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葛根黄芩黄连汤
梅国强活用葛根芩连汤经验
 梅国强教授执教行医四十余年,研习《伤寒论》秀出班行。梅师临证立法严谨,常说:“依常法不效者,必虑其变法。”笔者有幸跟师随诊.对导师活用经方葛根芩连汤治疗头痛、三叉神经痛及齿龈肿痛诸病.尤有心得。兹述如下.供方家参酌。
  
1 葛根芩连汤方解
 
葛根芩连汤出自宋版《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一般认为,本条是论述太阳表证未解,误用下法,致表邪人里化热.热追阳明之腑.大肠传导失职而形成热利证候。对此,注家均无异议,而对病机认识,则同中有异,归纳其要,不外以下两点:
 
其一.认为表证误下之后.其表未解,而热利已成,有称为协热下利者。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日:“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脉则促,其证则喘而汗出。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留于表者十之三.其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两解之法。”又《医方集解》云:“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人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也。”持此观点者,不无依据,因其证由太阳传来.既成之后,又伴见脉促,喘而汗出之象,况且初成之时,多有寒热,证之临床,确有其事。然则尤氏云“其邪陷入于里者,十之七,留于表者十之三”.乃临床历验之言。是以本方虽有表里双解之功.但以苦寒清热.坚阴止利为主。而葛根虽有透表之效.但在本方中,总以起阴气而止利见长。
  
其二,认为本证即阳明热盛下利证,如汪苓友《伤寒论辨证广注》在援引成无己注语之后,按日:“此亦非肠胃真虚证,乃胃有热邪,下通于肠而作泻也。脉促者.(脉经)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日促,此为阳独盛之脉也。脉促见阳,知表未解。但此言表.乃阳明经病.非犹太阳桂枝之表证也。喘而汗出者.亦阳明胃腑里热气所致,此非太阳风甚气壅之喘,亦非桂枝汤证之汗出也”。以上二说,若从临床实际出发.可并存不悖,相互补充。
  
梅师临床活用此方,指出要点有三:
 
其一,在外感热病中,治阳明热盛下利.理法同前。
 
其二,外感热病之肺热咳喘,本以麻杏甘石汤为主方,惟其肺热炽盛者,合用本方效果更佳,此为变法。以上两类治法,亦可移做杂病之用,如无发热恶寒之类证象,而下利灼热、尿赤、口渴、舌红等;咳喘较重,痰稠难出、色白、或黄或绿、口渴、舌红、苔白或黄等,更属变法。此即导师在《论扩大(伤寒论>方临床运用途径》一文中所说的“依据主证,参以病机”、“依据病机,不拘证候”之具体体现
 其三,“循其经脉,参以病机”之妙用,尤其值得后学者参详。考足阳明胃经之循行,“起于鼻,交颊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额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灵枢·经脉》)。观以上经脉循行部位.如额颅、发际、上下齿、唇、大迎、颊车等.均在头面部,且与三叉神经之分布,似有不谋而合处。阳明热证,虽以热盛于经、热结于腑、肠热下利为主,而火性炎上,故有阳明热盛,或兼风邪上扰者。此非臆说,观《素问·热论》“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可知。此论虽不及《伤寒论》对外感热病之探讨,但对阳明(风)热盛上扰证候,实为临床之滥觞。导师治疗由此而引起的头额(眉棱骨)痛、三叉神经痛、齿龈肿痛等,每有良效。兹举例于下。
  
2 典型病例
 
例1:袁某,男,28岁。诉左侧眉棱骨疼痛2月余,双目微赤,痛甚时恶心呕吐,伴上唇内溃疡、疼痛,四肢酸软无力,咳嗽,嗽时头部掣痛,脉弦缓,苔白厚.舌红。此证虽无阳明燥热或热结腑实或肠热下利等证候,但眉棱骨痛与额颅相近.目赤恶心、上唇溃疡疼痛俱系阳明风热上扰、经脉不利之征象,故处以葛根芩连汤为主方加味:葛根、黄连、黄芩、当归、川芎、来菔子、郁金、片姜黄、土鳖、红花各lOg,玄胡15g,炙草6g。1O剂而愈。
  
