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上最传奇、也是最矛盾的一个人物——王莽

给大家念两句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还有:“ 神州自古多义士,岂容王莽再篡权”。

王莽,这个历史人物,大家都知道吧?

很多的、那些个古往今来的诗词和文章里面,都有他。

因为,他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最典型的“篡权者”。

为什么说,他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最典型的“篡权者”呢?

因为,他“篡权”了,却又不是以通常的使用武力、使用霸道的方式“篡权”的,而是只用了一个“虚伪的人设”、和一些“阴谋的奸计”,就实现了“篡权”。

他的这种不用武力、不用霸道,只用“虚伪的人设”和“阴谋的奸计”,就成功“篡权”的现象,当然就是最典型的、值得人们去好好地分析和认真地研究的一种现象了。

为什么他不用武力、不用霸道,就能够成功地“篡权”呢?

所以说,这就是一种传奇;而且,是一种最传奇。

说他是最传奇,说他是传奇之中的最奇,当然还有几个理由。

第一,他开创了我们中国历史上,以“篡权”的方式结束一个旧朝代、建立一个新朝代的先河。

也就是说,他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篡权”的方式登上皇位的开国皇帝。

虽然,有历史记载,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神农氏时代,就有韩流或者昌意,篡夺有巢氏的王位以使有巢氏灭亡。

但是,那个有巢氏,只是神农氏时代的一个部族,而不是像王莽所篡夺的西汉王朝这样的一个朝代。

有巢氏的那个部族,跟西汉这样的朝代有什么不同呢?

部族,是部分性的;朝代,是整体性的。

部族,只是一个时代里的一部分政治实体;而朝代,则是这个时代里的整个政治体系。

也就是说,韩流“篡权”,只是篡了神农氏时代里的有巢氏那个部族的权;而王莽“篡权”,就等于是篡了神农氏时代里的天下盟主——神农氏炎帝的权。

他们的这个级别,是一样的吗?

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嘛。

所以,他王莽开创“篡权”当皇帝之先河的这个事件,是不是很鲜奇呢?是不是传奇中的极品呢?

另外,说他是最传奇,说他是传奇之中的最奇的第二个理由就是,他王莽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死后被人分尸;其头颅,还被后来的历代皇室所收藏的皇帝。

要不是在西元295年,晋惠帝的洛阳武库遭遇大火,焚毁了里面的一切,有可能,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他这位皇帝的头骨、欣赏到他那么一件珍奇的文物呢!

这件事情,也是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啊,是很特殊的啊。

所以,这又算不算是一个极品呢?

还有,他正式“篡权”建立“新朝”的那一年,是在西元的第9年。

但是,他真正形成自己的政治体系,完全地掌握最高权力,其实,是比这时候还要提前9年。

那是在汉哀帝死后,他将9岁的刘衎kàn捧上帝位,并且改元为“元始”的那一年。

而那一年,你们知道,除了他王莽掌握权力、改元“元始”之外,这个世界,还发生了什么吗?

除了他王莽掌握权力、改元“元始”之外,那一年,西方的基督教圣母玛利亚,正好生下了她的圣子耶稣。

也就是说,那一年,正好是西方纪元的元年。

所以,他这个王莽,和那个西方的耶稣,同为天子,他们是否就是同一个天父的两个儿子呢?他们是否就是一同被他们的天父派到人间,来向人间传播“福音”的俩兄弟呢?

只不过,他们一个是兄,一个是弟;一个是降落到了东方,一个是降落到了西方;一个是殉道升天要早一点,一个是殉道升天要晚一点;一个是到最后,把自己的骨肉留在了人间,一个是到最后,把自己的凡胎带到了天上。

你们说,这件事情,算不算又是一个极品呢?

还有啊,我们现在的一些人,都说他王莽是个“穿越者”,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一个80后,打游戏的时候,从游戏机里穿越过去的。

我们来看,那些人给出的理由。

第一个,他王莽如果不是我们现在的网络游戏《三国志系列》的忠实玩家,他怎么会想到,要将他所建立的那个王朝,取国号为“新朝”呢?

第二个,他如果不熟悉我们现在的网络游戏里,用低配版的钢镚,取代高价值的金银珠宝做货币的那些套路,他又怎么会想到,在汉朝那个时候,就推行虽不足值、却做工精美的铜钱,去取代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分量,却是十分贵重的金银珠宝作为货币呢?

