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来给诺兰挑出三个毛病,以盗梦空间为例

诺兰在一些人的眼里已经成了神,但我认为还差得远,基本上接近于一个大师了。下面以《盗梦空间》为例,来说说缺点:

《盗梦空间》无疑是优秀的娱乐电影,尤其是对于喜爱玩味新奇小细节的理科脑袋,观赏它是一种绝对的享受。但我也绝不认为这是人们口中的所谓神作,这顶帽子太大了,它戴不起。《盗梦》比诺兰的前作《黑暗骑士》有更深邃的主题,更能自圆其说的剧情架构,更细致的逻辑设定,更不缺让人眼前一亮的瞬间,但整体上却不如后者的水准。最起码就我个人而言,《盗梦》在三个方面做得完全让人失望。

1. 作为动作片,《盗梦》的动作戏极其失败。诺兰的电影一向以点子见长,无论是剪辑手法上的新招,还是故事创意上的高妙,他都能超出最挑剔观众的想象,但他电影里的动作场面,一向仅能让不那么死忠的动作迷看的过去而已。

他的蝙蝠侠动作迟缓而笨重,打架像是一板一眼的招式对练,当然不是说格斗动作不能这么拍,但熟悉蝙蝠侠的西方观众,漫画和动画片的轰炸早已叫给他们的思维定型,蝙蝠侠是怎样兼具东方武术家轻灵身手和西方格斗士重拳力量的打斗风格,在他们心中早已有自己的定位。诺兰反其道而行之的动作设计,看来乏味无比。

《盗梦》的动作戏超过两部蝙蝠侠,因而诺兰的薄弱也进一步暴露。第一层梦境中一场追车,就惨不忍睹。盗梦小组所在的面包车被守卫者狂追数分钟,中间翻落一次公路,接着又被围堵在铁桥上,被动挨枪无数,而不但车内人一枪未中(齐藤中枪是在之前),车身上不超过三个弹孔,甚至玻璃都没有全碎。如果不是守卫者的枪法实在烂过童子军(在距离十几米对着静止的车辆打完一梭子子弹居然一枪未中?),那就是诺兰在这段道具上大大偷懒了。如果说梦境中的逻辑不必追究,那么为何偏偏其他所有细节都逼真无比,唯独这个汽车被主角光环一笼罩,就可以马虎呢?

其实以诺兰的预算,拍出一场逼真刺激,生死一悬的追车和枪战绝非难事。十一年前的《黑客帝国》只有区区6500万预算,但那大厅枪战中子弹的壮观破坏力,史密斯特工以一把沙鹰手枪一枪洞穿墙壁穿透墨菲斯小腿的震撼,远远超过《盗梦》中这场二流的追击。诺兰也许在置景上有了更华丽的突破,动作设计依然是龌龊司机兄弟(当时兄弟,如今姐弟)的徒弟,甚至不如一些更为平庸的动作片导演。

旋转房间的打斗,是片中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奇观。不可否认这段的观赏性是一流的,但它的效果多半来自对这个创意本身的惊讶。梦境中失重环境的迁移,时间的压缩和扩展,这两个新奇的概念在观众进影院前是料不到的。所以当这两个设定引出的这段打斗,立刻就在想象力上攫住了观众的好奇,产生“哇塞,这样都可以”的赞叹。但抛开这个前提,单纯来观察一下这段打斗的设计,其实也不过就是两个大汉你来我往摔跤的过程,放在平地上拍,估计能把人看睡过去。诸位试想一下,在失重环境中,动作打斗能有多少无限的可能。比如在空中翻腾的大小物体,都可以以各种方式用作武器;人在空中失重,身体四处借力,可以像蜘蛛侠般灵巧的穿梭,那样打起来又能多么奇招尽出。诺兰这样的创新鬼才,能想出的花招理应比我多得多才对,可他却选择了最平实的一种。