例2:徐某,女,71岁。患三叉神经痛1o余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以下颌区疼痛为甚,咀嚼时可诱发疼痛加重,伴胃胀,暖气,反酸,便秘.脉弦缓,舌红,苔白略厚。考虑此患者求治多年无效,疼痛部位以循阳明经为主,况且胃胀、反酸、便秘、舌红均属热象。遂循经辨证,参以病机,治以葛根芩连汤化裁:葛根、黄芩、黄连、柴胡、法半夏、羌活、白芷、郁金、片姜黄、全蝎各lOg,玄胡、乌贼骨各15g。忍冬藤30g。吴茱萸6g。蜈蚣2条。每El 1剂。连续服用2个月,疼痛缓解。作次数明显减少。继服1个月后疼痛消失。未再复发。
  
例3:徐某.男。65岁。牙龈经常疼痛.有时肿痛部位不固定。时发时愈。刷牙渗血。矢气频繁。二便正常.脉弦,舌苔淡黄厚腻。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云:“齿缝流清血。痛者,胃火冲击也。不痛者,龙火内燔也”。此证牙龈渗血而肿痛,舌红.苔黄厚。虽为久病,但仍为胃火冲击,故以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连、黄芩、法半夏、陈皮、苍术、白芷、郁金各lOg,茯苓、忍冬藤、金刚藤各30g,玄胡15g。每El 1剂。连服7剂。诸症消失。
  
3 体会
以上活用葛根芩连汤之验案,可令我辈略窥梅师扩大经方应用之堂奥。值得揣摩效仿。然导师活用经方,非循经辨证之一端,还有其他种种法门,尚待认真总结体会。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26例药物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小儿秋季湿热泻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4年9月间52例小儿秋季湿热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选择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病理症状控制的时间、3d治愈率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对应参数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具有清泻里热,解肌散邪之功效,且药性温和,副作用小,辩证时适当加减能有效提高个性化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1]。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又以夏秋两季多见。小儿脏腑虚弱,脾胃 之气尚未健全,加之个别家长喂养不当,至小儿饮食失节,耐寒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夏秋之交,暑湿之邪,伏之与体,脾胃受损,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成泄泻。前人有“无湿不成泄 ”,“湿多成五泻”之说,临床中以湿热泻最常见[2]。我院2012年8月-2014年9月间选择26例小儿秋季湿热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取得喜人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旨在于与同道一起交流学习,探索小儿秋季湿热泄有效的中医药诊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秋季湿热泻患儿均来自我院2012年8月-2014年9月门诊病例,男孩29例,女孩23例,年龄在6个月-3岁之间,所选病例病程均小于等于2d腹泻或呕吐起病,体格检查示:伴有发热者49例,轻度脱水者23例,中度脱水者19例,未见重度脱水(中、重度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的没有列入观察范围)。大便多黄绿色或白色, 水样或蛋花汤样。治疗前作粪便常规检查, 细菌培养均未培养出致病菌。52例患儿粪便以酶联免疫吸附法( E L I S A) 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者33例,阳性率63.46%。将5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均 ≤2d及病情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5),资料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 6版中的秋季湿热泻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26例患儿采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主方为葛根10g,黄芩5g,黄连3g,甘草3g(炙),炒山药10g、炒扁豆10 g,山楂炭15g,木香1g,砂仁3 g,陈皮3 g,土白术6 g,鸡内金6 g,大腹皮10g,并根据临床表现适当加减,熬制成浓缩汤剂,每次20ml,一日2-3次,对口服药物依从差的患儿,采取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根据患者的年龄大小,每次以20ml-100ml为宜;对照组26例患儿采用西药治疗,蒙脱石散剂口服,小于1岁每次1/3袋,每日3次口服;1-2岁之间,每次1/2袋,每日3次口服,>3岁,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多酶片每日1-2片研制成粉末口服。两组患者3d为1个疗程,在密切观察病情发展的情况下,两组患儿除对症处理如退热、中度脱水者给予口服补液盐外,不再采取其他任何治疗措施。

