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灵魂被生活抛弃 06
如果灵魂被生活抛弃
2017年06月17日   06: 读书周刊/书评   稿件来源:本报讯
《读报纸的人》罗伯特·谢塔勒著陈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尧耳
反纳粹的故事我们已经品味过不少,无论是《恶童日记》的冰冷残酷,《铁皮鼓》的荒谬反讽,或是电影《美丽人生》那样的乐观和壮烈,在沉郁压抑的战争背景中,个体人性中的光辉和暗淡一览无余,总能带给读者深刻的感触。《读报纸的人》同样如此,在对纳粹和暴力的控诉中,掺入了有关成长、命运的困惑和慨叹。这让故事有了更为开阔的面向,也为读者提供了进入故事和情感体验的多样方式。
1937年,奥地利少年弗兰茨被命运推搡着,不得不舍弃在乡村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贫寒生活,一头扎进维也纳这潭暗流汹涌的湖水中。他在城市与各色人等相逢、交往,同时遭遇了生存困境、爱情纠葛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挣扎和坚持。与广大打工青年不同的是,他所生长的时代背景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始,一些国家和人民已沦陷在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下。弗兰茨的人生故事因此被赋予了历史和战争的灰暗底色。
生父、书亭老板收留了他,这位身处底层的男人默默为他付出,尽可能提供生存机会,并且将自己在人生中积累起的质朴生活经验无私传授,这看起来似乎温暖而美好。然而,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之中,没有任何个体可以偏安一隅,获得幸免的权利。弗兰茨目睹了一个个热情的生命如何遭遇苦难、迫害,以至于梦想破碎,甚至魂断他乡。少年本人也在战争和成长的压力下苦苦挣扎,最终仍然难逃绝望。
悲情的底色中,也有着稀疏的亮光让人玩味,除开弗兰茨生猛炽烈的爱情,故事中还出现了一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四个字更是如雷贯耳。这位基本等同于真实存在的“虚构人物”,通过与小人物弗兰茨的交往和沟通,以极大的篇幅完成了对自己学说的重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谈,随时可能让读者回忆起《梦的解析》的某些段落。
以此方式,小说作者罗伯特·谢塔勒为弗洛伊德的哲学论断想象出了现实的层面与生活的支撑,书中不仅将弗兰茨的生活进行了诸多解析,还鼓励他把梦境写出来与他人“共赏”,想起弗洛伊德对潜意识和梦境的重度分析,哲学爱好者定能对这些情节和对话报以莞尔。
在某些时刻,《读报纸的人》隐约与《铁皮鼓》有着相似的情感诉求。但《铁皮鼓》的故事却富有更浓郁的寓言气息,尽管隐晦反讽,格拉斯也坚持了对战争更为直接有力的控诉和揭示。而《读报纸的人》则有意识地避开了深刻的反思,战争苦难、成长困惑与个体命运的偶然性交错在一起。作者用了详尽的笔触描写了城市生活的各种细节,从葬礼的繁文缛节到小酒馆里的争风吃醋,如同一幅幅旧时代的市井风情画,让主角随处可见的哲学反思和内心情绪不至于过分抽象,多了不少毛茸茸的现实支撑。
这样的笔触或许对某些读者显得有些意犹未尽,但它却可能更符合生活的真相。我们并不缺对黑暗的强烈控诉,但往往是“时间”这个最强大的主宰悄然疗愈旧日创伤,待到我们重新忆起,故事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以此角度,文化和心理学成为了救赎自己的良药。对待生命中的苦难,我们也许用不着一直剑拔弩张。如同书中所写:“我们在几乎永恒的人生昏暗中四处摸索,只有足够幸运的人,才能偶尔看见一盏小灯燃起的光明。”弗兰茨一直同母亲保持着书信对话。他同时面对了故乡这样的母性家园,面对隐忍的身体之父和弗洛伊德所象征的精神之父。
正是这些力量,支撑着纯稚的弗兰茨面对了城市中的挣扎困顿、情欲涌动、鲜血淋漓,以及战争投下的阴沉巨幕,在经历了情人背叛、生父遇难、哲学家逃离等现实之后,仍然保有自己的热情和初心。事实上,本就没有拯救世界的超人英雄,我们唯有凝聚起身边的支撑力量,咬紧牙关,在沼泽一般的生活困境中奋力拼搏。这才是罗曼·罗兰口中“真正的英雄主义”,也是我们对抗苦难和虚无,获取人生价值的最有效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苦难哲学的受害者
“有时必须要留下,有时必须要离开。”这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一种修行
闲言碎语(九十八)
一个关于“我”的胡思乱想
如果人生是一张报纸,谁能读懂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