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银行理财的当务之急与未来之路丨智信研究



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旨在解决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该征求意见稿在业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就当前公布的《指导意见》来看,银行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将最大程度保留并发扬光大;未来通过打破刚性兑付,终结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资产管理行业自身的稳定性将大大增强,居民对于风险收益的认识也将逐渐提升;银行理财被倒逼向真正的资产管理行业靠拢,依托渠道和品牌优势,类似摩根大通资产管理的银行系资管有望在我国金融市场诞生。



一、当务之急:改变认知,明确方向


银行理财过去的十年,是摸索、探路的十年,也是过渡的十年。在此过程中,监管政策虽时有调整,但并未对银行理财的实际运作模式产生根本性影响。而此次《指导意见》为银行理财的发展划定了新的跑道,开启了银行理财由影子银行向真正资产管理机构转型的新篇章。推倒重来的过程固然痛苦,但重生后的星辰大海却值得期待。


随着《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日期渐近,银行理财从业人员,乃至商业银行的行领导都必须抓紧时间改变认知,用新的业务逻辑思考发展方向,切忌刻舟求剑。


(一)暂时忘记规模至上


国内“以规模论英雄”的观念深入人心,在银行理财行业亦是如此。但在未来几年,银行理财发展的关键在于调结构、控风险。美国金融危机的殷鉴不远,当面临系统性风险时,如何在规模的收缩中保持稳健是首要难题,而资产的结构与质量才是风暴中的压舱石。只有暂时放弃粗暴的规模考核,借助《指导意见》的契机积极调整存量资产结构、排除风险隐患,才能顺利实现由影子银行向资产管理的转型而不失控。


(二)做好流血的准备


制度套利、信用套利的时代已经结束,顺经济周期而起的近30万亿的银行理财中有多少“雷”,各家银行冷暖自知。监管重锤之下,那些以刚兑之义冲起的规模,以资金池之实错配的资产,以委外之名逃避的责任,已到了清算的时刻。


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暂且不论监管会做何反应,银行机构应该积极做好风险的应对。一方面,行领导层面要统一认知,短期内不可能再向理财业务要利润了,相应的任务指标、考核指标也应及时调整;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向理财输血的准备,以确保存量产品的兑付及存量资产的续接,严防系统性风险。


(三)迎接行业洗牌


待顶层架构一切落定,银行理财将不再是表内的附属品,而是真正的资产管理。作为资产管理机构,要去赚市场化的管理费,而这部分收入显然远小于现在的利差收入。对于行领导来说,赚钱能力下降,成本却大幅提升,是否还要做资管?届时出于定位的差异、能力的限制,必然会有很多机构退出市场。


整体来看此次转型,短期的阵痛不可避免,于行业却是长远计:规模要缩水,但新的2000亿要比旧的1万亿更健康;行业要洗牌,迎来的将是优胜劣汰的市场化机制。



二、未来之路:练好内功,加强核心能力建设


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个人力密集行业,而是智力密集行业,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即将到来之际,人、系统、机制,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精细化全流程管理环节,最大化投资管理半径。


具体到银行理财的转型,加强核心能力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强化渠道能力、提升投研能力、借势机制创新。


(一)强化渠道能力:构建合规、多维、立体的渠道网络


很多人认为银行理财与其他资管行业相比在渠道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建立在预期收益型产品及刚性兑付理念之上的。在完成产品净值化转型、打破刚性兑付之后,所谓渠道优势便只具有物理的概念,没了银行信用的加持。同时,当理财业务部门转制为子公司后,与同为银行嫡系的基金公司相比,又有何渠道优势可言?因此,在过渡期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理财需要进一步强化渠道能力,在维护并加强与各分支机构合作的同时,积极筹建并培养自己的营销管理团队。


短期内,渠道的作用在于为转型提供保障,要重点加强对一线销售人员的培训:一方面继续维持预期收益型产品销售,确保过渡期内负债端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要引导投资者预期,传导打破刚性兑付的理念,逐步向净值型产品过渡。


