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in时间管理术!耶鲁美女JD来教你|iCourt

 

公众号:赵丹赵丹喵(zhaodanmeow)



编者按


律师不但工作非常忙,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必须随叫随到,而且高强度工作的本质是由行业和职业特色共同决定的,巨大的工作压力上天入地,让人无法逃脱。本文从行业反制与个人成长两个角度来为律所新人答疑解惑。


最近后台收到最频繁的留言都是类似这种:


  • 丹喵怎么感觉你每天精力都用不完?为什么我下班回家就好累?

  • 求时间管理经验啊!你都不会拖延的吗!

  • 你是不是每天都不睡觉?

  • 你是不是去了一个假的Biglaw?怎么感觉你那么闲?


每次收到这种问题,我都觉得……



关于纽约biglaw到底有多忙的问题,我也在《律所新人的日常》这个系列里面讲过。



还是按照老规矩,根据逻辑线索来给大家捋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从两个角度解开你的困惑:


  • 行业的反制——从行业的运营模式来给你讲讲,有哪些因素让高强度的工作变得可以忍受。

  • 个人成长——以我自己做例子,来告诉你们从律师个人的角度,有什么方法可以尽量平衡工作和生活。


为什么会存在行业反制?


法律行业和律师作为职业的本质,是“利用别人的时间来赚钱”,本质上跟资本家投入资本,消耗成本雇佣工人来生产(律师工资),再通过卖产品(法律服务)来赚取利润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这种典型的“资本家与工人”,或者说“用别人的时间来赚钱”的经营模式,在工业社会发展之初就屡见不鲜了。为了对抗“资本家的赚钱需求”与“工人需要正常的工作时间”之间的天然矛盾,工人们开始联合起来主张自己的权利,逐渐出现了工会这种组织形式,同时各种劳工法也被确定了下来——最低薪水、固定工作时间、加班费、良好的福利保障等等。


正是由于这种行业反制,双方截然相反的经济利益才可以达到一个平衡,这种经济模式才能维持下去。律师行业自然不存在工会,不过为了让律师日常的辛苦程度还能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行业内部也自然而然发展出来了几种天然的反制。我主要能想到以下几个角度:


1. 新人律师远超其他行业的薪水隐含了“工作时间无限长”的负面工作情况


纽约大律所一年级律师18万美元一年的起薪,比起投行、咨询等相似的行业来说依然很高,是不争的事实。行业内部也基本默认了高薪=24小时乘以7都处于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这一利益交换。虽然相比起按小时付费,固定薪水大大减少了律师们的劳动热情,但是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也早已经接受了人家的游戏规则——薪水这么高,怎么可能放任你每天都在放羊,不创造billable hours,白白消耗律所投入的成本?


2. 律所毫无保留的传授核心技能对新人律师来说是除了高薪以外的额外加成


律师是个门槛极高的行业,法学院扩招极其有限,即使是10%的增加入学名额都在行业内部被拿出来大肆讨论,原因很简单——法律服务市场上的供需原理。


这个世界上的律师越少,法律服务就越贵。已经在门里,每年创造巨额法律服务账单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肯降低行业准入门槛,自降身价来跟数不清的后来者分一杯羹。


虽然行业里的人严格控制着准入门槛,难得的是对自身法律服务的质量要求并没有丝毫放松——收费这么贵,还霸道的控制着法律服务的供给,如果再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在市场经济下真的是没有活路了。


简单说,纽约大律所对自己家法律服务的“质量控制”有着接近变态的要求。工作半年,在项目上也接触过一些中小型律所,可以负责任的说,Vault排名不是空穴来风,就项目上律师的水平、法律文件的质量来说,大概根据江湖排名形成了几种鲜明的梯队。被能称之为"peer firm"的名声最响的几家,自然不是混饭吃的。


而律师的业务水平是怎么提升的?自然是参加的每一个项目,高年级律师和合伙人毫无保留的技能传授。


虽然每年在大律所能升合伙人的很有限,但是就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律所高层对待每一个新人,都是认真在向合伙人方向培养的。不存在“新人先用几年,随便做一些价值低的重复性劳动,过几年就踢掉”这种情况。


为什么?因为纽约顶尖的大律所,合伙人和项目上作为黄金力量的高年级律师,都是从自己家的低年级律师一路走上来了,从其他律所挖人的情况极其罕见。这里说的顶尖律所,大概相当于Vault前10-15的水平,再往后的律所依靠跳槽挖来的人做项目主力就很常见了。


