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参观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不能错过的镇馆之宝——木觚
2017-05-17

文/威廉

说明:木觚(读音gu), 七棱六面木质简牍,上面刻有212个汉字

来源:在甘肃省嘉峪关市以西100公里处玉门花海汉代烽燧中发现,大致年代为汉武帝末期(公元前90年)

当前状态:陈列于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图片由王金提供)

请告诉我,你是如何阅读的?是用纸质读物还是某种屏幕?你最后一次用钢笔写信、写报告或者写论文是在什么时候?如果你的回答是"屏幕"和"我记不得了",那么我猜想你已经像很多人一样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那里纸张的使用几乎成了过去式。

这件文物叫作木觚(读音gu),看着它你会有时间倒流的感觉。那时精致的纸张还未出现,竹子和木头是书写的主要用具,被称为'竹简'和“木牍'。这个样子颇为奇特的“木棍” 属于条形木牍的一种。随着汉代烽燧简牍的大量出土,又被人们简称为“汉简”。汉简上生动、清晰地保存了汉代长城的作用、边关的政事,守军的日常生活,以及与当地的关系等。这件样子古怪、内容编排令人迷惑不解的木觚却为你讲述了一个“另类”的故事。

据考古发现和推测,从商代到南北朝的大约1900年间,细长的木条在少雨的北方是最普遍的书写用具。无论是留便条、还是誊抄历史典籍都是如此。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当"学富五车"(用五辆马车拉的学习简牍)。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里,讲到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国家大小事均由他一个人说了算,等待他批阅的文书多得用称来称。皇帝每晚批阅的文件都要达到一定的份额(体积和重量),否则不去睡觉。原文里讲的“以衡石量书”,这种“书”就是写在简牍上的文书。

与一般汉简不同,这个木觚不是一个面,而是六个面可供书写之用。它长37厘米,一头粗一头细。总之,它看上去像一根超级筷子。它的六面用黑墨写有212个"隶书"汉字。“它是1977年8月在甘肃嘉峪关以西约100公里处的玉门花海汉长城烽燧里出土的。”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时任馆长俞春荣先生介绍说:“木觚的内容反映了西汉武帝时期朝廷发往边关的急诏,涉及边关政事,具有很高的历史史料价值。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但是对大多数在博物馆里有幸与它邂逅的人们来说,对它完整的内容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欣赏它自身的意义。第一个迷惑人的地方是,这个木觚上面的文字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内容,而且是连续不断地书写下来的。第一部分共133个汉字,是汉武帝的遗诏。汉武帝(前140-前86年)是封建社会统治时间第三长的帝王。诏书原件是写给他的幼子刘弗陵(被立为太子而继承王位)的。他出生于公元前74年,后来成为汉昭帝。

诏书部分的文字大意如下:

为皇太子写此诏书:近来我的身体不适,不久会离开人世,与大地合为一体,多半不能再恢复健康。皇太子应谨慎关注衣食问题,在我未走之前,就要开始善待百姓,减少税收;保护有才人士,靠近圣贤之人,一定要利用有计谋的人;在外表尊奉祖先,自身要达到天子的水平。匈奴人自然不敢乱动,名誉比具体的管理重要。我即将辞世,允许我再多说几句,不然我再看不到苍天,再走不成大地,生命之路行将结束。告诫后人和子孙,如果不重视赐予,就害怕见到故里乡亲,请不要辜负苍天大地之恩。人的生生死死无穷无尽,人总要死,没有人能逃脱这个命运···

在此之后,紧接着有79个字。与上半部分相比重要性略低一筹。这可能是一个长城烽燧的“长官”与其同僚的通信。

文字大意是:

这是你的老弟时写信给你。你还好吗?身体无恙?戍守边防的工作很辛苦,而且正直春寒时节,望贵系兄弟们注意保暖和饮食;做好明察烽火的工作。由于我的戍边事情很多,没空亲自拜访,请谅解。如果贵系有人来我们这里,请多多指导,到时我们会倾听贵系的高见。

从两个并列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个部分都不完整。第一部分肯定是朝廷发出的紧急诏书,但是有头无尾。这封同僚之间的书信,内容似乎还比较完整。但把这两个没有关联的文字,写在同一个简牍上,似乎有些怪异。

我觉得这两段文字内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这里我想更多地考虑这个木觚的书写原因。关键要回答的是,这件文物的书写目的是什么?这个"书法家"的书写环境是怎样的?

在我看来,为了提高阅读和书写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动因。鉴于戍守烽燧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消磨时光。从甘肃和内蒙古汉长城发现的木简中看出,汉武帝时期,戍边兵卒都要求具备多种素质:勇气、力量、纪律、职责、理论和实地战术、射箭和格斗等本领,读写能力也是一项基本的要求。因为汉长城不仅仅是阻挡入侵的军事工事,还是烽火传递的信息系统和通讯路线。这些烽燧的"燧长"们需要具有一定水准的读和写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寒”,需要反复练习。

试想,这位"书法家"为了提高他的隶书水平,用刀砍下一根红柳树枝,然后去皮后切削成七棱六面的"木觚",来练习书法。就像当今的小学生练习写大字要“描红”一样,他顺手拿起一卷手头现成的木简去临摹。恰好先写的是汉武帝的遗诏,内容比较重要:包括继位王子的选择,今后应当实行的政策等(但是这个遗诏肯定不止这些)。"书法家"临摹完了这部分,木觚上还有空地儿,就随手拿起另一个接着练。恰巧是同僚哥们的来信,内容虽然相对不那么重要。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他能临摹练字就行了。于是我们的"书法家"就在这个木觚上留下了两段内容不同的文字。这件木觚就这样偶然地被保存下来了。它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遗产,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大概知道他为什么要在这个木觚上写字。

中国汉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的过程。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曾组织专业机构推广汉字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简化工作。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进行过汉字书写的简化工作——从小篆到隶书的简化。我们的"书法家"就是在用简化了的隶书临摹和练习书法的。弃小篆用隶书,更便于书写。它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线条为'断笔'笔划。

汉长城不仅仅是一座"军事硬件",还需要"软件"——戍守和使用长城的兵卒的管理。这些兵卒不仅仅是能战的“硬汉”,还必须具备许多其他“软功”,如:书写、发送、接收、理解、翻译军事情报等等。

觚文原文:

“制诏皇太子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众不复起谨视皇大之笥加曾朕在善禺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近圣必聚谞土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自汜灭名绝纪审察朕言众身毋久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告后世及其孙子忽忽锡锡恐见故里毋负天地更亡更在如庐下敦闾里人固当死慎毋敢弟时谨伏地再拜请翁系足下善毋恙甚苦候望事方春不和时伏愿翁系将待近衣幸酒食明察蓬火事边急小人毋行所时幸甚甚伏地再拜请时伏愿翁系有往来者幸赐记令时奉闻系严教”

(本文选自威廉的新书《虚拟长城展:50件长城文物》,翻译:吴琪)

《分享之旅》在嘉峪关定格下的光和影。

本次《分享之旅》总共41天。由百代旅行全程支持,户外装备赞助Blackyak。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肃三关:阳关、玉门关、嘉峪关
玉门汉简价值初探
1977年,甘肃小伙系鞋带发现“汉代简牍”,记录“汉武帝遗诏”!
流沙掩不住的汉简书法之美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中国篇(阳关、玉门关和嘉峪关)
丝路画语之边塞烽燧----长城-嘉峪关玉门关和阳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