第三个,他如果不是具有我们现代人的人人平等的观念,又怎么会在那个时候,就仇视农奴制,要禁止所有奴隶婢女的买卖,从而让那个农奴制度消亡呢?

第四个,他如果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不熟悉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制度,又怎么会在那个时候,就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土地国有制度,禁止私人买卖呢?

第五个,他如果不熟悉我们今天的发改委、税务局、物价局、银行、还有期货等等那些东西,又怎么会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城市,设定“五均司市使”,来负责评定物价、调节市场、办理赊贷、征收税款等等事情呢?

第六,他如果不是从我们现在的这个科技社会穿越过去的,又怎么会在那个时候,就提倡科技创新、鼓励发明创造呢?

你们知道吗?他们那时候所使用的游标卡尺,除了材质不同,他们是用青铜做的,我们现在是用不锈钢做的,在其它的方面,都是与我们现在的游标卡尺完全一样的。

所以,这么多的不可思议的事情,都让他王莽,在那时候就做到了,最少,也是实验了一把吧。

那么,你们说,他能不是从我们这个现代社会穿越过去的吗?

那只能是从我们这个现代社会穿越过去的嘛,是吧?

所以,这样的一个活生生的穿越事件,算不算是一个传奇中的极品呢?

而这么多的极品性的传奇集于一身,你们说,他这个王莽,是不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传奇的人物呢?

说完了他的最传奇,我们再来说说,他这个人的最矛盾。

我们每个人都是矛盾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相矛盾。

但是,要说最矛盾,要说最突出的自相矛盾,那就只有是,非他王莽莫属了。

他的这个最,不但是极品,而且是高端,是我们一般的人,所不可能达到的极品和高端。

首先,他王莽,绝对是一个虔诚的儒家子弟、孔孟之道的信徒、身体力行的儒家道德楷模

你们任何人,都不可能从行动上,达到他那样的清廉俭朴、礼贤下士、心系民众的贤良境界。

但是,所有的儒家子弟,所有的孔孟之道的信徒,又都不会认可他这个儒家子弟,都不会认可他这个孔孟之道的信徒,都会骂他这个人,是个“伪善”的“逆臣贼子”。

因为,他篡夺了汉朝的江山,以他的实际行动,狠狠地践踏了他所信仰的他们那个儒家学说,狠狠地践踏了他所信仰的他们那个孔孟之道。

这是不是超乎了我们一般人,所具有的自相矛盾的最矛盾呢?

当然,我们这么笼统地说这些,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理解,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里,我们就来大概地讲一讲。

他的姑姑,王政君,就是西汉时期汉元帝的皇后,叫孝元皇后。

就是因为这个关系,他们王氏家族,就成为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

在他的姑姑王政君的倚重下,他们家族,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

但是,这种权倾朝野的外在条件,对于有些人,是奋进的阶梯;对于更多的人,则是堕落的根源。

正是因为权倾朝野,他们家族中的大多数人,就都是声色犬马,穷奢极欲的;只有他王莽,才是出淤泥而不染。

为什么,他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

这就与他个人的独特际遇,是密切相关的。

他的父亲王曼,是王政君的三弟。

但是,在王政君得势,开始重用自己的娘家兄弟的时候,她的兄弟五人,同日受封,那里面,却没有她的三弟王曼。

因为,王曼,早在她王政君得势之前,就去世了。

所以,在王莽的其他族兄族弟们,因为他们的父辈的飞黄腾达而鲜衣怒马、飞扬跋扈时,王莽,却依然是家境孤寒、顾影形单。

在这种一个屋檐下的强烈反差之刺激下,王莽,不可能去和他的族兄族弟们一样鲜衣怒马、飞扬跋扈,他就只好反过来,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在叔父们的资助下,他就通过师事沛郡的陈参,去学习孔孟之道,学习《礼经》。

又在《礼经》思想的教导下,他就变得更加为人谦恭、生活简朴、勤奋好学。

他服侍母亲以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检点而又严谨。

而且,他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叔伯,也都十分地周到。

正是因为如此,他就作为他们这个世家大族中的一个另类,很快地声名远播,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楷模。

在西汉末年那个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社会氛围里,他被看作是“周公再世”,是能够挽救当时社会之危局的不二人选。

那么,他的这番做派,是不是属于沽名钓誉、另有所图呢?

