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值得收藏∣11种血细胞化学染色临床意义详尽解释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粒细胞为阴性,分化好的原粒细胞至中性成熟粒细胞均呈阳性;且随着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强阳性反应,但衰老的粒细胞阳性程度减弱甚至呈阴性;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最强,其阳性颗粒粗大、有折光性;嗜碱性粒细胞阴性。

2.单核细胞系统  

大多数单核细胞系统的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阳性颗粒少而细小。

3.其他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均呈阴性,浆细胞、组织细胞也呈阴性,吞噬细胞有的呈阳性。

【临床意义】  

POX染色是临床上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首选、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但在观察要辨认的细胞POX染色结果前,首先要注意观察成熟粒细胞是否呈强阳性,以判断染色是否成功。

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阳性颗粒一般较多,较粗大,常呈局限性分布,但阴性时也不能排除本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均呈阴性反应,但可有少许阳性细胞,此系残留的原粒细胞,故FAB分型规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阳性率<>

(2)小型原始粒细胞和原始淋巴细胞不易区别,如果小型原始细胞呈过氧化物酶阳性反应,可确定为小型原始粒细胞。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时须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鉴别,如果白血病细胞呈过氧化物酶强阳性反应,应确定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4)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时须与组织细胞白血病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相鉴别,异常组织细胞的过氧化物酶呈阴性反应,而白血病性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

2.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1)活性增高:

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活性减低:

可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放射病及退化性中性粒细胞。


二、苏丹黑染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苏丹黑阳性反应的细胞类型、反应强度与POX基本一致。

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粒细胞为阴性,分化好的原粒细胞至中性成熟粒细胞均阳性,且随着细胞成熟阳性程度逐渐增强。

2.单核细胞系统  

呈阴性或弱阳性。

3.其他细胞  

淋巴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均阴性,浆细胞、组织细胞也呈阴性,吞噬细胞有的呈阳性。 

【临床意义  

本染色临床意义与POX染色基本相似,两者是同一类细胞化学染色,但POX染色的特异性高于SBB染色(极少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BB染色可阳性),而SBB染色的敏感性高于POX染色(急性粒细胞白血病POX染色阴性者其SBB染色可阳性),并且SBB染色较繁琐。所以临床上选用POX染色替代SBB染色,但POX染色阴性者可再加做SBB染色。SBB染色可用陈旧的涂片,而POX染色要求涂片新鲜。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NAP主要存在于中性成熟粒细胞(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故呈阳性反应,其他细胞基本呈阴性。

2.成熟中性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值的计算:在油镜下,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别记录其分级情况(-)、(+)、(++)、(+++)、(++++),全部阳性反应的细胞之和即为阳性率,将所有的阳性反应细胞均以“+”级表示后,计算其总积分值。

【参考值】  

NAP的积分值为35~70分(各单位应建立本实验室参考值)。

【临床意义   

临床上NAP染色应用较广泛,但由于每个观察者的记分标准有所不同,易受主观的因素影响,因此参考值变化较大。所以,如NAP积分明显增高或明显减低者,其临床意义较大,同时要排除生理性影响。

1.生理性变化

(1)年龄变化:

新生儿NAP活性增加,以后下降。儿童各年龄大致相似,成人较儿童活性减低,老年期更低。

(2)应激状态下的变化:

紧张、恐怖、激烈运动等NAP活性可增加。

(3)月经周期中的变化:

经前期增高,行经后降低,经后期恢复。

(4)妊娠期的变化:

妊娠2~3个月的NAP积分值轻度增高,以后逐月增高,分娩时达高峰,产后则恢复正常。

2.病理性变化

(1)NAP积分增加:

见于细菌性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急变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转移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雄激素治疗后等。

(2)NAP积分下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疾病的鉴别

(1)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前者明显增加,后者明显下降且常为零分。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与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前者明显下降,后者明显增加(常在300分以上)。

(3)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前者明显增加(尤其是化脓性感染),后者常无明显变化。

(4)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前者常增加,后者常下降。

(5)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常下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增加,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不一定。

(6)恶性淋巴瘤与恶性组织细胞病:前者常增加,后者常下降。

(7)恶性组织细胞病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前者常下降,后者无明显变化。

(8)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前者常增加,后者无明显变化。

(9)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前者常增加,后者无明显变化。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浆细胞、巨噬细胞呈阳性。

