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第一部武术专著——《剑经》

《剑经》是中国第一部武术专著。作者俞大猷,泉州人氏,《剑经》之前,中国武术虽然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成熟,但因缺乏整理总结,止于口手相传理论零散。《剑经》以棍技为研究对象,对武术的基本原理、原则及其体用,作了精确宏肆的论述,在中国武术特别是少林武术的发展历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纠正歧讹,维护真传的作用。《剑经》又是一部临战指导性很强的兵书,在明代内忧外患时期,教之行伍,用于捍边平寇,影响深远。这部书以泉州口语写成,今天读来,如闻謦咳,仍然十分切近。惟散佚岁久,人多知有大猷,而不知《剑经》,知有《剑经》,而难觅其书,民初泉州名士苏大山搜钞一部,辑于红兰馆小丛书,现据苏氏钞本略作稽述。

《剑经》的著作时代和俞大猷

《剑经》首次刊行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这个时期朝政腐败,军备废弛,北方俺答不断侵扰,东南沿海倭患不靖,为明季多事之秋,嘉靖皇帝不理朝政,内阁大臣严嵩横征暴敛,专权残暴,海防大受破坏,卫所官兵大量缺额,战船十存一二,军伍不振,兵不习战。如浙江的黄华、飞云水寨,原有战船各四十余艘,江口、镇下门、白岩塘等水寨各二十余至三十余艘,此时统统不复存在。直隶的金山卫和青村、南汇二所,原有出海哨船共一百六十艘,至此荡然无存。福建的镇海卫及所领八所,福宁卫及漳浦六鳌所等,屯兵缺额过半,就是留下的士兵也是“疲瘫残疾,老弱不堪之辈”。《筹海图编·择将才》载:“闽西知县仇俊卿云:‘今将帅取诸世胄,纨绮习深,英雄气少,虽弛马弯弓有未能者,况望其谙韬略乎’!”武将征歌逐酒,师老兵疲,海防既弛,民无所障,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苏、浙江、福建及山东、广东沿海军民死于倭患者达数十万人。

抗倭名将俞大猷就是生长于这个时代,面对着这样的海防设施,在戎马倥偬,出生入死之余,有感于时弊而写成《剑经》。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辅,号虚江,泉州晋江人,“其先颖州霍邱人,初祖敏,以开国功世袭泉州卫百户”。俞大猷与戚继光同为抗倭英雄,俞长戚25岁,史称“世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

大猷少怀壮志,以古豪杰自期,从蔡清弟子王宣学《易》。嘉靖元年(152年),父爱松殁,大猷放弃举子业,承袭百户世职,学骑射,又从李良钦学“荆楚长剑”。又闻赵本学(号虚舟,泉州著名之军事家、武术家)以《易》推演兵家奇正虚实之权,从其受业,得其《韬钤内外篇》及《孙子注解》。十四年(1535年)参加武会试,登第五名进士,授千户守金门。三十一年(1542年)提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平息感恩、昌化诸黎反抗。倭寇劫掠浙东,大猷受命为宁波、台州诸郡参将,屡破之。三十五年为浙江总兵官,功多被掠,遭诬系狱。未几戴罪立功边塞,在大同创造独轮车以拒敌骑,置兵车营,大破俺答军。四十一年,调升福建总兵官,与戚继光共复兴化城,四十三年改镇广东,隆庆二年(1568年)海贼曾一本犯广州,转犯福建,大猷合郭城、李锡军擒灭之,录功进右都督。万历七年(1580年)卒,享年七十五。

大猷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所到之处都建大功,武平、崖州、绕平、宁波、金门等地,民感其德,建祠奉祀。

大猷不但长于军事,且精通六经,忠诚报国,老而弥笃,并汇其师赵本学《韬钤内外篇》,自著《兵法发微》、《剑经》辑为《续武经总要》。

俞大猷是军事家,但他首先是个武术家。俞少年时与邓寒松结庐习武于泉郡北郊清源山,曾与“白猿公”习拳扑,山上有“练胆石”,传即为俞每日练武之处。后“从李良钦学剑,尽得其术”。李良钦是同安人,“任侠结客,得异人授棍法,神明变化,纵横莫当,又精剑法”。所言剑法即棍法,盖其时泉州人以长剑称棍。俞大猷的棍法与邓寒松的拳法都很出名,一时有“俞公棍邓家拳”之称。俞大猷的棍法,骠悍刚猛,书谓“与不知音人打不得,盖绝无虚花步也”。他写成《剑经》后,成继光十分赞赏,赞为“千古奇酶媳”,说:“不惟法,虽长枪各色之器械,俱当依此法也。近以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另一名将何良臣也推崇备至,谓“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剑经》”。

