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连载十一:禅悦:快乐呼吸十六法

第一章 正觉,入流
我所证得的法很奥妙,难以看见且难以了解,安定且殊胜,无法仅凭推理获得,微妙,是智者所体验,但这个时代的人喜欢执着,他们热衷于此,且乐在其中,这样的人很难看见其中真谛,即因缘与缘起,即诸行止息,无所得,断渴爱,离欲,灭,涅槃。
——佛陀
虽然了悟涅槃的正觉很难获得,但是这并非不可能,即使是今天,还是有比丘体验过这个真实法。
根据《大般涅槃经》里佛陀对云游僧须跋陀的教导,只要修行完整的正八道,便能成为入流者、一来者、不赖者、阿罗汉,但是如果少了期中一个道支,例如舍弃禅那(正定),只剩下七个道支,或是舍弃正语、正业、正命,只剩下五个道支,那么修行者将无法得到任何正觉。在今天,只有在少数坚持独身禁欲的僧团中,才找的到全心投入完整八圣道的修行者,也只有他们才能正觉。
关于涅槃的错误描述
不修行完整八正道,就难以达到正觉,这说法可能令人难以接受,但却是真的,就如佛陀教导涅槃是灭,虽令人难以接受却是事实一样。本章将按照佛陀指示的教法,也就是依照精准与清晰的原则来解释正觉,并描述涅槃发生的最终过程。下面我们先说说关于涅槃的一些错误认知。
庸俗化的涅槃
现在常有人曲解涅槃的意涵以迎合大众,以使佛教能更融入社会。的确,当你只告诉人们他们想听的话时,教法就很容易被接受。此外,虚荣心也会诱使一些法师以迎合听众无明的方式来解释涅槃。这都会导致涅槃的庸俗化。
在现代一些佛教著作中,正觉不过是被动接受事物表象(与退出禅那后对事物如实知见的情况截然不同),无为仅仅是唾手可得的刹那正念,于其中可以做任何事,无死状态(涅槃)只是非二元觉知、无分别肯定一切终将融为一体且有助益。于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成了浑浑噩噩的生活艺术,或在生命长河中随波逐流,以及否定苦是一切存在形式的本质。这就像精神失常的囚犯颂扬被监禁的生活,而非寻找逃离之道。这些庸俗化的法可能令人觉得温暖适意,但却贬抑了真实的涅槃。
香蕉涅槃
……有些佛教老师只会说涅槃是不可说,或是最高实相,或一切存在的基础,或无限意识,或纯粹觉知。这些有关涅槃的模棱两可故作玄虚的定义纯属胡说八道。……佛教徒若不清楚涅槃的概念,是很尴尬的,这就像上了公交车却不知道它将驶向何方一样。而当非佛教徒的朋友请你描述佛教之旅的目的地时,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情形会更尴尬——许多佛教徒只能含糊其词,以听来的神秘的玄妙语句哄骗听者。而听者如果不解其义,他们就可能认为它很深奥,并认为你很有智慧。
这些对于涅槃的歪曲描述不坦率不正确,因此我称之为香蕉涅槃。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只有熟悉某事并经常亲身体验这件事时,才能够提供清晰详细且直观的描述,故作神秘则是说话者无知的明显表现。
涅槃并不神秘
在此,我给出关于涅槃的是哪个互为补充的描述:
1、 涅槃是最大的快乐
2、 涅槃是贪嗔痴的完全止息
3、 涅槃是身与心的无余寂灭
这三个叙述都出自佛教经典著述,是对涅槃的清晰且明确的描绘。一旦我们了解涅槃是什么,就很容易认出通往涅槃的道路。这时,佛陀的一切教法都将变得异常清晰易解。
最大的快乐
佛陀说,涅槃是最大的快乐。这也许是对达到正觉最有助益的定义,率直且掷地有声,很能打动人心。它透露了过去二千六百年间世间男女努力追求涅槃的原因。我们都想要快乐,如果有人能提供最大的快乐,我们就会去追求。因此佛教一再教导我们如何才能越来越快乐,直到快乐的顶峰,涅槃。
近来我在讲解佛陀的四圣谛时发现,若从苦谛开始讲起,听诊会纷纷掉头离开,他们已经从生活中了解得够多了,当然不想浪费时间去了解更多的痛苦,任何一个推销员都知道,第一印象最重要,所以我这样介绍四圣谛,乐,导致乐之道,苦,苦的因。
这种教导方式本质上与佛陀的教导完全相同,只是讲解时重新安排顺序会获得更好的效果。有些人可能会称这样的安排为营销,但这只是为了强调佛教修行的目标,所以我将乐排在第一位。
