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望中华(31)良渚古城,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发生于距今5300年-4300年左右,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

该文化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和东部。

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被发现之前,良渚古城,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为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

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

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着4米多高的城墙。共发现六座水门。

城市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

贵族,则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莫角山土台上。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

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址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

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

因此,可以看出,当初建城的位置,显然是经过精心勘察与规划的。

在良渚古城中部位置,发现了世界同期最大的土台--莫角山巨型台址,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

从田野考古学角度判断,良渚古国的首都,应该就在这里。

由于处在水乡泽国,良渚文化的水利系统十分发达。

在良渚古城外围的北面和西面, 存在着一个由秋坞、石坞、蜜蜂弄等10条堤坝以及长约5公里的塘山长堤,共计11条坝体所构成的古代水利系统。

该水利系统占地辽阔, 雄伟异常, 其土方量,据测算高达260万立方米, 控制范围达100多平方公里, 兼具防洪、防潮、航运、灌溉和滩涂围垦等综合功能。

这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 也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

良渚文化的农业,普遍使用石犁、石镰;稻谷有籼稻、粳稻之分,显示其已经相当进步。

良渚文化的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

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良渚陶器相当细致。

玉器的雕琢之精美、品种之丰富、数量之庞大,也使中国的玉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一些最高等级的玉琮、玉壁等大型玉制礼器的出现,更是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

良渚文化给人的疑惑就是,她是突然地兴起,又突然地消失的。

考古工作者们,既不知道她是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她去向了哪里。

虽然她与周围比较早期的文化,比如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薛家岗文化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但是,那都只是学习、借鉴的性质,而并不是继承性的。

那么,良渚文化,到底从何而来呢?她的主人,又到底是谁呢?

由于良渚古城是除陕西神木石峁古城之外,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这就让我们不能不想到,在它之前、安徽含山的凌家滩文化遗址。

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是一个在中国古代出现得最早的城邑性遗址,带有明显的城市规划和精心设计的痕迹。

而巧合的是,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一样,也是一个突然兴起,又突然消失的、非常孤立的文化。凌家滩文化的消失,就像良渚文化的出现一样,很突然。

而更为突然的是,这两个突然,又竟然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都是在距今5300年左右。

距今5300年左右,凌家滩文化,突然地消失了;距今5300年左右,良渚文化,突然地兴起了。

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相距比较遥远,又不是在同一个历史的时间段内,并且,她们的文化面貌,也很不相同。

所以,就很少有人,将他们联系起来。

但是,如果我们要有意地将她们联系起来呢,那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些什么?

凌家滩人喜欢用玉,良渚人,也喜欢用玉,他们和红山人、赵宝沟人一样,都喜欢用玉。

当然,喜欢用玉的古人,还有很多。

但是,像他们这样迷恋于玉的古人,却不是很多。

而在良渚人的玉器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玉琮。

玉琮,顾名思义,就是“神宗”。

”——“通灵宝玉,她是人与神灵相联系的神器,就代表神。,就是宗,就是祖宗。

玉琮是一种里面穿孔,外面由一层层相互间断的四个方角、连续性地组成的一种长方体玉器。

这样一种玉器,何以代表“神宗”呢?


在澄湖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有一个八角星的刻纹。

虽然良渚文化已经不属于神农时代的文化,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八方共和的政治概念,所以,八角星纹,已经没有实际的意义。

但是,这个八角星刻纹的出现,表明了良渚人,还保留着神农时代八方共和的文化记忆。

这也就表明,良渚人,是懂得《河图》《洛书》的哲学思想的。

“八角星纹”或者“八角星器”文化,是一种政治性文化,她的内涵,就是“八方共和”,就是表示天下所有的部落,都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组成一个“天下结盟”。

而这个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就是《河图》《洛书》。



而玉琮作为一种宗教性器物,她的理论基础,其实也是来源于《河图》《洛书》。

《河图》中的三个点数五,是代表“前承后继、代代相传”。

玉琮里面的穿孔,两面与中间相互穿通,其实就是寓意着《河图》中央的这三个点数五,代代相传的意思。

《洛书》中的阴二、阴四、阴六、阴八四个方面的主体,组成一个统一的结构系统,代表一个“天下”,具有一个由“四方”形成的结构。

玉琮外面的每一层里,相互间断的四角,其实就是寓意着《洛书》里的“四方”。

而一个玉琮有许多层,就是寓意着结构系统的“一代一代”,这就是“宗”的意思。

玉琮里面的空,代表天;外面四角组成的一个整体,代表地。

“天虚地实”、“天圆地方”。

为什么天是虚的呢?

因为,天就是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天,是形而上。所以,她就是虚的。

为什么地是实的呢?

因为,地是由四方组成的。四方组成的天下,就是形而下者。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形而下,是实的。所以,地就是实的。

为什么天是圆的呢?

因为,天是一年四季不断循环的,她是一道一道不断循环上升的圆圈。

为什么地是方的呢?

因为,地是由东西南北的四方组成的。四方组成的结构,就是方的。

良渚人,为什么记得代表着神农时代八方共和寓意的八角星文化?