【临床意义

临床ACP染色应用较少,主要用于多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的鉴别。

1.诊断多毛细胞白血病  

毛细胞呈阳性(常呈强阳性),阳性反应不被L-酒石酸抑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和恶性淋巴瘤细胞ACP染色也可呈阳性,但可被L-酒石酸抑制。但ACP阴性者,并不能排除多毛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

2.鉴别戈谢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  

前者阳性,后者阴性。

3.鉴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前者阳性,后者阴性或弱阳性。


五、过碘酸-雪夫反应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粒细胞阴性,分化好的原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着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增强,阳性呈细颗粒、均匀红色;嗜酸性粒细胞中的嗜酸性颗粒本身不着色,而颗粒之间的胞质呈红色;嗜碱性粒细胞中的嗜碱性颗粒呈阳性,而颗粒之间的胞质不着色。

2.红细胞系统  

幼红细胞及红细胞均呈阴性。

3.单核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单细胞呈阴性,其他阳性,绝大多数阳性呈细颗粒,有时分布于细胞边缘的阳性颗粒较粗大。

4.淋巴细胞系统  

大多数淋巴细胞系统的细胞呈阴性,少数淋巴细胞呈阳性(阳性率常小于0.20),阳性呈粗颗粒状或块状。

5.巨核细胞系统  

巨核细胞系统的细胞(包括血小板)呈阳性,阳性呈颗粒状或块状。

6.其他细胞  

浆细胞一般呈阴性,少数呈阳性,呈细颗粒状;巨噬细胞可阳性,呈细颗粒状。

【临床意义

 1.红细胞系统疾病  

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幼红细胞可阳性(呈均匀红色或块状),有时幼红细胞阳性反应强且阳性率高,甚至红细胞也呈阳性。在某些红系良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中幼红细胞也可呈阳性,有时阳性率也较高;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中幼红细胞常呈阴性,有时个别细胞可呈阳性。

2.白细胞系统疾病  

主要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等作用,因为不同细胞类型的急性白血病其阳性反应可不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淋及幼淋巴细胞的阳性率升高,呈粗颗粒状或块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少数原粒细胞呈阳性,阳性呈细颗粒状或均匀红色;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原单及幼单细胞可呈阳性,阳性呈细颗粒状、弥散分布,有时胞质边缘处颗粒较粗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淋巴细胞的阳性率增加,呈粗颗粒状或块状;恶性淋巴瘤时淋巴瘤细胞阳性率高、阳性强,呈块状或粗颗粒状。

3.其他细胞  

戈谢细胞呈强阳性,尼曼-皮克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巨核细胞强阳性,Reed-Sternberg细胞阴性或弱阳性;骨髓转移性腺癌呈强阳性。


六、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粒细胞呈阴性,分化好的原粒细胞呈阳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但酶活性并不随着细胞的成熟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嗜碱性粒细胞呈阳性。

2.单核细胞系统  

绝大多数为阴性,仅个别单核细胞系统的细胞呈弱阳性。

3.肥大细胞阳性。

4.其他细胞  

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巨核细胞、幼红细胞、血小板等均呈阴性。

【临床意义

AS-DNCE 染色是粒系特异性的酯酶,主要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规细胞化学染色。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原粒细胞呈阳性或阴性,所以染色结果为阴性者不能排除急粒的可能性;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颗粒异常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

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单及幼单细胞几乎均呈阴性,个别细胞弱阳性;

4.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时原粒及早幼粒细胞呈阳性,原单及幼单细胞呈阴性;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均呈阴性。


七、α- 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单核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单细胞呈阴性,分化好的原单细胞呈阳性(常较强),幼稚及成熟的单核细胞也呈阳性,单核系细胞的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所谓抑制是指氟化钠试验的抑制率大于50%,抑制率的计算公式为:氟化钠抑制率  =(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抑制后阳性率或阳性积分)除以(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100%。

2.粒细胞系统  

各期粒细胞阴性,有时少数粒细胞呈弱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3.淋巴细胞系统  

各期淋巴细胞多数阴性,少数弱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4.其他细胞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幼红细胞大多数阴性,少数呈弱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浆细胞呈阴性。

