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晁错东市被斩,袁盎街头遇刺,巧合背后有啥秘密?
userphoto

2024.04.04 江苏

关注

“白日堂堂杀袁盎,九衢草草人面青。”

袁盎光天化日当街被杀,街头顿时陷入恐怖。这是元稹在《侠客行》中描述的场景,至于袁盎被刺杀原因及背景要从《史记》中寻找答案了。

袁盎虽是朝廷官员,但跟江湖也有瓜葛。

其一,“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根据《袁盎晁错列传》记录,袁盎的父亲曾经是聚众劫掠的江洋大盗,后来迁移到了安陵。“安陵”为汉惠帝刘盈陵墓,“徙”应是被判服刑。袁盎父亲被罚看守皇陵,袁盎受牵连被迫搬家,依此来看袁盎也算是江湖儿女。

其二,“(季心)尝杀人,亡之吴,从袁丝匿。”在《季布栾布列传》中,“任侠”的季心曾经杀人,为躲避缉拿而逃到吴国,就藏在时任吴国国相的袁盎处。所以,季心对袁盎感恩戴德,“长事袁丝”——以袁盎为长辈对待。

其三,“洛阳剧孟尝过(拜访)袁盎,盎善待之。”“洛阳剧孟”即《游侠列传》中实力堪与诸侯国抗衡的游侠,周亚夫平叛七国之乱曾借用剧孟的势力。剧孟路过洛阳拜访袁盎,这说明袁盎跟剧孟交情匪浅。

在朝廷,袁盎参与绛侯周勃、淮南王刘长的处置而名声大振;在江湖,袁盎结交洛阳剧孟、受季心敬重而地位显赫……可以说袁盎“黑白两道”通吃,然而却被刺死街头。

悲哀了吧。

那么,这悲哀背后隐藏了什么呢?探析司马迁记录看看历史背后的真相……

01袁盎街头被刺杀

袁盎街头遇刺事发汉景帝七年,即前150年。袁盎遇刺与汉景帝易储关联。当年十一月,栗太子刘荣被废,同年四月胶东王刘彻被立为太子。

这期间,“太后心欲孝王为后嗣”——太后意欲立孝王为继承人。此处“太后”是指窦漪房,即汉景帝刘启生母;“孝王”是指窦太后次子,梁孝王刘武;“后嗣”,即储君,帝位继承人。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刘恒与窦漪房的儿子,汉景帝刘启的胞弟。“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梁孝王是幼子,所以窦漪房格外偏爱。正因为这份偏爱,刘武觊觎皇位——“梁王欲求为嗣”

然而,娘俩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关说”是极言谏阻,“义格”是指意见受阻。“袁盎进说,其后语塞”,因为袁盎进言劝谏,此事不再谈起。这意味着袁盎成为窦太后、梁王希望破灭的直接责任人!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前150年四月胶东王刘彻(即汉武帝)被立为太子,刘武的储君梦彻底破灭了。

刘武因怨恨而生歹意,“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与羊胜、公孙诡密谋刺杀袁盎及参与阻碍的十多个议政大臣。

“刺客至关中,问袁盎,诸君誉之皆不容口”——刺客来到关中,先打听袁盎为人如何,众人都赞不绝口。“乃见袁盎”——刺客直接上门面见袁盎,并坦承自己受刘武所派执行刺杀,听别人评价而决定放弃。“然后刺君者十余曹,备之”——刺客提醒后续还有十多批人前来暗杀,要小心戒备。

刺客所问肯定是江湖人士,可见袁盎在江湖声誉颇好。所以,这名刺客因侠义而放弃刺杀。可惜,司马迁未能留下刺客姓名。

“袁盎心不乐,家又多怪”——袁盎心中颇为不快,家中又接二连三的发生怪事。究竟是什么怪事呢?司马迁含糊其辞,并未交代。

“乃之棓生所问占”——袁盎无奈前去占卜问吉凶。不求助于季心、剧孟,而是去算卦测平安。这确实很奇怪!

“还,梁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袁盎在回家途中,果然被梁王后来雇佣的刺客拦路刺杀,死于在安陵城门外。

02心直口快得罪人

袁盎被杀与直言劝谏有关。

袁盎从吕禄(吕后之侄)舍人成为汉文帝身边信任之臣,是因为在丞相周勃入狱及淮南王刘长之死两事直言进谏。袁盎“敢说”导致后来被汉文帝外放任职。进入汉景帝时代,袁盎则直接谋害了晁错。

汉文帝在位时,晁错为公费选派的学子,“受《尚书》伏生所”——到伏生处专门进修《尚书》。晁错学成归来,常奏陈有利于国家的事情,“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晁错成为汉文帝太子的亲信。

前157年,太子刘启继位为帝。“智囊”晁错深受器重,从幕僚转变为内史。

然而,“盎素不好晁错”——袁盎与晁错素来不合。“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晁错在的场合,袁盎会离开;袁盎在的地方,晁错也不会同席而坐。

