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易的访碑与交友活动

陈君妻王氏志 隋大业三年五月

黄易居山东济宁时,南池是雅集之地,其友钱泳在《履园丛话》(丛话十八·古迹,道光刊本)中记载:

山东济宁州城下有南池,因《杜少陵集》有《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诗而得名也。故今东偏小室中,塑一工部像,而以许主簿配之。城上有太白酒楼,前工部尚书和公为巡漕御史时重建。嘉庆庚申四月,余由水路入京,泊南池,是时灵石何兰士亦为巡漕御史,钱塘黄小松为运河司马,同在南池会饮者三日。小松出示所藏金石图书,与州人李铁桥、山西刘镜古、吴江陆古愚同观,为一时佳会云。(济宁)

而黄易亦有诗“插柳无修禊,风光一并池。⋯⋯船小进南池”,“南池重话当年事”。

雅集素来是文人士大夫所热衷的趣味之事。王诜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1049—1106)把自己和友人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晁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画在一起,取名《西园雅集图》。主友16人,加上侍姬、书童,共22人。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园林之胜。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琴,或看书,或说经,极宴游之乐。李公麟以他首创的白描手法,用写实的方式,描绘了当时16位社会名流,在驸马都尉王诜府邸做客聚会的情景。文人雅士风云际会,松桧梧竹,吟诗和词,打坐问禅,琴声水声天籁之音,怡然自得。米芾为作《西园雅集图记》有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其中苏轼、苏辙、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皆为翰苑奇才,此等闲适意境成为士大夫生活的理想典型,引无数青年才俊竞相效仿,马远、刘松年、赵孟、钱舜举、唐寅、尤求、李士达、原济、丁观鹏等于此后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以致“雅集”成了人物画家的一个常见画题。与之相媲美的则是“玉山草堂雅集”。《四库全书总目·玉山名胜集》提要中曾评曰:“其所居池馆之盛,甲于东南,一时胜流,多从之游宴。⋯⋯元季知名之士,列其间者十之八九。考宴集唱和之盛,始于金谷、兰亭;园林题咏之多,肇于辋川、云溪;其宾客之佳,文辞之富,则未有过于是集者。虽遭逢衰世有托而逃,而文采风流映照一世,数百年后,犹想见之,录存其书,亦千载艺林之佳话也。”

杨孝偡隋仁寿三年五月

南池也是文人诗词酬唱聚话之选。从唐代杜甫直至清代诸多文人墨客题咏不断。“任城好春色,多胜属南池”,“雨中骑马到南池,怀古荒亭酒数巵(施润章)”,“李白任城住,于今九百秋(姚鼐)”,“谪仙痛饮狂歌地,画栋层轩水面开(盛大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南池雅集”主客六人会饮三日,又是一段佳话。参与1800年南池之会者皆为雅好金石之士,如黄易、陆古愚、李东琪、何兰士、钱梅溪、刘镜古等。

就南池之会中的陆古愚而言,在阮元《小沧浪笔谈》一书中记载:“朗夫中丞以郎中出守济南洊历方伯时,⋯⋯余至山左与公次嗣古愚绳为金石文字交,闻公之治行特详。古愚(陆绳字)秉承家学,隶书直追汉人。流寓'潭西精舍’,所交皆四方知名士,尤喜金石刻。尝跨蹇驴、宿舂粱,遍游长清、历域,山岩古刹,搜得《神通寺选象》十八种及灵岩寺诸小石记百余种,皆以裨余纂录,搜奇之勤,莫能过此。又尝刻金石款识列为屏幅,用砑蜡法,较之毡搨施者,既速且易,亦巧思也。”《湖海诗传》记:陆朗夫(1735—1806)字映漘,号朗斋,仁和(今杭州)人。诸生。六书自《说文繫传》《佩觿汗简》及《钟鼎款识》《博古图》诸书无不贯串源流,会通旨要,又能亲手摹写。卒年七十二。陆朗夫曾官济南,对黄易学识多赞赏之词。黄易亦有《跋陆朗夫中丞画》曰:此中丞朗夫先生之笔,先生不以画名,而画特神妙。盖昔年与富阳董文恪公同朝六书八法精微,尝为论及晚年文章、政事之余,信笔点染,聊以自娱,真得南宗三昧。哲嗣尚之兄宝守是册,以易荷先生知遇,出示欣赏,如登名岳涉大川,但觉元气浑融,天然古淡,恍接先生言笑,晴窓展对,一何快幸。