其实,不论是在什么位置,甚至是在做了皇帝之后,他的这些做派,也都是始终如一的,那都不是装的。

西元前8年,他出任大司马,已经是位高权重了。

但是,他仍然是克己不倦,所受到的赏赐和邑钱,全都用来款待名士,自己家的生活,反倒是更加俭约。

有一次,百官公卿,都来探望他的母亲。

大家见到一个穿着十分简陋的女人,一眼望去,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却不料,那是他王莽的夫人。

在他代汉称帝之后,也就是人们认为的,他的终极目的达到了之后,他也没有什么原形毕露的行为,他依然是那样的勤俭持家,一直都没有改变。

另外,他改朝换代了,建立了“新朝”了,但是,对于被他废掉的废帝孺子婴,他不但没有像后世的篡权者们对待被废的皇帝那样,千方百计地要把被废的皇帝给弄死,而且,他还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废帝孺子婴,让他们去过着隐居的生活。

所以说,他的这些行为,肯定不是装的。

他是真心地学习了儒家学说,学习了孔孟之道。

他是真心地皈依了儒家学说,真心地要践行孔孟之道的。

但是,既然他是真心地皈依了儒家学说,真心地要践行孔孟之道,那么,他应该对孔孟之道的所有的条条框框,都真心地遵守和服从才对呀。

他却在某些方面,遵守和服从了孔孟之道,在另一些方面,又不但是没有遵守和服从孔孟之道,反而是肆意地践踏了孔孟之道。

他“篡夺”了汉朝的江山,做出了对于孔孟之道来说,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所以,他才被其他的孔孟之道的信徒们,视作是“伪善”的“逆臣贼子”。

孔孟之道的条条框框,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仁义道德之外,它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呢?

那就是讲礼呀,那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呀,那就是要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和“天不变,道亦不变”呀。

而既然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你能够去“谋权篡位”吗?

既然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你能够去搞各种各样的社会改革吗?

但是,他王莽就“谋权篡位”了,他王莽就推行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改革了。

所以,他这是不是很矛盾?他这是不是最矛盾?

还有,不谈信仰,不谈孔孟之道,我们只谈人伦,只谈“虎毒不食子”的这些人之常情。

在这个方面,他王莽就更加矛盾了,就是更加没有人比他更矛盾的最矛盾。

西元前7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汉哀帝的外戚家族开始得势。

因为这个原因,当时担任着大司马的王莽,不得不卸职、隐居到他的封国新都,闭门不出。

而在这时候,他的二儿子王获,却因为感情纠纷,杀死了他们家的一个奴婢。

对此,王莽是非常地震怒,他一定要逼迫王获,以自杀来谢罪。

汉哀帝死后,汉平帝继位,这时候,王莽已经再次手握大权了。

因为,有汉哀帝的外戚家族得势时,与他争夺权力的教训,所以,王莽担心,汉平帝的外戚家族,也会跟汉哀帝的外戚家族一样,得势之后争夺他的权力,他就将汉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家族,都封到中山国去,禁止他们回到京师。

对此,他的长子王宇,是非常害怕得罪了年幼的汉平帝,害怕汉平帝将来亲政之后,会报复他们家。

所以,王宇就极力地反对王莽这么做。

但是,王莽,没有听从王宇的劝谏。

王宇和他的老师吴章商议后,就命令他的妻舅吕宽,去在王莽住宅的大门上洒血,想以装神弄鬼的办法,吓唬王莽,逼他将权力交给汉平帝的母亲卫氏。

但是,他们的行动,被王莽给发觉了。

王莽一怒之下,将儿子王宇逮捕入狱,又在狱中将其毒杀。

然后,他又借此机会,诛杀了汉平帝的外戚卫氏一族,顺便,也牵连治罪了地方上那些反对他的豪强,清除了一些朝中的政敌。

这样,他就一连逼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剩下来,他还有四个儿子,但是,只有两个是他的正妻所生;另外两个,是小妾所生的,是属于庶子。

在剩下两个正妻所生的嫡子当中,排行老三的王安,是一个体弱多病、而且神志也不清醒的残疾人。

所以,在王莽篡权登上帝位之后,能够立为太子的,就只有是他的第四子王临。

但是,这个太子王临,又被他逼死了。

西元21年,他的老婆,也就是他的皇后病死了。

恰在这时候,他发现太子王临,与他的侍妾私通,还想谋杀他。

于是,他就和逼死前两个儿子一样,也逼着太子王临自杀了。

而几乎是与此同时,那个体弱多病、神志不清的三儿子,也病死了。

这样,由他的正妻、皇后所生的他的四个嫡子,就一个也没有了。

他的正妻、皇后,因为前两个儿子的死,把眼睛都哭瞎了,总算还有两个儿子死在她的后面,却在她尸骨未寒的时候,这两个儿子,也随她而去了。

作为一个女人,这样的人生际遇,也确实是够凄惨的。

而王莽,能够不顾妻子的感受,逼死两个儿子;又在妻子去世,尸骨未寒的时候,逼死妻子的唯一一个可以作为太子的儿子。

这样的人,心有多硬,这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呀。

但是,他王莽的心,一直是那么硬的吗?

