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0年5月25日-盐碱地上种出新希望(全文)


2010-05-25 14:06:18 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太原)

盐碱地上植树。(图片来源:山西日报)

编者按:在今年的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省政府提出要进行10万亩盐碱地改造。2月8日,省政府又专门召集农业厅、财政厅、农科院、朔州市的负责人及相关专家,在省农科院召开了全省10万亩盐碱地改造专家论证会,正式启动全省10万亩盐碱地改造。3个多月之后,记者专程赶赴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山阴、应县、天镇建设的盐碱地改良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了解全省盐碱地改良的进展情况。

盐碱地改良核心试验示范区现生机

走进山阴县佳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基地内,看到一块块规划整齐的盐碱地上,已经有不同种类的各种苗木和作物长得郁郁葱葱,如果不是同行人员的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一年四季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由于地处内陆,干旱,多风,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受地势、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像山阴县这样的盐碱地在我省并不少见。据省农业厅统计,我省共有盐碱地450万亩,其中大同盆地面积最大,达到300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2/3以上,而且集中连片,治理难度大。

为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确保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省政府提出在2010年改造10万亩盐碱地。为提高盐碱地改良技术含量,作为技术依托单位,省农科院先后组成了工作领导组和技术专家组,并在组织管理、技术保障和人员安排上给予大力支持。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于2010年1月12日,邀请日本秋田县立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及省有关部门领导召开了山西省盐碱地改良技术论证会,形成了大同盆地盐碱地改良技术方案。

为展示不同程度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成果,省农科院土肥所在山阴、应县、天镇建立了盐碱地改良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其中核心试验区3个,占地500亩,安排各类田间试验30多个,涉及作物10种,试验作物品种50多个;设立核心示范区3个,占地5000亩,重点示范不同类型盐碱区 (盐碱荒地、重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效果。

重度盐碱地核心试验示范区

位于山阴县古城镇佳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包括占地100亩的耐盐碱植物园、200亩的核心试验区和2000亩的核心示范区,主要目的是筛选耐盐碱植物品种,试验示范盐碱地改良核心技术。

该植物园是我国北方干旱盐碱区第一个盐生植物园,园内经过改良后的重度盐碱地上,栽植着从国内外引进的各种耐盐碱植物品种239个,其中乔木23种、灌木32种、各种牧草109种、绿肥作物26种、中药材27种、花卉22种。盐生植物园的建成将为我省乃至全国北方盐碱地生物改良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同时可以筛选适合大同盆地盐碱地种植的作物品种、绿化树种、牧草品种。

200亩的核心试验区内,共安排各类田间试验25个,涉及作物8种,试验作物品种50多个,重点开展不同改良材料和不同盐碱地改良剂改良效果试验,以及不同的玉米、高粱等作物品种和不同牧草品种在盐碱地上的适应性试验。2000亩的核心示范区内,重点开展化学改良、地膜覆盖、测土施肥、增施有机肥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展示。

中度盐碱地核心试验示范区

位于应县杏寨乡杏寨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试验面积200亩,示范面积1000亩,重点开展中度盐碱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免费为农民开展土壤测试、发放施肥建议卡、提供玉米高产品种和盐碱地化学改良剂DS-1997,并组织农民开展玉米高产竞赛。

极重度盐碱荒地核心试验示范区

位于天镇县三十里铺兰玉堡村,试验面积100亩,示范面积1000亩,重点开展极重度盐碱荒地改良技术示范。核心技术包括土地平整、灌溉排水、施用脱硫石膏和盐碱地改良剂DS-1997、渗水地膜覆盖、耐盐碱作物饲草玉米和苜蓿的种植、测土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核心技术。

盐碱地改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示范推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主持研究,将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采取改良与利用相结合、改良与培肥地力相结合的盐碱地改良技术,经省科技厅召集有关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内陆干旱型盐碱地在我省大同盆地有广泛分布,集中连片,治理难度大。特别是分布在大同盆地的碱化土壤和苏打盐化土,普通的灌溉排水改良措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越灌溉土壤碱性越强。要治理碱化土壤,必须以化学改良措施为主,配合水利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自2000年4月起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联合佳联公司针对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型盐碱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水盐动态监测,提出了井灌井排为主,井渠沟结合、灌排结合的综合灌排措施,建立了秋深翻结合增施有机肥、春季浅耕、地膜覆盖的农艺配套模式;系统研究了火电厂脱硫石膏和盐碱地改良剂DS-1997的使用效果和使用方法,提出了技术规程,开展了大面积示范推广。

为降低农民进行盐碱地改良成本,专家通过对配方筛选、机理研究和田间试验,实现了盐碱地改良剂的国产化生产,并与山阴县佳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建成了年产5万吨盐碱地改良专用肥生产线。

该技术自2000年推广以来,累计辐射面积达100万亩,彻底改造盐碱地5万亩以上,农民人均收入提高1500元,获得经济效益1.2亿元,目前,该成果已在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吉林得到大面积推广。

脱硫石膏改良盐碱荒地3年可见成效

本报讯 从传统眼光看,工业废弃物与农业生产之间并无多大联系,但记者近日从省农科院的土壤肥料研究所获悉,如果将火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和工业废弃物加工生产的盐碱地化学改良剂用于盐碱地改良,不仅可以改良盐碱地,增加耕地资源,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变废为宝,减轻二次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特殊的气候与土质,造成了我省盐碱地集中连片,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多年来,政府部门也一直在加大治理力度,但由于投入与技术的原因,收效不太明显。

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一直在关注盐碱地改良问题,他们通过对日本盐碱地化学改良剂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针对我省干旱型盐碱地改良利用存在的问题,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种盐碱地改良剂。

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度和极重度碱化土壤上,每亩施用脱硫石膏1500公斤-2000公斤,配合施用化学改良剂150公斤,结合其他农艺措施,玉米产量可以从每亩20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第二年可以稳定在500公斤-600公斤。几乎是寸草不生的极重度盐碱荒地,每亩施用脱硫石膏2000公斤-3000公斤和化学改良剂200公斤,当年就有收成,连续改良3年后,玉米产量可以稳定在每亩400公斤-500公斤。

我省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省内火电站将全部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后,每年产生的脱硫石膏量将高达200万吨以上,如不能得到妥善处置,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省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风化煤、膨润土等,还有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只要进行合理加工,都可以成为优良的盐碱地改良剂。

经过测算,改良1亩盐碱地平均需要1500公斤脱硫石膏和150公斤化学改良剂,另外需要配施有机肥4方-5方,尿素20公斤,酸性过磷酸钙50公斤,投入成本约400元左右,只要连续投入3年-4年,就可以达到正常耕地的产出水平。再加上脱硫石膏没有环境累积效应,所以对土壤和作物都非常安全。(文/图 记者 白续宏)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和回填造地的土层结构
工业废弃物肥了盐碱地
世界唯一的有机硅功能肥,治理土壤盐碱顽症技术创国际领先水平
深度报道 | 邯郸人,将东北「瀚海」变成了良田
大庆研制出傻瓜式种稻法 盐碱地有望变米粮川
【硬盘深处】渤海粮仓 世界最大农田改造 向盐碱地要粮100亿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