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莽为啥这么热衷于改地名?详析王莽改地名的原因

上个世纪30年代,针对王莽执政时期的全国各级政区改名乱象,史学大家谭其骧先生经过大量研究工作,写出了专著《新莽职方考》,这篇价值极高的论文对新莽州、郡、县三级政区地名更改的情况,做出了非常全面、细致的梳理与总结,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关于这段历史的文章,有不少是基于这篇论文的考证结论。

王莽

然而事实上,谭其骧先生的这篇论文只是回答了新莽一代政区改名“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继续考证出王莽改地名背后的真实原因。至于马伯庸先生所说王莽改地名的根据是“应经”,大概是从《汉书·王莽传》得出的结论。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在王莽对全国州一级政区进行调整之前,王莽说道:“我听说古时的圣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们都是根据山川的走势,民俗的变化来划定州界的。照我看来,现在汉地十三州的规划就不行,不论是州名还是州界,都没有根据古时的经典书籍来办。《尧典》原来设十二州,后又定为九州。如今汉地幅员辽阔,州牧行部之间的距离,远的有三万多里,只设九州根本管理不过来。依我看来,应该根据古经所说划定十二州的地名与边界,以示正统。”(为通俗易懂,将史料翻译成白话文)

很多人看到这个记载,就武断地认为王莽改地名的出发点或者落脚地就是“应经”,不否认王莽改地名有“应经”的需要(而且是大范围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某些荒诞行为背后的历史逻辑与政治倾向。

根据《新莽职方考》的考证,我们可以发现王莽改地名并不是乱改一通,而是在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州级改名的总体特点:稳定性

武帝时期,汉地设“十三州一部”,全国共十四个地理分区,到王莽执政后,撤掉了原有的司隶校尉部,后来十三州之一的朔方又被匈奴给占领了,所以最后只剩下十二个州。而十二州中,大多都是“以州为名”,比如荆州、徐州,只有交趾一个另类,独立特行,所以一向热衷追求“形式美”的王莽就看不习惯交趾了,把它改成“交州”,这下就整齐划一多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将十三个地理分区全部化整为州,实质上从法律效力上就将“州”确立成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标准名称,并且在东晋魏晋时期,交州也一直沿用,所以王莽此举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另外,通过查看当时的行政地图可以发现,当时还有一个交趾郡(不知道是后来设的还是当时就有),这样理解的话,改交州还能避免地名混淆。

武帝时设有凉州,但我们看《禹贡》《尧典》都没有凉州,为了“应经”的需要,王莽就把凉州换成了雍州。当然换成雍州,王莽也有他的想法在里面,原来的凉州其实包括了武帝时所设司隶校尉部的三辅地区,并且其边界还在华山(这个凉州也太大了吧),再叫凉州就不准确了,而且雍州之名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同样一直沿用。

总的来看,在州一级的行政区划上,王莽做出的改动并不算多,少有的几个改动还一直被后世沿用,说明其举动有一定的合理性。另外补充一点,如果全部“应经”的话,益州就应该改为梁州,但是王莽并没有动这个州,说明王莽在对州名更改上还是力求稳定。

郡级改名的总体特点:复杂性

据《新莽职方考》考证,天凤元年116个郡中,有91个郡被改名或新设,未改名的郡只有25个,这意味着绝大多数郡都被王莽动了刀子,这是复杂性表现其一。

另外,全国十三州各自在郡一级被改名的数量也不一样。最多的像豫州,它下辖的9个郡都被改名,改名率100%;最少的像交州,7个郡只改名了3个。总结一下就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这是复杂性表现其二。

接下来我将举例从三个方面来说明郡级改名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王莽一些看似滑稽行为背后的政治考虑。

(一)王莽真的很“六”吗?

王莽改地名最天马行空的举动之一可能就是把豫州的南阳、河内、颍川、弘农、河东、荥阳等6郡,分别改成前队、后队、左队、右队、兆队、祈队,(合称为豫州六队)以至于连马伯庸先生都吐槽:“王莽此举是想在中原搞部队演练吗?”

