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古泥及其金村缘

卜宅乌村里,于今十五年。

先君于光绪辛卯(1891年)卖药金村,遂家焉。

                                        ——赵古泥

首先,赵古泥是何许人?

是古代的一块泥巴吗?当然不是!

赵古泥生于清末(1874年),卒于民国(1933年),活了六十岁,江苏常熟人。名叫赵石,初名鸿,字石农,号慧僧,后来改号“古泥”,自称泥道人。因为崇拜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吴昌硕(吴氏别号“老缶”、“缶道人”等),斋名“拜缶庐”。以篆刻家名世。依我看,赵古泥是迄今为止虞山印派最重要的代表,没有之一。另外,赵古泥还刻石碑,刻砚,是碑刻家;精于篆体等书体,是书法家;留有《泥道人诗》二卷,是诗人;偶尔还画点画……

总之,赵古泥是清末民国时期颇有文艺成就的艺术家。

这样说,你肯定觉得还不过瘾。

因为百度一搜,也能跳出上面内容,有啥稀奇?

那么,事实上,赵古泥是有故事的人。

我们来讲几个故事。

NO.1

故事一:卖药无成


1874年农历八月,赵古泥出生在常熟西塘墅(今属江苏省张家港市西塘市镇)。

八岁入私塾,学了三年。

九岁自学篆刻。

十岁在其父赵少游开的西塘墅小药铺当学徒。

十四岁又转到常熟梅李镇药铺当学徒,约有二三年。

十八岁那年,其父赵少游在金村(现属张家港市塘桥镇)开设药铺,名叫“问心堂”,赵古泥又到金村药店当“职工”。

十八岁后定居常熟城西岳弄。

由于“对商业买卖不感兴趣”,八年药肆生涯,赵古泥没学出名堂来。

用今天的话来说,赵古泥没能继承父业,开出一个“大药堂”或者药业公司之类。

NO.2

故事二:出丑自强


上文说过,赵古泥在西塘墅读过三年私塾。

八岁那年,参加了当地的书法比赛,比赛规定,名列第一者可得奖金数两(大概是银元之类),倒数第一者,主办方送豆油一篓(三斤)。这个豆油,看似鼓励,实际上也含讥讽。

赵古泥第一次比赛得到的是一个篓子三斤豆油!旁人讥笑他,他提起豆油便走。

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

从此,赵古泥自奋不懈,由少及老,没有停步,终成一代名家。

值得一提的是,轮到第二次书法比赛,他就拿了第一名。

可见赵古泥从小就是有志气的人。

他能顶住世俗的冷眼,走自己的路,让别人从讥讽到敬佩。

NO.3

故事三:出家遭拒


赵古泥十七岁时,很不幸,母亲去世。

他是个大孝子,悲痛欲绝,顿时看破红尘,一路摸到苏州寒山寺要求出家当和尚,遭到方丈拒绝,颓然返回金村药店。

这个故事里还有个故事是:赵古泥出家遭拒情绪低落,碰到一个术士,会看相,对赵古泥说:看你的相貌,不是一般的人;看你的双手,一生温饱足够,何必一副不高兴的样子?

闻听此言,赵古泥大悟,加快脚步赶紧回家。

从此在书法、篆刻、刻砚等方面更加用功,并以此谋生。

这个故事说明赵古泥很重感情,同时悟性较高,对自己的人生也有自信。

吴昌硕像及其画作

NO.4

故事四:拜师缶翁


缶翁就是吴昌硕,当时已名重海内。

吴昌硕有个高徒叫李钟,字愚章,是吴大师在常熟的首位弟子。

赵古泥十九岁时已跟李钟学习篆刻。李老师器重赵古泥,当吴昌硕来常熟时极力推荐。

吴昌硕看过赵古泥的印章后说了一句话:“当让此子出一头地”!并把赵古泥介绍给了他的金兰之交——常熟收藏家沈石友。

赵古泥在沈家三年,为沈家“课读”,管理“田事”,还治砚刻印,并有幸得以纵观沈家所藏金石书画,期间技艺大进。

拜师那年,赵古泥二十岁,吴昌硕五十一岁。

赵古泥一生遇见贵人很多。

其中最大的贵人两个:一个是吴昌硕,另一个是翁同龢。

可知人生要有贵人相助啊,那真是太重要了!