至于接近高潮的雪山打斗,不用我说,已经被很多网友诟病“乏味”了。诺兰致敬了他最喜欢的007电影《女王密使》(由此大家也可以看出诺兰对于动作片的品味了吧,《女王密使》在007系列中可不是什么高质量),其效果也停留在《女王密使》拍摄的那个60年代水平。毫无视觉冲击力的滑雪枪战,被扔了炸弹还拿在手中端详长达三秒钟的履带车驾驶员,以及被小组成员之一兰博般以一敌百全数端掉的众守卫者们(他们在第一层梦境里还不是那么弱的吧?),都显示了诺兰在动作上的想象力,和他在剧情上的想象力之间的巨大差距。

在我看来,片中唯一值得称赞的动作就是马路火车撞击。一方面,这个转折来的极其突然,但逻辑上又十分流畅,回味之后,震撼效果反而越发显著。另一方面,当迪卡被撞后开车追赶出租车时,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火车开过的马路上,有深深的车轮痕迹,诺兰在这个细节上做的十分出色。因为即使没有这个痕迹,我想是极少会有观众挑这个BUG的。

2. 诺兰对于整个故事的情绪状态设置出了很大的问题。《盗梦》虽然讲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记忆植入主题,但实质上仍是一部科幻外壳包装下的传统好莱坞偷盗片。而说到偷盗片里那些潇洒不羁又无所不能的盗贼主角,就不能不提提被他们坑蒙拐骗的倒霉蛋们。

好莱坞偷盗片中,被偷对象通常分为两类。一是如《罗汉》系列中的赌场老板,《偷天换日》中背叛朋友的富商,是在道德上立足点较低,为观众心理上谴责并希望他们受到惩罚的角色,所以当他们遭到偷窃或中了骗局,就会自然引发观众心中“正义得到了声张”的期望。另一类是《偷天陷阱》中的跨国银行,《碟中谍》中的中情局总部,被偷对象物化为一种势力,一个组织,一种模糊的存在,观众不会为它们被偷了被骗了而产生不快,因为观众看不到具体的人因为被偷产生了损失,无法产生移情,从而可以专心关注于主角作案手法的高妙。

但《盗梦》不属于这两种的任何一种。片中要被“植入”的企业家之子,是一个具体的人物,甚至有相当多的戏份来刻画他的形象,同时他也不是在道德上处于劣势,缺乏观众认同的角色。相反的,这个角色一开始表现出温文尔雅,大方得体的上流绅士风范,很令人产生好感,而随后在梦境中的历险,他也一直英勇果敢,处变不惊,表现出完全和身份不相称的英雄行为,而最后与父亲“重逢”,病床前的生离死别,无疑令观众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同情和惋惜,尽管这一切都是盗梦者的精心伪造。

于是,问题就来了。观众会自然而然的希望“好人有好报”,但诺兰最终安排了盗梦者计划成功,这个企业家之子被欺骗,将会违背父亲意愿将企业拆分,令巨大的商业帝国瓦解,对他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一下制造了观众的情绪大落差。这个令观众产生强烈好感,产生移情的角色,故事却交代了他的悲剧性结局,这无论如何不能让人在情理上得到观影后的满足。反而令盗梦小组显得在道德上易遭到谴责,毕竟他们是为了各自的私利,而毁了这样一个大好年轻人的未来,如此行为逻辑无法令人认同。

3. 另一个不满意的地方在于结尾。我很喜欢《黑暗骑士》的结尾,小丑和双面人两个反派已经被消灭,英雄获胜,如果加点适当的煽情收束全片,本来也是一个令人满意且回味的结局了,但诺兰就是超出你的预期,生出一个“以牺牲名誉来保全城市希望”的惊人逆转,当蝙蝠侠转身逃去时,观众也就陷入目瞪口呆中了。这样显然比原本可以想见的英雄战胜邪恶的简单总结高明了无数倍,更关键的是,这个结尾有机的和全片的逻辑和情绪统一了起来,走出影院后回头细想,这样的结尾才是更符合全片的剧情走向的,而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大团圆结局,反而会相当生硬,显出一种无法容忍的虎头蛇尾。诺兰依靠这个高妙但无比自然的结尾,完美的使观众直至最后一秒都深陷影片营造的情绪当中,让观众深信“若世上真有蝙蝠侠,他也一定会这么做的”。