1.3 药物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3d内退热,粪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3d内,粪便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3d内,粪便性状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需要积极修正治疗方案。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结论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要功效为解表清里,主治协热下利,所谓协热下利是指因伤寒表证未解,误用攻下,以至于表邪化热内陷阳明而引起的下利不止[3]。因表证未解,里热已盛,故见身热口渴,胸脘烦热,苔黄脉数。热邪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司,故协热下利,肛门灼热。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肌表则汗出。本方所以主,实乃太阳阳明合病,故治宜外解太阳肌表之邪,内清阳明肠胃之热。方中重用葛根为君药,既能解肌清热,又能升发脾胃之气以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善清肠胃湿热而治热利,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和用,君臣佐使,相互配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剂[4]。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再进行辩证加减,起到有的放矢,个性化治疗,以在原方剂作用的基础上更进一层。现代医药研究证明葛根黄芩黄连汤能直接杀灭轮状病毒,明显抑制肠道常见病菌,促进肠道对氯离子及水分子的吸收,能有效修正患儿因腹泻导致的体液失衡。同时,葛根黄芩黄连汤能保护胃肠道黏膜,有益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达到迅速止泻的作用[5]。但汤剂口感差、味苦、有些患者不能接受而导致药物口服依从性差,我们改用中药汤剂保留灌肠,这样能使得药物直接与肠道的粘膜接触,由于肠道粘膜的的表面积大、血运丰富、药物吸收率高,药物效率降解几率低等优点,能显著提高药物利用[6-7]。药物与肠道粘膜直接接触,对肠道的粘膜起到保护与修复作用,既能达到治疗作用,也能不破坏内环境。在临床运用中,患儿的痛苦也少,患儿多容易接受。

从本组药物治疗效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其药物的临床运用价值,观察组患儿药物治疗3d总有效率为100%,无任何药物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患儿使用西药蒙脱石散,服用该药物也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对照组显示药物治疗3d总有效率为88.46%,有2例患儿产生便秘。组间对应参数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便秘产生的原因是患儿的用药剂量掌握不准或家长治疗心切没准医嘱加用药物剂量,导致过度用药造成的。中药治疗,由于其药性温和,加之准确的辩证加减,巧妙的配合,既能解肌表之邪,又有清肠胃之热,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云。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2):76。

[2]张珊,张保华,郭小琴,等。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46例[J]。中国药业.,2012,21(24):101。

[3]王倩,倪晨,潘竟霞。葛根黄芩黄连汤六经归属之中药药理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149-150。

[4]刘敬忠,王宝林,任前红。葛根黄芩黄连汤(免煎颗粒)加减治疗小儿腹泻[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8):54。

[5]徐娜。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小儿腹泻举隅[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0):41。

[6]肖珉,李玉峰。应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合猪苓汤治疗下利验案分析[J]。现代中医临床,2014,12(02):45-46。

[7]鲍国瑞。葛根黄芩黄连汤临床新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4,18(06):96-97

本文来源:医药界·学术版   作者:季艳

葛根黄芩黄连汤临床新用  

处方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药物组成 葛根15g,甘草6g(炙),黄芩9g,黄连9g。

功能 清泄里热,宣肺平喘。

常规用法 上4味,以水7L,先煮葛根减2L,内诸药,煮取2L,去滓,分温再服。

本方以葛根为君药,解肌升清,退肌表之热,又可领出陷下之邪转出阳明而解;芩连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利,尤其协热下利,热在胃肠,出现便秽黏腻灼肛,非此方不能为之。治法虽属表里双解,但仍以清里热为主,表证兼之。如果里热壅肺,出现无汗或少汗,咳嗽而喘,服此方亦有良效。