不是。

每逢遭遇水旱灾害,他就只吃素食,不用酒肉,捐款捐物救济灾民,甚至,在城里大量兴建住宅,安置灾民。

他篡夺了孺子婴的帝位,如果从政治安全的角度考虑,他是应该杀死孺子婴才对的。

但是,他并没有。

他只是将孺子婴软禁起来,尽力减少这个废太子对新朝的危害。

他还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孺子婴。

直到他自己被起义的乱军所杀,他都没有想到,要去杀死这个孺子婴,还是让他好好地活着。

他实际上,是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的。

他的心,其实很软。

但是,他能够对天下人都那么心软,他为什么又对于自己的妻子、儿子,那么心硬呢?

这不是他,比一般人更加自相矛盾吗?

这不是他的最矛盾吗?

所以,他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传奇、最矛盾的历史人物,这句话,对不对呢?

至于说,他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最有意思的人物,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

他是一个最传奇、最矛盾的人物,他还不是一个最有意思的人物吗?

当然,这里所谓的最有意思的人物,就是指他这个历史人物的这种最传奇、最矛盾的现象,是最有内涵的,这个内涵是最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

这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认真研究的内涵,具体又是什么呢?

就是他的自相矛盾之处。

他作为孔孟之道的信徒,为什么又会去践踏孔孟之道呢?

他本性是悲天悯人的,为什么又那么违反人伦,接连逼死自己的几个儿子呢?

对于这个问题,老曹以为,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第一个,就是孔孟之道的对与错;第二个,就是他王莽所面对的社会现实;第三个,就是他王莽本人的独特性格。

孔孟之道的根本是什么?

就是价值观。

孔孟之道的价值观,就是“反对个性自由,维护社会秩序”。

孔孟之道的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等等人生准则,都是为“反对个性自由,维护社会秩序”的这个价值观而制定的。

本来,“反对个性自由,维护社会秩序”,这是没错的,这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的。

但是,如果你由这种“反对个性自由,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产生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这就错了。

这与《太极》《五行》《河图》《洛书》《八卦》《天干地支》等等《易经》哲学中的基本观念是相冲突的呀,这不符合世界变化的根本规律呀。

《易经》之“易”,本身就是“变”的意思呀,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变化的呀。

你这“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是不符合世界变化的规律,也不符合我们所亲身经历的这个世界变化的现实呀。

所以,孔孟之道的“反对个性自由,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是对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也是对的,而发展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这就错了;发展到“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唯此为大,克己复礼”这样的目标追求,这就更加错了。

这个“克己复礼”的意思,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周初的礼制。

而孔子所在的那个春秋战国时代,和周朝初期的那个天下初定的时代已经大不一样了。

社会的基础变了,周朝初期所制定的那个礼制就行不通了。

克己复礼”,就是在罔顾现实、刻舟求剑呀。

这能行得通吗?

所以,孔子当时周游列国,鼓吹“克己复礼”,就四处碰壁,没有哪个诸侯国家,接受他的主张;更没有哪个诸侯国家,任命他为官员,让他在自己的国家践行他的主张。

这就是孔孟之道的对与错。

我们再来看,王莽所面对的那个社会现实,就是他所在的西汉末年的那个社会现实。

西汉末年的社会现实,是从西汉的早期、和中期的连续发展而来的。

西汉早期,是从前面几百年的战乱而来的,社会经济非常疲弱,而战争所造就的权贵强势者又很多,这个局面,明显是对于朝廷中央的集权很不利的。

所以,西汉早期的朝廷中央,就尊奉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慢慢地发展起来了。

另一方面,由于汉高祖刘邦消灭异性诸侯,汉文帝、汉景帝分拆诸侯国和镇压七国之乱、以及汉武帝的“推恩令”,使得权贵强势者的势力大大地弱化,对朝廷中央集权的掣肘就大大地减少了。

这时候,西汉就进入到了她的中期,也就是她的全盛期。

而就是在这时候,汉武帝就接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摈弃“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同时,打击和抑制其他的各家学派,力行尊孔崇儒。