称涅槃为最大的快乐,也揭示了八圣道是不断增加的快乐之道,那些全心遵循此道者定会越来越快乐,如佛陀在无诤分别经中所说,人么应该知道怎样界定乐,知道之后,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内在去追求乐。人们可以毫无畏惧的追求这种内在的快乐,禅那,直到达到最大的快乐。
你所经历过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吸毒?爱情?音乐?看见孩子出生?你会发现,禅那之乐超过这一切,第一次禅那经验会粉碎过去所有有关快乐的概念,因为它能使你洞见什么才是真快乐。禅那并非最大的快乐,但已经非常接近,就如先前所说,佛陀称之为,正觉乐。从禅那处继续前进,最大的快乐即是涅槃。如果你想要世界上最大的快乐,就朝涅槃前进吧。
贪嗔痴完全止息
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把涅槃定义为贪嗔痴完全止息。
有五个孩子在玩许愿游戏。第一个说,我想要一个冰激凌。
第二个说,我想要一个冰激凌工厂,这样想吃就能吃。第三个接着说,我要十亿块钱。这样我可以买下冰激凌工厂糖果店和快餐店以及其它所有我想要的东西。第四个说,我有三个愿望,我用第一个愿望得到冰激凌工厂,第二个愿望得到十亿块钱,第三个愿望是我可以再许三个愿望!轮到第五个小孩,他才是最有智慧的,他说,我希望我能非常知足,永远不需要更多的愿望。
最后一个孩子了解最大的快乐,——涅槃,它是贪嗔痴的止息,是最后的满足。
世上有两种自由,贪欲的自由以及从贪欲中解脱的自由。第四个小孩的无限愿望代表了第一种自由,那是被唯物主义社会奉为生活最高目标的自由。现代政府努力要在财富权利和其它方面满足国民贪欲上的自由,然而人们大多都不满足。最后一个孩子的永恒知足象征第二种自由,只有如佛教一类的宗教派别,会尊崇这种解脱贪欲的自由。涅槃是第二种自由的完美形式,贪嗔痴的完全止息即是解脱一切贪欲,渴爱止息,安定,正觉。
身与心的无余寂灭
佛陀在世时连普通村民也了解涅槃的意义,因涅槃的巴利文是用于形容油灯熄灭的常用词。实际上,这个词是形容自然过程无余灭尽的一般用词,既可形容单纯的火焰,也可形容复杂的身心……或用来形容时髦的好奇盒。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加州,社交活动上流行一种小玩意。它是一个长方形的金属小盒子,合资的每一面都很平常,唯有前面有个简单的开关。当客人问起它的用途,主人就启动它,盒子里的马达和齿轮开始转动,盒子的某一面向上翻起,里面伸出一只机械手臂,绕一圈到盒子前面,按掉开关,接着退回盒子,翻开的那一面合上,一切重回宁静。盒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关掉自己内部的声音,对我而言,这是对涅槃的最佳比喻。
身与心运行的目的就是关掉自己内部的声音,回归寂静。回归寂静即身与心的整个运行过程完全成空,我们只有直接体验到这一点,才可能真正看懂这个比喻。就此而言,最佳的深观是,无论在这里那里或任何地方都没有一个我,造作者(意志或思)与觉知者(意识)都只是空。当人们生起这样的深观时,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失去或断灭。只有在一开始就牵扯到恒存的实体时,我们才可能用断灭这样的词语,但对于一切成空的无余止息,我们使用的字眼是寂灭。空与身心的运行,只为了让他自己(空与身心的运行)得以寂灭,这就是涅槃。
涅槃的初体验:入流
在刚体验过禅那后,禅修者有超强的正念,能使观察的对象保持长久静止,掉举和昏眠的障碍都已彻底消除,心变得清明安定,充满快乐。正念深入陌生领域时,禅修者就能轻易克服因此生起的恐惧,禅悦让心勇敢无畏且不停追求真谛,有时心在接近难以捉摸的真实法时,会被恐惧贪欲和憎恶强行拉走,但现在,安住于禅那后,没有了贪欲憎恶和保护自我的执念,心无畏且明亮,并进入了所有身心觉受的源头,自我的堡垒,它由造作者和觉知者两位君主所统治。在那里,禅修者第一次清楚地看到,这个堡垒是空的!