而律师的成长需要时间,再有远见的老板也不可能在新人来的第一天就火眼金睛的看出来谁有当合伙人的潜质。只能所有人一视同仁,毫无保留的传授核心技能,通过阶段性审视新人律师的成长,来逐渐筛选未来律所的骨干力量。


3. 以律所为跳板多样化的职业选择让新人律师有了“忍辱负重”的动机


第二条的一个顺其自然的结论就是——顶尖律所做过三四年出来的中层律师,跳槽前景非常好,在法律市场上极其吃香。


这是行业内部心知肚明的事实。在大律所做了十几年,没能当上合伙人,去了排名20开外的律所凭借着独特的客户资源做上合伙人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大律所的中年级律师只要想跳槽找工作,猎头的电话几乎打爆。


原因嘛——就是因为同行都知道,顶尖大所出来的律师,是经过这个法律服务质量极高、业务水平一顶一的律所好几年毫无保留的培养和训练,拿到自己家的项目上直接就能用,无缝衔接。


而对要跳槽的律师来说,虽然越是顶尖的律所,工作压力越大,工时越长,但是辛苦几年换来一个良好的跳槽前景,拿着同样的薪水,有着相对轻松的工作时间,是一笔双迎的买卖。


律师跳槽后的职业选择还非常多样化,绝对不仅仅限于跳去排名差一些的律所。


金融、政府、法务、公司管理层,几年的律师生涯在美国的商业和政治环境里几乎是一笔万金油,顶尖律所的执业经历,放在简历上是非常亮眼一段,以此作为跳板,几年后循序渐进,尝试其他行业和领域,也是很多人的选择。


事实上,美国大律所的律师人数是呈现阶梯状的。人数最多的肯定是一年级和二年级,到了三到五年级,就是传统的"mid-level"中层力量,人已经走了一大半了。五年级以上更是越来越少,除了那一小撮留下来想要冲一冲合伙人的,都自谋生路去了。


4. 中高年级律师良好的跳槽前景让律所必需收敛压力挽留自己的中坚力量


你问我——这些大律所知道自己的中层律师这么爱跳槽吗?


当然知道,而且这是一个在律所内部都会公开讨论的话题。比如说我们所就有"校友讲座",定期邀请从律所跳槽出去,在各行各业已经开始展露头角,当上管理层的律师们来给我们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每年更是还有大型的“年度校友聚会趴”,找一个洋气而高端的酒店,请几个业内顶尖,从我所出去的大牛——政府要员、上诉法庭的法官、上市公司核心管理层等等,来做keynote speaker。


而且,律师们到了中层的时候,熟悉的合伙人都会循循善诱的来问大家的职业规划。你要是想升合伙人,我们就多安排你跟组里不同的合伙人合作,将来选拔开会时也能多得一票。你要是想进基金、投行之类的金融领域,我们在涉及它们业务的融资并购上就多让你来,甚至争取让你去客户那里做个调职(secondment),体验一下。你要是想进政府,那就多安排你跟金融、银行监管部门打交道,反正顶尖律所职业领域广泛、客户遍布各行各业,几乎没有你想要而得不到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律所要刻意保持一种阶梯型的律师团队。


如果每年进来的100个新人都留到了八年级,他们的薪水会涨了一倍,而且如果这些人都想升合伙人的话,律所可就头疼了——过度竞争不利于良好的工作氛围。


但是也不能太少——如果这100个人只剩下了一个,那律所就会觉得,这么多年拿你们当合伙人尽心尽力的培养都喂了狗了。学到了核心就能就跑,让律所项目上最给力的中层力量面临短缺,会极大影响律所的运营和发展。


现实上,律所要尽力在两个极端取得一个平衡,尽量精准的控制每层律师的离职率。


正因为如此,才不能让在职律师的工作时间过于可怕,不然在天平的另一端是良好的跳槽前景,和相差无几甚至更高的薪水,你如果过分让你的中层律师去卖命,人家有什么理由不离职?总不能变成involuntary servitude吧?