【临床意义

α-NAE染色的是一种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规细胞染色

1.主要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单核系细胞大多数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原粒细胞呈阴性或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呈阴性或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阴性至阳性,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呈阳性,单核系细胞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但有时单核系细胞或粒系细胞、淋系细胞阳性较弱,因此加氟化钠后的抑制情况难以判断,且有时阳性细胞是由于假阳性所致。

2.红血病和红白血病  

异常幼红细胞可呈阳性,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八、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  

原粒细胞阴性或阳性,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为阳性,一般为(+)~(++),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2.单核细胞系统  

原单核细胞呈阴性或阳性,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均呈阳性,一般为(++)~(+++),此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3.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阴性或弱阳性,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4.红细胞系统  

早期幼红细胞可呈阳性,随着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逐渐减弱,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5.巨核细胞系统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均呈阳性。

【临床意义

床意义基本同α-NAE染色,用以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粒细胞可阳性,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颗粒异常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单核系细胞阳性,此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4.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部分白血病细胞呈阳性,其中部分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而部分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幼淋巴细胞呈弱阳性或阳性,此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九、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  

各期粒细胞均呈阴性。

2.单核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单细胞呈阴性,分化好的原单细胞呈阳性,幼稚及成熟的单核细胞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3.淋巴细胞系统  

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非T非B淋巴细胞可呈阳性,B淋巴细胞呈阴性。

4.其他细胞  

巨核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组织细胞也可呈阳性,但不被氟化钠抑制。

【临床意义

与α-NBE染色的临床意义相同,敏感性不如α-NAE,而特异性较α-NAE高,是急性白血病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

1.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单核系细胞大多数呈阳性,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粒细胞一般呈阴性;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常呈阴性;

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部分白血病细胞阳性,部分白血病细胞阴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一般呈阴性。

2.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时须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相鉴别,异常组织细胞也可呈阳性,但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十、酸性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单核细胞系统  

单核系细胞常呈强阳性。

2.淋巴细胞系统  

T淋巴细胞阳性,B淋巴细胞多数为阴性。

3.其他细胞  

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含量较少。

【临床意义

α-NAE染色临床上主要用于鉴别T、B淋巴细胞,而目前淋巴细胞的分类常用流式细胞仪,所以α-NAE染色应用较少。

1.有助于鉴别T、B淋巴细胞  

成熟T淋巴细胞呈点状颗粒或块状阳性,B淋巴细胞大多呈阴性,偶见稀疏、弥散的细小颗粒。

2.有助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常呈点状或块状阳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常呈阴性或弱阳性,急性颗粒异常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呈阳性较强(呈弥散分布),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呈强阳性(呈弥散分布)。


十一、铁染色

【参考值】

1.细胞外铁  

(+)~(++),约2/3人为(++),约1/3人为(+)。

2.细胞内铁  

铁粒幼红细胞阳性率在19%~44%。以Ⅰ型为主,少数为Ⅱ型。无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及铁粒红细胞。不同的实验室其细胞内铁的参考值相差较大,所以要建立自己实验室的参考值。

【临床意义】  

铁染色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细胞化学染色之一。其细胞内铁易受外界铁的污染,使内铁阳性率增高;而细胞外铁虽也会受污染,但较易辨认。铁染色主要用于缺铁性贫血和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的贫血,而对于临床不明原因的贫血做铁染色外,还应做NAP染色和PAS染色。

1.缺铁性贫血  

其细胞外铁明显减低甚至阴性,细胞内铁阳性率减低或为零。经铁剂治疗有效后,其细胞外铁、内铁增多。因此铁染色可作为诊断缺铁性贫血及指导铁剂治疗的重要方法。

2.铁粒幼细胞贫血  

铁粒幼红细胞增多,其中的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有时可见到铁粒红细胞,细胞外铁也常明显增多。因此铁染色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其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大于有核细胞的15%,细胞外铁也常增加。

4.非缺铁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次输血后和白血病等,细胞外铁和内铁正常或增加;感染、肝硬化、慢性肾炎、尿毒症、血色病等,细胞外铁明显增加而铁粒幼红细胞可减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频考点十一: 细胞化学染色
糖原染色
临床血液学检验之造血检验期末复习
2016资格考试血液检验分章节复习(十七)
当化学染色遇上流式:髓过氧化物酶(MPO)阴阳判决案
血细胞化学染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