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161期】音频学《论语·述而篇第13章》孔子欣赏《韶》乐的感受对我们有何启示?

音频学《论语·述而篇第13章》孔子欣赏《韶》乐的感受对我们有何启示?

7·13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韶》:舜时的乐曲。不图:想不到。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的乐章,有三个月尝不出肉味来。说:“想不到《韶》乐之美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欣赏《韶》乐时的感受。言其闻听《韶》乐如此之美,一心陶醉于乐曲之中,竟然连肉食的美味也尝不出来。短短几个字,把孔子的专注精神、高雅之态十分传神地刻画出来。

孔子闻《韶》的切身感受,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启示之一,孔子学习的专注精神值得发扬。本章讲“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本篇第18章讲“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都体现了这种刻苦钻研、务求精致的专注精神。“三月不知”,并不是实指三个月,言其时间很长之意。

启示之二,孔子为什么高度重视乐教,由此可见一斑。孔子深知乐之感人至深,为人们喜闻乐见。因此,他善于运用乐教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乐”起源于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物刺激有感而发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这就是说,就教化的功能而言,乐教是一个人品德养成、人性完善的最高层次。单纯的说教不如音乐能深入人心,从而产生更为深厚的感动、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的途径与方式,最切合人的本性,也是孔子“乐教”的目的所在。

附:

【原文】

7·13  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②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释

①《韶》:舜时的乐曲。不图:想不到。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的乐章,有三个月尝不出肉味来。说:“想不到《韶》乐之美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行年考(二)
孔子酷爱音乐、唱歌,竟然因为听了《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连载(164)《述而篇》第14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音乐审美本质
日课 | 《论语·述而》14
七七、三月不知肉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