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的名词解释(朱清莙转载珍藏)

​●整体观念:就是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说明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中外感病邪的统称。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问诊:是指医生询问病人或配珍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以及现在的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侦察疾病的方法。 

●望诊:是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以及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测知健康状况,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 

●八纲辨证:是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

 ●五味:是辛甘苦酸咸五种药味,用以反应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特点,是中药性能的一部分。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 

●升降浮沉: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即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降即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浮即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即收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单行:是指两味药物配伍后,各自独行其是,互不影响临床效应的配伍关系。 

●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某种或某几种治疗效应。 

●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以一味药为主,另一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相畏:指一味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

●相杀:是指一味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味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指一味药物的某种或某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一种药物消弱或消除 

●相反:指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的毒副作用,或产生新的毒副作用 

●君药:是指针对主病或主证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又可称主药。 

●臣药:是指辅助君药增强疗效,并可照顾兼证或兼有疾病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有可称为辅药。 

●佐药:1.佐助药即助君、臣药以增强疗效,或治疗兼有症状的药物2.佐制药,即降低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1.引经药,即能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能协调诸药、调和药味的药物。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的。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 

●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理气药:凡以疏泄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补虚药:凡是以补虚扶弱,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虚衰的病例偏向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虚证的药物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相宜的药物,酌定用量用法,按照配伍原则,组合在一起的处方,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是临床治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内涵: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五行的特性:1.木(肝、胆、怒)木曰曲直,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及现象属木。2.火(心、小肠、喜)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属火。3.土(脾、胃、思)土爰稼墙,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属土。4.金(肺、大肠、悲)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归属金。5.水(肾、膀胱、恐)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作用或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归属水 

●气的含义: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元气是最基本重要的气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生成: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 

●血的运行: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心肺肝脾脉构成了血的循环系统。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根据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分为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其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三类。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主“传化物” 

  1.心:主血脉 ;主神志  2.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主治节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4.肝:主疏泄;主藏血  5.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6.胆:贮存排泄胆汁;主决断  7.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8.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9.大肠:传化糠粕  10.三焦:六腑三焦__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脏与腑的关系:主要指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   

    1.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形成密切的联系. 

  2.肺与大肠: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与胃,运纳协调,升降相宜,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化气生血,津液,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4.肝与胆: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胆汁的贮藏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而胆汁排泄畅通有利于肝主疏泄功能 

  5.肾膀胱:它们同居下焦,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和固摄作用。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则小便排泄正常 

●六淫的致病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春):阴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2.寒(冬):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暑(夏):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易夹湿   

  4.湿(长夏):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秋):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6.火(热)(炎夏):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毒结聚,易致肿疡 

●七情的致病热点 

  1.直接伤及内脏;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   

    3.影响病情变化 

●望神:是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得神:又称有神,是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和调的表现。少神:又称神气不足,神气欠佳的表现。失神:又称无神,是精亏气损,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假神:指危重病人出现暂时转好的“假象”并非佳兆,俗为“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症”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证”是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方面所作出的病理概括,从某一角度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病”是对病理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如感冒、痢疾、胸痹、经闭等。 “症”与“证”的关系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症”是辨证的前提,而“证”是辨证的结果,论证的依据。 

●八纲辨证可分为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阴阳辨证。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特征——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  

  里证: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杂病。 

 半表半里证:多见于外感疾病,邪气由表内传,而尚未完全入里的阶段。  

  寒证:是机体阴盛或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热证:是机体阳盛或阴虚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是指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即阴、阳、气、血、精、津亏虚的证候。  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阴证: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所表现的证候。  

  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所表现的证候。 

 阴虚证:是指阴液亏虚,阳气偏亢所形成的证候,又称为虚热证。  

  阳虚证:是指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所形成的证候,又称为虚寒证。 

 亡阴证:是指机体阴液突然大量消耗,以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所形成的证候。  

  亡阳证:是指机体阳气过度消耗,以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所形成的证候。 

●气虚证:元气不足,多表现为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衰退的证候。分为气陷证和气脱证。临床表现: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息短,倦怠乏力,自汗,动则诸症加剧,舌淡,脉虚弱。  

