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地有大美:《富春山居图》
userphoto

2023.01.17 海南

关注

20221111

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明·邹之麟

什么样的画,会让一代宗师耗费数年才得以完成?

什么样的画,会被称为“画中之《兰亭》”,令人趋之如骛、巧取豪夺?

什么样的画,直教收藏者爱之不尽、竟以火殉?

什么样的画,它的仿作也备受乾隆宝爱、五十多年间题跋无数?

什么样的画,即使身首两段,也让海峡两岸的人们梦绕魂牵?

悠悠六百年,且将故事从头说起。

大痴黄翁

《元高士黄公公望像》 王同愈绘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为“元四家”之首。

公元1269年,即宋亡前十年的中秋,黄公望出生于平江常熟子游巷。

他本名陆坚,幼时承嗣黄家,年届九旬的黄公非常欢喜:“黄公望子久矣!”遂成其名字。

黄公望自幼博览群书,聪慧过人,11岁左右便应神童科。但在废除科举的元朝初年,“天资孤高,少有大志”(杨维桢语)的黄公望,却难得有出仕之路。他的前半生曾两度为书吏,四十七岁时,因受株连身陷囹圄。

“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在狱中,半世蹭蹬的黄公望受友人杨载诗句的启发,断绝仕途之念,出狱后与倪瓒一起拜金月岩为师,加入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的全真教。

从此他潜心修道,与张三丰、莫月鼎、冷谦等道友交往甚密。他做过住持,后云游江浙一带,浪迹山川,常卖卜为生。

这一番峰回路转,才有了影响画史六百多年的大痴黄翁、一峰道人。

青年时代的黄公望曾有缘近赏赵孟頫画艺并得指点,“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跋赵孟頫行书千字文》)便是他仰慕赵孟頫、甘当小学生的写照。

黄公望 跋《赵孟頫行书千字文》 故宫博物院藏

五十岁时他开始致力于画,往往终日沉浸于山川江河之中,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明代李日华记载:“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每往泖[mǎo]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亦不顾。

“大半江南子久家”,黄公望走遍江南山山水水,饱饮烟霞云霭,得之于心,运之于笔,终成一代山水画宗师。

北宋山水追求繁复多样,南宋山水讲究精巧雕琢,而黄公望的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洗尽铅华、天真自然,又雄健超拔、浑厚华滋。所创“浅绛山水”,仅用淡赭便能表现出绚烂的色彩。

他在赵孟頫之后,一扫南宋院体画风,真正实现了元画变法,和倪瓒、王蒙、吴镇一起将中国文人山水画推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缘起


至正七年(1347年),七十九岁的黄公望结束云游,定居于富春山中。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富春江的故事,如富春江水般悠长深远、清澈绝伦,是中国历代文士向往的心灵风景。

东汉严子陵拒绝征召、耕读垂钓的名士之风;

南朝吴均《与宋元思书》中的山川之美和人性的隐喻;

唐代李白“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的悠悠诗句;

北宋范仲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题记;

苏东坡经过严陵濑时“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感叹;

南宋谢翱在钓台为文天祥招魂的歌哭……

黄公望上下富春江,浪迹山水间,晴雨晨昏、寒暑晦明,他所领悟的,也许还要远远超出这些前代的故事。

暇日于南楼作画,缓缓勾勒出胸中的富春江画卷。

据清代王原祁的《麓台题画稿》记载,“昔大痴画富春长卷,经营七年而成。

这幅山水巨制直到黄公望谢世前不久才完成,前后倾注了七年的心血,是他毕生绘画集大成之作。

这幅被称为“画中之《兰亭》”的稀世画卷,画在六张一米余宽的麻纸上,历时三四年,至正十年才落款署。

此时,黄公望大概完成了初稿,他在跋尾中写道: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wěi]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zhá](古同“札”),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敚 [duó](古同“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chù]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黄公望跋尾题记

之前的三四年,他在富春江一带云游,有时画稿不在身边,无法动笔,至正十年,他特意把画稿携带于行李中,这才真正有计划地完成了这幅近七百厘米的长卷。

师弟郑樗担心此画完成后,有人会“巧取豪敚(夺)”,便请黄公望在卷末落款,指定这张画是给“无用师”的。而黄公望说:“无用过虑”,似讽喻,也似预言。

《富春山居图》:子久之冠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此图为山水长卷,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峰峦逶迤,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给人以咫尺千里之感。

