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 赵孟頫对北宋尚意书法的疏离现象剖析

[元]赵孟頫  闲居赋(局部) 

38cm×248.3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今学人黄惇在《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中较为详尽地指出元代赵孟頫书法之脉络:“元初赵孟頫的出现,使元代初期的书风为之一变。在赵孟頫之前,北方书家多宗颜鲁公,此外学习苏、米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自从赵氏书风的风靡,一股向晋人学习的潮流占据了整个朝野……赵孟頫的书学思想,正来源于赵构。”一般书法通史类著作都把赵孟頫书法视作向晋唐回归,是元代复古主义的一代宗师,基本符合史实。不难看出,中国书法史从北宋、南宋到元代,书法发展在赵孟頫引领下发生较大转折,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尚意书法到南宋尚有余响,但到元代赵孟頫为代表的书法世界里,北宋尚意书法影响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元代突出代表书家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等作品来看,元代书法基本彻底远离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书风,而更多取法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代书法,在元代书论中也很少见有对北宋尚意书法称颂的文字。也就是说,书法史发展到元代凸显一个转折,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主义对北宋尚意书法采取集体意识的排斥心理。由此可见,元代书法领袖赵孟頫书法最大特征就是“对北宋尚意书法的疏离”。这里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从宋代到元朝,书法发展史这种突变是进步还是退步?赵孟頫是否全盘否定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尚意书法?从元代后世书法发展客观历史来看,北宋尚意书法和赵孟頫复古主义的影响孰是孰非?赵孟頫复古主义潮流在元代的兴起,表明书法发展史究竟遵循怎样复杂的纠葛……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值得当代书论者深入思考、反省和探索。
 
一、从赵孟頫书法取法渊源及风格特征看对北宋尚意书法的疏离
 
赵孟頫学书可谓广收博识,熔冶百家,“当然影响赵氏最深的,当首推二王、智永、李北海、宋高宗数家,其一生书法也大体可分为:初从赵构、智永,再入二王,中年以后则渗入李邕之法的三个阶段”。这段话语对赵孟頫书法渊源虽然有些粗概,但勾勒出赵孟頫书法以晋唐帖学为主要皈依的书学之路。在中国书法史上,赵孟頫是一位各体兼备的书法大家,《元史》称其“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足见他学书之广泛、勤奋。从今天流传的赵孟頫大量书法来看,书体多样,形式多元,以“二王”为宗,遍学晋唐名家钟繇、褚遂良、李邕、智永、李阳冰等各家各体是赵孟頫书法取法典型特色,绕过距离自身时代最近的五代北宋书法是赵孟頫学书的明显特征。虽然赵孟頫并没有明显鄙视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尚意思想。黄惇认为:“赵孟頫在元初不以理学名世,他的书法思想既有与程朱理学合拍处,亦有相悖处,如朱熹对宋四家中、苏、黄、米书法的谴责,赵孟頫从不以为然,对苏、黄、米,赵孟頫一直给以肯定的目光。”但赵孟頫对“宋四家”书法表达怎样的肯定眼光,黄惇老师此处语焉未详。另外黄也指出赵孟頫“即如后人认为他所超越的对象宋四家的书作,亦每有临习,扬其长而避其短……此可见他于米芾笔法也曾用功”。从赵孟頫作品来看,他取法非常广泛,但学习“宋四家”占据绝对少数,其学书旨趣为魏晋古风境界,刻意疏离宋代尚意时风非常明显。
 
书法家的风格特色与取法渊源无疑是互为表里的关系,除了学术界对赵孟頫复古主义的定论,关于赵孟頫书法风格有很多代表性观点。熊秉明先生认为:“在中国书法史上,赵孟頫是最好的唯美主义的代表。”“赵孟頫的字像雨后的兰花修竹,给人一种少女鲜美的诱力。”以“唯美主义”来形容赵孟頫书法风格,不管确切与否,但指出赵体之“平和雅丽”还是中肯的。金开诚、王岳川主编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则突出指出赵孟頫追求晋人“清真俊逸”之美,“'清真俊逸’是赵孟頫的书学审美理想,赵孟頫对晋人的书法潜心研习,用功极深,尤其醉心于王羲之、王献之法书,赵孟頫一心向往晋人法书的境界”。无论熊秉明的赵孟頫“唯美主义”论还是金开诚、王岳川的“清真俊逸”论,都点出赵孟頫书法的回归晋唐审美的典雅风格,与“北宋四家”的尚意书法拉开很大的距离。如果追根溯源,从取法路径来看,北宋书法虽然站在前人晋唐角度,但并没有严格遵循魏晋、唐法,不以“二王”唐法为最终依归。“在苏东坡书论中,虽不乏对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书法的希慕,但这似乎仅仅表明苏东坡对传统的一种价值判断,而并不意味着一种审美选择和接受。苏东坡书论是以打破一切成法为宗旨的,因此晋唐书法在苏东坡心目中并不具备必须加以效法的审美价值。”所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一代文豪苏东坡书论奠定北宋书法的基本论调;“在黄山谷书论中,对'法’的反叛也构成其主调。可以说,这种观念选择构成从苏东坡、黄山谷到米芾整个北宋的书学脉络,他们正式在对'法’的降解中将意境的敞显作为审美主旨凸现出来”。不难看出,宋代苏、黄、米与赵孟頫对待晋唐书法取法态度截然不同,赵孟頫以“回归”晋唐、汲古出新为目标,而宋代尚意书法以超越晋唐、再创出新为核心。由此,宋元书法风格之别、旨趣之异为历史必然。
 