因为,儒家的孔孟之道是讲究“反对个性自由,维护社会秩序”的,这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是一个很好的思想武器。

而正是在尊孔崇儒,统一思想的助力之下,汉武帝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加上这时期汉朝的社会经济也发展起来了,于是,汉武帝就一改之前几代人对北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联合西域,北伐匈奴。

汉武帝北伐匈奴,不仅扩张了汉朝的版图,更主要地是,他们打得匈奴再也不能南下侵犯中原,实现了汉朝社会的长治久安。

但是,汉朝这种政治经济的繁荣,也孕育出了新的矛盾。

就是在总体的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汉朝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

有的人运气好,就越来越富;有的人运气差,就越来越穷。

而由于财富的聚集效应,越有本钱的,就发展的越快;越没有本钱的,就越是经不起命运的折腾。

所以,就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而在这样的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趋势之下,农业生产的特点,又催生出“土地兼并”的这个千年不变的难题。

在秦汉之前,这种“土地兼并”,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的。

就是每个部落、每个诸侯国家,都有自己的军队。

他们如果实力强大,就会去攻打其他的相对弱小的部落或诸侯国,然后,兼并对方的土地。

所以,秦汉两朝,前仆后继地消灭诸侯国、推行郡县制,就是为了防止那种相互攻伐的“土地兼并”的现象,再次出现。

但是,是不是消灭了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那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可以杜绝呢?

不是。

消灭了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只能消灭那种以战争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的现象。

以其它的方式进行的“土地兼并”的现象,是消灭不了的。

那些想继续发财的富人们,他们没有军队,不能以战争的方式来进行“土地兼并”,但是,他们还有钱,他们还能够以用钱赎买的方式,实现“土地兼并”。

那些运气不好的穷人,火烧眉睫顾眼前,为了把他们眼前的日子过下去,他们也不得不出卖他们的土地。

而这种“土地兼并”的后果是什么呢?

就是大量失地的农民,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变成了政府的负担。

那些大量兼并土地的富人,他们又隐瞒他们的土地数量,导致政府失去税收的来源。

这样一进一出,政府的日子,怎么过?

本来是要向政府交纳税收的农民,反过来需要政府负担,而政府因为失去了他们的那一份税收,政府也没有了经济来源。

所以,政府能够允许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发生吗?

不能够。

但是,有钱能使鬼推磨,那些富人有钱,他们可以买通官吏,对他们进行掩护。

甚至,他们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子弟读书,然后,“学而优则仕”,他们的子弟也成了朝廷的命官。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

就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就是朝廷根本没有能力解决任何事情。

所以,这就是王莽所面临的西汉末年的社会现实。

然后,我们再来谈,他王莽的独特的个人性格。

王莽的身世,和孔家店的大老板孔子、二老板孟子的身世,几乎是一样的。

孔子和孟子,都是出生于没落的奴隶主家庭,都是从小就没有父亲,由他们的母亲一手拉扯大。

这样的弱势的生长环境,就造就了他们的弱势者的价值观,就是要维护社会秩序。

强者要自由,弱者要秩序,这就是我们人类社会两种价值观的基本来源。

我们可以观察我们当前的社会现象,就是,越是社会上层人士,他们就越是“恨国党”,就越是反政府;越是社会底层的“韭菜”,他们就越是爱国,就越是拥护政府。

为什么呀?

这就是因为,强者要自由,弱者要秩序,而政府,就是秩序的代表者。

我们可以看八卦里面的三爻。

这个上爻,就是强者;下爻,就是弱者;中爻,就是协调者,就是秩序的代表者。

那么,中爻要维护当前的秩序,它是要去协调强者呢?还是要去协调弱者呢?

这个弱者,它本来就处在弱势地位,处在被动地位,它还需要协调吗?

只有是这个强者,它处在强势地位,处在主动地位,它才需要协调。

你中爻,协调好了强者,让强者按捺不动、不要搞事,那么,这个弱者它没有能力搞事,它也肯定不会搞事,这个秩序,不就维护好了吗?