这样的深观经历将完全超乎你的想象,就想佛陀在善士经中说,(虽然是关于禅那,但完全可以应用于入流),无论你如何想象,经验永远与此不同。其中所发生的巨大思维转换,就如同地球的地壳板块移动造成大地震一样。个人基本观点的转变就像心中的地震,许多古老且珍贵的概念与看法的构架彻底瓦解,这种强大的深观好似一场心中的爆炸。有一段时间,禅修者不知如何自处,他知道自己并未发疯,事实上,他感到心比从前更清明安定且充满禅悦。深观的重要象征之一就是长久持续且美妙的禅悦,据说佛陀正觉后获得的极乐让他在长达七天时间里都静止不动。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就如尘埃落定般,兴奋的眩光渐渐淡去,禅修者足以看清那关于概念和看法的庞大架构里还剩下什么,以及有什么已经不存在了。若是到达入流,他便会清楚看见自我或本体的所有假象(无论是个人还是宇宙)都已经永远消失了。
入流之后,一切看起来都一目了然,禅修者觉得很奇怪,自己为何那么笨,没能早点看穿这个喧闹的骗局。佛陀的教法已经一再明确表明了无我的真谛,现在禅修者终于了解到,过去他因设想否认或未去除五障而筛检一切所见所闻,并扭曲与诠释它们,以求符合自己的期望。
无明愚痴的力量竟然比大多数人所知的更强大,而且无所不在,这真是令人惊讶,一如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所讽刺的,理解数学领域中无穷尽概念的唯一方式,是思考人类的愚蠢程度。
如今假象已被揭穿,无明开始瓦解,深入无我的核心后,禅修者已经能明了苦的意涵。先前他很难接受一切事物都是苦的说法,这时因为自我至少需要一个与苦隔离的角落来栖身,例如某个至乐的心灵幻象。其它一切事物都可能是苦,但唯独此神圣区域除外,自我假象保留它作为退休之家。而禅修者一旦明了内外诸法的绝对空性,便不再需要退休之家,他摧毁了维系自我的执念,不再否定而是完全同意佛陀诸行皆苦的明确教法。
此外,禅修者还看见身心并无任何恒存的尸体,亦即他在觉悟过程中可达到无漏的境界。许多认真修行的佛教徒总希望在觉悟后为自己保留一些觉受,但这就是执著,即便是希望留住一些优美的事物也是执著,修行者要能够断除这些从我见生起的执著,并了解包括身心在内的一切经历都只是因缘结合的现象,终有一天会完全歇止。如前所说,入流者若充分了解无常,不仅嫩给看见诸事万物犹如海上的波浪般起伏,而且可预见整片海洋连同陆地都将一同消失,此观智是紧随无我的洞见而来。因此,在佛学经论中,我们发现许多入流者以如下的觉受来表达修行之成果:
凡有生,终必有灭
所以说,洞见无我使心得以预见生命中的苦与无常。证得入流,即是了解一切经历皆是无常,有苦,无我,终归于灭,苦,无恒常实体。这著名的诸法三相适用于一切事物。
有些人执著于存在,致使他们将涅槃视为退休之家。这些人会认为无处是个地名,空,是宝贵的坚实实体,而灭,则是某件美好事物的开端。
用语言来表述一个问题的缺失,在于当我们描述某物“不是”什么,以及“没有”某个特质时,这个“不是”或“没有”很容易被误解为事物本身。例如在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中,白国王问爱丽丝是否看到了路上的使者,爱丽丝说,我在路上看见没有人。国王懊恼的说,我则很难希望有这种眼睛,能看见路上的“没有人”。可为何我只能看见真实的人?