将迄今流传于世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书法作品与元代赵孟頫作纵向比较对比和直观,则宋代尚意、元代赵孟頫复古主义风格之差别一目了然。同样的《赤壁赋》书法作品,苏轼“不践古人”、用笔意造心得、造型古拙奇崛,和赵孟頫用笔回归晋韵唐法、字态平正柔和显然风格有极大区别;再观长枪大戟、用笔战掣的黄庭坚及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米芾书法,与赵孟頫书法差距更为明显;无论山谷行书《松风阁》还是草书《廉颇蔺相如传》《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蜀素贴》,和赵孟頫《闲居赋》《洛神赋》等相比,风格可谓迥异。也可以看出,赵孟頫的书法世界无论用笔、结体还是形而上精神世界的追求,基本上没有受到苏轼、黄庭坚、米芾书风的影响。

[元]赵孟頫  山上帖(之一) 
28.3cm×51.7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赵孟頫疏离北宋尚意书法的多重历史原因分析
 
由上可见,元代赵孟頫对北宋尚意书法是有意疏离,回归晋韵唐法为其书法根本皈依,剖析个中缘由,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对北宋尚意书法的疏离,“绝对真理”的原因只有赵孟頫“本人”内心才最为真实。我们这里对赵孟頫疏离北宋尚意书法原因的探索,实际上步入了对赵孟頫书法的诠释理解视域。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作为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认为我们对前代文本的理解,不自觉带上时代的理解偏见,因此完全回到作者心境本身是不可能的。今天对赵孟頫书法世界的理解,难免带上我们自己先入的前理解问题。但是对赵孟頫疏离北宋尚意书法的原因,可以尽力贴近历史和书法家本人的存在历史,从多重角度深入诠释和理解,力图实现与历史事实的视域融合,达到“相对真理”的书法学诠释目标。
 
目前当代不少书法学著作从北宋、南宋到元代书法发展多个层面阐述赵孟頫书法生成的历史背景,为探索本文主题作出有价值的理论铺垫。姜寿田所主编的《中国书法批评史》对元代复古主义思想背景作出较为详尽论述,“对晋韵的思慕和对唐法的尊崇,成为元代书家难以割舍的艺术情结……在宋代苏轼、米芾等一批才气横溢、技艺超人的书法大家的倡导之下,尚意书风蔓延,后继者才疏学浅,有胆无识,狂躁粗俗,徒知皮毛,流弊所淹,风韵扫地……正如元人明白无误地指出了'五代而宋,奔驰崩溃,靡所底止’,有识之士,不满书道江河日下,颓靡委顿的现状,力诋宋人,抨击流风,托古改制,以正时尚”。这里指出了赵孟頫书法生成的一个重要历史因素,那就是南宋末年以来书坛流弊丛生,但这流弊之过并非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尚意思想,而是后学者“才疏学浅”所致的狂躁粗俗、风韵扫地,由此不难推测赵孟頫对北宋尚意书法的疏离,回归晋唐的目标并非针对苏轼、黄庭坚、米芾书法本身,而是蕴含着南宋后学书法衰敝的历史事实,北宋尚意流风只是扮演了一个中介间接的角色。也就是说,以元代赵孟頫一代领袖之才,内心绝对不会对北宋文豪苏东坡为代表的北宋书法进行“全盘否定”,这和南宋理学家朱熹直接斥责苏、米、黄书法的“狂怪怒张”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也和前面黄惇所述赵孟頫的北宋书法观点是一致的。因此,赵孟頫对北宋尚意书法的疏离需要作历史性的深刻剖析。
 