 临床新用

葛根黄芩黄连汤金银花30g,连翘30g,杏仁12g,荆芥穗12g,薄荷6g,治疗风温上感,无汗而喘。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疹后下利,配炒扁豆30g,炮姜6g,木香6g,槟榔炭1Og,芍药1Og,甘草6g。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毒热下利,配白头翁30g,秦皮20g,生地榆20g。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下利便脓血,配汉三七4g(冲),白及15g,五倍子1Og,椿皮30g,赤石脂30g。

医案举例

  例1

患者,男,48岁。下利始发,身热恶寒,体温38.8℃,头痛烦渴,腹疼痛,下利灼热,里急后重,大便日行4~6次,脓血杂下。便检:脓细胞(+++),红细胞(++);血检:白细胞计数16.8×109/L,中性粒细胞78%。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沉取有力。

辨证:湿热毒痢,灼肠下血。

治法:清热燥湿,解毒导滞。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组成:葛根30g,黄芩1Og,黄连12g,秦皮30g,白头翁30g,白芍30g,甘草15g,当归12g,木香12g,焦榔片12g,山楂炭30g。1.5剂/次,水煎分早、午、晚3次温服。

复诊:服药3日,身热退,下利大减,脓血少许,脉象转缓,继服3剂愈。

  例2

患儿,7岁。风温新感,身热而咳,咽干口渴,舌苔微黄。医以泻肺之药下之,大便日行三四次不等。黏腻灼肛不爽,汗出喘咳,呼吸急促,身热依然。听诊呼吸音粗,左肺下叶有少许哕音;血白细胞15.2×109/L,中性粒细胞82%;胸透左肺下叶有片状阴影。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两寸尤甚。

辨证:温毒内陷,灼肠追肺。

治法:表里双解,清肺安肠。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组成:葛根15g,黄芩8g,黄连5g,甘草8g,杏仁6g,天虫12g,银花30g,冬瓜子20g,桑皮20g,鱼腥草20g,鲜苇茎30g。1剂/日,水煎150 ml,分早、午、晚3次温服。

复诊:药服3天,热退神安,喘咳明显好转,下利止,黄腻苔退,脉转平静,继服原方3剂愈。

  例3

患者,男,38岁。企业经理,外事繁多,以酒会友,酗酒成癖。酒乃热物,多饮则口干渴,喜冷饮,肥甘厚味,充其肠胃。饮食失宜,冷热共饮,积聚胃肠,脾不得运,灼肠下利,腹痛后重,黏腻灼肛,舌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酒利。

治法:清热燥湿,厚肠止利,解酒升清,导滞除重。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组成:葛根30g,黄芩1Og,黄连12g,甘草12g,白头翁30g,秦皮18g,木香15g,榔片12g,大黄9g,山楂炭30g。1剂/次,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复诊:服药4剂,神清气爽,身感舒适,无烦闷躁扰之苦,下利减少过半,腹痛坠感好转,舌转淡红,脉趋平缓,热毒积滞大为消减,继服上方5剂愈。嘱患者戒酒,以防反弹。

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为太阳病误下而致邪热下利的救误之方。同时,要把握病位在胃肠,性质属湿热,病机因陷下,治法宜外解。如果湿热久积胃肠,菌株孳生,毒侵肌表而热邪不退者,同样适宜。另外,时邪趋里内迫于肺而致咳喘证者,服之效果亦佳。