为什么懂得《河图》《洛书》的哲学思想呢?

因为,他们就是伏羲氏部族的正宗后裔,他们就是从安徽含山巢湖边,转移过来的凌家滩人。

良渚人是从凌家滩转移过来的。

而凌家滩人,则是从长江中游的湖南而来。

湖南汤家岗6000年前的遗址里,出土的陶盘上,就有八角星纹。

这证明他们,就是当年从山东逃往湖南的伏羲氏部族之残部。

那么,为什么凌家滩人,会突然地放弃凌家滩,而要转移到长江下游的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呢?

我们,还是来说说应龙吧。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在这个记载中,夸父和蚩尤,都是被应龙所杀。

而夸父是在将走向大泽而未至的时候,被应龙杀死在从河(黄河)至泽(菏泽)的半路上的。

应龙在杀了蚩尤,又杀夸父之后,乃去南方处之

而在另一篇《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又有这样的记载: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在这个记载中,应龙本来是处南极的,在杀了蚩尤和夸父之后,不得复上故下

那么,这里的不得复上,是什么意思呢?故下,又是什么意思呢?处南极南极,又是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理解了应龙为什么叫应龙,那么,这些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

,就是应当、应答、随应的意思。

那么,根据这些意思,应龙这个名号,就可以有两个含义:一,它应当是龙;二,它是一种随应而答的龙。

这两个含义,性质恰恰是相反的。

它应当是龙,就说明它应当是至高无上者,说明它是权威的代表者与所有者,那么,它就要君临天下、统帅一切。

它是一种随应而答的龙,就说明它只是龙族之中,一条很普通的龙,她是听从高等级之龙的使唤的。

那么,应龙,到底是哪一种龙呢?

应龙能够杀死蚩尤和夸父这两个伏羲氏部族的最大对头来看,应龙,在伏羲氏部族中的地位,应该不低。

它决不会是一条普通的随应而答的龙,而应该是一条能够君临天下的龙。

但是,我们知道,实际的历史上,君临天下的,是轩辕氏黄帝,而不是应龙

这就是说,历史的事实表明,应龙,就是一条随应而答的龙。

那么,应龙作为一条随应而答的龙,它是怎么行它的随应而答之事的呢?

这就可以联想到应龙”“处南极这一条记载了。

轩辕氏黄帝所率领的麾下,作为伏羲氏部族的主力部队,是在北方作战的。

应龙所率领的麾下,作为伏羲氏部族主力部队的偏师,他们当然就是在伏羲氏部族主力部队的对面,来策应轩辕氏黄帝所率领的主力部队之行动的。

他们的战略任务,就是对主力部队的行动随应而答

那么,应龙所率领的麾下,当然就是在南方。

而真实的历史中,南方的哪个地方,有伏羲氏部族的人马,来对北方的轩辕氏黄帝所率领的伏羲氏部族主力部队,进行策应呢?

这就是凌家滩文化遗址的主人们。

凌家滩文化遗址的主人们,是从湖南汤家岗等地方转移过来的。

他们来到长江北岸巢湖边的目的,就是为了策应北方伏羲氏部族主力部队的行动,打垮神农氏部族、共工氏部族、和东夷氏部族,重新夺取他们被神农氏部族夺去的“天下”。

那么,应龙是谁呢?

应龙,就是凌家滩文化遗址的主人。

凌家滩文化遗址的主人,是当年伏羲氏部族之王,所率领的伏羲氏部族主力部队的后裔。

他们作为当年伏羲氏部族之王的后代,当然具有纯正的王族血统。

并且,他们这边,也应该还保留着当年伏羲氏部族的政治机构。

他们在心理上,应该是仍然认为自己这边,才是伏羲氏部族的领导者的。

凌家滩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无足玉龟,比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无足玉龟,还要大,还要漂亮。

并且,凌家滩文化遗址中的玉版,上面的钻孔与刻纹所表达的政治以及哲学寓意,是红山文化遗址中所没有表达的。

到良渚文化遗址也是一样,良渚文化中的玉琮,也是红山文化遗址里所没有的。

这些现象都说明,伏羲氏部族中的“高人”、“大拿”,都是在凌家滩这边。

所以,凌家滩人,有充分的底气,认为他们是伏羲氏部族的最高代表。

更何况,是他们,消灭了伏羲氏部族的两个最大对手——蚩尤和夸父;也是他们,最先进入山东,占领泰山,实现他们伏羲氏部族归回东方正位的千年之梦想。

有道是,先入咸阳者王之

凌家滩人率先拿下泰山,他们不应该为吗?

