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峰会讲座 | 李振村:教育的第一性原理——让人变得更美好

亚马逊公司,是全球最大网络书店网络零售商、全球第二大互联网企业以及全球排名第四的上市公司实现这些伟大的目标,只用了短短20年。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为什么能用短短20多年,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带到全球商界之前?

贝佐斯说很多人都问我,未来10年会发生哪些变化?我的回答是谁也不知道未来10年会发生什么变化,我的思维方式跟你们不一样,我是思考未来10年什么不会变化,寻找那个不变的东西,如果能找到未来10年不变的东西,我们就应该把资源全部投到不变的事物上,这个时候我们就能赢

世界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他在发展的初期一直研究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做大量的用户调查,他说当初我问消费者需要什么,所有人都告诉我,要一匹更快亨利·福特问客户你为什么需要一匹更快客户回答:因为可以跑更快那你为什么需要跑更快?客户回答: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更早到达目的地。

福特找到了问题的根本,更快马不是目的,用更短的时间更快到达目的地才是目的。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口号:为每一个美国家庭造一辆汽车实现这个口号就必须保证足够低成本,于是,他发明了汽车流水线福特汽车风靡世界,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车企。

第一性原理的三个要素

从这两位大企业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根本性的东西,那就是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是我们今天新提出这个概念吗?不是,第一性原理,出自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说:“在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和假设,它不能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这就是第一性原理。

这里面有三个要素:最基本的;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不能违反。

怎么理解这些呢?网络上有一句话,我觉着可以更好地说明第一性原理:没有人能看到树的根,但事实上是它决定了一切,这就是第一性原理。

马斯克说:第一性原理是所有问题的源头,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发动机,是使用物理学的方式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一层拨开事物表象,逐层深入看到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我们今天探讨家校共育、探讨家庭教育变革,我们就必须按照第一性原理的逻辑,把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前置概念拿掉,真正面对孩子,其实是不存在什么家庭和学校的,我们都是一致的,如果一定要把家庭和学校区隔出来,我们培养出来的一定是分裂的人。

为什么说5 2=0?因为家校价值观和方法不一致。所以,我们需要寻找教育最根本性的东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Chat GPT横空出世,它能帮着孩子写作业,帮着孩子写作文,帮着博士生、大学生写论文,教授都看不出来。

这个世界上最欢迎Chat GPT的是哪群人?孩子。最恐惧的是哪群人?家长、校长和老师。

我们应该考虑,教育有哪一些是区别于机器人的,有哪一些是机器人完全没办法相比的?这就要回溯教育的本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一句话:让人变得更好。这是最基本的,这是不能被省略和删除的,这是不能被违反的。

那么如何让人变得更好,什么才是变得更好?

这是在澳大利亚一块岩石上发现的一幅原始人画的岩画,一只袋鼠。造型、线条非常有力量感。这幅画距今1.7万年了。

这是法国的一幅1.2万年前的岩画,画了一群动物,从这群动物你会发现什么规律?羊啊,牛啊,都是人类的食物。

一万多年前,在吃不饱穿不暖、食不果腹并随时可能被动物吃掉的状态下,人却跑到高高的山洞里,历尽千难万险刻了这些画。

这些画有用吗?能帮助人填饱肚子吗?能帮助人逃离动物的威胁吗?没有用,不能。但它最大的意义是让人觉着幸福,让人觉着我很高贵、很快乐,你看我能画出这么美的画流传给后人。

在这些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人与其他动物完全不同的东西——想象力、故事、情感、审美。在我们还是原始人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这些东西,它就是我们的基因,代代相传;它就像一条河流,把我们变成今天这样一个文明的样子。

意识到这一点,就应该知道我们该做什么了。在农业文明时代,毫无疑问吃饱穿暖是更好;在工业文明时代,降低劳动强度是更好;在信息文明时代,效率第一是更好;那么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到了今天,我们发现我们又回到了1.7万年前,那幅岩画所展示的人类的追求,那就是安顿心灵、丰富情感

我们一层层拨开表象,从1.7万年前的岩画当中寻找教育的第一性原理和本质,我们找到了什么?我觉得,我们找到了这两样人类独特的东西:第一就是情感;第二就是直觉。

样人类独特的东西

第一个,情感

情感教育,它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土壤和空气。所有的学科学习都应在情感的土壤里展开。

例如义务段规定必背的140篇古诗文,这个数目多吗?不多。但是,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了,也许再过若干年,储备类的知识通过脑机接口,可以瞬间输入大脑,那为什么还要背古诗文?它究竟有什么用?

它基本上有四个功能,识字、写字是第一个层面,背诵理解是第二层面,第三个层面则是文学欣赏。最后一个,文化传承。

如果到这里为止就完了,大家觉得缺了一个什么东西?那就是最基本的底层逻辑——情感连接。

这首诗所有人都会背: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华东师范大学有一位教授,今年应该80多岁了,他在20多年前一个演讲中讲的一段话,我记忆深刻,这位教授说,他的爷爷在他三四岁的时候就教给他背过这首诗,他也大致能说出意思来,但他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因为没有情感体验。

15岁那年他外出打工,过春节了,他买不到票无法回家,所有的工友都回家了,只有他一个人在工棚里住着。除夕那天,黄昏时分,大雪纷纷,天地茫茫,这样一个15岁的少年,他能不想家吗?