《剑经》的内容和精义

俞大猷《剑经》自序云:“俞学荆楚长剑,颇得其要法。吾师虚舟赵先生见而笑曰:‘若知敌一人之法矣,讵知敌百万人之法本于是乎?’猷退而思,思而又学,乃知天下之理,原于约者,未尝不散于繁;散于繁者,未尝不原于约。后以质之先师,曰:得之矣。”于是赵本学授以行阵奇正变化之法,“猷谨将所得要法,著为《剑经》以告后人”。

《兵法发微》序又云:“俞读先师所授《韬钤内外篇》者有年,领其大旨,知其无一不根于《易》者……不自揣,作为剑、射、阵三法以衍其意。”

《剑经》内容就包括剑、射、阵三法。

一 剑法

剑法即棍法。明人程冲斗谓:“棍为艺中魁首”。《剑经》实际上是以棍法为主包涵各种利器之法。

《序》后第一条即开章明义:“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剑法共180条。分为“总诀”、“步法”、“技击法”三部分

总诀:有“总诀歌”四首,是剑法的总原则、总精神。

一云:

中直八刚十二柔,上剃下滚分左右,

打杀高低左右接,手动足进参互就。

二云:

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

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三云:

阴阳要转,两手要直。

前脚要曲,后脚要直。

一打一揭,偏身着力。

步步前进,天下无敌。

四云:

视不能如能,生疏莫临敌;

后手须用功,偏身俱有力;

动时把得固,一发未深入;

打剪急进凿,后发胜先实;

步步俱要进,时进俱取直;

更有阴阳诀,诸君要熟识。

总诀包括刚柔、阴阳、攻矢息动静、审势、功力、手足动作的运用原则。

步法:有习步法和总步目,是实现总诀的练功动作。

“钯习步法”:中平起,大斜压。他大飞天,我转角赶上压。他再大飞高,我小高直当即压下。他小飞高,我小高直当即小压下。他再小飞高,我大高直当即大压下过小。他直杀来,我再大压过小。他入我大上角,我用身力转角赶上略收低;他再入我大上角,我转身对手直杀去,跳回一步。他打来,我伏回即赶,大起一扫,下再跳回;中拦止大压,小压已粘他杆,即大进上斩死他。

“小直当,小斜压;大直当,大斜压。”

“棍习步法”: 起中平,推牵,扁身杀,丁字回杀,旋手进五步杀。跳退三步原位,直跳进五步。腰力挑打,滴水献花,杀。跳退三步原位进打,穿后手马前鸡啄进三步杀,马前斩草进三步杀。跳退原位,打沉让他先起穿后手,抽回,吊剪,抽桓希三脚并进五步,大门趁棍走,进杀;小门趁棍走,进直符杀。洗,倒头,直打,直起磕,打杀摆腰进三步,剪,杀。跳退原位。

“总步目”:这是基本技手,计三十五步目。即直破、打剃、大剪、小剪、揭(用手力)、上扁身、滴水献花、吊剪、下起接、让(高低俱有)、大单鞭压、子午、阴阳、下起穿手上、喜鹊过枝、趁棍走、走马回头、丁字步(大僻)、鸡啄谷、高拦凶棍、直凿、闪腰剪、三脚峙、倒头、马前斩草、上捧凿、小剪下小起、小单鞭压就手凿、下扁身、二龙争珠、直符送书杀、齐眉杀(后手高妙)、顺势打盘山托、定四步行,固。

“技击法”:总步目、习步法只是全体动作,最重要的还在实际运用,这就要靠技击训练。因为是适应当时的实战需要,求其速成,所以技击的训练动作很具体。这一部分占170条。基本为攻防拆解,起招破招,上下技分明。有的几乎是对打小套路。一部分讲技击之取势应变,避虚取实,临敌大要。自谓“秘旨语到此,不能复加一言矣”,“凡此意味,体认得真,亦有七日不食,弹琴咏歌之趣也”

