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美篇尿管型

  管型的形成条件:管型是尿中蛋白质、结晶、细菌、细胞及其崩解产物、肾小管分泌物等其他成分在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管型是尿沉渣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有形成分,它的出现往往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

  正常人少见,也可见于剧烈运动、管型的形成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蛋白尿:原尿中的白蛋白、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物质基础。T-H糖蛋白由肾单位的髓襻上支及远端肾小管遭受炎症、缺氧或理化刺激而分泌增多。

  (2)肾小管具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浓缩可提高蛋白质和盐类的含量,同时使尿速缓慢并在局部积滞;而酸化能促进蛋白质进一步变性、凝集、沉析。

  (3)具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肾单位的交替使用,有利于管型的形成和排泄,以及尿蛋白质有足够时间得以浓缩凝集形成管型,并通过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排出体外。

  当尿液流经炎症受损部位,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等黏附于凝集的蛋白质中而形成细胞管型,患者由于在长期无尿或少尿的情况下,细胞管型则会在肾脏停留时间过长而逐渐降解变形、颗粒化而形成粗管型,粗颗粒管型也会进一步形成细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再均质化、腊样化则形成腊样管型;红细胞管型内的红细胞由于破裂而形成血红蛋白管型,或在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大量游离的血红蛋白经肾小球滤出可在肾小管内形成血红蛋白管型或直接形成血红蛋白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时会出现脂肪管型;脂肪蛋白亦能进一步变性而形成腊样管型。

  透明管型:透明管型又称玻璃管型,主要是由T-H蛋白和少量白蛋白及氯化钠构成,呈无色透明状,内部结构均质的圆柱状体,但大小长短不一致,通常为两边平行,两端钝圆(有时一端可稍尖细呈尾形),平直或略弯曲,甚至扭曲;质地菲薄,表面光滑,偶尔含有少量颗粒或少量细胞。根据管型内是否含有细胞和颗粒又分为2种:单纯透明管型:不含颗粒和细胞;复合性透明管型:含有少量颗粒和细胞(细胞及颗粒占管型体积1/3以下);由于折光性低,需在暗视野下观察,否则易漏检。透明管型在碱性或低渗尿液中易溶解或破坏,因此应尽快检验。

  临床意义:健康成人晨尿中可偶见0~1个透明管型。儿童尿中透明管型较成人略多,老年人晨尿中透明管型较为常见。在肾脏有轻度或暂时性功能改变时,如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长期发热、心力衰竭、麻醉或服用利尿剂后,可见少量的透明管型。透明管型明显增多见于肾小球肾炎(透明管型常与其他病例管型同时出现;慢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尿中可长期出现大量的透明管型;肾炎晚期可出现粗大的肾衰竭管型)、急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淤血、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恶性高血压等。


  细胞管型:细胞管型是由于脱落细胞黏附或包含于管型基质中,当其含量占管型体积的1/3以上时则称为细胞管型。根据细胞种类,细胞管型又可分为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和上皮细胞管型。若在同一管型中见到两种及以上的细胞时,又称为混合细胞管型。在某些情况下细胞或颗粒易堆积在一起,或被粘液丝黏在一起,类似管型状。其特短是长度较短、宽窄不一、边缘不整齐,可通过磺基水杨酸实验加以验证。

  红细胞管型:管型的蛋白质基质中嵌入形态完整的红细胞。当肾梗死,细胞管型可发生变性,管型中的红细胞常互相粘连而无明显的细胞界限,有时甚至残缺不全,略呈黄褐色或红棕色(肾实质性出血所致)。若管型常时间滞留于肾小管内,管型中的红细胞易溶解破碎而形成颗粒管形,也可因溶血而形成红褐色的血液管型或均匀化的血红蛋白管型。

  临床意义:正常人尿液中无红细胞管型或血红蛋白管型。若出现红细胞管型则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有出血性改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亦见于狼疮性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及IgA肾病、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及血型不合所致的输血反应、恶性高血压等。



  肾上皮细胞管型:又称为肾上皮细胞管型。管型内以蛋白质为基质嵌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含量超过了管型体积的1/3。肾上皮细胞管型一类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与T-H蛋白组成,成片脱落的上皮细胞黏附在一起;而另一类也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胞体较大,形态多变,管型质基质中嵌入了退化、变性或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典型的上皮细胞呈瓦片状排列、大小不等、核形模糊,有时呈浅黄色。该管型易与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混淆,应加以鉴别。白细胞可通过加1%稀乙酸使胞核清晰易见,或肾上皮细胞经酯酶染色呈阳性,过氧化酶染色呈阴性。

  临床意义:健康人尿液中与无上皮细胞管型,若出现在尿液中,则提示肾小管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性、间质性肾炎、毒素反应、高热、子痫、重金属、化学品或药物中毒等。在肾移植术后3天内尿中可出现肾上皮细胞管型,为排斥反应指标之一。但在肾小球肾炎晚期管型中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仍可保持完整。






  颗粒管型:管型内粗细不等的颗粒超过其容积的1/3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颗粒管型一般较透明管型短而宽大,两端钝圆或不对成,可有断裂,未染色标本呈淡黄色褐色或棕黑色,又按颗粒的粗细分为两种:粗颗粒管型,颗粒粗大且分布密集,多呈暗褐色;细颗粒管型,颗粒细沙状而分布稀疏,不透明,呈灰色或微黄色。管型基质中的颗粒由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组织聚集而成。

  一般认为颗粒管型形成早期,多为粗大颗粒,因在肾内滞留时间较长,粗颗粒经降解逐渐形成细颗粒,并成为细颗粒管型;粗颗粒管型POX染色呈阳性,因而来自粒细胞,而细颗粒管型酯酶染色呈阳、POX染色呈阴性,故来自肾上皮细胞。颗粒管型还可在肾小管继续降解、均质化而形成蜡样管型,或直接演变成宽幅管型。

  临床意义:正常人尿中一般无颗粒管型,但在剧烈运动后、高热、脱水时可偶见细颗粒管型。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管硬化症、药物中毒、慢性肾盂肾炎等患者。两者相对而言,并无明显区分标准。细颗粒管型与透明管型常同时出现,亦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小管硬化症、慢性肾盂肾炎、严重感染及肾动脉硬化。细颗粒管型出现一般表示症状较轻,而粗颗粒管型则提示病情加重(如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出现宽幅粗颗粒管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尿液分析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尿液管型那些事儿(各类管型详细解读)
这些管型的模样你见过了吗?
图文并茂尿沉渣,想收藏?在这里!
尿液细胞学成分检查
尿液镜检,你的修炼达到了什么等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