……
以下213到228页重复,缺失。
在欧洲南部的农村,村民以驴车为运输工具,由于驴子以顽固著称,所以村民必须诱骗它来拖重车。主人会在车上架一根长竹竿,把竹竿伸到驴头前几米处,前端绑上绳子,绳子末端再系上甜美多汁的大胡萝卜。由于渴望吃到眼前悬荡的胡萝卜,驴子会向前移动并因此拖动车子,可是胡萝卜也会以同样的速度向前移动。就这样,只要用几根胡萝卜就能驱使驴子拉车。
……此时驴子放下了贪欲,它们突然停下,因为惯性,胡萝卜荡得离驴子更远,也比以前荡得更高,但这只驴子有足够的信心与智慧,它依凭正念耐心地等待和观察,胡萝卜荡到最高点后又荡回到原来的位置。驴子什么也不做,只是耐心等待,整个过程都是胡萝卜自己在动,在适当的时刻,驴子只需要张开嘴巴,甜美多汁的大胡萝卜便自己送上门来了。嗯,真美味,这便是驴子取得胡萝卜的方法。
在阿难尊者的故事中,他就像彻夜追求涅槃的驴子,刚开始无论怎样努力,却总是差那么一步而无法实现完全正觉,但当他放弃并停下来小憩时,涅槃瞬间就像那根胡萝卜一样,自己找上了阿难尊者,根据经中众所周知的描述,结果在阿难尊者的头碰到枕头之前,他的心便吞下了甜美的涅槃。
阿罗汉——完全正觉者
完全正觉意指人们永远不会再抱持我见,或从自我的角度去感知,认为任何事都是我,我的,或自性。由于不再执着我或我的,阿罗汉不会像一般人那样看重财富。距离来说,我的老师阿姜查在他名声最胜的时候,曾为了某件事请我去他的房间,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的起居室——我永远无法忘记那次经历。虽然国家首脑有权势的将军和富有的商人赠予阿姜查各式各样的礼物,他却没有为自己保留任何东西,房间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件草席,乞食的钵和几件僧袍。房间看起来仿佛无人居住,乞食那正足以反映阿罗汉的心。
阿罗汉不能做的九件事
有九件事阿罗汉不能做,积聚财产,蓄意杀害任何生命,偷盗,性交,故意说谎,因贪嗔痴或恐惧而做不当的事。以性交为例,由于阿罗汉已经完全断除贪欲,因此不可能与异性激发出性爱的火花,所有阿罗汉都是性功能正常的阳痿者。
此外,阿罗汉已经永远断除三种慢。我比较好,我比较差,我与他人是平等的。在佛教中,即使如我没希望之类的自贬也会被视为相反的慢。阿罗汉本质上不可能有我慢的感知,因为他们早已洞见无我。
就慢的三种形式而言,只有到了我完全正觉的阶段,一切关于个人的相互比较才会止息,此类由来已久而无谓的争议都会完全消失。完全正觉的阿罗汉依照无我的真谛而活,摒弃了此类虚荣的计较和精英主义。因此,我们可以从阿罗汉身上看到真正的谦虚态度,如以下故事:
舍利弗尊者是著名的阿罗汉,也是公认的第一智者。一天早上,他外出托钵乞食时衣着不整,一位年轻而有些骄慢的沙弥发现了,就公开告诫这位大比丘,舍利弗尊者并无类似,“你以为你是谁,小毛头,竟然敢说我”的反应,而是认真的检视自己的衣着是否真的不整,看见沙弥所言为真,舍利弗尊者便到树丛后面整理好衣服,然后回来谢过那位小沙弥,并尊称他为自己的老师,那是优雅的谦虚,是阿罗汉的特点。
慈悲睿智的阿罗汉
我们不仅要列出阿罗汉不能做的事,还要描述他们做了哪些事,这样才能充分解释完全正觉的装填。本质上,他们的行为是由慈悲喜舍所构成,推动阿罗汉一切作为的正是这四点,无论教学服务进食或休息,他们做什么都是如此。
我认为自己最幸运的事就是1974到1983年间在泰国出家为僧,并遇到这样一群阿罗汉,我永远记得其中一位,他被公认为拥有许多神通之力,据说甚至能通晓他人内心,于是我半信半疑忐忑不安的与他见面了。那是我这个年轻比丘的心事,最容易被伟大的比丘当成小说来阅读(当然不宜公开)。但当来到他的面前时,我的一切恐惧瞬间消失,尽管曾犯下种种过错,彼时我却感到十分平静安全,那是因为阿罗汉不会轻视任何人(三种慢皆已断除),只散发慈悲与智慧,所以我会觉得和他们共处很自在。跟真正的阿罗汉在一起,是最舒服也最振奋人心的经历。