●血虚证: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机体的病理表现。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脚麻木,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至闭经,舌淡,脉细无力。 血瘀证:凡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之内,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均称为瘀血,由瘀血所引起的病症,称为血瘀证。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块、出血,脉来细涩。 

●心脉痹阻证:心脏脉络因瘀血、痰浊、寒邪、气滞等因素阻痹不通所形成的症候,审证依据: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肺气虚证:肺气不足以致主气及卫外功能减弱所表现的症候,

●理气药:凡以疏泄气机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补虚药:凡是以补虚扶弱,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虚衰的病例偏向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虚证的药物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相宜的药物,酌定用量用法,按照配伍原则,组合在一起的处方,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是临床治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的内涵: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五行的特性:1.木(肝、胆、怒)木曰曲直,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及现象属木。2.火(心、小肠、喜)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属火。3.土(脾、胃、思)土爰稼墙,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属土。4.金(肺、大肠、悲)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归属金。5.水(肾、膀胱、恐)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作用或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归属水 

●气的含义: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元气是最基本重要的气 

●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血的生成: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 

●血的运行: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心肺肝脾脉构成了血的循环系统。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根据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分为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其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三类。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主“藏精气”六腑主“传化物” 

  1.心:主血脉 ;主神志  

2.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主治节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4.肝:主疏泄;主藏血  

5.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6.胆:贮存排泄胆汁;主决断  

7.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8.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9.大肠:传化糠粕  

10.三焦:六腑三焦__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脏与腑的关系:主要指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   

    1.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形成密切的联系. 

  2.肺与大肠: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与胃,运纳协调,升降相宜,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化气生血,津液,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4.肝与胆: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胆汁的贮藏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而胆汁排泄畅通有利于肝主疏泄功能 

  5.肾膀胱:它们同居下焦,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和固摄作用。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则小便排泄正常 

●六淫的致病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春):阴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   

寒(冬):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暑(夏):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易夹湿   

4.湿(长夏):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秋):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6.火(热)(炎夏):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毒结聚,易致肿疡 

●七情的致病热点 

  1.直接伤及内脏;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   3.影响病情变化 

●望神:是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得神:又称有神,是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和调的表现。少神:又称神气不足,神气欠佳的表现。失神:又称无神,是精亏气损,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假神:指危重病人出现暂时转好的“假象”并非佳兆,俗为“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症”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证”是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方面所作出的病理概括,从某一角度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病”是对病理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如感冒、痢疾、胸痹、经闭等。 

“症”与“证”的关系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症”是辨证的前提,而“证”是辨证的结果,论证的依据。 

●八纲辨证可分为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阴阳辨证。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特征——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  里证: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杂病。 

 半表半里证:多见于外感疾病,邪气由表内传,而尚未完全入里的阶段。  寒证:是机体阴盛或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热证:是机体阳盛或阴虚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是指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即阴、阳、气、血、精、津亏虚的证候。  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阴证: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所表现的证候。  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所表现的证候。 

 阴虚证:是指阴液亏虚,阳气偏亢所形成的证候,又称为虚热证。  阳虚证:是指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所形成的证候,又称为虚寒证。 

 亡阴证:是指机体阴液突然大量消耗,以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所形成的证候。  

亡阳证:是指机体阳气过度消耗,以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所形成的证候。 

●气虚证:元气不足,多表现为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衰退的证候。分为气陷证和气脱证。临床表现: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声低息短,倦怠乏力,自汗,动则诸症加剧,舌淡,脉虚弱。  血虚证: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机体的病理表现。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脚麻木,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至闭经,舌淡,脉细无力。 血瘀证:凡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之内,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均称为瘀血,由瘀血所引起的病症,称为血瘀证。临床表现:局部疼痛、肿块、出血,脉来细涩。

 ●心脉痹阻证:心脏脉络因瘀血、痰浊、寒邪、气滞等因素阻痹不通所形成的症候,审证依据: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肺气虚证:肺气不足以致主气及卫外功能减弱所表现的症候,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2011-09-25  循天园  原文链接  阅 122  转 8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分享到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完整版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程).上
升降出入药物浅述及临证组方
中医重点(终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