二射法

射法计16条,还有陈贞可信及复陈贞可信二封。

主要说明量力调弓、量弓制矢和持弓矢法、马上把箭法、练射方法等。

举其要点有:镞不上指,必无中理;指不知镞,同于无目;精神和易,手足安固等。

三阵法

阵法只记述营阵四形。即驻阵二形 圆形、方形;战阵二形 三叠势、夺前蛟势。

其要点为:驻阵一方一圆,要以活心活法望于人,古人制阵,其中要妙之法,惟在乎表里相应,首尾相救,阵队相容,形名相别,冲之不乱、撼之不动而已。战阵二势,进退之际,不止则不齐,不齐则不整,敌皆得反而乘我。谓“止以齐之,节而制之,千古兵法尽在兹乎”。

全书精义,突出的有几个方面:

第一、《剑经》是一本各种兵器的斗法书,又是一部斗阵的战术书。从一人之斗衍为伍阵之奇焉;自一个至百千万人同一法。“序”云:“圣人制兵师之阵,必有奇有正,必有从有伏,必有扬有备,必有前后,有中央,有左右,必有握奇,必有游阙”其阵不一,各有轻指息饶减、盈缩、远近、疏聚之权,度大以称小,小以称大;人以称地,地以称人,无不胜也。

“一人之斗有五体焉,一身居中,二手二足为之前后左右,有防有击,有立有踢,一体偏废,不能为也。唯伍法俱于一人,故起伍之数必五人,两之数必五伍,队之数必五十,卒之数必四两一车,车之数必五乘,偏之数必五队,军之数必五偏,阵之数必五军。自一人以至百千万人同一法也。

“一人之斗,身体手足皆有屈伸之节。屈于后者伸之于前,出于右者伸之于左。使皆屈而无伸,与皆伸而无屈,僵人而已耳,虽具五体不能为也。故伍必以三人为正,二为奇,十必七人为正,三为奇,八阵必四隅为,正方为奇,五军必三军为正,游阙二广为奇。自一人以至百千万人同一法也。

“人之善斗者,一身四肢屈伸变化有无穷尽之形,故前正而后奇,忽焉正后而奇前,正聚而奇散,忽焉正散而奇聚,车正而骑奇,忽焉骑正而车奇。自一人以至百千万人同一法也。万人之变化犹一人之缩,万人之从令犹五体之从心,无不胜也。然则舍一人之身以求行阵之法者远矣。

“上古圣人观之于天,察之于教,验之于易,推之于度,取之于身,证之于物,曲尽其理而立为伍法以教人,可谓明且尽矣。

“忠臣义士,志可以矢效公忠,而学必求乎实用;气可以运量宇宙,而谋又贵于有成。彼览影偶质岂能改独指迹慕远,何救于迟也耶!”

《剑经》从教练一人,衍而为军伍编制、奇正散聚、车骑配合,小而一棍之术,大而统百千万人战斗,推其理同于一法。可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第二、《剑经》非一般闲艺之书,实出于忧时忧国,故其所列武术训练针对时弊,应卫国干城之急需。书中的兵器练习和射法练习都从实战出发,务求便于操练,易见成效。其结束语云:“倘得数万之兵,教阅经年,东倭何能逞?今之为大将者,莅事欲求满千之人而教阅之亦不可得,临事则与之以乌合之众,望之以旦夕之效,责之以寡胜众,以弱胜强、以疏胜精之能,夫安有是理耶!忠于谋国者愿加之意。”

俞大猷认为,按照《剑经》的练习旨要,只要数万之兵,教阅经年,就可决胜沙场。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俞家军”所向彼靡,海寇闻风丧胆就是实证。但有这样的良将却未得到重用,君昏臣佞,国事日非。作者借此以告“忠于谋国者”,其忠诚怛恻之心溢于言表。