后来,一位僧友以奇特而精准的比喻来描述阿罗汉。他告诉我,好比人的身体表面有许多凸出的隐形心灵尖钉,有些人的心灵尖钉很长而且锋利,当他们进入房间时,别人都会感到不舒服,甚至经常被他们划伤。多数人的心灵尖钉没那么长,也没那么锋利,因此别人可以接近他们,但如果靠的太近……哇,就会被划伤了。少数人的身体只有很少的尖钉,而且既短又钝,这些人看起来充满爱心,因此别人喜欢接近他们,如果非常贴近他们呢,也会被划伤,因为他们也有自我防卫之心。但还有一种完全没有心灵尖钉的稀有人种,那就是阿罗汉。
他们非常温和,亲切。有人曾对我这样说。的确,阿罗汉就如同灭有缺点的慈祥祖父,睿智而温和,毫无嗔心,总是优先考虑他人的福祉,人们来到这样一位阿罗汉面前,就永远不会想离开。
止息一切苦
阿罗汉是难得一遇的,他们似乎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但他们的内在如何?他们全然感受不到痛苦吗?
答案是不!阿罗汉并未免除一切痛苦,这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惊讶。
为了解释阿罗汉与其他人的差别,佛陀以两支镖作譬喻给予教导,如果有人被一支镖或箭射到,会感到很痛苦,他若是紧接着又身中第二支镖,则会感到双倍或更大的痛苦。在此譬喻中,那两支镖分别代表身体与心灵的感受。
多数人经历身体的苦受时,心灵的苦受会随之而来,这就如被接连两支镖射中,但对阿罗汉(与不来者)而言,当它们遭受身体的苦受时,痛苦的心灵反应并没有伴随而来,就如制备一支镖射中一样,完全正觉者已经去除心灵苦受的镖,但是仍会被身体苦受的镖打中,连佛陀也必须遭受身体的痛苦。的确,在佛陀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说只有在进入无相三昧时,才能免除身体不适。
当然,比起已经全数被去除的心灵的苦受,身体的苦受是非常小的,所以阿罗汉的内在体验,也是他们般涅槃或完全入灭的主要动机。例如当阿罗汉跋槃罗被问到她是谁时,她通过以下回答来解释自己作为正觉者,是如何看待跋槃罗这个名字的:
唯有苦生起,
苦住与息灭
仅只苦生起
仅只苦止息
佛陀在迦旃延经中证实了阿罗汉的这类看法,他说:生者唯苦生,灭者唯苦灭。如先前所说,因为苦的遍布,即使阿罗汉也会生起厌离,最终使阿罗汉的身心觉受达到完全止息。
由此可见,即便完全正觉也不等于所有的痛苦都止息,这就叫做有余涅槃。此时阿罗汉已了解,连成为阿罗汉都是苦,自然就不再执着于实存,由此而生厌离之心。对于他们来说,短期之内便可达到无余涅槃或完全入灭,正如阿罗汉僧结笈长老的偈颂云:
不盼死亦不求生
工人待薪吾待时
般涅槃
当阿罗汉领到他们薪水的那一刻,一切苦终于止息,他们达到般涅槃,即有灭。从完全正觉到般涅槃,这段时间阿罗汉对世间的贡献最大,他们以身作则,通过对涅槃的直接体验来教导世人,而且还是法的活化身。佛陀从完全正觉到般涅槃的四十五年间,一直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佛陀很久以前就已经启动的法轮,接下来的时间是由阿罗汉持续让法轮转动,所有阿罗汉都想那个时代的第一个阿罗汉佛陀,他们只是指出道路,听众要自己去走这趟旅程。诸佛与诸阿罗汉对于一切众生已鞠躬尽瘁,如今他们皆已般涅槃,一切苦永远止息。
那么般涅槃后接着会怎样呢?在完全入灭的那一刻之后,一切觉知(心意识)与一切觉知对象(名与色)都止息,一切描述与言辞也都随之止息,再也无言,甚至连说无也是多余的。
如何分辨某人是否正觉
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如何证明某人已经正觉?答案是我们无法确定,唯有佛陀有这个能力。佛在世时,只有佛能证实另一个人的成就,即是如舍利弗这样的达阿罗汉也要向佛陀请教这个问题。