陆绳是陆朗夫中丞次嗣,陆绳又嗜好金石碑版,仿佛看他跨蹇驴携楮墨,勤搜而有所获,遇古碑名迹辄叫啸狂喜,但凡嗜好者,自有其痴狂处,嗜之深爱之弥笃之故也。黄易年龄上长于陆绳,但于金石学之同样的痴迷,却足以使此二人成为忘年交。在陆绳给黄易的信中就可以看到他对于自己寻访所获的描述,而且黄易也曾托陆绳为之代购佳碑:

古石刻颇得一二可承,委购《豆卢恩碑》已为某县令磨去字迹改作工塘之用,此近两年事,今不可得矣。华阴庙杨凝式题名两次过华阴,遍寻不获,询之道士已不知其处。瓦当异处亦不可得,仅得长生无极、亿年无疆几种而已。想鄴架亦有,兹弃。外拓本全副寄呈雅鉴。内百叶石仓、方春蕃萌、揜佬中庭三瓦为今年新出,元本用古人翻沙摹得者,但未详所施并祈博雅考谬。惠教为感。《汉煌敦太守纪功碑》珍本亦得四本,丛钞献之、江世兄各分其一。弟自留一本不能再赠人矣。在西安又见《华山碑宋拓真本》一册,缺一河字,其录与天一阁本无异。惟碑额旁无唐宋人题名,盖为装潢者割去,可惜其价太昂,力不能得,真真恨事。又得唐开元年佛座一,与尊处佛座相似而差不大。兹乘蓝三哥回济之便匆匆率勒布,复并候近安不一。秋盦九兄大人我师。世愚弟陆绳顿首。

而阮元在济宁成书,这也为他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且往来皆为名流贤士,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大家向往过从,赏鉴辨析,物我两忘。很有意思的是,在黄易收藏的信札中,还有另一封也提及寻找《豆卢恩碑》一事。“会城轣辘久缺启侯为念际,此空出境公政稍间,遥想老先生高斋静坐,菊影参差,落墨挥毫定增逸致,羡何如之陆古愚舍表兄自闽中回豫,因事逗留,须得等到冬日才能至济宁,顷书来云,前过任城承嘱购华阴杨凝式题名,往来庙中遍寻不得,惟清泰年月日一条字甚不佳,非少师笔。其《豆卢恩碑》访于五十一年,为咸阳令断为塘工,后用致,可惜也。今代为购寄上,《武都太守题名》并《禹迹图》《华夷图》等三种祈鉴纳。⋯⋯小香一函并呈,敬此奉布即候并安不一。后学沈默顿首。”沈默与陆古愚为表兄弟,也常年居于济宁与黄易来往密切。“长洲沈二香(沈默字)为陆朗夫中丞外甥,有'何无忌似舅’之誉。久客山左交游多贤豪,携梦华、古愚、未谷、秋鹤、燕亭诸君子共议创建覃西精舍,二香为辑《覃西小志》一卷,考证古迹,搜罗新咏可云精核。”在沈默致黄易的一封信中,也记载着两表兄弟协助黄易寻找碑刻及珍本之事。而在沈默致黄易的另一封信中则记述道:“两省差使今夏五月始归,因途中积受风湿,左目蒙翳,一无所见。现告假医治,尚未复光,受累滋甚。秋帆先生石刻业经中止,其中真赝美恶混出,未称完本,且拓本亦无从购觅,容购得再行寄奉。白斋近来以砚田糊口,竟无暇日,金石小品如得过眼必为九兄代购也。山左新本出土诸石如郑季宣碑、郑固碑、范式碑、武斑碑之类皆九兄苦心搜罗前人所未见者⋯⋯”沈二香之札读来笔趣盎然。从他们对黄易之碑刻嗜好如此给予支持可以判断出,黄易于其时便很为世人所敬重。而遍观黄易与其他友人的回信,我们不难发现黄易对于《豆卢恩碑》一直念念不忘,进行着锲而不舍的查找活动。而沈、陆表兄弟二人的回信也都涉及《豆卢恩碑》的寻找线索及结果。相关著录见于赵崡《石墨镌华》,于奕正《天下金石志》,孙星衍,邢澎《寰宇访碑录》,严长明《西安府志》及叶昌炽《语石》,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书中。马子云在《碑帖鉴定》中评述《豆卢恩碑》:“正书兼隶,卅五行,行五十一字前八行清晰,九、十两行中间稍损。十一行后存清晰者数字,所余皆剥落过甚。庾信撰。保定元年(561)。在陕西咸阳,石已久佚,故拓本较少。1921年之间在咸阳重发现,即拓若干,然与旧拓本同,现存咸阳博物馆。”其书体特点则“《豆卢恩碑》并无当时隶书中间有篆势与楷法的风尚,而似更多地继承了汉隶平正一路的特点,行笔间恪守隶法,显示出北朝书法中罕有的成熟和沉稳之美,独树一帜。此碑的隶体介于汉隶和唐隶之间,为隶书在有唐一代的弘扬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石痴之执着亦令人感动,或者如赵子函诗所作《山行》所表述:

青天何处不堪扪,石蹬巉岩啮屐痕。

山气将龙骄日驭,泉声挟雨云根

羊肠忽转东西磵,马道徐开远近村。

欲学向平寻五岳,便拼婚嫁弃儿孙。

上面所提到的李东琪则是黄易在《修武氏祠堂略记》中所说的助立祠堂之人。记曰:“州人李铁桥东琪,家风好古探碑之功最著;洪洞李梅村克正、南明高正炎善书嗜碑勇于成美,与计画宜就其地剏立祠堂,垒石为墙。第求坚固不求华饰,分石刻四处。”“是役也,非数百金不办,易与济宁数人量力先捐,海内同好事者闻而乐从捐钱交铁桥、梅村、明高董。其役易与司土诸君成其功。”1787年,十月朔日,翁方纲撰《重立汉武梁氏祠石记》并书。石记由济州郑支宗摹刻。先生为建祠,出钱二万,钱大昕出钱三千,毕沅出钱五万。“黄易与李东琪,先得碑额后又访得原石。一时称快。嘉祥紫云山武祠石室书象欧赵以来著录仅存二十余石后,无可考。疑石已毁。黄易穷力搜讨共得四十余石,铁桥助立筑室排列立石记之。嗜金石者争艳其遇。黄易所得汉魏诸碑手自钩摹坿以题跋。开雕成帙是为《小蓬莱阁金石文字》。”(《重立汉武梁氏祠石记》)“凡嘉祥、金乡、鱼台间汉碑,(黄)易悉搜而出之,而《武氏祠堂画像》尤多,所见汉石经及范式、三公山诸碑,皆双钩以行于世。”近人马宗霍《书林纪事》称,黄易嗜金石,寝食依之,在济宁升起《郑季宣全碑》,于曲阜得嘉平二年(250)残碑,于嘉祥之紫云山得武班碑。助立之人李东琪《济宁州志》记载:“李东琪,字铁桥,山东济宁人。一作字铁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克承父学,隶书尊经阁屏风圣经一章。与友黄易志趣相契合。”范式碑原石即又为李铁桥所访得。有载云:“范巨卿碑额既出后,正碑文久寻不得。易有古拓本方思补刻,今李铁桥寻获原石复见碑阴数字,虽缺两。体势森严,神味完足,实为快事。”而对于李东琪访碑,黄易在其创作之《岱岩探碑图》中也有所表现,画中描述了李东琪在泰山地区寻碑之情形。于群峰幽谷间,几个人正执杖而行,意欲探求汉魏金石碑版之遗存。李东琪这次泰山之行,寻访碑刻的收获甚为丰硕,黄易亦因之而兴奋异常,遂作此图为志,并赠李东琪以为纪念。正如叶昌炽所言“前人诗云:五岳归来不看山。窃谓登五岳而不携古刻以归,犹之未游也耳。”在施朝幹《武林人物新志》,记录了黄易自乾隆四十年(1775)到五十八年(1793)间在鲁豫寻访碑拓的经历,易精篆,远追汉唐阃奥。嗜碑版逾金玉。凡得前人所为见者,不可胜计,自绘《得碑十二图》以纪其事。《紫云山探碑图》与《小蓬莱阁贺碑图》为其中两幅。亦记其事,并记述了黄易与李东琪之间的情谊。《紫云山探碑图》题跋曰:

乾隆丙午秋,见《嘉祥县志》。紫云山石室零落。古碑有孔。拓视乃《汉敦煌长史武斑碑》及武梁祠堂画像。与济宁李铁桥、洪洞李梅村、南明高往视,次第搜得前后左三石室,祥瑞图、武氏石阙、孔子见老子画像诸石。得碑之多无逾于此。生平至快之事也。同海内好古诸公立武氏祠堂,置诸碑于内,移《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石于济宁州学明伦堂垂永久焉。(黄易《得碑十二图》之《紫云山探碑图》题跋)

1793年,黄易于50岁生日时在曲阜东门外拓得熹平二年(173)残碑,邀李东琪醉赏。1799年得一汉碑阴,再次与之相庆贺。《小蓬莱阁贺碑图》跋曰:

乾隆癸丑十月十有九日,余马齿五十之辰,戚友咸集,余避喧泗河,遣工拓碑得熹平二年半碑于曲阜东门外,喜极命酒,邀李铁桥醉赏,同志者闻之共来做贺。时,阮宫瞻芸台按试曲阜求其移碑,颜氏与竹叶碑共存焉。嘉庆巳未十月得汉衡方碑阴,十九日又与李铁桥醉赏贺碑也。秋庵题时年五十有六。(黄易《得碑十二图》之《小蓬莱阁贺碑图》题跋)

李东琪与黄易相识后四处探访碑刻的活动,为黄易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可以说李东琪既是黄易研究金石学问的一位得力助手,同时也堪称他的良师益友。正如此图题跋所记,辛亥年三月六日即乾隆五十六年(1791)春天,正寻找古代碑刻,而这其中又有诸多元素在起作用。或许人们会以为,像黄易这样的金石学家,在探求和寻访碑刻的活动中,事无巨细都会亲历亲为。而根据这段记载可以得知,黄易之所以能够成为颇有建树的金石考据学家,与诸如李东琪等幕后人物的付出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他们功不可没。黄易在其访碑画中所提到的一些内容,也弥补了以往史料的不足。刘镜古便是其一。黄易有诗《癸丑(1793)仲春题刘镜古〈灌花图〉》其一:“千里崎岖出太行,东来爱住水云乡。赏音扪碑皆清福,不羡河中绿野堂。”此外,他们也都为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阮元的《山左金石志》以及孙渊如的《寰宇访碑录》等提供了诸多金石碑刻的材料。黄易著述之出版亦离不开身边好友的鼎力相助。在周震荣致黄易的一通信札中写道:“足下所辑金石书其碑之原文断断不可不全,载尾则详识所在地方、所得年月、所□谁某某、款识、其高广尺寸,一一不遗。足传后。况博雅又加以考证耶。兹因汪舍见之,便附到金轮石幢拓本一志部一萚。”周震荣阅毕黄易之著述后便给出自己的建议,从而也助其著述成传世之作。而黄易与李东琪关系亦相当密切,诸如得碑、赏碑之乐事,每每与好友李东琪共同分享。这份情谊从黄易《为李铁桥画扇铭》中可以更清晰地解读出来,“有酒同倾,有碑共赏,谁比交情,竹君石丈。”读来自是肺腑之言。

