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历尘埃三伏热,孰知风露九秋凉!
userphoto

2023.07.11 四川

关注

2023-07-11 12:13

江苏


原创 小意 意苏州

SUMMER

是时三伏天

天气热如汤

当刺眼的阳光无孔不入地射入目光所及的每一处

当翻滚的热浪咄咄逼人地侵入炎炎夏日的每一方

我们知道

三伏,悄然来临

ONE°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苏州气象最新消息:苏州今天出梅!这就是意味着酷暑近在眼前,最难熬的“三伏天”来了!

“伏“字本意是类似趴伏的姿势,引申为屈服、降伏。根据汉代的说法是,夏至以后阴气不得出头只能伏藏地下,这段时间天气大热,故而称为伏天。

这之后这么多年“伏天”的说法一直沿用了下来,这个说法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即从夏至日开始往后,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今年依然是加长版三伏天,长达40天。7月11日进入头伏,7月21日中伏,8月10日开启末伏。

“加长版”三伏天其实十分常见,2016年、2018年、2020年、2022年都出现过,比“普通版”的30天多了10天时间。主要是中伏会比一般年份多一倍,达到20天之久。

还记得去年加长版三伏天吗?那真是“热到麻木”,40个伏日,有近九成是35℃及以上的高温日。

加长版三伏天,真的会更热吗?

时间长,并不意味着热度高。气象专家表示,中伏加长只是日期排列问题,并不代表加长版中伏就一定会热20天。

TWO°

《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

落日着翅飞上山

“三伏”自古就颇受重视,人们除了在伏天时进行祭祀,入伏当日会选择闭门不出,称之为“伏歇”。受封于朝廷的王公大臣,过伏天时还可以领取到“高温补贴”——冰块。

早在周朝,人们就已通过冬季凿冰、存冰,夏季用冰的方式来降温,存放冰的冷窖被称为“凌阴”,管理官吏称为“凌人”,最基层的取冰者称为“徒”。

先秦时期,就有冬季藏冰,第二年夏季赏赐大臣的做法。古时冰块主要用于冷藏果品和米酒,盛放冰的容器则叫“冰鉴”,春秋战国时期的曾侯乙曾拥有一对铜质冰鉴,如今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可以说是最早的便携式小冰箱了。

到了清代,制度愈发完善,还出现了“冰票”这一制式产物。盛夏季节,太阳炙烤着大地,古时候的人们除了扇子,没有什么消暑设备可以帮助度过盛夏。富裕的人家,家中会有冰窖来储存冰块,夏天的时候便可以拿出来降温解暑。

伏天食俗

古代的伏天跟其他节令一样,也传承着很多食俗,比如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

此外,古人对三伏贴伏膘格外重视,比如在汉代,朝廷就有赐肉之举。在古时候的三伏天,人们通常会吃面条,这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开始了。史料中记载:三伏天要吃“汤饼”,也就是今天的片面汤。到了唐朝的时候,人们不再吃“汤饼”,而是吃“凉面”,但是,需要加入蜜糖一起吃。这个令人无法理解的吃法,直到宋朝还在吃。一般情况下,皇上在三伏天赐给大臣们物品的时候,都会附带着送给他们一瓶蜜糖。

此外,三伏天有吃三瓜的说法:三瓜即苦瓜、丝瓜和冬瓜,瓜类大多能清热化湿,可帮助排出毒素、健脾开胃,非常适合三伏天降温防暑。

伏天补伏

俗话说冬补三九,夏补三伏——夏季三伏天要顺应天地阳气升发的特点,保养阳气,祛除体内的宿疾。三伏天进补并非进食滋腻大补之品,而是以清补为主,祛湿为辅,兼以补气生津,防暑去火。就拿家禽肉来说,它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其次是脂肪、微生物和矿物质等,是低脂肪高、优质蛋白的食物。民间亦有“大暑老鸭胜补药”的说法。

伏天喝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这个习俗。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不过在温州,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服务更加周到。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

伏天吃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这也是“冬病夏治”的方式之一。

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呆久后,喝杯伏姜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伏天·沉瓜

西瓜是夏天天然的消暑水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吃西瓜的好处讲述得非常详尽,西瓜甘寒无毒,不仅“消烦止渴,解暑热”,而且“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疮”。井水冬暖夏凉,家里有井的话,还可把西瓜置于井水之中若干小时,就可吃到冰凉的西瓜了。不过西瓜就吃这一季,到了秋天可是不能再吃。

伏天晒伏

伏日里,读书人晒书,市井百姓、家家户户则忙着晒衣裳,俗谚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又有”六月六,家家晒龙袍”。一年一次的晒伏,不仅可以听到关于老衣服的陈年旧事,也可以看到各家的家底。

伏天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此日还有一俗,称”猫儿狗儿同洗浴”。清康熙《钱塘县志》记载,六月六是清暑节,养猫养狗者会将它们抱入河中洗浴,以避虱子。此俗在江南各地都十分流行,在浙江开化,人们用饭团喂狗,然后牵狗入水洗浴。

当地还有”狗偷稻种”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狗神从天上为人类偷种子。它将种子藏在尾巴上,过天河时一直翘着尾巴,因此种子才得以保存下来。据说,猫狗同浴便是为了纪念此事。在浙江建德一带,亦有父母在此日为孩子洗浴, “取其贱而易育”之意,希望孩子如小狗小猫一样容易养大。

THREE°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到:“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杜诗头两句说七月初天气太热,屋内如蒸笼一般,令人食欲不振。酷暑时节,人们常吃一些生津开胃的食品饮料来刺激食欲。杜诗中间四句说饱受蝇虫之扰的同时,更被繁忙的公务压抑得直欲大叫。最后两句说希望到林间避暑,赤脚踏冰以解心中烦扰。

古人为了销暑,除了饮食方面以外,也确实在居室和储冰两方面费了不少心思。旧时的避暑智慧,说到底还在于人内心的平衡与清凉。

宋人苏舜钦营造沧浪亭,作《沧浪亭记》,说:“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就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偏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予时傍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笑。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无邪,则道以明。反思向之汨汨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在苏舜钦的世界中,“盛夏蒸燠”与“荣辱之场”互相隐射,而“舒所怀”又与“神不烦”、“道以明”相通。苏舜钦最终所得的“真趣”,也许就是古人对于盛夏与伏阴的平衡之道吧。

伏日里,汗流泱背、热得难受,但到处绿树荫浓、花朵艳丽。

烈日下,绣球花开得热烈,百朵成簇,百株成屏,可谓花团锦簇。金黄的向日葵最是蓬勃热烈,迎向骄阳。骄阳之下,农人劳作于秧田中,十分辛苦;市井之中,门前巷口,家家晒伏祛霉;房室屋院,栀子飘香。

伏天的苦热本身就是一场修行,不经历炎炎三伏的寸步难行,又如何感受金秋送爽的怡然自得?人生同样如此,走过坎坷,方能脚踏平川;经历风雨,方才重遇彩虹;穿过荆棘,方可抵达蓬莱。待到暑热褪去、秋风送凉的那一刻,我们会发现,是苦热,练就了成长。

— FIN —

视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端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伏天”有个节日,古代隆重程度堪比春节,现在逐步衰退消亡
用西瓜+冰块 自制一款简单的冰品
一块冰西瓜
拿来冰块给二哈降暑,狗狗却吃得津津有味,下一秒发生的事很无语
最适合夏天的diy,一定不能错过的尝试
冰坱中冻不死的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