如果上述从外围角度分析了赵孟頫书法的历史背景,那么熊秉明认为赵孟頫“唯美主义”书法定论以及金开诚、王岳川对赵孟頫书法风格的“清真俊逸”论则从心理角度力图贴近赵孟頫书法的内核。“赵孟頫返视到自己的心灵是与晋人相契合的。他身在富贵而心在山林,具有一种隐逸性格,崇尚'清幽’、'清妍’、'清远’的境界,讲求'清气’、清淑气’。”坊间书法学著作以冲和妍美的风格来探索赵孟頫的内心世界,从书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符合事实。所谓风格即人,“元代书法淡化了宋人那种书生意气式的郁勃昂扬之情,代之而起的是对冲和之趣、妍美之态的向往……在纯形式美的玩味中寄寓闲逸超脱的情怀,以求获得宁静平和的心态”。常见的书法“美学”观点,书法家创作示以世人某种“书法之美”,不如说书法作品在展示“个体存在”的审美超越表达。赵孟頫生活于宋元朝代更替之际,作为宋代皇帝后裔的子孙,尽管在元代官居高位,但仕途险恶、汉人地位低下,不难揣测其内心世界的矛盾和痛苦,其书法作品风格追求是力求寻找清真的田园隐逸和世俗之外的另一番心灵栖息地。从这个角度解释和理解是符合赵孟頫书法风格实际的,可见,苏轼、黄庭坚、米芾生活的历史境域与赵孟頫的生存状态之巨大差异,由此造成的内心世界追求的不同,是赵孟頫对宋代尚意书法疏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从书法心理学角度对书法家主体精神世界的切入。
 
关于赵孟頫书法艺术的重要政治学、文化学价值,黄惇指出:“蒙古大汗以铁蹄征灭了南宋,赵孟頫——一个宋王朝的后裔则终以优秀的汉文化艺术征服了大汗的子孙……以自身的能力,力挽文化艺术之颓风,并首先思考的是薪火不灭,使古法不失,并重新建立起经典的权威和法则。”这段文字提供了赵孟頫书法政治文化学角度的深入思考。今天审视赵孟頫书法作品,除了风格冲和典雅,另外有一个很突出的特色,那就是长篇字数作品很多,比如《闲居赋》《秋声赋》《归去来兮辞》等,赵孟頫非常中意于创作长篇大作,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相传他笔法精熟,一日能作三万字,目的就是造就更多大幅的汉字文化传达世人。深入分析,我们认为赵孟頫书写巨量的“汉字数”根本目的,是向蒙古民族铁蹄下的汉族子民大量撒播本民族的本位文化,以晋韵之美、唐法之正作为宋代皇家后裔的文化责任和精神寄托。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宋那种“无法之法”的自由意造、突破成法的书法无法与赵孟頫内心深处的政治文化心理产生共鸣,也就是说,赵孟頫书法内心的政治文化需求更多是共性和延续性,并非北宋书法意造己法之目标的个性和创新性。因此赵孟頫对北宋书法的疏离除开书法本体发展规律的思索,也不能排除政治文化因素方面的影响。

元]赵孟頫  山上帖(之二) 
28.3cm×51.7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从赵孟頫对北宋书法疏离现象看中国书法演变的历史底蕴
 
毋庸置疑,从历史流传的书法名作表象来看,一部书法史就是风格不断演化的历史。阅读北宋、南宋到元代书法发展史,从苏轼、黄庭坚、米芾、朱熹、赵构直到元代赵孟頫、鲜于枢等,恰似一种峰回路转的风格演变。北宋那种个性鲜明、意造自得的蓬勃之气,经历南宋到元代,像湍急的江水流淌到缓和的河滩,变得平淡收敛,这和翻阅唐代中早期楷书盛行到晚期怀素、张旭草书的感觉截然相反。梳理北宋到元代赵孟頫书法的演变,给予我们很多的思考。比如,从苏轼到赵孟頫书法,能否简单定论中国书法发展的退步和进步,书法发展受到那些因素的多重影响,历史名作是否仅仅作为“视觉盛宴”演变的历史等问题,值得今人深入探索。
 