第三、其战术思想是后发制人。历代兵家,在作战指导思想上有各种主张,有主张“兵贵先”,强调先发制人的,也有主张待机致敌,后发制人的。俞大猷主张行兵接敌后发制人,制人而不制于人。武术技击上,《剑经》强调:“千言万语,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一句。李良钦之所以救急者,都是前一下哄我去,然后转第二下求接救,故救得速,故能胜也”又云:“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一句,不外乎不打他先一下,只是打他第二一下。”“起手之法,后人发,先人至。知此,决不可一发便要伤人,徒使自势发尽,为他人反伤。戒之,戒之!”“全书总要,只是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八字耳。”

这种战术思想的基础是稳扎稳打。俞大猷认为刚柔相济,奇正相生,偏身着力,步步进前是尤为紧要者,舍此不能后发制人。

第四、强调教习技艺的重要。俞大猷反复论述“练兵必先练胆,练胆必先教习技艺。技艺精则胆自雄”。他说:“愚尝用数十年心力求得其法,著为《剑经》。”这种思想贯穿于全书。

《剑经》效应和影响

《剑经》影响广泛深远,其效应既见诸当代,亦显之于后代。

是书写于俞大猷的教师赵本学死后(1544年以后),首刻于嘉三十六年(1557年),重刊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宋继祖《续武总要后跋》记述: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俞大猷把赵著《韬钤内外篇》七卷,加上自著《剑经》一卷、《兵法发微》一卷,合刻一书,名曰《续武总要》刊行于世。这说明《剑经》最迟在1557年已刊行,写成后未刊行还要早几年。刊行以前已形成的思想影响且不论,刊行以后产生的影响,可举几个重要历史事件和结合泉州武术说明。

一、御寇安边,克敌制胜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兵部尚书杨虞坡命俞大猷备开练兵事宜,俞上兵略对,亟言防边御寇之方在于选真将、练精兵;练精兵在于习艺、练胆。

又上大同巡抚李文进关于兵车操练之法。其法以马隆之战车兼李陵之步卒,而参以卫青之纵骑。明兵以此法训练三四个月,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以战车百辆、步骑三千,打败俺答军十余万于安银堡。

隆庆五年(1571年),时俞大猷已六十九岁。止书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等处兼理军务殷正茂云:“愚尝用数十年心力求得其法(指练兵之法),著为《剑经》。各把总哨官取读而习之,以转教哨长,哨长转教各兵,则总管之技艺既熟,一人之伍法皆精,可以全争于天矣。”大猷受命平古田、广西等叛乱,迭克顽敌。《剑经》在当时实际上是一部广泛散发的军事教科书。

隆庆六年(1572年),提督军门殷正茂、福建按察司副使邓城,着大猷筹划闽省路寨水陆客土官兵事宜。大猷建议先教棍法,“盖棍法如士者之读四书,四书既明,六经之理自明。棍法既明,枪、钯、刀、牌、狼筅诸技之理尽得之矣。”乃将以前各种操法酌量增损,颁行操练,并再次强调练兵必先练胆,练胆必先教习技艺。大猷所议事宜转行各道一一查行。闽省备足战守,沿海调拔兵船防守策应,为后来大破倭寇入侵创造条件。

二、再传少林寺棍,振微继绝

俞大猷向宋室南外宗后代赵本学学习兵法。赵氏是军事理论家,也是武术家,韬略武勇备于一身。他不但授俞大猷兵法,而且亲自到晋江各地教授乡兵杀敌本领。俞大猷受其熏陶最深。俞氏转益多师,又学荆楚长剑”,得其精要于李良钦,后复从刘邦协、林琰学。“三教师原来合一家”,大猷尽得三家之秘,又取流行于山东、河南的杨家枪法之妙著,融汇贯通,俞氏之棍法直如《剑经》所云:“有神在中,学到此,一贯乎万矣”。

嘉靖四十年(1561年)三月,大猷自云中南归,取道河南嵩山,至少林寺,观众僧剑技。他在为少林寺所撰《新建十方禅院碑》一文中记叙其事云:“僧精其技者千余人,咸出见呈技。余视其技已失古人之诀,乃明告住持小山上人及众僧。小山慨然曰:“剑诀失传,示之真诀,是有望于名公。“予曰:“此必积岁月而后可得。众乃推少年有勇力者二人,一曰宗擎,一曰普从,随予南行。出入营阵之中,时授以阴阳变化真诀。三载余,二人乞归,普从物化,独宗擎回寺,以所教之技转授寺众,得其再传者近百僧。”俞大猷后来听说“其传可永”,欣然赠诗:“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