所以,日常在项目中就能感觉到,合伙人跟中高年级律师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绝对不像对待新人一样,尽量发放工作,最大限度促进新人的成长, 而不用太担心工作时间的问题,因为新人在没学到核心技能前并不会很快离职。


但是一旦熬到中层,律师们就会成为合伙人小心翼翼想要留下的目标了。合伙人在接项目时,自然不可能大事小事都亲力亲为,有一个得力的中高层律师作为项目主力极其重要,有时候甚至决定了整个项目做的好不好。然而铁打的合伙人,流水的律师,有时候遇到从新人开始培养了好几年,在项目上已经配合默契,业务娴熟的中层,哪里肯轻易放走呢?


所以对于中高年级律师生活上的需求,合伙人其实是非常关注的——最近是不是太累了?这周末要交割但是你家人生病了?快去快去,项目上有我。保持一种温暖亲切的氛围非常重要,毕竟到了人家这个阶段,去到哪里找一份工作还不容易,但是一个这么好用的手下可不好找,再重新培养一个得好几年呢。


我是怎么应对律师高强度工作的?

 

我是那种越逆境越顽强的性格,而且自身弹性极高,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进化出很多能力。来美国读法学院彻底打开了我的大脑,让我非常擅长快速处理复杂的信息并适应了长时间的高强度思考,这半年的律所生涯则从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上彻底改造了我。一改读书时的懒散,我变得越来越自律和自控,做事情拖延的成份越来越少,基本已经达到了制定了计划就一定能完成的程度。

 

换句话说,就是律师这份工作让我逐渐变成了一个well-disciplined person,本来脑子就很好使的我,培养出了自控和自律的能力,就像强壮的武士找到了趁手的武器,做事情觉得无往而不利,恨不得立刻去征服世界。

 

律师一周的可计费工时一周50个小时再正常不过了,我自己差不多基本在40-70之间徘徊,工作日一天的工时7-12个小时不等,周六周日基本5-20个小时。

 

具体到一天的日常,10个小时是非常常见的。

 

其实如果能充分利用时间,做事情不拖延的话,一天计费10个小时根本没那么可怕。

 

我每天大概十点到办公室,律所基本九点半开始办公,但是我习惯晚一些,从上午十点到晚上七点基本马不停蹄在工作,除了午饭时休息一个小时,基本到晚上七点的时候已经计费了八个小时是没问题的。七点我通常吃个晚饭,天气好的时候出去走走,然后坐地铁去上八点半的钢管舞课,回到家里十点半左右,再工作两个小时到十二点半,洗个澡一点睡觉,八个小时后九点闹铃响,精神抖擞的起来,一个小时的时间收拾整齐吃了早饭再坐地铁,十点再坐到办公室,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你算算,是不是正好十个小时?


律师这份行业是按小时收费,所以即使在办公室枯坐一天,没有在bill时间的话没有人会认为你在“工作”。计费工时则是“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要求你必须在产出东西,不能走神,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


那最难的地方,自然在于“如何做到从上午十点到晚上七点保持大脑长时间的专注”,产生有效的计费工时,在白天把大部分工作都解决掉。


一部分取决于天赋,一部分取决于后天的练习。


天赋在于,不是每个人的大脑都可以做到连续七八个小时都在专注思考(刨去中间一个小时分成四五份十分钟的时间来休息),上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人可以整个晚自习都在看书,有人会疲倦,会不停走神,会想要拖延。


然而,不管是专注力,还是大脑的强度和耐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得到提高的,我自己就是个例子,大学时的我也是渣渣一个,这些年精神力一直在稳步提高,直到开始工作终于达到了自己满意的状态。以后可能会写写我大学的故事,以及我这些年一点一点的变化。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用长达几年的时间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自律而井井有条的人,一点都不夸张。


就像对身材的管理一样,从来就没有少吃一顿饭、多跑几公里或者做一次半个小时的力量训练,就能练出马甲线。自我管理也不是今天发誓要改变,明天就能变成生活规律有条不紊的时间管理超人。


人想要真正改掉自己的一些缺点,过上更加自由而丰富的人生,总是要受苦受累,从舒适区里走出来,日积月累做一些让自己苦恼而烦躁的事情。一件事情之所以难以坚持,是因为长时间坚持下来带来的结果太过美好,只会奖励给真正付出过努力的人。