翁同龢像及其书法

NO.5

故事五:拔亲结婚


1903年,赵古泥三十岁,当年十月,父亲赵少游去世。

在亲友劝说下,赵古泥以“拔亲”方式完婚。

原来常熟一带旧时有个习俗,叫“棺材头上拔亲”:贫穷家中长辈去世,可以暂时不发丧,允许小辈男子先把订过婚的对象接过来,拜堂成亲后,再开丧。否则,小辈三年孝满后才能结婚。

赵古泥就这样娶了老婆,叫金汝珍。

为纪念乃父,赵古泥作了一幅画——《赵少游卖药图》。

冲着这幅图,翁同龢、沈石友、吴昌硕等二十二位名人为之题咏。成一长卷。现存常熟市博物馆。

文献记载,赵古泥的父亲赵少游以孝名闻乡里。赵古泥秉承孝道,也是一个大孝之人呐。

NO.6

故事六:手过万方


这是指篆刻,就是说赵古泥一生刻过的印章,在一万方以上,叫“手过万方”。

赵古泥九岁开始自学刻印,六十岁去世。

据此测算,赵古泥治印四五十年,年均刻印在250方以上,按日计算,也在“一日一印”超外。那是相当得高产啊。

赵古泥“刻功”相当了得。

他女儿赵林说:我父亲还善于刻碑,所以臂力腕力特强,最敢攻坚,牙、铜、玉、金,无一不可,而且都能刻得跟石章一样。

赵古泥所刻材质多样。这样累计,一生刻印、刻碑和刻砚等远逾万数。

由此可见,赵古泥是一个非常勤奋的艺术家,有恒心,敢于攻坚克难,从艺生涯硕果累累啊。





赵古泥刻砚、刻石、印章(烟村)和书法作品

NO.7

故事七:结交名流


赵古泥刻过一方印:读不遍千古书,作不了天下事,识不尽海内人。

他一生结识名流甚夥,不限于常熟名人圈。

十六岁,认识常熟名医金兰升并得到从艺鼓励。

十八岁,与日后的文史大家金鹤翀订交成挚友。

十九岁,与“近代文学界的怪杰”黄人订交。

二十岁,拜门艺术大师吴昌硕。

二十八岁,认识晚清状元,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龢,后因书法神似,曾为翁代笔,翁暮年把所用印赠予赵古泥,两人确认过眼神,翁同龢说“只有你可以继我”。

1927年秋,五十四岁那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从南京到常熟专访赵古泥,两人相谈甚欢,引为知己。等等。

一个人总是要进点圈子的。

赵古泥进的是高雅的人文圈和当世的名人圈。





赵古泥篆刻    左上“墨雨飞鱼”;左下“特健药”

右:读不遍千古书,作不了天下事,识不尽海内人

NO.7

故事八:遗书奇特


1933年,农历四月十四,赵古泥去世。

当年三月,赵古泥曾自书遗嘱,五条内容,今录如次:

一,死后不立嗣子,不立孝女,不许烧衣服及著新衣做白等;

二,不用设灵座大位,鼓手烧钱锭等;

三,不许开吊、不报亲戚朋友,不得停葬,不准僧道做功德;

四,吾弟石田死后廿一年,给养彼等已二十年,今三侄皆成人,吾死即行停止供养费;

五,所有家中一切事宜归吾妻金氏执管,无论何人不得过问。

这份遗书一连用了九个“不”字。第四条其实也是一个“不”。

赵古泥不信神灵,不循葬俗,对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可谓不落俗套。

这个遗嘱在那个年代是很奇特的,一点都不合常规,可知赵古泥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这样一讲,你对赵古泥是不是有点印象了?