长期来看,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着手:


首先,在和渠道网点协商销售激励的同时,帮助渠道网点建立专业投资顾问能力,助力银行网点从考核存款向考核综合指标,尤其是注重考核AUM(即财富管理业务)过渡。具体实践中,可以构建以总行资产管理部为核心的中央厨房,输出标准的宏观趋势判断、资产配置模型给到分支行,借助智能投顾、用户画像等科技手段,让一线理财经理成为有专业加持、能够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终端。


其次,培养内部营销管理团队,推进客户调研、品牌建设、渠道管理等工作。过去大量发行的短期限期次型产品模糊了客户的多层次需求,而随着90天以内封闭式理财产品被禁止发行,产品研发重心将逐步向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或者长期限封闭式产品倾斜,做好客户调研可以更有效地配合投研团队,根据客户结构与需求有的放矢地调整产品体系。同样,以往“躺着赚钱”的银行理财也缺乏建设品牌的动力,但近年来已经有不少银行机构开始重视理财品牌的推广,可以预见,对于摆脱了影子银行阴影的理财产品而言,品牌的力量再也不容小觑。此外,在子公司化之后,随着产品数量及管理规模的增长,渠道管理的重要性也将凸显出来,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渠道不可能仍局限于银行自身的分支机构,建立并管理合规、多维的销售渠道任重而道远。

 

(二)提升投研能力:摒弃债性思维,以资产配置的视角建立投研体系


银行理财套利时代终结,未来要靠专业能力获取利润,科学严谨的投研体系及资产配置能力决定机构能够走多远。近期市场上关注投研体系建设的资产管理机构越来越多,也反映出市场的自我成长与进化。回看公募基金行业成长历程,持续稳定的投研体系建设、精细化的流程管理,经历了十余年市场检验,尚难言成功。投研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必须下笨功夫,做好吃苦、交学费的准备。


对于银行理财来说,投研体系建设的第一步是要摒弃债性思维,根深蒂固的债性思维和信贷逻辑是制约银行理财向资产管理转型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银行理财异化为影子银行的根源。《指导意见》的出台为银行理财走出这一步提供了契机,打破刚性兑付,解放了负债端,自然也就打开了投资端的新天地。银行理财应借助这一契机,将债性思维转换为投资思维,进而改变原有的单纯倚重担保、抵押的模式,提升资产配置及组合投资能力,为向资产管理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换思维之后,建设投研体系的关键在于专业化分工与持续性积累。专业化分工不仅可以保证研究的深度,还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专业能力的提升,甚至随着银行理财的转型,可能会出现一批专业化的银行资管子公司。持续性积累则是将研究和投资经验沉淀为投研体系的必要条件,一个经过多年积累,沉淀下来的全面、深入、实用的投研体系则是保持长期稳定投资业绩的基石。


具体实践中,银行理财还应该加大对被动投资的配置力度,通过体系+配置的力量,构建科学的投资组合。毕竟老百姓对银行理财的期待是比存款高一些,比投资稳一些的类绝对回报产品,这就要求银行理财扮演好“配置型投资者”的角色,拉长负债久期,向资产配置要收益,用组合投资平滑波动。


(三)借势机制创新:给了市场化机制,你能做好么?


银行资管子公司也是实现机制创新的重大契机。但关键在于完全断了影子银行的念想后,银行理财是否能够真正认认真真地做资产管理——认认真真做资管意味着时刻以委托人利益为先,只赚管理费不赚利差,这必然意味着业务收入的大幅下降。但若真的想通了,转型也不难,前有西方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的榜样,后有社保的成功经验。摆脱信贷的思维,重塑资管本源,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摘掉影子银行的帽子,不透支国家及银行信用的资产管理业务再无发展天花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财刚性兑付受老百姓欢迎,为什么一定要打破刚性兑付?
资管时代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路径
新规落地咱别慌,投资理财选券商!
3个你不知道的银行理财产品内幕
信托销售四大渠道鼎立 第三方理财渐获信任
正确的理财观能让财富更持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