本文来源:中国社区医师

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糖尿病56例临床观察  


【摘 要】 目的:研究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阿卡波糖(拜糖苹)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血糖水平比较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有效的使用中药可缓解患者的病症情况,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糖尿病多是由于患者遗传或生活方式及环境所造成的,患者基本都存在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同时,糖尿病也属于临床常见病证,临床有很多中药治疗方案及西药控制治疗方案,但目前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1]。本次研究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药治疗进行分析,观察采用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详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依据《消渴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2]判定为肺胃热盛型消渴。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50例,患者的年龄在38~67岁之间,平均年龄(523±36)岁,患者的病程在2~8年之间,平均(54±12)年,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检查,符合WHO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确诊为2型糖尿病。研究按照随机方法,将11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观察组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患者的年龄在38~67岁之间,平均年龄(523±35)岁,平均病程(54±11)年。对照组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患者的年龄在38~67岁之间,平均年龄(523±36)岁,平均病程(54±1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期间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拜糖苹)片50mg,3次/d,开始进餐时服用,二甲双胍05g,3次/d,餐前30min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基本方:葛根、黄芩、黄连、黄柏天花粉、萆薢、生地黄、玉竹、石斛甘草,各1袋(一方制药生产的中药颗粒制剂),1剂/d,开水冲化后分早、中、晚3次温服[4]。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30d,完成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13 疗效标准[5] 治疗效果按照显效、好转和无效进行划分,显效为随访阶段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临床检查多次结果正常;好转为患者症状、体征和临床检查有改善;无效为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善或是加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血糖仪对两组患者进行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水平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所有数据纳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药物的服用,直至治疗疗程结束,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组间治疗前血糖水平比较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中医有“五脏柔弱者,易得消渴”的记载,后代医家又将消渴一证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其病因病机总为阴虚液损、燥热内盛致津液代谢失常而成。同时,有部分医家认为,“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热所成也”。现代人,每每过食肥甘厚味,常致脾胃运化失健,湿热中阻[6],故临床多见肺胃热盛型消渴。也有医家又将其分为肺胃燥热型和胃火炽盛型。黄芩可以清肺胃实热,黄连可以有效的泄降湿热,都可以用于治疗消渴,葛根则可以增强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胰岛素生物效应,改善胰岛素抵抗,联合黄芩后,可以有效的起到降糖作用。

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达到了较好的治疗目的,虽然对照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但整体疗效却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作用非常明显。

综上,2型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从患者的体内微循环着手,调整患者的体内平衡,实现根源上的治疗。虽然糖尿病在临床上很难治愈,但是联合中药进行治疗,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因此,糖尿病患者采用加味葛根黄芩黄连汤进行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晨曦,李站立,庞浩龙.降糖颗粒治疗糖尿病168例[J].人民军医,2008,6(06):58-60.

[2]袁晓,倪海祥,魏佳平,等.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关系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9(2):156-158.

[3]项英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3):1442-1444.

[4]朱英,陈莞苏,吴玉江.当代名老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法探析[J].陕西中医,2013,7(07):32-34.

[5]栗明,丁常宏,方芳.糖尿病中医治疗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2,6(06):24-25.

[6]张元君,梁苹茂.升阳健脾法治疗消渴病[J].吉林中医药,2013,9(09):41-43.

本文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作者:盖明

治疗急性腹泻的经典名方—葛根黄芩黄连汤  


急性腹泻夏季常见,治疗腹泻的药物便是很多家庭的常备药。有些人一腹泻就赶紧用止泻药,却不知,同是腹泻,致病机理却各不相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起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歌诀中所说,即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为葛根芩连汤。它是治疗急性腹泻的经典名方,其卓越的清热止泻功效,不仅受到历代医家的普遍重视,也为现代临床广泛应用,现已被制成多种剂型的中成药,疗效可靠,应用方便。

出处:《伤寒论》。

方药组成:葛根15克,炙甘草6克,黄芩、黄连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用:清热止泻。

主治:湿热所致的腹泻和痢疾。

现代药理研究:本方主要有解热、抑菌作用,还有松弛平滑肌、抗缺氧、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主治腹泻、痢疾

● 急性腹泻症状有:身热、口渴、腹泻、大便臭秽、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

● 饮食不洁而致的痢疾症状有:身热、口渴、腹泻、大便赤白、里急后重(刚解过大便又想拉,有排不尽的感觉)、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

