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戏曲音乐泰斗【时白林】三次偶遇后结缘黄梅戏,终成一代音乐巨匠

中国黄梅戏“铁三角”(严凤英、王少舫、时白林)之一的“黄梅戏创作泰斗”“戏曲音乐终身成就奖第一人”时白林老师系安徽蒙城人,虽已届93岁高龄,但时老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十分健朗。

时白林老师1953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荣获中国戏曲音乐学会“戏曲音乐终身贡献奖”,2016年荣获第12届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曾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安徽省音协副主席等要职。

时白林老师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即是黄梅戏最著名的剧目《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是黄梅戏被传唱得最多的唱段,大街小巷几乎人人会唱。

1958年底,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仅中国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唱片发行量居全国第一。

也是在创作《天仙配》时,时白林老师结识了电影中扮演“四仙女”的黄梅戏演员丁俊美老师,两人由此结为终身伴侣。

1927年,时白林出生于安徽蒙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就迷恋音乐。流传于淮北地区的梆子、泗州戏、曲剧以及淮北平原高亢的民歌都令他痴迷不已。

1949年8月,他终于来到了可以充分发挥音乐才能的处所——皖北行署文工团。在这里,他唱歌、拉二胡、演话剧,同时开始接触西洋音乐,学拉小提琴,钻研起乐理知识。

1951年,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干部专修班。在这所音乐艺术的殿堂中,时白林既得到了名师的指点,又系统学习了音乐理论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创作基础。在上海音乐学院,曾教过聂耳的小提琴老师王人艺对时白林说:“你的手部条件不适合拉小提琴,不如去学作曲。”时白林听从老师的建议,开始了作曲生涯。在时白林的作曲人生中,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贺绿汀对他影响最大。

时白林与黄梅戏结缘是在1954年,在这之前他与黄梅戏有过三次“偶遇”

第一次是1950年春,他随皖北文工团到望江县搞生产救灾工作,路过安庆东乡马家窝子,曾观看过修堤民工的黄梅戏演出。他曾回忆说:“由于语言的隔阂和从欣赏音乐的角度我未得到满足,所以未等散场就离开了。粗犷、单调,是我对黄梅戏音乐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接触,时白林和黄梅戏失之交臂

第二次是1952年秋天,随安徽地方戏观摩团到上海,严风英等演出了《打猪草》《蓝桥汲水》等黄梅戏小戏,激起了上海文艺界的热烈反响。当时时白林正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他也观看了严风英等人的演出。他说:“整个的演出给人以清新淳朴、色彩浓郁的美感享受。”

此时,时白林对黄梅戏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次是1953年春节,合肥的和平剧场落成,在晚会上由申非伊和李树钧表演的黄梅戏《夫妻观灯》,令他久久难以忘怀。

1954年秋天,时白林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专门从事音乐创作,从此,他与黄梅戏结下了再也拆不散的情缘

时白林:艺术重在创新,切忌重复自己。没有文化自信,就谈不上民族复兴

传统黄梅戏的配乐本来只有一把胡琴加把笛子,最多再加一把笙。后来,时白林首次把西洋乐器引入黄梅戏,并对黄梅戏的音乐进行了改编,这才有了今天黄梅戏那么好听的旋律。

《天仙配》中,他与王文治开始运用男女声二重唱。在黄梅戏《江姐》中,时白林首次运用西洋歌剧的“主题音调贯串法”。就连幼时无意中学到的“孟姜女调”中的“正月里来是新春”,也被时白林创造性地运用到了黄梅戏电影《孟姜女》中。

没有创新的人,不会有出息。”时白林回忆说:“当初,我们把《天仙配》搬上银幕时,采用了当时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歌舞故事片形式,而非传统的舞台戏曲模式。不仅安徽人爱看,全国的观众乃至一些国际友人也都爱看。这就是创新带来的成功。”“任何创新,都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谈不上民族复兴。”

时白林认为,创新成功与否,最终要观众说了算,因为艺术最终是为观众服务的。每次排演新作品,时白林除了听演员的意见,最愿意到观众席中倾听观众的声音,为的就是看看观众是否满意。

时白林对黄梅戏音乐的伟大贡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创作出优美的唱腔,增强音乐表现力

在时白林参与黄梅戏音乐创作之初,黄梅戏的唱腔固然有着质朴的多士风味,但毕意比较简陋。时白林以自己丰富的积累和音乐艺术修养,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将它们加以改造,使之更优美动听。

这种改造往往是一两个音符、节拍,或是一两句唱腔,或是改动一下演唱形式,即有“点石成金”的艺术效应。如《天仙配》里的“满工对唱”,虽是传统唱腔,但改为男女声二重唱后,就成了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