然而,我们虽然无法确知某人已经正觉,却能确定某人尚未觉悟。四果中的每一果都有明确的征象,因此如果没有出现其中的任何一个征象,那么就可以肯定他们尚未达到那个果位。
基本征象
入流的基本征象首先是,入流者的四个特质(四不坏净),即净信佛,净信法,净信僧,和净信圣者所乐之戒。《侨赏弥经》解释了戒律层次的更多细节:若他们犯戒,他们一定会向老师或同修做忏悔,并保证以后再也不犯这种错。此外,入流者已断除有身见,意即他们永远不会执着于五蕴(色受想行识)。由于这种身见会衍生出梵网经中所列出的62种邪见,入流者不会持有其中任何一种,因此他们才有见圆满之名。
最后,入流者应能知晓入流之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距离来说,倘若某人不尊敬僧众,或声称他不相信转世,或抱持心意识恒常的见解,那我们就可确定此人并非入流者。
这个标准是以佛教经典中明确无误地说法为依据的,若有人反对此标准,说不想遵从经典中关于入流的说法,那么这就是他们并非入流者的另一个征象,因为一切圣者皆尊敬佛陀的教法并接受从中得到的启示。
至于一来者,此阶段很难定义,因为彼时其贪欲与嗔念已转弱,且必须具备入流的所有征象,此外也只有佛陀能正式。例如增支部有个关于富楼那与隶犀达多两兄弟的故事,佛陀宣布两人都是一来者,但前者独身,而后者性事活跃。
不来者的征象就清楚多了。他除了具备入流者的一切特质之外,还要完全断除贪欲和嗔念,因此他连性幻想也没有,遑论性爱。所以某人若性事活跃,则此人必然不是不来者,而会发怒的人同样也不是不来者。
阿罗汉的征象则更清晰,他必须具备入流者与不来者的一切特质,再加上九件阿罗汉不能做的事,如不能积攒财物,他也因断除三种慢而具备了纯粹自然地谦虚,他的另一个特质是不惧怕死亡,因此若你看到有人富有轻慢或贪生怕死,就该明白此人没有完全正觉。
这是我们判断某人未达到某个果位的方法,然而,某些邪见或行为没有显现出来并不等于他们已经被断除,有时他们只是受到禅那或意志的抑制。例如,有些未觉悟者刚退出禅那后,其心清明,很难与阿罗汉的平常心区分开来,这就是为何只有佛陀能确定修行者的成就,而其他人只能确定某些人尚未达到某些成就的原因。
两个寺院男孩
故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最受今人景仰的一位禅师身上。两个未受多少寺院教育的男孩,请求这位著名禅师给予一些禅法指导,他们每隔几天会报告进度,表现得很出色。在很短时间内,这两位少年的觉悟已超越所有比丘,在场的人后来告诉我,当时那间寺院的气氛很热烈,在禅师郑重确认两位男孩已达到完全正觉时,僧众们感动不已,听说两位心的阿罗汉已经现身于世,他们都很兴奋。根据上座部传统,某些经典也提到,在家修行者若想达到完全正觉,即必须尽快加入僧团,否则将会在几天内入灭。大师当天就让两人剃度出家了。不久后,一个男孩身体不适前去就医,医生说要开刀,由于不了解手术均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这位少年阿罗汉感到惊恐不已,他显然吓坏了。如前所述,真正的阿罗汉不会有这种恐惧,因此真相大白,两位男孩先后被发现并未完全正觉,举国最有成就的一位禅修大师完全弄错了。若连博学多才的老师都会犯下这种错误,我们当然也有可能犯错。
在善星经中,一位在家修行者听说有比丘在佛陀面前自称完全正觉,便问佛陀,那些比丘是否全都是阿罗汉,佛陀回答,有些人是,有些人不是,所以即使是佛陀在世的时代,某些人所自称的成就也是靠不住的。事实上,比丘或比丘尼自称已证得果位是违反戒律的,这将使他们的话更不可信,佛陀制定戒律时,就已预见人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成就。所以,修行者最好保持缄默。某位比丘尼就曾说:“你若已开悟,别告诉任何人,否则你余生都得耗在证明你已开悟上!”