但《盗梦》选择了一个开放式结局,逼得观众去分析,去推测事实真相为何。这固然引发了话题和争议,造成了爱好者更多的交流和思考,但我认为,这样的安排比《黑暗骑士》要无趣的多,完全缺乏智慧的火花。身为一个导演,诺兰要表达的主题可能是质疑我们存在世界的真实性,也可能是诸多观众所解读到的其他种种,但不论为何,用这种开放式结局来带出这样一种主题,或者是对于主题的思考,都是相当偷懒的行为。他不再需要安排一个可以在情理上收束全片脉络的结局(交代迪卡最终还是陷在了梦里,或者他的确走出了梦境,但手法自然是要令我们惊讶的高明),而一句话“你们自个儿想去”就把观众全打发了,这几乎有点接近好莱坞一些怪兽恐怖片结尾出现一个未被消灭的蛋那么千篇一律了。

当然,我并不是说偷懒就是不好的行为,如果在偷懒的情况下可以一样把主题表现的足够强烈,那也并非不可取,至少能给制片人省钱。但这里的问题是,偷懒造成的是,对诺兰要表达的主题效果打了个对折。大家试想,如果诺兰最后明确安排了迪卡逃出梦境,那么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团圆结局,也不再引起“质疑”的主题。如果诺兰清晰表达了迪卡仍身在梦境的结局,那么观众看罢全片就会有《十三层空间》般的手脚冰凉,从而成功被诺兰在脑中“植入”主题,当然,他肯定要做的比《十三》更精妙,或者更晦涩,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直接表达主题的最好方法。而诺兰选的开放式结局,造成观众的考究,最后必然分成两派,一派通过严格的观察和推理,得出结论“陀螺没倒”,另一派经过同样细致的分析,会有恰好相反的结论,总而言之,接受“质疑现实”主题的观众,必然要减少一半。

诺兰采用这样的结局,可能是的确没有才气来写出一个足够震撼人心的瞬间(但我本人比较怀疑这点)。或者也可能,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不想把现实表现的太过黑暗,流失大批喜欢“大团圆结局”的观众,但又不想失去传达思想的机会,因而折中做了现在的处理。同样的境遇,马丁·斯科塞斯应该更有体会,被好莱坞商业招安的导演,通常要面临这样的两难处境,也是逼不得已。

4. 挑了刺以后,还是要给本片说几句好话,驳斥一下网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评价。有网友说,《盗梦》的概念毫不新鲜,抄袭自《黑客帝国》《魔域煞星》等等老片,团队协作是对神偷电影的磨坊,梦里套梦的情节港片《再生号》中都有,因而只是陈腐的烂片。

我的意见是,没有什么电影是百分之百原创的。《教父》之前,难道就没有讲述西西里黑社会的犯罪电影吗?《星球大战》之前,就没有讲述宇宙大战的科幻大片吗?《镖客》三部曲之前,难道缺乏优秀的西部片吗?

而《教父》在黑帮电影中加入了大背景,宿命的轮回,呈现出一种史诗气质,使它出类拔萃;《星球大战》革新了电影科技,又引入黑泽明电影和亚瑟王传说元素,才拼贴成一部杰作;《镖客》更是通过反传统西部片英雄的塑造,使通心粉式西部片风靡一时。也就是说,元素不新不要紧,在传统元素上有革命性的创新,就能造就经典佳作。否则的话,所有动作片都不新鲜了,因为“最后一分钟营救”,是格里菲斯发明的嘛!

当然我并不觉得《盗梦》可以和这些经典作品比肩,但作为一部创意密集,发人深思,节奏抓人的科幻片,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它还是令我觉得这是很值得的两个半小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盗梦空间》看前必读:揭六大谜案 六层梦境
十年过去了,盗梦空间那个陀螺还在旋转么?
艾美:《盗梦空间》你的梦被谁做了手脚
【必看】10部结局惊人的烧脑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
《盗梦空间》:完美梦境的虚实之道
《盗梦空间》:不要迷恋梦,梦用来洗脑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