更为重要的是,时白林是根据剧本规定的生活情境和人物性格创制唱腔,出自他笔下的音乐,表现出情境的压抑或明快、欢乐或忧伤,跳动着人物喜怒哀乐的内心情感,闪耀着人物刚柔善恶的性格光彩。

《女驸马》中冯素珍绣楼独叹”的一段唱腔中“春风送暖到襄阳,西窗独坐倍凄凉”,听起来是那样愁闷压抑,而“忽听李郎投亲来”几句又是那样欢快,节奏一缓一促,把冯素珍的情绪表现得极为充分。

再如《牛郎织女》中织女的“空守云房无岁月”一段,以节拍缓慢的低音起调,织女沉闷、孤寂的心境通过音乐传递给听众、令人为之动容。《孟姜女》的“梦会”一段男女对唱,就具有梦幻中悲喜交融的动人魅力。时白林使音乐服从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使唱腔拥有了艺术生命力。

其次,促进黄梅戏音乐的规范化,提高其综合表现力

黄梅戏毕竟是戏曲形式的一种,而不是零散的歌曲清唱。在时白林参与黄梅戏音乐工作之初,它的唱腔不仅单调,演唱方式也有较大的随意性,从综合表现形式上看,它的伴奏乐器也较少。显然,它与业已发展的其他剧种存在着差距,也阻碍着自身的发展。

在《春香传》的音乐创作和排练中,时白林倡导在演出中实行全剧演唱定腔和伴奏定谱,从而取得了舞台演唱和伴奏整齐和谐的艺术效果,使黄梅戏的音乐向规范化迈进了一大步。黄梅戏使用总谱和指挥即由此剧开始

与此同时,他还首次将大中小提琴、琵琶、扬琴、单簧管、双簧管等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引人伴奏乐队,同时使用西洋音乐配器手法,使得伴奏音乐脱离了单调、简陋阶段,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艺术效果,黄梅戏音乐的综合表现力也因此大为增强。

时白林的这些开拓性的努力,使黄梅戏在音乐艺术上形成了大剧种的雏形,为它后来迅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不断改革,锐意创新,推动黄梅戏音乐的发展

时白林把个人的创作和黄梅戏音乐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不断地吸收新的创作营养来滋养自己的创作。《天仙配》中他与王文治等合作,创造性地运用了男女声二重唱演唱“满工对唱”。

在《江姐》一剧中,他将西洋歌剧的“主题音调贯串法”用于黄梅戏音乐,为江姐定出主题音调,从前奏到落幕,不断重复和变奏,抒情饱满的“2562565”主题音调展现出共产党员江姐的崇高革命情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4年,他为新编历史剧《孟姜女》作曲,表现出更强的创新意识。“梦会”一段男女对唱,他将黄梅戏【对板】与【宽板】【仙腔】揉合在一起,予以重新编创,形成了融忧伤、梦幻、欢快多重情感和色彩于一体的富有诗意的唱段,舞台演出和电台播放后,立即倾倒了无数观众和听众。他还将民间长期流传的民歌《孟姜女调》“正月里来是新春”吸收到唱腔中,赋予其黄梅韵味,使观众于熟悉亲切中受到感染。

时白林不仅在黄梅戏音乐创作上成就斐然,贡献突出,在其他方面也多有开拓。他创作了50多首抒情歌曲,还担任舞剧《刘海戏金蟾》的作曲,该剧在1955年全国民族音乐舞蹈会演中获优秀演出奖并拍成电影。

他在吸收和继承黄梅戏传统唱腔的同时,注重整理和研究,编、著了《黄梅戏新腔选集》《黄梅戏新腔介绍》《黄梅戏音乐概论》等多种书籍、专著,系统总结了黄梅戏传统和新编音乐唱腔,并撰写《黄梅戏音乐改革漫议》等多篇研究论文。

时白林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全部贡献给了黄梅戏音乐

1993年10月,由安徽省音乐协会、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以及他所在的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等六家单位联合举办了“时白林声乐作品音乐会”。

2007年3月,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联联合主办的时白林先生从艺60年纪念活动在合肥举行。活动期间还分别举办了时白林先生从艺60周年“黄梅戏音乐作品演唱会”和研讨会

演唱会上,台上台下的演员和观众都对他的作品报以最热烈的掌声,这是时白林老师最为看重的,也是人们对他的音乐成就和伟大贡献的最好的回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时白林:每个经典,都曾是创新
黄梅戏创作大师时白林:任何创新都要固守优秀民族文化
时代楷模-时白林
时白林先生题词“在音乐中聆听安徽”
「走遍中国」安徽·蒙城
江志伟:安徽黄梅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