极有趣味的是,宋代苏轼和元代赵孟頫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名的诗书画全才,前者为宋代尚意书法的开启者,后者为元代复古书法的高扬者,二者书法都深远影响中国书法史,并不乏书法跟随者。自古文人惺惺相惜,何故元代赵孟頫对苏轼书法采取疏远而追宗“二王”,难道在他内心深处“二王”书法远远高于苏轼?但在赵孟頫书论中,并没有明显贬低苏轼书法的文字,我们无法透彻理解赵孟頫书法取法的内心真实观点,即使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无法比较苏轼和赵孟頫书法水准谁高谁低,他们都是中国书法史上有重要贡献的文化人物。从元代赵孟頫对北宋尚意书法的疏离现象,却可以深入触摸书法发展史极有启示价值的深刻课题。一代书法大师对前代书法的取法学习,并非仅仅“审美审丑”的鉴别问题,而是蕴含深刻的“个体存在”、时代风云等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元代赵孟頫的艺术眼光,不可能全盘否定苏轼、黄庭坚、米芾甚至包括唐代怀素、张旭的狂草水平,但这些前朝文本不在他的取法主要目标,不仅仅是个体喜好和风格评判的问题,而是与赵孟頫本人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表达密切相关。前面所述,赵孟頫回归晋韵唐法有时代因素、个体命运、书法本体发展等非常复杂的因素,他不以苏轼、怀素、张旭为取法目标,远远不是一个“审美鉴赏”的问题,而是蕴含着个体复杂的精神世界表达。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宋书法、南宋书法到元代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书法,并非一个简单的退步、进步问题,而是中国书法演化合乎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试想如果没有元代蒙古族征服南宋、赵孟頫不是南宋皇帝后裔等历史事实,中国书法发展必然是另外一番情境。
 
伟大的书法家创作会深入思考书法本体、个体自身存在、历史时代精神等深层内涵因素。书法作品远非士人“书房把玩”的产物,而是面向世界关系的多个层面。赵孟頫对北宋尚意书法不是疏远,而是有意选择鉴别的结果。这个角度的思考会帮助我们切入理解赵孟頫书法“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楚默在《书法解释学》中提出一个极有启示意义的观点:“既然'书法是什么’的提问是不当的,那么正确的发问方式是'书法为什么存在?怎样存在?”为什么赵孟頫摈弃北宋以来的意气勃发的风格回归晋韵唐法,为什么风格平和雅丽而非狂草展示等,必然要深入赵孟頫的“个体存在”才能确切理解。可见中国书法演变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底蕴,绝非一个常见的“视觉享受”的创造过程。一流书法大师的作品与当下我们相遇,根本内涵是把自身的历史带上前来与当下我们照面,从而深入思考人的存在问题,这是书法发展的本体论核心因素。由此,不少论者评价赵孟頫书法过于柔和,乃至对晋韵唐法的复古回归讥讽之为“书奴”等种种的评判是否合理,值得重新思考。同样后世学赵体陷入浮滑流弊、柔媚气弱者,典型者如清代初期,学习赵孟頫、董其昌书法成风,书坛一片艳媚,绝非赵体之过,而是学人之才气不足,这恰如南宋以来受北宋尚意书法影响陷入某种粗俗流弊,不是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之过,而是“才疏学浅”的学人本身原因。元代赵孟頫书法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驾驭了“自身历史情境”,正如苏轼正确驾驭了唐朝、五代到北宋的书法发展规律,因而二位书法大师能够留名于书法史。

[元]赵孟頫  山上帖(之三) 
28.3cm×51.7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作品面貌风格的直观还是形而上世界多重层次的探索,元代赵孟頫对北宋尚意书法的疏离是一个客观事实,表明一定时代书法家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社会历史深刻影响书法家作品风格的生成。考论元代赵孟頫对北宋尚意书法的鉴别和选择,看似一个书法形式风格的演变历史,实则蕴含深刻的书法社会学、书法政治学、书法心理学等复杂的文化问题。由此可见,对中国书法发展史的研究,不是简单定论、纵向比较书法家水准高低,而是综合性探索一定时代书法风格生成的多重历史因素,透过书法艺术触摸一定历史时代的深层文化底蕴。对一个时代书法家作品风格的研究,也是探索书法家的内心世界、时代背景、文化历史等多个层面。这里力图以一种综合的态度和历史视野,从书法作品纵向直观和时代历史背景去分析感受赵孟頫书法的内心世界,感触书法家一定时代的存在状态。当然这种阐释只能是逼近的,难以达到与赵孟頫本人“完全叠合”的状态,也尽力避免仅仅从书法视觉形式角度陷入阐释偏见和偏离。赵孟頫对前朝书法学习取法的选择性,对当代书法发展也具有极为深刻的借鉴意义。

(作者为广东嘉应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详见《中国书画》杂志2022年第5期】


新媒体编辑:崔漫 孙连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  终审:康守永  

欢迎光临中国书画官方旗舰店


瓷器收藏  |  文创礼品 |  杂志画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根据这位初学者的书法特点,可以提供一些书写上的建议吗?
自唐到明,包世臣这样评论20位书法大家
他比赵孟頫更早提出“师法古人”,以能书闻天下,超过苏轼、米芾等人
二月二龙抬头:赏古今书法大家龙字
苏轼、米芾、赵孟頫都学他,笔意胜过二王,李邕的字到底好在哪?
唐李邕书法,赵孟頫苏轼米芾都学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