朱宝志 隋开皇二十年

李东琪曾为《裴岑碑》题跋:“裴岑纪功碑,家大人藏有褚千峰双钩本。余自就塾时即宝爱之,三十年来梦想一见原拓而未能,今睹此本,真平生快事。乾隆四十五年岁在庚子秋九月之三日,任城李东琪书于海粟书屋。钤'铁桥寓目’印。”而此碑的来历从黄易的跋语中便清晰地呈现出来:“右汉敦煌太守裴岑石刻真迹,乾隆庚子长兄在迪化城觅此寄示,云此石近甚剥落,凸处光滑如珠不易拓。来年仲秋蒙恩放还,计过巴里坤正严冬风雪之时,恐难拓取,故觅此先寄。塞外荒寒风景,闻之黯然。细辨此碑,汝折劲古,与昔从纪晓岚阁学处双钩原本校勘,无不悉合。惟纪本作'立德祠’,褚千峰金石图作'立海祠’,今观此拓,颇类'海’字,则褚本以有所据,然文义又不可解,存以俟考。余思得此碑十有余年,一旦获之,何异夜明入手,殆与明年弟兄握手同此欣庆也。黄易又识于任城尊古行斋。钤'小松’印。”这个拓本是黄易所藏,其兄自巴里坤远寄者。黄易题跋再四,犹有李东琪、孔荭谷诸跋。说明这在当时已被世人视为瑰宝。若得佳拓送至友朋处,题跋赏鉴考订,铁桥必在受邀之列。在《秋盦遗稿》之《跋李铁桥小照》中有关于李东琪扪碑所得,携手探碑品碑之概述:

济宁学宫汉碑向止五通。李兄铁桥初得《胶东令王君碑》于庙门古松根。继得《庐江太守范式碑》于棂星门墙下。余为作《得石》两图。吴竹虚又图其事属为题识。夫古来仙佛神奇往往范形炫世。功名煊赫。则写貌凌烟至。若《修禊兰亭》《西园雅集》之类,或因人传事或因事成图,事有可传而图非泛设也。我、铁桥对酒读书以外,惟扪碑为乐。铁桥好碑,碑亦屡出,疑有鬼神呵护,秘守千百年待人待时而发者,生平快事无过于斯。事本可传宜其图写不已,垂示艺林于无穷同嗜好,而多古缘莫余若也,故欣然而为之书。

《小沧浪笔谈》卷三与黄易记载相似,但更为翔实,兹录于此:“《胶东令王君庙门碑》载洪氏《隶续》,旧存济宁,久已忘失。州人李铁桥东琪,有金石之癖。一日至学宫。闲步于大成殿西阶下,见有古树根空,以片石楮柱,与树相衔不可脱,疑此石有异,洗之无有,其内向一面不可见,探手辨之,觉有文,遂以纸墨摹之,得隶书数十字,稽之洪氏书即胶东令碑也。铁桥尊甫名鲲,字浩斋,雍正六年,曾得郑固碑缺石于中,郃阳褚千峰载其事于《金石经眼录》。”