葛根芩连汤所治疗的腹泻,其病位在肠,其病性属热证,是由于湿热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发病。其临床表现以身热、腹泻为特点。治疗的关键是要清除肠内湿热,恢复大肠的正常传导功能。

应用要点——湿、热

在选用葛根芩连汤治疗腹泻时,要抓住“湿、热”两点。所谓“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大便后肛门灼热,小便发黄等;“湿”则相对抽象一点,主要表现是大便黏腻不爽,有排不尽的感觉,或者大便里有白色脓样物,不思饮食,舌苔厚等,如果大致符合这些症状,则可以认为是“湿热”所致的腹泻。

应用要点:腹泻、兼发热、舌苔黄、脉数。

  方剂解析

中医认为,体内湿热之邪旺盛会引起腹泻;清阳下陷,清浊不分也会引起腹泻。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的用量最大,为主药,其味甘、辛,性凉,能解肌退热、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黄芩、黄连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止泻;甘草甘缓和中,并协调诸药。诸药相配共成清热止泻之剂。

  加减使用

兼有腹痛者,用汤剂可酌加木香、芍药等药调气和血;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者,酌加木香、槟榔、马齿苋等药。

除汤剂外,市面上还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微丸剂、口服液等中成药可供选择,按说明书服用即可。儿童服用本方剂量酌减。

  【提醒】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基本适应证是身热腹泻。病属虚寒者(腹泻而不发热、脉沉迟或微弱)不宜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葛根芩连汤早期服用有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患者腹泻的时间较长,腹部怕冷,或者进食稍凉的食物就出现腹泻,这一类症状都不适用本方治疗。在发病期间,应该坚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以免加重肠胃的负担。对于腹泻明显的患者还应该多喝糖盐水。

本文来源:家庭医药     作者:耿俊英


附:葛根黄芩黄连汤六经归属之中药药理探析

《伤寒论》将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归于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属太阳病范畴,本文试图从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中药药理角度探讨,认为该方的六经归属为阳明热证兼太阳表证,属太阳阳明并病。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见于《伤寒论》34条。历代医家认为本证属于协热利证,《伤寒论》原文将其列为太阳病脉证论治中篇,在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中将该证列为太阳病变证热证范畴,似乎都归属于太阳病范畴。但从六经辩证角度来看,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应归属于何经病证?尚未有学者进行阐述。本文试图从中药药理方面探讨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六经归属问题。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黄芩黄连汤由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其中葛根性味甘、辛,凉,归脾、胃经。《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名医别录》提到“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在本方中葛根功在发汗解表,鼓舞胃气上行以止泻。黄连、黄芩性味苦寒,《本草新编》记载黄连“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神农本草经》认为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名医别录》云“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两药相合旨在清解阳明热邪,坚阴止利。炙甘草味甘、性微温,《神农本草经》云“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药品化义》:“甘草,……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本方中炙甘草重在补益脾胃,调和诸药。纵观全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功在发汗解表,清热止利。所以,笔者认为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六经定位应为阳明热证兼太阳表证。

此外,结合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病因病机及脉证对上述观点予以论证:该证因表证误治,太阳表邪未解,营卫失调;部分表邪内传阳明,入里化热,病从燥化,燥热亢盛,下迫大肠,里热协表邪下利而致。其中,因邪热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故利遂不止;表邪未解,故脉促;大肠热邪上逆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故喘;表邪未解,营卫失调,或阳明热邪迫津液外泄,故汗出。上述均体现了该证病在阳明及太阳。

综上所述,结合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用药分析,笔者认为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的六经定位为阳明热证兼太阳表证,属太阳阳明并病。

本文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部六病”专题:急性泄泻的中医论治
葛根芩连汤∥每日一经方
抓主证用经方之葛根黄芩黄连汤,汤证使用要...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与“栀子干姜汤证'鉴别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34
张沛虬老中医经验方-马齿芩连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