袁盎、晁错关系不融洽,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两人未尝同堂语”——两人甚至都不曾同堂说过话。也就是说并非政见不合,那么推测原因有二:一是文人相轻的坏毛病;二是晁错“气死”申屠嘉。而丞相申屠嘉与袁盎相交甚好,“为上客”

三年后(即前154年),吴王刘濞鼓动七个诸侯国起兵造反。

因为袁盎曾任吴国国相,所以晁错挟私报复。“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袁盎多次收受吴王贿赂,所以隐瞒吴王准备谋反的事实。如今造反,袁盎必定知道其预谋,于是奏请处决。

晁错与下属商议以吴王造反为契机处决袁盎,排除异己。岂料消息走漏了,“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袁盎害怕了,连夜求见窦婴商讨对策。

窦婴与晁错有矛盾。晁错提升为御史大夫,提出了削弱诸侯的策略,“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请求汉景帝依照诸侯罪过大小,削减诸侯封地,收回其封国边郡。

汉景帝让公卿列侯公开讨论。“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没人敢质疑晁错的建议,唯独窦婴与晁错激烈争执,两人因此产生芥蒂。“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汉景帝最终采用了晁错的政策,诸侯都吵翻了天,且由此痛恨晁错。

于是,在窦婴的引荐下,袁盎觐见汉景帝,当时晁错正与景帝商讨如何应对七国叛乱。“晁错在前,及盎请辟人赐间”——晁错在跟前,袁盎请求景帝屏退所有人单独进谏。

“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袁盎为景帝详细分析吴国叛乱原因,这都是晁错的错。赶紧斩杀晁错以示歉意,没了由头吴楚七国就会罢兵。

03汉景帝骗杀晁错

吴楚叛乱,史称为七国之乱。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叛。

所以,汉景帝认可了袁盎的分析。“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景帝下令晁错穿着上朝的官服去东市,然后大张旗鼓地处决了。

晁错被处决时穿着官服,这意味着他并不知道死期来临,或者说被骗到了东市。景帝之所以选择东市,因为集市人员众多便于宣扬出去,让造反的吴楚知道。

然而,吴楚并未因为斩杀晁错而罢兵。后来,周亚夫带领军队仅三个月便平息了七国之乱。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邓公为汉景帝身边的负责通传接待的,在平叛七国之乱时曾随军出征,从校尉升为将军。“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汉景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吴楚听说晁错被处决后,是否罢兵呢?

邓公比较了解阵前形势,所以景帝征询斩杀晁错的反馈情况。汉景帝大概对处决晁错后悔了,所以想得到一线将帅的证实。

而邓公回答确实出乎汉景帝意料之外。

“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晁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刘濞为了造反已谋划了数十年。他借着削地的机会起兵,以诛杀晁错为名义,真实企图并非是晁错。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听完邓公汇报,汉景帝沉默了许久,说:“你说得对,我也后悔了。”

“吾亦恨之”,汉景帝除了对自己决策失误而悔恨,大概对袁盎也心存怨恨。所以,景帝才会沉默许久。

袁盎街头遇刺案沸沸扬扬,汉景帝召回在家赋闲的田叔查处。“具得其事”——田叔已完全弄清楚了事情原委。但是,田叔却将审查卷宗烧毁了,并回复汉景帝不要再追究了。

“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如果按照法律砍了梁王,太后那里没法交代;如果不能依法处理梁王,则是不能奉公守法。

田叔认为无论汉景帝怎么选择都会为难,所以干脆一把火烧了。其实,对于汉景帝来讲这些已不重要了,因为“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梁王刘武害怕了,派韩安国通过大姐(梁王刘武、汉景帝刘启的胞姐刘嫖)向窦太后谢罪。

刘武不仅仅是害怕,也是明确不敢再觊觎皇位了!毕竟,自己刺杀朝廷官员证据在景帝手中,随时都可以拿捏。

对汉景帝而言,用袁盎之死来敲打觊觎皇位的兄弟,值!梁王刺杀了袁盎,也算是替晁错复仇了,值!

04袁盎的江湖地位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袁盎之死纯属意外,因为在江湖上袁盎颇具名气,岂料反遭江湖刺客谋杀。

“吴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袁盎为楚相”——吴楚造反被平叛之后,平陆侯刘礼被封为楚王,而袁盎为楚国相。“尝上书有所言,不用”——袁盎曾经多次上书陈述个人建议,但是不被汉景帝采用。

这意味着袁盎在平叛七国之乱后,官职未降,但已不再受信任了。汉景帝大概是后悔了,认识到错杀晁错,所以将袁盎晾在一边。毕竟,晁错曾是太子家令(相当于管家),绝对可以信赖的亲信。

“袁盎病免居家”——袁盎称病免职罢官回家。回家之后,袁盎随波逐流,追随世俗,斗鸡走狗,游山玩水。“洛阳剧孟尝过袁盎,盎善待之”——洛阳游侠剧孟在此期间曾拜访过袁盎,袁盎盛情款待。

袁盎病退回家,剧孟此时拜访,这本身值得思考!