当你有一份一天需要十个小时的高强度的工作,你就会发现,拥有这种自律而坚持的能力是多么美好。


高度专注让我能在白天把大部分工作都解决掉,即使在每天生产十个计费工时的情况,也能有两到三个小时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我能迅速集中的注意力,以及何时何地都能专注的能力,让我把每天这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用的淋漓尽致,就有了你们看到的生活很丰富,“好像很闲”的我。


比如说,这周写的那篇美联航的文章,前后用了四个多小时,写了两天,而我周一周二两天都bill了十个小时,用的就是我的“每日自由时间”。


如果不写文章的话,每日自由时间我基本都是去跳钢管舞、上其他健身课,或者单纯的回家撸铁。如果有一天我想做其他的事情,这两三个小时也足够让我日积月累的培养任何爱好,享受生活。


纽约交通都靠地铁,没信号的十几分钟我也从来都不浪费,随身带一本书,零零碎碎一个月能读完一本。(还记得妇女节特篇吗?那本书90%都是我在地铁上读完的。)


在地铁上除了看书,还能写文章。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段话,就是我在地铁上用手机打出来的。状态好的话,二十分钟的地铁我能写一千字。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我是一个走在路上都会做白日梦在思考的人,一篇文章在脑子里成型80%才会开始写,一开始就下笔成风。


如何养成多线程处理习惯?


对于律师这份工作而言,想要高效利用自己本来就少的可怜的私人时间,除了在工作时高度专注,毫不拖延和浪费之外,养成“多线程处理”的习惯和能力也很重要。


做律师,有的时候工作逼着你不得不学会multitasking——在这里不仅仅包括“同时做两件事”这种狭义上的一心多用,而更多指的是广义上:一天有五六个任务要完成,每个任务都跟不同的人对接,必须要记住每件事情的进度、不同的deadline、还要能快速在几项任务中切换、应对各方的问题,同时一直保持专注。


比起“一个下午只用检索好这一个问题”来说,更有挑战性的其实是这种情况:


一个下午有ABCD四个完全不同的事情要处理,经常A任务做到一半,被B任务上的电话打断,C任务又来了邮件,需要用十分钟找一个文件,刚找完文件D任务的人又来敲我的门,交代一系列接下来的步骤,二十分钟过去了终于谈完了——等等,我A任务做到哪了?


这样的一个下午往往更累,对专注力的要求更高,而且需要强大的记忆力,追踪每个事情的完成程度。如果因为手头的事情太多而耽误了某个项目上急需的文件,惨烈的后果根本没有人同情。


但是习惯了多项任务同时在线的工作模式以后,会越来越有意识的管理自己手头的工作,合理安排时间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


举几个栗子:


  • 我通常会把脑力消耗较小,重复性很高的工作留到晚上10-12点这个区间来做。

  • 如果不需要网络的工作,比如说把上级的修改意见放到最新一稿里,我一般专门留到回家坐地铁的时间去做。

  • 一个电话会结束,距离下一个会还有二十分钟的空档,我会赶紧把所有的任务里分解度比较高的,比如说尽职调查看一百个合同这种事拿出来赶紧做一部分。

  • 学会跟人分工。如果这个问题可以让检索人员先找一部分资料,就尽快把请求派出去,自己利用对方检索的时间先完成些别的工作。



如何分配时间?


学会管理工作中各种大大小小琐碎的事情,确保再多线程同时推进也有条不紊,绝不手忙脚乱,其实对过好自己的生活也是特别有效的一个技能。


前面一直避而不谈的一个问题就是:作为新人律师,最困难的地方不在于工作时间长,而是完全无法预测自己什么时候要工作。


前面提到我每天有2-3个小时的“自由时间”,为什么同样都是一天计费十个小时,自由时间却不一样?


因为这十个小时怎么分配,并不取决于你自己,而是不同项目上上级律师的工作习惯和工作要求。在上一篇里讲过,律师的日子没有“加班”的概念,因为无时无刻,如果有需要,都应该处于“可以工作”的状态,不存在“下班”,自然也就没有“加班”。


同样是十个小时,如果被不同项目切割的支离破碎,你的“自由时间”可能是这种模式:


  • 上午十点到十点半有空

  • 下午三点到三点半有空

  • 晚上六点到六点半有空

  • 晚上九点到九点半有空


且不说这四份半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可以做什么,作为新人,更是完全没办法预测自己什么时候会有空。相应的,也就没办法做任何计划。