所以,社会的上层人士,社会的强者,他们总是反政府的。

这就是因为,政府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政府是妨碍他们的自由的。

孔子和孟子,因为是来自于弱势群体,又是弱势群体中的读书人、思想者,所以,他们就创造了,属于他们弱势群体的学说,就是儒家学说,就是孔孟之道。

而王莽,他的身世,几乎和孔子、孟子的身世是一样的。

他也是早早地死去了父亲和兄长,身世孤寒。

所以,他会对孔孟之道一见如故,产生强烈的共鸣。

而他的这个共鸣经过正反两个方向的激励,就更加强烈,更加极端。

首先,是正向激励。

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也得到了极大的回报。

他不仅受到了社会下层的拥戴,也得到了朝廷的赏识,他的官职是一步步地高升。

这样的人生际遇,让他坚信,他的人生道路,是正确的。

然后,也有反向的激励。

就是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他会遇到很多的对手,会遇到很多的反对者。

而这些反对者,不会让他退缩,反而会激励他勇往直前。

就像一个没有上战场的士兵,他会害怕战场,但是,真正地上了战场,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他反而会更加坚强。

我们在网上也是一样。

本来,我对我的立场并不在意,但是,当对方向我挑战,激起了我的斗志之后,我反而更加珍视我的立场,反而更加坚定了我的立场。

所以,这个王莽,就是在他本来的价值观,加上正反两个方向的环境激励之下,他就一条道走到黑,再也回不了头。

那么,他违反孔孟之道的礼制,篡夺汉朝的刘姓江山,又违反起码的人伦之前,逼杀自己的几个儿子,这都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为了一个“义”。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孔孟之道的人生准则中,“义”,是一个人的人生最高的准则。

而王莽篡夺汉朝的刘姓江山,逼杀自己的亲生儿子,这其实,都是为了一个“义”字。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相对于刘姓的江山社稷,天下百姓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而激烈的政治斗争,让他意识到,皇帝的这个招牌,对他至关重要。

没有皇帝这块招牌,他的政策,总是有人反对。

所以,为了顺利地推行自己的政策,挽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他就不得不背负骂名,而力图掌握最终权力,顺利地推行自己的政策。

他逼死三个儿子,当然也是为了“义”。

最先死的二儿子,是因为倚强凌弱,杀死了他们家的婢女。

而王莽本身就出身于弱者,具有弱者的情结,这种倚强凌弱的事情,当然是他不能容忍的。

随后死的大儿子,是要让他放弃权力。

而他一旦放弃权力,这天下谁来挽救?

所以,为了挽救天下,他一定要掌握权力,一定要扫清他夺权路上的障碍,不管这个障碍是谁。

最后死的四儿子,也是他的太子。

可是,这个太子却和他的小妾通奸,还要谋杀他提前篡位。

这样的太子继位之后能干什么?

所以,不如不要让他挡住贤者的前路。

这就是王莽行事做派的动机。

当然,王莽最后失败了。

他的失败,一方面是因为他要走回头路,将天下之田,改名为“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周朝初期的“井田制”。

这本身就是倒行逆施,即使没有人从中作梗,也是行不通的。

另一方面,他改革的目的,还是要抑制地主豪强,解决当时十分严重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问题”,恢复社会秩序。

他的这个改革的动机,是对那些地主豪强不利的,那些地主豪强当然就要反对他。

而那些地主豪强操控着各级官僚,各级官僚在地主豪强们的指使下,就大搞低级红,高级黑。

你要左,他们就左到底;你要右,他们就右到底。

这样,你不论是左还是右,最终的结果,就都是适得其反,本来是想救人,最终反而是害人。

所以,既没有一个正确的政策,又没有自己的一班人,没有一个好的执行队伍。

他的改革,怎么不失败。

但是,王莽,总还是好心办坏事。

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他书生气太重,他太相信他的人生导师——孔子的那个“克己复礼”了。

孔子的“克己复礼”,他自己都没有实现;你王莽,怎么能够实现呢?

而我们后来的人,都不关注王莽的改革的动机,却都只着眼于他的“篡权”,只着眼于他的

“奸佞”。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由于,王莽是个改革者。

不管他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是和商鞅、秦始皇一样的人。

而对于改革者,那些历史的书写者们,是从来不会正面地描述他们的。

在历史上,所有的改革者,那都是“大奸大恶”之徒。

这是因为,历史,是由强势者书写的。

而强势者们,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是不允许改革的。

在他们的笔下,改革者,那就一定是“大奸大恶”之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莽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农民反抗
托古改制引发的社会矛盾,摧毁了王莽理想化的新政
历史大事记之那些影响深远的著名变法,有血的教训,更有后世典范
重读乡贤之六·东汉为何自建立起就根基不稳|东汉|刘秀
王莽致力改革的奴婢问题,为何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莽改制:我本一心为苍生,为何遭至天下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