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聊斋置议二十四:僧孽》——手持屠刀的,更容易成佛
《聊斋》第廿四篇《僧孽》,久违的又一短篇,《聊斋》中短篇的寓意一般较强,可作为寓言故事来读,先来看看讲了什么故事。
有一个姓张的人,后文暂且叫他张某,某天暴毙了,跟着鬼使去见阎王爷,可阎王爷拿生死簿一查,训斥鬼使抓错了人,责令其将鬼魂送回阳间。张某在回去的路上,私下托请鬼使带他在阴曹地府里面参观参观。鬼使便带他游遍了九层地狱,刀山、剑树都一一指给他看。到最后一处,有一个僧人被绳子穿透大腿倒挂在那里,痛苦地嚎叫不停。张某惊奇地问,这个人何罪至此?鬼使说,这个和尚,到处私募金钱,全部用来给他嫖赌,因此罚他。如果想要摆脱此折磨,需要自我忏悔,改过自新。张某回到阳间苏醒过来之后,怀疑他的哥哥已经死了。那时他的哥哥居住在兴福寺,于是前往探望。刚进大门,就听到哥哥的哀嚎之声。张某进到房间,看到他大腿之间长了疮,脓血不止,整个身子倒挂在墙上,就如他在地府中见到过的一样。他惊问哥哥是怎么回事,答曰,挂着还比较好受,不然痛恻五脏六腑。张某忙将在地府中的见闻告诉哥哥,他哥哥当真害怕。于是戒荤酒,戒赌嫖,虔诚地诵读经咒,半个月之后慢慢痊愈了。从此,他便成为一位戒僧。
关于语言。先说感觉:干练准确,极具画面感。细读原文,基本上每一短句都是“主谓”结构或者“动宾”结构,这样的结构贯穿全篇,所造就的结果就是整个故事有极强的画面感,且画面的变化极快,每一短句就是一个场景,连在一起就是一部在脑中播放的电影。这种语言艺术充分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这在鲜有以画面作为故事讲述媒介的古代社会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叙事能力,也是面对普罗大众最易于接触的手段了。

僧孽

关于主角。故事名为《僧孽》,所以粗读之下,一般会认为主角是僧人,但作者却又用张某作引入,并且将其贯穿全文,僧人直到故事的后半段才真正出现,这是蒲松龄的疏忽还是故意为之?细读故事的题目“僧孽”,会发现与其他以纯粹的名词作题目的故事不一样,这是一个偏正短语,意为“僧人的罪恶”,其重点应该在“孽”字之上,“僧”仅仅只是作为定语来修饰“孽”字的。这样看来就恍然大悟了,不管是张某还是僧人,都是在为“孽”字服务,“孽”才是作者真正想强调的东西。
关于情节。原文三百字不到,因为文字的极致压缩,故事情节简单,也没有过大的波澜起伏。第一部分张某下地狱并看到僧人受难,第二部分张某出地狱并解救其兄。张某就像是外出旅了个游,回来之后将见闻讲给其兄。蒲松龄故意隐去其他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比如张某的家人看到张某死而复生后的反应,张某醒来之后找其兄的动机以一“疑”字说明。没有旁枝末节,不拖泥带水,干净清爽。两部分情节以时间为线,自然衔接。
关于环境。环境的作用在此篇之中被完全淡化了。作者并不想多费一个字来描写环境,从故事本身来看,它不需要烘托氛围,不需要交代背景,情节的推进也不需要环境来带动。“环境”因素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故事发生的“容器”,一个是地狱,一个是兴福寺。想要怎样的环境细节,作者不作限制,读者自己想象。
关于寓意。既然可以将它作为一篇寓言故事来读,那么它肯定有想要表达的寓意。作者在故事结尾的“异史氏曰”已有交代:神鬼地狱几率微小,怎么都不会落到自己头上,这只是为恶者用以自我排解的托辞,殊不知太阳之下的罪恶,在阴间都会有惩罚。这是一个蕴含佛家因果善恶的小故事,不过在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心灵鸡汤故事罢了。僧孽的重点在“孽”,作者想强调的无非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僧人大肆敛财,淫乱赌博,造下这么大的孽之后,戒酒戒肉,诵读经书,不过半月就偿还了过往的孽。并不是放下屠刀容易,而是原本手持屠刀的人,就是有一定实力的人,这样的人成佛,佛又何必在乎他的过往呢?归根结底,对于造孽的人,只要愿意做点好事,其往后就会得到原谅甚至赞誉,而对于行善的人,就得有始有终,一往如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聊斋志异——僧孽
原来这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聊斋志异》蒲松龄 孽僧篇(有译文)
小僧如果真的可以成佛,今日起却也不想成佛了
放下屠刀(图文)
地藏王菩萨的故事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