当时安陵有个富人劝袁盎说:“剧孟就是一个赌徒,你没必要跟他交往。”

袁盎却反驳说:“剧孟虽然好赌博,但是剧孟的母亲死的时候,前来送葬的车子有上千辆,说明他肯定有过人之处。”这点好像是当时社会共识,在《游侠列传》周亚夫亦如此评价剧孟。

“且缓急人所有。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这句话为袁盎所说,大意思为:“况且每个人都可能有危难之时。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上门求救,能够不以父母在家为借口,不以生死为托辞,天下人能够寄希望的人,只有季心、剧孟。如今你身边跟着几个护卫,一旦情况危急,他们可以倚仗吗?”

袁盎骂完这个富人,从此不再同他来往。“诸公闻之,皆多袁盎”——众人听说了之后,都纷纷给袁盎点赞。结交剧孟反映了袁盎也具有一定的江湖地位。

在《游侠列传》中,游侠的社会影响力可以说举足轻重。周亚夫平定吴楚反叛,专门驱车到河南寻求剧孟的帮助,“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吴王刘濞搞叛乱没有寻求剧孟的帮助,结局注定不会成功。

这不仅证明了游侠剧孟的江湖地位显赫,也说明在朝堂颇具知名度。而更重要的是:游侠的社会影响力,甚至可以左右朝局。所以,“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天下动乱之际,宰相得到了剧孟,就像征服一个敌国一样。剧孟堪比作诸侯国,这势力够牛吧!

结束语:

在《季布栾布列传》中,司马迁穿插介绍了季布之弟季心。“季布弟季心,气盖关中,遇人恭谨,为任侠”——季心侠气誉满关中,待人恭谨细心,喜欢行侠仗义扶危济困。

季心曾因杀人躲避到吴国,藏在袁盎家中。“长事袁丝,弟畜灌夫、籍福之属”——季心把袁盎当作长辈对待,而对待灌夫、籍福等则像小弟一样。

袁盎同季心交情颇深,说明也是侠义之人!

酷吏郅都对季心礼敬有加。“尝为中司马,中尉郅都不敢不加礼”——季心官至中司马,负责京师治安,连中尉郅都也不敢不以礼相待。

酷吏郅都对王公大臣不理不睬,却十分敬重季心。游侠季心虽然从江湖进入朝堂,脱胎换骨,但是季心的江湖地位并未改变。

基于此,可以判断袁盎与江湖颇有渊源。

所以,第一个刺客告诉袁盎后续还有十余批刺客,袁盎面临危难为何没有向季心、剧孟求援呢?袁盎与剧孟交好人尽皆知,为何仍有人行刺?袁盎遭行刺,剧孟、季心为何没有反应?

一系列疑问归结于此:“是时济南瞷氏,陈周庸,亦以豪闻,景帝闻之,使使尽诛此属”——当时济南瞷氏,陈周庸都是以豪侠著称,汉景帝听说之后采取了“打黑”行动,派人诛杀镇压。

在《酷吏列传》中介绍汉景帝“打黑”:“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济南瞷氏同宗有三百多家,都是豪强奸猾恶霸一方,济南太守也不敢制服。“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所以汉景帝任命酷吏郅都为济南太守。

郅都是出名的黑脸判官,“致行法不避贵戚”——秉公执法从不避讳不论身份,所以“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贵族皇亲都不敢正眼看郅都。郅都因此获得专属外号——“苍鹰”,其威严可见一斑。

“至则族灭瞷氏首恶”——郅都到任之后,先惩治了瞷氏最大的黑恶势力。打掉了“首恶”,灭了“豪强”的嚣张气焰,“余皆股栗”——剩下的豪强只剩下战战兢兢了。

汉景帝“打黑”不局限于济南,对全国豪强、游侠也有震慑作用。所以,袁盎在光天化日下街头被刺杀。可以说汉景帝“打黑”巧妙地配合梁王刺杀,为其刺杀肃清了障碍。

天道轮回!

晁错被骗至东市斩杀,而袁盎在街头遇刺。

难道这仅仅是巧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梁王刺客不杀袁盎:中国历史上那些因感动而未行屠戮的刺客
权利的游戏——做事的人和做人的人|文史宴
读《史记》之梁孝王世家—飞扬跋扈,自取灭亡
换种方式讲西汉 53 | 弟弟要造反?
袁盎:国士无双、老谋深算的袁盎,为什么最后会死于刺客之手!
汉景帝杀了晁错,派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去吴国劝说吴王罢兵。吴王不但不肯罢兵,还劝袁盎留下来帮他推翻中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