这时候,学会“多线程处理”和迅速转换状态却依然保持专注的能力,就非常有用了。


之前有一次图片推送里写道,我看文件看到四点,觉得接下来半个小时会有空,看着天气好,毫不犹豫换上鞋子就出去跑步。


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利用这种零碎时间完成的。有时候两个电话会之间有个十分钟的空档,我都会趁机在亚马逊下几个单,买点必需的生活用品。下午休息时去买杯咖啡,我都要戴上耳机一边走一边听我每周都追,昨天刚出的播客节目。


即使是工作拼命想要挤占我生活的每一寸空间,只要有点希望,我都会拼命的去生活。压力越大,越不妥协,日子越辛苦,我越想要活的漂亮。


怎么保持良好的心态?

    

说完一些时间管理的小技能,最后来点鸡汤吧——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咄咄逼人的上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项目,到底该怎么保持良好的心态?


我刚工作的时候也崩溃过。


关注我微博的同学应该都记得,去年九十月份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负能量,压力大到崩溃。


从前的我,在生活中是一直自由而散漫的性格,对待正经事都是随心所欲,拖拖拉拉,而且最不耐烦别人管我。


律所的工作模式简直给我一记暴击——半小时不回邮件会被骂,今天的事情拖延了要等到明天,明天居然还有更多的事情!明明没有计费多少时间,却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大概那些时间都在我工作偷懒玩手机的间隙被消耗掉了——不能计费,但也没有生活。计划好的事情总被工作打乱,从满心欢喜到一头冷水,往往只有黑莓邮件响起“嗡”的一声,和我瞬间沉下去的心情。


这样的日子才过了一个多月,我的脾气就越来越差,状态濒临崩溃。那时候男票还很闲,被我莫名其妙发了好几顿脾气,直到有一天所有的事情绷到了极点,我大哭了一场。


痛定思痛,我才发现,在律所这种高压环境下想要活的漂亮,只能改变自己——自律、坚持、专注、强大的自我管理,还有平和而积极的状态。


没办法做任何下班后的计划,那就干脆不做,养成自己“发现有时间立刻跑”的习惯,多少次都是电影开场半个小时以前才决定去,立刻就买票。


做好的计划经常被打断,就默默接受。电影看到一半,抱着电脑缩头缩脚的出去,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工作了一个小时,回来看了一个结尾,也没什么啊,好歹我还出来看电影了呢!在电影院台阶上也比在办公室强啊!


今天计费了12个小时——嗨,还好啦,好歹我还能睡觉呢!昨天男票熬到四点呢。而且我这个项目其实挺有意思的,等我去喝杯咖啡,听听Empire State of Mind,立刻就能进入“我站在世界之巅马上要去征服宇宙”的状态。


连续五天计费12个小时了?没事没事,我等这阵忙完了,把我在项目上的经验总结总结,写篇公众号文章,嗯这么一想我这个文件得认真写,不然怎么给人家写经验啊!


世界就是这样,改变不了环境,只能改变自己。


工作半年,感觉自己同时活在两个平行空间里:一边是堆积如山的工作,冰冷的邮件,绷起神经夹起尾巴的职业态度,随叫随到严谨靠谱的新人律师,工作再多小时都"Yes Sure Will Do Asap"。另一边则是我强大而丰富到任何事情都击不倒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我自由而快乐,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


于是,渐渐的,我不再为无尽的工作而觉得痛苦。一周七十个小时小意思,一百个小时也okay啊。我自律而高效,而且非常擅于自我催眠,任何工作任务都会不停的告诉自己——我很快乐,我热爱这份工作,我做的事情超级有意义!只要有一点点时间,我就努力去生活,然后无尽的放大生活中体会到的快乐。


现在的我,走路像风,工作起来像打仗,用尽全力的去生活,人生的一秒钟都不能浪费。


有时候,一天下来,回头记录一下自己的计费时间,再回忆一下自己做过的其他事情,简直不敢想象——真的才过了一天吗?我怎么已经经历了这么多事情?


也许这就叫自我成长吧,也挺好的。


专栏编辑 | 雪梨卷   排版编辑 | 缓缓

申请体验Alph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纽约 Big Law 职场新人的日常(二) | 麦读职场
律师到底为什么这么忙? | 麦读职场
让律师少加班的十条忠告【效率为王】
关于律师助理
工作的10,才发现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年轻人,千万别进厂(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