李东琪好古善隶,能继承家学,得此片石,足为承欢之助,士林中传为美谈。跋中所提及的李东琪寻碑成果在《金石学录》中有概要性地提道:“远近搜寻古碑,遇有端倪,即与黄易齐与往向榛莽中,剜苔剔藓,且模且读。⋯⋯秋盦司马,嗜奇好古,每游一处,必访求古碑之存亡,于济邑州学,扶升《郑固碑》,得拓其全石。复于嘉祥县南之紫云山,得《敦煌长史武班碑》,及《武氏石阙铭》,遂尽得'武氏石室’所刻画像,又得《孔子见老子画像》及《祥瑞图石刻》。于是移《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石于济邑州学,而萃诸石,即其地为堂垣,砌而坚之,牓曰'武氏祠堂’,俾土人世守焉,厥功甚巨。襄其事者,为州人李东琪,洪洞李克正,南明高正炎,实同著搜碑之劳云。东琪于乾隆己酉暮春,督工拓碑,复得《范巨卿残碑》于棂星门西壁根,不禁狂喜,遂移与先得之额并列焉,爰为之记。翁覃溪(方纲)先生寄李铁桥(东琪),遂呈秋庵诗,有'任城宝墨熊光起,天意助成黄与李’之句。又《父巳高鼎铭》二十八字,'积古斋’收入《款识》,即东琪藏物也。”《平津馆读碑记》(卷二)也有记载:“胶东令王君庙门碑黄初五年。”胶东令王君庙门碑在济宁州学宫,《隶续》本有此断碑,以他碑下段合读为一,后乃知其误。其石久亡。乾隆四十年(1775)李东琪始访得其上段。碑皆述王氏先世有云葬于京师者五世。碑末叙其人年册有一。卒当黄初五年(224)。京师当谓洛阳。在数种文献屡屡提道“而李铁桥东琪,近在任城,过从尤数。(潘庭筠《稼书堂集》)”。《语石》中言:“《水经注》载金乡有司隶校尉鲁恭冢,巨野有荆州刺史李刚墓,墓前石室皆有画像,今皆不可得见矣。朱鲔一室亦曰朱长舒残泐已甚。今世所传者,唯孝堂山、武梁祠为最古,亦最完。武梁祠在嘉祥之紫云山,乾隆中黄易、李铁桥先后访得之。前二十年,又时有残石出土。汪亭先生督学山左时,以拓本见贻。”“遵德乡砖文。正书。大业三年。定海蓝瘦竹得于济宁乡间持赠与余。余转赠李铁桥收藏。”在武亿给孙渊如的信中提道“过济宁见李铁桥否?此君家贮古刻本最富又善八分通医理。黄小松与之往来莫逆,执事想不见遗斯人也”(《致孙渊如信四》)。由此旁观者所言,更能让我们客观地了解到黄李二人情谊之深厚。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黄易访得武梁祠画像石。武梁祠是嘉祥武翟山(旧称紫云山)发现的一组“武氏墓群石刻”中的一部分。由一对石阙、武梁碑及五块画像石组成。其中两块画像石雕刻祥瑞图,其余三块皆分四层(列)雕刻(尖顶上的西王母像不计在内)。每块石上除刻有众多故事及一百多个人物外,还有文字二百余个。画像内容多取自古代传说及《孝子传》《列女传》《史记》等典籍,也有对死者生前生活、游乐等方面的描绘。内容丰富,雕刻生动。年深日久,河流改道,武梁祠石室损毁,许多石刻逸失或埋于地下。后经翁方纲、李东琪等人倡议捐资兴建了汉画室。李遇孙《金石学录》中也有关于黄易访武梁祠之记载:“黄易嗜奇好古,每游一处,必访求古碑之存亡。于济邑州学,扶升《郑固碑》,得拓其全石。复于嘉祥县南之紫云山,得《敦煌长史武班碑》及《武氏石阕铭》⋯⋯”

由于黄易的缘故,翁覃溪亦是熟知李铁桥,“月明梧竹疏疏影,又借秋盦识铁桥”。“济宁李东琪,字铁桥,亦以金石之学世其家,与君最契。适有《铁桥观碑图》卷方纲题补就”。(《黄秋盦传》)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翁覃溪曾在《得石图歌,图为黄小松画济宁李铁桥于州学古松下的“汉胶东令王君庙”事在乙未(1775)夏,予已有诗》中云:“⋯⋯埋没奇文不自安,特逢老铁来容厀。一道孤光走如电,凛若苍茫神鬼叱。铁也大叫碑在此,锄镢忙施纵即失。遂使吾曹补释文,绘图五载重传述。异哉图者非他人,中山得石黄生笔。世间好事如此辈,翻倒琼宫我其一。披榕剔字未肯已,往岁于广州剔九曜石,架杙登危不寒栗。(去秋于江宁访梁碑二字青石赤扪可读)石怪山精嗔不恤。石乎石乎傥首肯,吾言日星以为质。天下石文皆会合,坚如胶漆甘如蜜。题诗寄李并寄黄,那惜鹅溪绢一匹。”对于李铁桥访碑做了颇为传奇的描述。有图有记有诗,友朋美其事。

