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而不凡”—— SMA

6月17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口服药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商品名:艾满欣,Evrysdi)在国内上市,适应症为2月龄及以上患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至此国内共获批2款SMA药,利司扑兰为首款获批的口服治疗药物。你身边或许很少有坐立或者行走不能的SMA患者,却可能遍布这种致病基因突变的携带者。那么这种罕见的遗传病是怎样遗传的呢?我们又能否预防这种遗传病的发生呢?

SMA 发展时间线


SMA研究进展[1]

1891

Werdnig首次报道了SMA疾病[2]

1991

一种概括了三种SMA类型的共识分类方案被采纳[3]

1995

Melki 团队的研究发现,95%的SMA 由于5q13上SMN1的纯合缺失导致(这也开启了SMA动物模型的发展和靶向治疗方法提高SMN蛋白水平的研究)[4]

2007

SMA护理标准共识正式确立了SMA患者的临床治疗[5]

2016

第一款SMA治疗药物Nusinersen被FDA批准上市

2020

第一款SMA口服治疗药物Evrysdi被FDA批准上市

SMA 致病原因及临床表现

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定位于染色体5q13区域,其编码的全长SMN蛋白在各组织细胞广泛表达,对维持运动神经元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运动神经元传递来自大脑和脊髓的信号,告诉骨骼肌收缩,从而让身体移动。

然而,SMA患者的SMN1基因发生纯合缺失或突变,损害SMN蛋白的生成,导致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发育异常。因此,信号无法在大脑和肌肉之间传递,肌肉没有接受来自大脑的信号就不能收缩,许多骨骼肌变得虚弱和萎缩,导致脊髓性肌萎缩的症状。

SMA患者的基因缺陷和运动神经元障碍[6]

SMA主要表现为以四肢近端为主的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临床根据患者发病时间、运动达到的里程碑和临床表现细分为5个亚型。与SMN1高度同源的SMN2的拷贝数被认为是主要的预后因素,SMN2由于第7外显子c.840 C>T的碱基差异,导致约90%的SMN2 mRNA 外显子7被选择性剪接,产生的截断蛋白(SMN7),在细胞内迅速降解,仅约10% 的SMN2表达全长功能蛋白,在SMA缺失SMN1基因时起剂量补偿作用。健康人通常携带两个SMN2基因拷贝,而SMA可能携带1到5个(或更多)SMN2拷贝,SMN2拷贝越多,疾病越轻。除外,其他许多未知因素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SMA。

根据发病时间、运动所达到的里程碑和临床表现进行SMA亚型的临床分类[7]

SMA 治疗药物


全球已有3款SMA药物获批上市,其中2款已在国内上市。目前仍有十余款药物在临床实验当中。

SMA药物管线 图片来源:美儿SMA关爱中心官网

三种药物的给药方式各有不同,Spinraza为多次鞘内注射,Zolgensma为单次静脉注射,近期刚刚在国内获批的Evrysdi为每日口服。但相同的是,三种治疗药物几乎都是天价,动辄每年百万元人民币,并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

已获批上市的药物信息

SMA 如何预防

SMA的人群携带率约为1/50。研究显示,98%SMA的SMN1双等位基因变异分别遗传自双亲,另2%患者有一个等位基因发生新生变异。SMA突变基因型主要有两类:95%由SMN1双等位基因纯合缺失所致,5%由SMN1复合杂合突变所致。SMN1缺失大部分外显子7合并外显子8共同缺失,少部分仅为外显子7缺失。

国内外均已出台了系列指南引导规范SMA出生缺陷的预防:

  • 2008年ACMG SMA携带者筛查指南推荐:因为SMA存在于所有人群中,因此所有夫妇都应进行无种族、地域差异的携带者筛查,尤其是怀孕前或孕早期的孕妇。

  • 2017年ACOG遗传病携带者筛查指南推荐:所有备孕或已孕的女性,都应进行SMA携带者筛查。

  • 2020年,中国出台了《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并指出SMN1基因为SMA基因诊断、产前诊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携带者筛查的目标基因。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工作,随着三胎政策逐步放开,对于优生优育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出生缺陷患儿及早干预、预防。为避免SMA患儿出生,最有效的预防是积极进行孕前或孕早期SMA携带者筛查以及产前诊断。

SMA 基因检测技术

目前SMN基因检测的常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MLPA

可准确检测SMN基因的拷贝数,但是实验操作繁琐,整个实验过程约24小时,且样本质量要求高,不适合作为临床常规检测。

qPCR

操作简单,可以准确检测0拷贝的SMA患者,但是对于检测SMN基因1个拷贝的携带者具有局限性,实验的重复性差。

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

通过设置内参基因和参考品,可准确检测SMN基因的拷贝数,分型结果与MLPA具有100%的一致性,并且具有操作简单、试剂成本低的优点。

8月7日为国际SMA关爱日,今年的主题为“爱无罕境 相伴一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由科学、医学、社会、家庭共同谱写了SMA的“史诗”,期待更多人关注到SMA这一疾病,为每一位“生而不凡”的SMA患儿提供更多关爱与支持。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国内的SMA公益基金会:

美儿脊髓性肌萎缩症关爱中心(简称“美儿SMA关爱中心”),由患者家属与SMA三型患者共同发起。旨在推动中国SMA医疗事业的进步,帮助和关爱患者与家庭,科普宣传疾病知识,呼吁倡导高危人群中的携带者筛查和产检普及等方面做出努力。

美儿SMA关爱中心

电话:400 6060 749

邮箱:info@meier.org.cn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Kolb SJ, et al. (2011).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 timely review. Arch Neurol

DOI: 10.1001/archneurol.2011.74

[2] Werdnig G. (1891).Zwei fruhinfantile hereditare Falle von progressiver Muskelatrophie unter dem Bilde der Dystrophie, aber auf neurotischer Grundlage. Arch Psychiatr Nervenkr

[3] Munsat TL. (1991).Workshop report: international SMA collaboration. Neuromuscul Disord

DOI: 10.1016/0960-8966(91)90052-T

[4] Lefebvre S, et al.(1995).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pinal muscular atrophy-determining gene. Cell.  

DOI: 10.1016/0092-8674(95)90460-3

[5] Wang CH, et al.(2007). Participa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 Standard of Care. J Child Neurol.

DOI: 10.1177/0883073807305788

[6] Van Alstyne M, et al. (2016). Advances in modeling and treating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Curr Opin Neurol

DOI: 10.1097/WCO.0000000000000368

[7] Schorling DC, et al. (2020). Advances in Treatment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New Phenotypes, New Challenges, New Implications for Care. J Neuromuscul Dis

DOI: 10.3233/JND-190424

都已经看到这了

点个在看再走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案例分享 | 基因检测辅助诊断遗传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专题 |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与基因检测
全面了解SMA诊断:我国首个《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解读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分子诊断市场分析!
生殖遗传 | 脊肌萎缩症(SMA)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疾病图谱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