22件青铜器中,15件有铭文,出现频率很高,铭文内容并不单一,文化归属指向复杂,即使在同一组窖藏铜器之中,铭文可能指向多个来源,如“伯矩”“子荷戈”均见于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所出铜器上,而其他铭文则指向殷墟和关中地区,仅依铜器铭文判断,喀左铜器群中有相当比重的器物与燕山南麓的燕国相关。如“匽侯”铭见于马厂沟所出铜盂上,出自山湾子的伯矩甗、出自小波汰的圉簋以及见于山湾子和马厂沟的鱼形器均能在琉璃河燕国贵族墓地中找到同铭器物,也应纳入燕器之中。北洞2号所出“箕侯”、“亚箕”器因与匽侯相关,也当计入燕器之中。
喀左青铜器的铭文内容大都与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现的青铜器铭文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如两地所见都有匽侯,且字体一致,证明周初燕国的势力范围已经达到辽西地区。伯矩甗,内腹上部有“伯矩作宝尊彝”铭文,该铭文,为辽宁地区属燕国国土的历史问题提供了又一有力证据。
战国燕文化大规模进入东北之前,东北地区曾存在七类文化遗存,但在燕将秦开破胡后,这一地区的政治生态、民族布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燕国对北方的经略,文献中最明确的记载是《史记·匈奴列传》:“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一仗,使燕国边境向东推进了一千多里,“直至满番汗为界”。“秦开却胡”这一历史事件,使战国时期的燕国在幅员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秦楚的当时第三大国,大大拓展了燕国的疆域,秦开之功,堪与名将乐毅媲美。
据考证,燕国管辖的辽东郡的范围不只于现在的辽东,还包括吉林四平的周边地区,现在的吉林四平二龙湖古城遗迹就是燕国辽东郡的北疆重镇遗址。秦开拓边的历史事迹证明,辽宁乃至东北地区不是化外之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属于华夏燕国领土,秦汉三国时期延续了这一传承。
辽宁的“辽”,取自春秋战国燕国秦汉三国就有的辽西郡、辽东郡,后被契丹人借用;辽阳太子河的名字,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派荆轲刺杀秦王的燕国太子丹;辽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燕国的第二大城市;辽宁本土土著是燕国系汉人,战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无论按哪个时代、朝代的长城边界论,辽宁都属于关内汉人领土,而不是今天一些人所说的“关外之地”!
秦开却胡的历史事件,文献并没有记载确切的年代,当在战国晚期阶段。东北南部并入燕境后成为燕国重点经略的区域,所以当秦国大军攻陷燕下都后,燕王喜率余众退保辽东仍维持了五年之久。
以伯矩甗为代表的喀左青铜器,证明了辽宁大地与中原的密切关联,证明了东北文明与华夏文明的一脉同根性。乔梁先生在《燕文化进入前的辽西》一文中指出,战国后期,燕国驱东胡、置五郡、筑长城是中国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由此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体系的版图,为即将形成的秦汉帝国对东北的有效管辖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也由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张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被追杀的燕王沿这条路线逃亡辽宁
西周早期燕国青铜器
【弘博看展】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三组西周青铜器的产地分析及相关问题
喀左青铜器为燕王喜东逃时所埋
十大国宝青铜器之:匽侯盂(西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