俞大猷善于继承和发展武术,取约用宏,汇众长而新之。《剑经》第180条记载:“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杨家枪法,其中阴阳虚实之理与我相同。其最妙是左右二门拿他枪手法,不妙是撤手杀去而脚步不进。今用彼之?法兼我之进步,将枪收短连脚赶上,且加杀他,只管定他枪,则无敌天下矣。”

俞大猷再传少林以棍法真诀,又吸收山东、河南杨家枪法之长,发展武术,可以说是开一代先河的中国武术史上的优秀人物。

三、奠定泉州南少林武术理论基础

包括《剑经》在内的《续武经总要》,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刊行于世,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才隔54年就重刊,说明这部书供不应求,为当代人看重。

自古以来,兵书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有的蒙上神秘色彩,如寄言“九天玄女赐天书”、“黄石公赐《黄庭经》等等,有的玄奥艰深,影响传习。至于武术专著,至明代则尚未出现。俞大猷的《剑经》以通俗的语言写成,阐精抉微,练兵者、练武者、行兵布阵者均可揣摩身受,习其技艺,不但为武职将官所需,且为民间武师所宝。

泉州南少林武术名满天下,很大程度得力于俞大猷。明人黄景昉:“吾温陵(泉州别称)棍法手扑妙天下,盖俞都护(大猷)集古今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角?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亲承都护所指教。”泉州武术至俞大猷,达到如此高度,说明明以前必甚盛,但渺然难稽。俞大猷之后,泉州“百家绝技,后先接踵,甲于闽中”。由于明清鼎替,郑成功据两岛以抗天下全师,泉州成为明末清初军事斗争的焦点,出现了诸如郑成功、施琅、万正色等历史人物。明清拉锯,“闽之漳泉习镖牌”,成为时尚和安家保土之必需。武术在这一时期有很大发展。值得指出的是,泉州传统武术,无论拳或器械,其风格特点,都与《剑经》一脉相承。器械最盛行的是棍与钯,正与《剑经》同,《剑经》所提出的理论原则,时至今日,仍为泉州南派各拳种之准绳。无论是以太祖拳为典型的南拳,还是被民间称为“军棍”的棍术,都以“步步进前”为法。太祖拳等南拳,以“硬攻直进为上乘”,硬载硬打,中管逼靠,手法简约遒劲,桩马稳固。

其固守待进的特点,正是《剑经》后发制人的旨趣。现在流行于民间的棍法,特别讲究“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脚要曲,后脚要直;一打一揭,偏身着力,步步进前”代代相传的拳谱、棍谐,其拳理、技手、术语,有很多和《剑经》完全相同,如称左门为“大门”,右门为“小门”,自古而然;棍法直来直去,力沉势实,绝无虚花,与俞大猷所述亦合,从中可以看出泉州武术哺育了俞大猷这样的杰出人物,而俞氏的《剑经》,又对泉州武术的承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泉州南少林武术的理论基础。无俞大猷的《剑经》,则我国有明一代武术理论之研究将匪夷所思矣。

附带说明一点《剑经》或《续武经总要》没有收入《四库全书》的原因。

《历代兵书目录》收录兵书1304部、6831卷。虽然大部分已经失传,但存世的尚有四五百种之多,而《四库全书》只收录20种153卷。明代著作的兵书共268部1899卷,《四库全书》仅收录5部,这是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施行禁锢政策的结果。清廷曾下喻“将拳棒一例禁止”,当然忌嫌武术专著流传民间,很多珍贵书籍被列为禁书,以“有违碍语”而废弃。

《剑经》和《续武经总要》虽遭此劫,但它终以自己的价值而存世,并流传到国外,蒙尘之珍珠最终还是熠熠发光,为世人所珍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俞大猷探访少林寺及其原因
俞大猷为何“指棍为剑”
绝学易经隐藏剑法兵法天机,他深谙此道,堪比王阳明胜过戚继光!
俞大猷《剑经》:练兵必先练胆,练胆须习技艺,艺高则胆自雄
《剑经》,中国真正的武功秘籍
俞家棍 散落民间的武术绝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