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离孟良崮仅3公里,为何不用炮火?
userphoto

2023.06.07 四川

关注
子苏说历史
关注
2023-04-28 14:04
来自新疆
74师被灭时,黄百韬距离张灵甫仅3公里,为何不用炮火支援?
在战争进行时,最大的禁忌是对敌人、地形和人文的无知。原因显而易见,成功的战争取胜需要掌握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要素,而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战略失误,使得我方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以国共内战初期的一个关键战役——孟良崮战役为例。当时,国民党军队整编的74师在这场战役中被共产党军队彻底击败,师长张灵甫战死沙场。而此时,黄百韬率领的援军距离74师仅有三公里的直线距离。然而,正是因为共产党军队深入调查,了解敌情,才能充分利用敌军的弱点,逐个击破。
这里许多人都会产生疑惑:既然74师的援军距离如此之近,而国民党军队的武器又非常精良,为什么黄百韬没有用炮火支援张灵甫呢?其实,这场战役的真相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粟裕和陈毅联手指挥的孟良崮战役
我们常常对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印象深刻,但在这之前,还有一场战役改变了华东战场的态势,为后来共产党军队由守转攻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便是粟裕和陈毅联手指挥的孟良崮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47年,成功摧毁了敌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当人们提及孟良崮战役时,总会惊讶地发现,国民党军队的主力部队竟然在短短几天内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要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战役背景以及战斗指挥官来探讨。
在这场战役中,共产党军队在战略上准备充分,精确掌握了敌军的动向和地形。他们知道敌军的弱点,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自身优势。而国民党军队则陷入了对敌情、地形和人文的无知,导致战斗中的失误。这场战役,便在孟良崮战役爆发之际,国民党政府意识到通过正面对抗难以击败共军。于是,他们决定将战争重点转向陕北和山东地区,调集了强大的74师作为主攻力量。
蒋介石部署这支部队的初衷,是为了牵制共军主力,同时秘密调动更多兵力,逐步形成包围之势,以达到孤立消灭共军的目的。
然而,共军并非容易对付的敌人。面对这一局势,他们果断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将国民党军队引入陷阱。事实上,共军已多次成功运用这一策略,此次再度使用,正是利用了国民党的骄傲和盲目。
在战斗打响前夕,国军25师师长黄百韬意识到了其中的诡计。他立即命令张灵甫将军撤退到垛庄镇地区,等待与25师的会合。但张灵甫,一位黄埔军校毕业的将领,经历过无数硬仗,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手下兵力众多、装备精良,足以击败解放军。
因此,他没有听从黄百韬的劝告,执意继续前进,企图一举击败共军。然而,战争结果昭然若揭,张灵甫的固执让他付出了惨重代价。
这场战役的关键并不在于消灭多少敌军,而在于如何避免被敌人包围,同时确保有足够的援军及时赶到。然而,张灵甫当时的固执己见让他无法接受这些真知灼见。
黄百韬早已洞悉了战局的微妙变化,身为一名将领,他决不能坐视74师陷入绝境。距离74师最接近的,正是黄百韬统领的25师以及李天霞所指挥的83师,这两支部队均由精锐之师所组成,战斗力无可挑剔。
为何无法支援
接获上级命令的那一刻,这两支部队立马行动起来,全力向孟良崮挺进,以期为74师解围。然而,我军精心策划,早已设下层层阻击,使83师在距离孟良崮五公里处被迫止步,而25师也仅能挺进到离孟良崮三公里的地方。
三公里看似距离不远,但实际上,这场战役发生在山地之中,三公里的直线距离所需绕行的路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孟良崮的“崮”字,意味着这里是石山之地。
这一地貌特点导致这片区域很难有树木等自然掩体,亦不易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因此,当敌军受阻于此时,还处于行军状态的他们,实际上已无处藏身。惊慌失措的战马更使队伍无法组织成防御阵型,这在战斗胜利后对战俘的审讯中得到了证实。
既然无法迅速赶往孟良崮,那么用火炮支援应该是可行的选择吧?实际上,由于山地地形复杂,山石遮掩了视线,敌军根本难以确认我军与敌军的具体位置,轻易开炮反而可能误伤自己的部队,得不偿失。
因此,考虑到种种原因,前来救援的部队只能一步步突破,艰难地靠近孟良崮。即便他们装备精良,但在我军对地形的了如指掌面前,依然无法抵挡住我军的阻击。更何况,我军的目标并非全歼敌军,而是拖延他们前来支援的时间。
最终,在援军无法及时赶到的情况下,74师在我军的进攻下被一个接一个地剿灭。张灵甫深知自己已无生还的可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小时,向25师发出了告别的信号,表达了自己勇敢面对死亡的决心。
与此同时,黄百韬依然在苦苦战斗,劝告他再坚持片刻。然而,当黄百韬带领部队终于冲出重围,来到孟良崮时,整编74师已全军覆没,张灵甫也已战死沙场。黄百韬面对不可逆转的战局,无计可施。
在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使蒋介石试图攻破鲁中的计划化为泡影,为后来我军的全面进攻奠定了基石,胜利的意义举足轻重。
74师的溃败,很大程度上源于张灵甫的固执己见。他不仅对黄百韬的建议置若罔闻,对关键因素如战况和地形也了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74师仍冒然深入,导致了最终全军覆没的结局,并不让人惊讶。
当然,74师的自负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并非孤例。即使是洞悉孟良崮战役真相的黄百韬也无法摆脱这个通病。这也使得后来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失利,最终走上了自尽殉职的道路。
由于这种通病的存在,加上国民党内部尔虞我诈,民心丧失,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野围攻黄百韬伤亡惨重,粟裕:严禁上报伤亡数字!事后才知高明
孟良崮战役鲜为人知的细节:我军300余俘虏集体卧底帮大忙
山东临沂 / 张文和 【小说连载】/ 《新红日​​ 第八十七章 抽兵主攻》(孟良崮战役新编)
陈赓一个团堵住敌3个师!团长却指挥不动参谋长,战后司令员怒了
南麻、临朐接连败于胡琏、李弥,华野分兵为何让粟裕经历灰色七月
国军都是庸才?粟裕大将封神之战,绝非想的那么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