下面,我们谈谈赵古泥与金村的缘分。

经过一番文献梳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条:

第一,赵古泥家在金村

赵古泥虽然出生在西塘市,并在当地和邻乡多地卖药当学徒,但在十八岁那年,他的父亲赵少游迁居金村,在金村开了药店“问心堂”,相当于由“行商”变成了“坐贾”,一家人于是在金村定居了。赵古泥的弟弟赵石田继承了家业。此后,主要是婚后,赵古泥本人住到了常熟城区西门岳弄。

第二,赵古泥曾卖药金村

他跟着父亲有过一段卖药生涯。那在金村卖药到底几年?有说三年,也有说一两年的。确切的年头很难说清。根据文献资料,我的推测是:十八岁之前,赵古泥随父亲游走卖药时,肯定到过金村;十八岁那年,其父在金村安了家;十八岁以后,赵古泥经常会来金村“回家看看”,但主要住在常熟。

第三,早年鼓励赵古泥刻碑治印的,是金村人金兰升。

金兰升曾学医江阴,业成后,先在金村行医,后到常熟城里悬壶,精于中医内科,医术高超,是一代名医。且能诗文,擅长书画和金石。赵古泥十六岁那年,在金村结识金兰升,并在金氏的引导和鼓励下,学会了刻碑和治印。此前,赵古泥虽然刻苦自学,十九岁时在常熟又跟随李钟学习篆刻,但金兰升对赵古泥篆刻显然有发蒙之功。

第四,赵古泥是金村女婿。

赵古泥三十年那年丧父,拔亲娶金氏。金汝珍(1879~1938)当年二十五岁,小赵古泥五岁。有的书上说金汝珍也能“琢砚刻碑”。估计不可能。赵古泥琢砚刻碑时,金氏是好帮手,可能性更大些。赵古泥临终前跟金氏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刻印得微名,三百年后当有人知我名氏也。赵古泥遗属中写明:他死后家中一切事宜全归金氏执管(见上文)。可以看出赵古泥夫妇感情之深。

第五,赵古泥的过命之交是金村人金鹤翀。

十八岁那年,赵古泥与金鹤翀结交成为好朋友。用金鹤翀的话说是:予交石农,始光绪辛卯(1891年),盖四十三年矣,既老而益密。论辈分,赵古泥妻子金汝珍,是金鹤翀的族妹。赵古泥去世那一年,得了肝炎最后不治,病中嘱托金鹤翀要为他写墓志铭。赵殁,金鹤翀作《泥道人墓志铭》,文中对两人平生交谊多有记述。



凭以上五条,你想想,赵古泥跟金村的缘分,是不是够深了?

说赵古泥是大半个金村人,我想大家都会同意。

最后,我们来解开文中开头那个谜:

赵古泥为什么改号“古泥”?

古泥不是古代的泥巴。

“古泥”是指封泥,也称泥封,是把印章按在泥上,敲出一个印记来,作为封口上的凭记,以防止私拆,有保密作用,大体流行于纸张普遍应用之前的战国至魏晋时期,主要是官方应用。封泥具有学术和艺术等多重价值。

赵古泥最厉害的一个徒弟叫邓散木,邓散木在《泥道人》一文中说:古泥先生……告诉我,中年以后印格的转变,是从得到罗振玉所印苏州潘伯寅的《郑庵所藏封泥》和陈簋斋印行的《十钟山房印举》开始的。他说封泥有多宝藏,是刻朱文的最好蓝本。

根据赵古泥的这句话,他是推崇和迷恋封泥艺术,认为足资刻印,且影响到他本人中年后的篆刻风格和走向,才改号“古泥”的。



                                 古代封泥  左:临武长印  右:载丞之印





左:赵古泥篆刻:佛心(可能是生前最后一印)

右:赵古泥石刻佛像

刻石有感

摩挲昌化青田石,

刻画秦朱汉白文。

输与梁间双燕子,

自来自去掠清芬。

                                          ——赵古泥



本文参考文献:

1、《赵古泥印举》,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版

2、赵林《先父虞山派印人赵古泥》

3、归之春《赵古泥年表》,台湾景隆轩,2000年版

4、《金鹤翀文集》,方志出版社,2013年版

5、《沙洲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常熟市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代印坛点将录】9天猛星霹雳火秦明 赵石(古泥)
读《赵古泥印谱》
赵古泥篆刻艺术暨“虞山印派”初探(2)
赵石-近代印人|篆刻,名家,印人|::e景苑::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
古印封泥,记录下汉字千年之美
赵广源篆刻《东坡十六乐事》组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