它并非描绘富春江实景,而是遗貌取神,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画家淡泊宁和的情感与雄秀清旷的山水气韵合一,宛然天成。

“返虚入浑,积健为雄。”黄公望是文人画发展的一个高标,他所服膺的全真教推崇浑全素朴之道,他的笔下也充满浑然元真的气象。

《剩山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如一段庄严的序曲,浑穆神秘,震慑人心。

峰峦浑圆敦厚,黄公望使用其最独特见长的“长披麻皴”笔法,用毛笔中锋向下披刷,线条遒劲,活泼舒展,远近浓淡干湿结合,表现出山岚雾气的苍茫迷蒙,是江南山水所独有的秀润。

长披麻皴

《无用师卷》高三十三厘米,《剩山图》卷高三十一点八厘米,可见当初烧焦上下裁去约一厘米。若将焚断处拼接在一起,《富春山居图》开头一段的精彩布局便可以一目了然。

起首处的大山向左绵延而去,江上一带淡墨远山,水天一色,虚实相生,是大开大阖的雄浑气象。若除去乾隆命梁诗正写的题跋,更能看出原画通透空灵的构思。

坡陀起伏,林峦深秀

接下来一段层峦环抱,松林蓊郁,山野人家,萧瑟寂寥。主峰巍巍,群山相互拱拜稽首,正如黄公望《写山水诀》所说:众峰如相揖逊,万树相从,如大军领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

林中樵夫,荷担而行

桥上行者,悠闲从容

寥寥数笔写就的屋宇和人物,解脱和消融了时间的罣碍,只是浩瀚无垠的山水中极微小的存在。

山谷深壑,烟岚浮动

第二段结尾处,群峰山头左转,仿佛风起云涌,水波荡漾,树林摇曳右倾以呼应主峰,俯仰向背间,既承前又启后,路转峰回,如一段起伏跌宕的章回演义。

第三段一带秋山连绵不绝,给人“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之感。

此段变化极为丰富,用墨减少,布局由密变舒。群山以长笔直皴,苔点尖锐,阔水细沙,风景空明灵净。繁华落尽,而山愈加风骨磊落。

林下茅亭,亭中高士凭栏远眺,草泽间群鸭凫水。一松横斜水面,似相迎舟中渔父。

元朝的读书人,很多隐居于江湖,或渔、或樵、或卜,角色之间也可以互换。

天地辽阔,江山无言,渔、樵、隐逸,才是它真正的主人。

第四段笔墨更为简净,逸笔草草,疏林坡岸,平沙洲渚,对岸远山淡淡,与水天渐成一线。不见古人,不见今人,只剩下永恒的山水,与画者、观者默然相对,肃静苍茫。

最长的一段留白,空阔淼茫,若淡若疏。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画山三法:平远、高远、深远,对江南山水深有体会的黄公望则以“阔远”代替了郭熙的“深远”,水域旷远清空,似有悠悠琴音,令人神思无垠。

第四段至第五段的平坡浅冈过后,孤峰兀立,挺秀峭拔。墨黑的苔点,如迸似溅,鼓点般震撼着观者。

黄公望有真力弥满的生命状态,有豪宕一世的情怀,故能一往情深,意入飞云。——朱良志

黄公望为人宽厚包容,又自号“大痴”,似乎掩盖了他的才华锋芒和狂狷之心,而这座如中流砥柱般挺立的孤峰令人想起他的另一个号“一峰道人”。

史载其博学多识,淹通三教,精研易理,“天下之事,无所不知”(元·钟嗣成)。

明代书画家沈周的跋尾写到黄公望与儒、释、道三家学者切磋论辩的风神:

“大痴黄翁在胜国时,以山水驰声东南,其博学惜为画所掩,所至,三教之人,杂然问难,翁论辩其间,风神竦逸,口若悬河,今观其画,亦可想见其标致。”