他走出工棚,站在门口看着远远的被雪覆盖了的山,看着飞扬的雪花,他说那一瞬间,几乎已经被他遗忘的幼儿时背过的这首诗一下子涌上了他的心头,他想到,如果我是那个游子该多好,我回到家,远远地听到我家的狗在叫,我多么希望成为那个夜归人。

这位教授说:那一瞬间我热泪盈眶,一颗15岁少年的心,跟1500年前诗人的心一下子贯通,此时此刻,这首诗不再是1500年前的故纸堆里的诗,而是他的生命的自我表达,情感的自我表达,此时此刻,他就是那个夜归人,面对苍山面对天寒白屋,这一瞬间他彻底理解了这首诗。

诗的真正的价值在这里,即能跟古人、跟古诗找到这样一个情感的连接点。

所有的学习,它真正的意义是让孩子从中发现自我,找到自我,认识自我。

泰戈尔说:要培养孩子面对一簇野花时怦然心动的情怀。

情感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底层逻辑。

我们北京赫德双语学校有一个项目,教孩子背30多首唐诗。让孩子背下来是很容易的,但我们是怎么教的呢?我们领着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来一场穿越最美中国的旅行。首先,一个驱动性任务,我们要求孩子设计一条跟着唐诗去旅行的线路。孩子对着大地图找35首古典诗文中涉及到的21个名胜古迹,孩子找到了,他就把古诗跟现实中的生活连接在一起了。孩子们云游陕西博物馆,按照自己的兴趣研究各种文物。当然,舌尖上的跟味觉相关联的学习也非常重要,孩子们还要品尝长安美食。

课程的开放度越高,孩子们自由探索的空间就越大。让孩子们自己制作唐三彩,要跟着唐诗去旅行,要打卡。孩子们打卡“我心中的长安”,如果我穿越到长安,我会遇到哪位古人?等等。你看这不就是学习吗,只不过变成了打卡的方式。

唐诗那么久远,我们要让孩子让唐诗跟现实相连跟生活相连。我们要给孩子一颗诗心,给孩子一种美好的眼光。 

什么叫美好的眼光?山坡上有一片草地,在牛羊的眼里这片草地就是饲料,就是食物。但是在诗人的眼里它才是风景。给他一颗诗心,面对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他能有那么一丝感动,他能有那么一种诗的情怀,我们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他可能考不上一流的大学,他也可能数学或者哪一门学科学得差点,但他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他就不会做出极端的事情,他就会对家庭对亲人负责,对朋友负责。

从第一性原理我们看情感教育,它包含了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连接体验。

第二个,直觉

2009年1月15号,全美航空公司1549号航班,因为飞鸟撞击发动机迫降哈德逊河,居然没有一个人伤亡,震惊世界。当时撞击发生后,机长联系机场,机场要求找就近机场迅速降落,他完全可以听调度降落到就近机场。事实上,他如果降落机场是完全来不及的,因为发动机已经坏掉,肯定是机毁人亡。就在短短的一分钟之内,机长凭直觉对着哈德逊运河降下去了。

迈克尔布拉尼说:我们知道很多,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对这一现象高度关注的是丹尼尔·卡尼曼,他在《思考,快与慢》说到,快思考就是直觉思维,慢思考就是理性的逻辑思维。

把他的观点往深处延伸的是德国的科学家歌德吉仁泽,他说:我们无从推理却能决策,有限理性让我们更聪明。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思维模型:在相对由已知风险知道未来风险了,这时候要用逻辑思维和统计学思维,这时候决策是明智的,但是当我们对未来未知的情况下,风险是未知的,未来是不确定的,那这个时候决策就必须靠直觉和经验。

在不确定的时刻和场合,经验法的直觉更有效。在生活中,我们这种直觉性的东西太多了。咱们看学语文,字词、句、短篇、语法、修辞、背诵等等。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培养语感。就连数学这样强调逻辑思维的学科也会培养数感、量感、几何直观空间感。其实所有能力发展到最后都是“感”:乐感、色彩感、球感、教育感……

我们发现教到高处、学到深处什么都是感,核心素养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感,这个感没办法评估、没办法量化、没办法标准化,它是一个知识能力达到最高境界,形成的一种直觉、一种顿悟、一种灵感。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创造通常都来自灵感。灵感要靠长期的磨练、累积、千锤百炼,要靠日积月累。所以说直觉能力需要缓慢地养育,在思维上反复砥砺、千锤百炼,在文化积淀上日积月累,在个性气质和奇思妙想上保持极度欣赏,在校园氛围上充分包容。

技术总会变旧,文化历久弥新。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但人性的进化十分缓慢。心存梦想,追求希望,欣赏美好的事物,这就是人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就是要契合人性,坚守常识,创造故事。所谓的故事,意味着情感、情绪、情节、情境,当你的教育你的家庭中有了故事感,有了文化氛围,有了仪式感,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已经成功了一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以第一性原理视角重新思考教育
美是未来最大的竞争力
《唐诗宋词》里的9首禅意小诗,诗虽短,却是9种人生境界
孩子最喜欢的六种妈妈
第一性原理
评论:超越“诵诗文化” 回归“诗性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