然而并非王莽是个奇葩,事实上王莽的意图可能是想在豫州这个统治中心地带推行一种全新的行政区划架构,而“六队”的设置只是这个整体架构其中的一环。比如另外河南郡改为保忠信,汝南郡分划为汝坟和赏都,都是王莽对于豫州整体构想的局部体现。至于“六队”的设置是否合理,现在也比较难考了,但它确实代表了王莽的某种政治倾向。

除了画风清奇的“六队”,王莽还把原司隶校尉部三辅地区中的两郡(冯翊、扶风)拆分成了六尉郡:京尉、师尉、翊尉、扶尉、光尉、列尉。可能“六”就是王莽的吉利数吧。不过原来的三辅地区只设3个郡,却共下辖了57个县,关中地区本就是人口稠密之地,王莽此举既有利于减轻地方行政压力,又能够增强对地方的掌控力,还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二)王莽有种族歧视倾向吗?

在并州,王莽将陇西郡改为厌戎,云中郡改为受降,白狼改为伏狄,定襄郡改为得降等等。由于新地名中出现了大量攻击性比较强的词汇,有些人认定王莽有侮辱少数民族的倾向,然而从王莽一代的行政地图可以看出,并州本就是与匈奴交界的地区,这些被改名的郡以前也曾被匈奴统治过,王莽把这些失而复得的领土换上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头,既可满足军事目的又符合其政治利益,似乎也有些道理。

(三)王莽是强迫症患者吗?

在扬州,王莽把豫章郡改成了九江郡,偏偏那边还有一个九江郡,于是他大手一挥就把原九江郡改成了延平郡。无独有偶,在雍州他又重复这一方式,将武威郡改成张掖郡,而原张掖郡改成设屏郡。然而还有更奇怪的,同样是在雍州,除了保留原凉州的建制,王莽又新增了一个西海郡,理由竟然是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都有了,不能唯独缺一个西海郡。说王莽凑齐东西南北是强迫症也就算了,但他偏偏还要下令让数千万罪犯移民到遥远的西海郡去,一时搞得民怨鼎沸。

这几次操作已经不是光一个“政区调整”能解释的了,而且从改名效果来看,也是弊远远大于利,历史穿越者王莽可能同时也把现代社会的强迫症给带过去了。

县级改名的总体特点:混乱性

在县一级单位,王莽总共改了730个县名,其中改为“亭”的就有112个之多,将近七分之一,这则可能是他单纯的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权力吧,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些值得后代去揣摩的东西。

除了让人眼花缭乱的“亭”之外,很多新县名真是为了改而改,并无实质意义。在县级改名上王莽虽然自己开心了,但也被后人骂惨了。谭其骧先生也对王莽改县名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比如王莽偏爱反义词、同音词。其中的代表是“无锡”改为“有锡”,“长安”改为“常安”,“东昏”改为“东明”等。

夏目说:

总的来说,虽然王莽改地名在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其中也并非没有层次上的内在逻辑。

其中最重要最值得注意的一条线索就是州郡改动幅度越大,县级改动幅度就越小。

具体到各州又自然会有一些新变化。比如并州无论是郡名还是县名,其更改幅度都是最大的。原因则是并州因为与匈奴势力交界,领土争端非常激烈,出于军事战略上的考虑,所以很有必要大幅度调整行政区域。雍州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它是都城所在地,所以王莽应该是非常希望雍州能表现出焕然一新的新朝气象。故雍州在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上都表现出较大幅度的调整。

改名幅度最小的还是交州。这反而很容易理解,因为交州本身就偏于一隅,人口又稀少,所以王莽没有过多的注意到交州的情况。

而其余的徐州、荆州等,基本上都是位于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统治相对比较稳定,除了正常的政区调整,就是满足“应经”的需要,所以改动幅度适中。

综上所述,不管是为了“应经”还是巩固权力,王莽改地名大体上还是有迹可循的。某些地区的改动还体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当然随意改地名的情况也不少,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历史记载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莽时期全国行政区划
唐朝的州远多于府,明清却恰恰相反,为何仅300多年就发生了改变
浅谈“王莽改制”中王莽改易地名时的基本规律和用意
三国政区简表
古代的地名里为什么大多都有个“州”字,用其它不行吗
亳文 | 历史上亳州叫过的老名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