评估自己的禅修进度时,最好先明确每个果位的征象,然后抑制虚荣心并作长时间的观察,看看哪些征象还在,而哪些已不见了。我们不应急着宣布自己已经达到何种果位,而应该等待(也许要等上几年)。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成就接受时间的考验,如以下故事所示。
不怕老虎的比丘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偏远的泰国山区寺院,伟大的森林僧汤阿姜朱安跟我说了这个比丘的故事。
某一天的午后,有个行脚僧云游到丛林中的一座贫穷村庄。那时的行脚僧通常会向村民宣布他们的到访,以便让虔诚的村民可以在翌日早晨布施食物。村民警告这位比丘附近丛林中有一只凶猛的老虎,它已吃掉了许多水牛,甚至还吃了一些村民。
我不再害怕死亡了。比丘真的认为已经觉悟了。
村民不相信。
告诉我老虎在哪里吧,比丘以挑战的口吻说,我会在那里彻夜禅修。
村民带他深入丛林至老虎出没处,那里离村子很远。自信满满的比丘平静的放好伞帐,然后请村民悄悄离开,好让他能安静禅修。村民们都深受感动。
在泰国东北部的森林传统中,许多比丘以念诵佛陀咒语的方式禅修:吸气时默念佛,吐气时默念陀,随着入出息默念佛陀,佛陀。
夜幕低垂,万籁俱寂,比丘平静地默念佛陀,他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平顺缓慢细微,接着,他听到丛林中有动物移动脚步的声音。他注意听着声音,并察觉自己的呼吸变得比较短了,佛……陀……。
动物的脚步声越来越大,他不敢睁开眼睛,心里猜想一定是一只相当大的丛林动物朝他走来。此时他的呼吸变得既大声又短浅,佛陀,佛陀,佛陀。
脚步声更大了,这一定是一只很大的动物,于是他睁开眼睛,发觉自己念得咒语不再是佛陀,而是老—虎,老-虎。不远处,这只巨大的老虎正朝他走来。此时正念全失,只剩下新咒语,他立即冲出伞帐,朝村庄拔腿狂奔。老-虎,老-虎,他跑得越来越快,咒语也念得越大声。
现在他犯了比丘不能奔跑的僧戒,而这条戒律时很有道理的,因为僧袍上没有钮扣或拉链,整件袍子只是靠巧手折叠合身。当比丘奔跑时,僧袍会松开,然后滑下来拖到地上,最后完全脱落。而这情况正发生在自以为觉悟,再也不怕老虎的比丘身上。
那个自以为无畏的行脚僧狂叫着,老虎,老虎这样的咒语跑进村庄,吵醒了所有的村民。那时他的身体就像其头顶一样——光溜溜的,村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路:一切苦的根源是什么?
自制
【转载】从“受”说到“涅槃”
菩萨本行经白话:公案(十八)
什么是修行|A
《阿毗达摩讲要》第06讲-遍一切心心所(0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