刘渊志 隋大业三年十一月

而对于很多碑刻,李铁桥都有经验题跋。《范式碑》有李东琪跋,云:“片石甚古,讶为汉物。拂拭之,隐隐有隶书数人名。急掘洗之,乃《范式碑》也。”乾隆五十二年(1787),李铁桥复获原碑残石于州学宫戟门下,黄易、李克正又刻跋于碑阴。石今存济宁铁塔寺汉碑群内。其全称《庐江太守范式碑》,又称《范巨卿碑》。三国魏青龙三年(235)正月立。宋洪适《隶释》录碑全文,隶书,计19行,行33字。碑阴题名四列,一二列10行,三列11行,四列6行。碑额篆书“故庐江太守范府君之碑”10字。碑原在山东任城,后移至济宁州学。宋以后碑断,没入土中。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胶州崔氏先得残额于济宁州学西龙门坊水口,李东琪、黄易刻跋于额下。黄易所藏为石未入土前之宋拓本,碑文较出土后拓本多180余字。《秋盦题跋》记《范式碑》:“是碑初得篆额于龙门水口。易有宋拓本,欲补刻。李铁桥得正碑⋯⋯较易藏本尚少数百字也。”纸墨古旧,字神充足。剪条装册,每页纵34cm,横17cm,后幅有卢文绍、翁方纲等题跋,有“翁方纲”“瞿中溶”等藏印34方。此碑于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清代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王昶《金石萃编》等书中均有著录。铁桥深悉易嗜好碑石拓本,因而在致易的一封信札中便迫不及待地告之得到李阳冰《般若台》拓本一事,且其不掠人之美,并将此本之来龙去脉一一道明。又祈望黄易搜得新拓本共赏之:

岁朝往来两不相遇,新年酬应甚繁,未及请教。前柚堂先生札云:城固县(注:今陕西省城固县)新出《唐公房碑》,所见册后有翁太史题跋。想拓本既传之都中,谅吾兄必能致之也,未卜何时始得见之,徒令人梦想不置。弟岁内已得李阳冰《般若台》矣,为王三进士所赠。适有人索杨桓《酒楼记》,甚急,尊处若有副本,祈暂借以应之,俟再拓奉还。并候新禧不一。愚弟李东琪顿首再拜。小松九哥大人,新正九日。

在李东琪另一信札中,则和黄易探讨翁阁学《两汉金石记》里《三公山碑》之释文尚存值得商榷之处。二人立碑访碑赏鉴多有往来酬答,互有增益。或许正是有如此之多的同好互助,才使得黄易取得如此之成就。在黄易致赵魏一信札中也曾提道:“李铁桥有得石第二图花。王大人处求题屡次笔请未得。求大兄代为乞取交寄。感不尽意。衡方碑止一刻本。不及多寄随后多拓另上。吾兄在粤中得拓本乞分惠。粤碑弟与铁桥甚少也。”黄易确实将李东琪视为知己,不仅为其求题跋,亦在喜获拓本之时不忘告知于他。

作者叶玉 yeyu 叶玉叶玉   为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薛龙春:黄易们的“古欢”正在消失
宋拓三国范式碑
“西泠八家”之一黄易小松画作欣赏
傅月庵:天下最好的工作
“碑痴”黄易——乾嘉“访碑第一人”
《中国书法》:从故宫藏黄易致陈灿《金乡札》谈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