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艺术修养的人,眼中所见,唯有物境

2018/06/29

中奖名单

上周五开始的一周新书活动第一批幸运读者来啦,感谢大家的参与,将文章转发的到朋友圈并带有介绍性的文字,截图发我们即可参与活动获得赠书,第一批幸运读者为:折柳、海上明月、沧海文心马上联系我们~

各位,今晚的讲题是“诗的境界”。

什么是诗的境界呢?我们平常游览一处名山胜迹,或是看到一所园林的布置,遇到赏心悦意的时候,常常赞美着说:这地方颇有诗意。苏东坡称赞王维,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有诗意”,“画中有诗”,即言其园林或绘画中含有诗的境界。

境界就是意象构成的一组联系。意象是一切艺术的根源,没有意象就没有艺术。照像馆里普通的摄影,虽然毫发毕肖,但我们不把它算作艺术品,就因为它缺乏意象。凡艺术必本于现实,而一切现实不得称为艺术者,就因为艺术是在现实上加了一番删汰练绎的工夫,又加了一番组织配合的想象。

鉴赏艺术的人,所得的快慰,是在那一段表现的手法,而不在具体事物的本身。艺术家本领之高下,也就是手法的高下,这手法即是意象。意象构成一组的联系,浑全不可分地表现出来,便是境界。

现实有具体的存在,而境界则存于艺术家的想象中,所以它可以神变无方,不拘一格。尽管有美的现实,倘无艺术家的创造,便可以转神奇为臭腐;反之,尽管很平凡的事物,经过艺术家的创造,也可以化臭腐为神奇。所以,在一切的艺术中,现实的地位不过占十分之一,艺术家的手法却占十分之九。因此,我们可以说,境界是一切艺术生命的核心。

广义地说,文学也是艺术的一部门,只不过表现的工具不同而已。造形艺术所利用的材料是颜料或石膏,文学所利用的是语言文字。工具虽异,其所表现的境界则同。但是一切造形艺术非有具体的意境就无法表现出来,而语言文字则可以在不够具体或超过具体的程度中有所表现。所以,文学不离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不就是文学。诗是最纯粹的文学,所以诗的境界也就是最纯粹的艺术境界。照此而论,诗就是艺术,应该没有问题的了,却不料问题更多。

原来诗除了意象以外,还有音律、格式,许多原素。意象的创造很难,而音律格式则学会甚易,许多没有境界的语言文字,也可以假借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最明显的如《马医歌括》之类不用说了;便是略有境界而不够诗的程度的作品,也可以用诗的形式出现。因此,诗境的问题,也就头绪纷繁。

大概没有艺术修养的人,眼中所见,唯有物境。这和初有知识的小孩差不多,只会看见个别的具体事物,而不会说明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声律启蒙》里的“云对雨,雪对风,大陆对长空”,便是一类。在坏一方面说,只会堆砌事物的绝不能叫做诗;在好一方面说,文人的本领有时也偏爱在此处出奇制胜。王褒的僮约,韩愈的画记,其所根据的只是一些具体的事物,但他们用一种巧妙的手法,把这些事物联络起来,便成为有组织的文章。然而毕竟无意昧之可言。

比物境略高一筹的是事境,那是较为注意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说明其联系者。笑话中说的:“檐前飞四百,楼上补万草。墙高猫跳‘咚’,篱密狗钻‘吭’。”便是这一类。大致长篇的赋往往利用这些字句铺陈篇幅,但在诗中便不容许了。有些作家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便用一些华丽字句遮掩事境,如秦少游的“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讥笑他说:“十三个字不过说有车马从楼前过。”便是这一类。事境虽非诗境,但在语言文字上已经要费安排。

相传欧阳修在史馆,和宋郊、宋祁同记马踏犬的事。或说:“适有奔马,一犬遇之而毙。”或说:“有犬死于奔马之下。”最后还是欧阳修说:“适有奔马,踏死一犬。”这故事正说明散文所需要的是事相的说明,而不是意境的创造。也就是说:只到语言的组织,而不到艺术的构成。

写景的句子,本也属于事境,但能入诗的写景语必需兼有感情,至少也要能在景中表出作者的感觉,或是事物的动态。唐人咏瀑布有句云:“一条界破青山色。”大为宋人所讥,就因为它既无感觉,又非动态。像王维的“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便被称为体物甚工,就因为写得出动态来。到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已经入于情景交融之境了;至若“数峰清苦,商路黄昏雨”,便是以情语为景语,超出事境的范围了。

比事境再高一筹的是情境。原来一切的感情必有所托才能表现,所谓“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单纯的歌哭是不容易表现的,此所以情语必须兼是景语。彼此分数的多少,便有刻露与含蓄之分,而在艺术的原则上说,含蓄高于刻露。也就是说,寄托越深远,便是表情越深远。“何不策高足,先摅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常苦辛”,固然有一段率真之致;但比“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便觉后者婉约多了。

北朝乐府的“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固然质朴可喜,但比白居易《上阳人》的“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便觉《上阳人》的格调高多了。文学本来以表情为主.情不虚设,所以情景交融,便是最高之境,再加以寄托深远,便是诗境的极则了。

驾于情境之上,而求超出,便是理境,文学的界域与哲学的界域就在这里分途。守住文学界域而参入理境,可以使意境更高;但太高了,也可以使文学的温情变为枯冷,使人读了有高处不胜寒之感。若舍弃情境而单纯说理,那就脱离文学的范围了。

陶渊明的“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王船山说有灵台无滓之意,但仍旧是诗,不是说教的口号。像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虽然有“白石清泉万古心”之意,但已近于幽寂了。至于像邵康节的《击壤集》有“初分大道非常道,才有先天未后天”一类的话,那简直不是诗了。

唐朝的王梵志喜用白话做诗说教,看了只令人有标语口号之感,如说:“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可谓情景俱无。

诗境的最后是无言之境,非但情景交融,兼且物我两忘,所以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为千古名句。

后世惟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约略似之。而说理诗反倒无法到此境界,就因为说理诗完全在那里运用理智,而真诗所需要的是感情。感情期于合,理智期于分,情景交融,物我两忘之境,由理智出发是无法达到的。理事无碍,仍须经过感情也。

综合上面所说,诗的境界,下不落于单纯的事境,上不及于单纯的理境,其本身必需是情景不二的中和。而一切物态、事相,都必需透过感情而为表现;一切理境,亦必需不脱离感情,所以感情是文学的根本。“诗以理性情”,其意在此,音律格式,不过是诗的皮毛而已。

《礼记·孔子闲居》篇,孔子谓“夙夜基命宥密”为无声之乐,懂得了无声之乐,便懂得了诗的境界;懂得了诗的境界,才算懂得文学。

三十一年十月七日昆明广播讲稿

图片源自网络 侵删

好书推荐

《鸭池十讲》(增订本)

作者:罗庸

编订:杜志勇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文学概论——浅论意境与意象
漫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蒋寅|原始与会通: “意境”概念的古与今(下)
复习签到9:[古代文论]冲刺笔记-名词解释
中国美学史极简大纲
曲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