服膺全真教后,他的心境渐沉静,“心静则意淡,意淡则无欲,无欲则明,明则虚,虚则能纳万境”。

画中既有纵横吞吐的豪逸之气,也有繁华落尽的平淡天真。

沙渚孤峰之后,是第六段的尾声。如一段舒缓下来的旋律,远山迤逦起伏,线描与淡墨交织,渐行渐远渐无穷。

笔墨尽处,余音袅袅,带着人的性灵飞升,遨游于无垠的时空。

流转与劫难


六百多年里,《富春山居图》被视为绝世珍品,流传之途劫难重重,惊心动魄,最终首尾两段,天各一方,隔海相望,令人浩叹。

黄公望落款的至正十年是庚寅年,至正十四年(1354年),黄公望去世。

《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收藏者郑樗去世后,又匆匆过了百年。明成化年间,此画传到书画家沈周手中,却不幸被人诈骗而去。沈周爱极此画,竟靠记忆背临了一幅作为弥补和纪念。

明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故宫博物院藏

明万历二十四年,《富春山居图》归董其昌收藏。董氏见到《富春山居图》惊呼:“吾师乎!吾师乎”此卷对他个人的创作和晚明清初的山水画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董其昌晚年将《富春山居图》典押给收藏家吴达可,万历末年,画卷传到了其孙吴洪裕(字问卿)手中。

吴洪裕珍藏《富春山居图》长达四十年,爱之如命、朝夕相伴,国变时独携此卷和智永《千字文》逃难。

清顺治七年(1650年),又是一个庚寅年,吴洪裕临终之际爱根难割,欲火殉《富春山居图》,幸而由其侄子吴贞度救出,但已烧成两段。

后人称卷首段为《剩山图》,剩余卷为《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原画“六张纸,长三丈六尺”(吴其贞《书画记》),烧毁之后,前半卷《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后半卷《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被吴贞度卖给书画鉴藏名家吴其贞,康熙八年让与王廷宾,其后辗转于民间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

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剩山图》现身上海,被书画家吴湖帆慧眼识珠,以国宝级古铜器商彝换得,后在沙孟海的斡旋下,于1956年由浙江省博物馆购得,成为该馆“镇馆之宝”。

顺治九年(1652年),《无用师卷》由丹阳张范我转于泰兴季寓庸收藏,后又历经高士奇、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购得《无用师卷》,却认为前一年得到的明人仿本(后人称《子明卷》)为真迹。《无用师卷》被判为伪作,但有幸逃过《子明卷》那样密集的题跋,得以基本保持画卷的清白完整。

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无用师卷》始得正名,洗去尘冤。

乾隆令梁诗正撰写长跋,称《无用师卷》“此卷笔力苶弱,其为赝鼎无疑。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明代仿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无用师卷》在清宫深藏近两百年,1933年随故宫文物南迁至南京,1949年随其他国宝被国民党迁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至今。
《富春山居图》在人间辗转流离六百年,大痴道人如有知,还会说“无用过虑”吗?

历代题跋点评

明代沈周跋:大痴黄翁在胜国时,以山水驰声东南,其博学惜为画所掩……墨法笔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风韵中来。……噫!以画名家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故论书法亦然。

明 沈周跋

明代董其昌跋: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明 董其昌跋

明代邹之麟跋: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清代恽寿平: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清代王原祁:大痴画至《富春》长卷,可谓化工。学之者须以神遇,不以迹求。

近代吴湖帆:此画匪特为痴翁生平第一杰作,抑亦古今艺林神品之冠冕也。



黄公望的一生经历了宋末和大半个元朝,哲学、音乐、文学各方面的修为都极高,晚年留下的《富春山居图》笔笔有天际真人想,意旨微妙难测。

这一幅山水长卷的徐徐展开,是一条江水的千年传说与春夏秋冬时序的流转,是曲折漫长一生的再次回首,是画中清谈的智慧、天人合一的妙悟,也依然是无关时间、如诗般永恒的山水。

萧萧木叶落,苒苒物华休。此时天地清和,展一卷《富春山居图》,走入中国文人山水画的至美境界……


揽古堂主人

揽古堂微店




参考资料:

[1]《宋元绘画:中国名画赏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蒋勋:《富春山居图卷》,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

[3]朱良志:《南画十六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他的一幅画被称作“画中之兰亭”,曾毁于战火,现保存下来的残卷却分隔两岸
走进富春山居图画,寻访黄公望隐居地
[精美图库] 《富春山居图》长卷赏析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富春山居图》传言价值千亿,高清全图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