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月6日同生人:纪伯伦,横扫西方的东方“先知”

1月6日出生的大咖们,好几位身上都具有“神话色彩”。

圣女贞德被传说遇见神迹,在上帝的指引下解放法兰西,在身后也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带着一本《荷马史诗》,去东方寻找特洛伊、迈锡尼这些神话中的遗迹。

画家古斯塔夫·多雷则用插画描绘了《圣经》《神曲》《失乐园》那些神话中的世界。

而纪伯伦,是画家,是诗人,更像一位充满智慧的“东方先知”。

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

1883年,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小山村贝什里,自幼就灵气十足。幼年的时候,家境虽称不上富裕,但还能安稳度日。

8岁那年,纪伯伦的父亲卷入了小镇上一宗和税款有关的欺诈案,被捕入狱。这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不仅让一家人陷入了贫穷的境地,也因为父亲的入狱,一家人在小镇上饱受冷眼。

如此的生活过了4年,纪伯伦12岁那年,母亲卡米拉带着4个孩子,毅然决然离开了黎巴嫩。像那个时期很多穷苦的移民一样,选择离开故土,不远万里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谋生。

在此之前,纪伯伦接受的是东方传统阿拉伯文化的教育,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之前从未了解的西方文化,这样的文化交融,为他透彻理解东西方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岁那年,纪伯伦从波士顿返回黎巴嫩,回到故乡贝特鲁开始重新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化知识。在校期间,纪伯伦就展现了惊人的文采,被称为“校园诗人”,直到20岁,纪伯伦再次离开黎巴嫩,返回美国。这次启程,没有了8年前初次离开故乡的惶恐,满腹才学的他,更添了少年的意气奋发。

纪伯伦没有丢失母国的民族传承,但又乐于探求那个西方的精神世界。

返回美国后,纪伯伦开始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侨民报》上陆续发表一系列短篇散文,这些文章不仅给生活困顿的纪伯伦带来了实际的物质帮助,而且使他开始在美国的阿拉伯移民读者中赢得声誉。

35岁后,纪伯伦厚积薄发,相继发表备受好评的《泪与笑》《疯人》《先驱》《先知》《沙与沫》《大地之神》等8部散文诗集。

《先知》出版后引发轰动,先后被译成百种文字,仅美国版的销量就近1000万册。

纪伯伦很与泰戈尔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同样学贯东西,诗歌同样富有灵性与智慧。

在《先知》中,纪伯伦仿佛一位现代的东方先知,这部震撼世界的神作在写法上充满着神圣感,有着希腊时代哲学巨著的思辨感和宗教文学的肃穆感。

《先知》虽然不是小说,但纪伯伦却巧妙的为他安排上一个小说式的故事框架。《先知》借鉴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形式,主人公穆斯塔法,是一个“被选和被爱”的东方智者,滞留在海外奥法利斯城12年,一直期盼回到自己出生的岛上。有一天,他看见自己故乡的船,在欣喜之余,又不舍得这片土地。城中的男女们请他讲说真理,告诉他们“生与死之间的一切”。他回答了各个阶层人民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爱与美、生与死、善与恶等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他终于坐着船离开了这里。

关于爱情,他说:“爱若不超越这无边的空间,又能到达多远的地方?”

关于婚姻,他说:“你们要彼此相爱,但不要给爱系上锁链。”

关于孩子,他说:“你们的孩子,其实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们来到这世界,却并非因你们而来。你们能给予孩子你们的爱,而不是输入你们的思想。”

关于工作,他说:“所有的工作都是徒劳的,除非有了爱。”

关于梦想,他说:“人的理想和成就之间有一段距离,只有靠他的热情才能跨越。”

关于未来,他说:“我在寻找一条大道,通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纪伯伦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先知》是深刻的,也是美丽的。它的美不仅在于语言的美丽,更在它的象征美上。主人公的形象既是东方智者的象征,也是人类完美的象征。主人公想回到的岛上,那除了是指他的祖国和他的故乡,更是“爱与美”理想世界的象征。而奥法利斯城,既是指西方世界,也是指人类社会。

这种双重象征,使《先知》蕴藏着两个层面:一个是东方,一个是世界。这也真正暗合了一句话:这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先知》在中国最早的译者之一冰心曾说:“一般说来,年轻时都会喜欢泰戈尔,而年纪大了,有了一段阅历之后,就会转向纪伯伦。”

文章开头说,纪伯伦身上具有一定神话色彩。但这种“神性”并非来自什么超自然的故事,只是他身上所展现出的哲思,跨越民族、时代,引起广泛的共鸣。

读他的作品,有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感,但又能感受那些华美优雅的文字洋溢着生命的喜悦。

诚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说:纪伯伦是最早从东方吹来的风暴,横扫了西方,但它带给我们海岸的全是鲜花。

纪伯伦把东方阿拉伯的思想美学带到了西方,但他本人又不想被贴上“阿拉伯”的标签。

最终,在阿拉伯世界仍然处于动荡不安的今天,纪伯伦的伟大价值更加突显。他以矛盾的心态寻求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结合点。

他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传统文化,把民族性和世界性做到统一。假使纪伯伦能如泰戈尔一样享有高寿,那么他的影响力丝毫不会逊于泰戈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0106 你若背向太阳,看到的只能是自己的影子
纪伯伦 | 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纪伯伦的绘画
纪伯伦:我们活着只为去发现美
亚洲大洋洲非洲小说名著大全书单(含诗歌,日本除外)
人物传记——纪伯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