关于凌家滩人率先拿下泰山,有什么依据呢?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名山曰不句,海水入焉。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妭。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妭,雨止,遂杀蚩尤。妭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妭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这段话翻译一下,就应该是:天下之中,有一座山,不与周围相连,海水涌进了它的周围。有与之比肩之山,是共工氏的瞭望台,打猎的人不敢违背命令上去打猎。有一个还处在母系社会的原始部落,他们穿青色服饰,擅于隐藏行迹。蚩尤组织军队攻打黄帝。黄帝就命令应龙攻击河北蚩尤氏军队的后方。应龙等待天气变化,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天气里,请那个擅于隐藏行迹的原始部落,派人给他们带路,引导他们打掉了蚩尤氏的瞭望台。风雨过后,应龙突然杀到,蚩尤氏猝不及防,被应龙打败。应龙本来承诺对这个原始部落进行封赏,将他们安置到一个好地方的。但是,应龙没有兑现。这个部落所居住的地方,干旱不下雨。叔均将这件事上禀于黄帝,后来就将他们安置到赤水之北。叔均就将自己的田地,平分给这个部落。但是,这个部落时不时地逃走。他们喜欢打猎。真是令人感叹,他们与自己的智慧背道而行。只好是慢慢地教化,先帮他们兴修水利,疏通沟渠。

我们知道,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名为涿鹿之战。

这个涿鹿,虽然据有人考证,不是在现在的河北涿鹿,而是在现在的河北徐水县。但总还是在河北。而应龙作为伏羲氏部族之主力部队的偏师,他们,是在哪里作战呢?

前面已经说过,应龙在打败了蚩尤之后,又接着打败了沿着黄河赶到山东的夸父,而夸父是在还没有到达大泽(菏泽)的半路,就被应龙打败了。

那么,以此推断,应龙与蚩尤作战的地方,是在哪里呢?

应该就是在菏泽的另一边,济宁附近。

应龙所打掉的蚩尤氏的瞭望台,应该是蚩尤氏设在南方,用以监视南方应龙部队的瞭望台。他们打掉了蚩尤氏的瞭望台之后,就长途奔袭,直接打进了蚩尤氏的老巢大汶口一带,从而偷袭得手。

既然他们打到了大汶口蚩尤氏部族的老巢,离泰山只有咫尺之遥,他们不会去占领泰山吗?

但是,正像刘邦有很多的理由可以称帝,他却不得不把霸王的位子让给项羽一样,应龙虽然有很多的理由可以君临天下,可是,轩辕氏这边人多势众,把持了部族大权,他们又怎可奈何?

为什么开始的时候,对应龙奇袭蚩尤立有大功的那个原始部落,不能得到奖赏安置,而后来又被妥善地安置呢?

这就是权力斗争。

开始的时候不安置,是为了告诉应龙,权力在我的手上,你想做的事,我决不会让你做成。

而到后来,又妥善安置了,那是因为,应龙已经负气而走。

这时候妥善安置,就不是体现他应龙的一诺千金,而是表明我轩辕氏的有功必赏

应龙的名号,应该不是他们自封的,而是轩辕氏部族对他们的称呼。

应龙自己,他们可能为了表示与轩辕氏龙族的彻底决裂,而会自称成鸠

凌家滩文化本来就是龙凤呈祥的双图腾,而当他们不再想与这个东西,有什么瓜葛的时候,他们就干脆成鸠,变为一个纯粹的凤凰性部族。

《鹖冠子》曰: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

应龙的特征,是生有双翼。

这大概也是根据他们实际上是以凤凰为图腾,而编造出来的吧。

这就是良渚文化本来是由凌家滩文化转化而来,却又与凌家滩文化大不相同的原因。

因为,他们痛恨自己部族的过往,他们发誓要洗心革命,重新做一个和北方黄帝部族不一样的部族。

但是,生为伏羲氏部族的后裔,他们怎么也摆脱不掉伏羲氏部族遗传给他们的部族灵魂。

他们的宗教文化,最终暴露了,他们的核心文化就是《易经》。

他们是伏羲氏部族的后裔。

而良渚文化,最后又往哪里去了呢?

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的衰落,是由于洪涝灾害,海水倒灌。

然而,这样的灾害,只能是将他们逼走,而不能将他们消灭。

那么,他们最后,又转移到哪里去了呢?

在良渚古城之后,中国最大的一座古城,就是陕西神木县的“石峁城遗址”了。

巧合的是,良渚古城,衰落于距今4300年左右,而“石峁古城”,却是兴起于距今4300年左右。

那么,良渚古城和石峁古城,相距这么遥远,她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吗?

别的联系有没有,目前还不知道。

目前唯一知道的就是,东北辽西,伏羲氏部族的故乡,在距今4300年的时候,不是掌握在伏羲氏部族的后裔们手中。

石峁古城的主人们,是属于南方农业性的部族,不是属于北方游牧性的部族,他们与当时东北辽西地区的居民们,是敌对的关系。

石峁古城,有来自东北辽西地区的奴隶或战俘。

至于石峁古城的主人们,是来自于南方的那个地区,就不知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浪下三吴起白烟”,那白烟里面,笼罩的是良渚文化和松泽文化
陆建芳|他考古25年,推出中国第一部玉器通史
古城出土战神玉器,《山海经》传说或真实存在,让夏朝有迹可循
不得不说我们误解蚩尤两千年
良渚人是古籍记载中的谁?
三星堆佐证: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共生互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