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子太极拳拳架上学习体会

2021年7月9—10日参加了为期三天的郑子太极拳拳架上7期的学习,三天的密集学习,在吸收大量理论有同时,还要进行前13式的学习和练习,对于肢体不太协调的人,确实很难,如未踏实习练筑基功法,更难体会到郑子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体感。2019年参加三功筑基功法班时,对老师的上课风格已经体验过一次,可毁三观的程度与拳架班相较,真是小巫见大巫。虽仅仅三天,动作还未熟练,到现在思维仍处在混乱状态,可练习过程中,身体从内到外的感觉,是接触太极拳以来从未有过的,练后那种舒泰感,也是以前练三功时没体验到的。三天的学习,无数次想过,如果不学拳架会后悔一辈子吧!其实,这是一句废话,不学也就不会知道郑子太极拳拳架的魅力,也就不存在后悔一说,因为仅从外形是无法知道它的内涵。

郑子太极拳真的很难练,难在如何在垂直轴的情况下,自由旋转;难在要在小的外形下练大;难在要身体不压低,不刻意用身体重量去压低。也只有参加拳架学习的人才能体会到。

本次的郑子太极拳拳架上7期,有别于其它班次,学生分为新学员和复训学员,教学相当于普通班和深化班两个阶段混在一起。学习内容是郑子太极拳拳架上半套,共十三式。上午按普通班教学,只谈动作,动作调整好,练熟悉。下午按精修班教学,每个式子重新讲。老师教的辛苦,我们这些初次接触拳架的小菜鸟学的辛苦,助教团队的师兄和师姐们更辛苦。学习时,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没精力和闲暇去想,回到家整理课堂笔记时,才惊叹于这种教学方式产生的强大效果,因为仅整理课堂笔记我就折腾了很久,现在想想三天的学习过程还是懵懵懂懂的,同时也发现自己原来有着很大的潜能。老师讲,学习之初不是学,而是应该去找学习方法,这个问题,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确实需要去好好实践。

下面是拳架十三式学习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可能存在表述有误的现象,请老师和师兄师姐们指正

1.预备式、起式

上午学习时,因集体统一练习,未给出三调的时间,练时仅仅是肢体动作,加上紧张、有地毯等各种原因,真如老师讲的,练习三功时那种很有根的感觉没啦,在家练习熊经时那种涌泉旋转的状态也几乎没啦。预备式时落右胯,左脚跟微提转正这个动作做不好,根源应该还是熊经的问题。起式双手上浮动作掌握不好,手起时有向上顶肘和肩的现象;夹脊吐气,两手呈美人手向前推,是手臂自己往前推,不是夹脊推出;手背自然下垂的过程中,手有种泄劲的感觉,手臂与身体的掤感没啦;坐腕吐气,感觉肩到手掌如一根棍子似的压到地面,没有舒适感。

下午老师精讲后,按老师要求的要领,两手肘微微向后斜上方提一点点,预备式时火车来的很快,身体一下有种被掤着的充实感。涌泉旋转变得顺畅了很多。起式双手上浮时,按老师要求的角度垂肘回正手背,肩和手肘被向上顶着的感觉没啦;吊手腕部有根绳子向上拉着的感觉有,但不是很强,身体其它部位仍有僵硬感觉。

第二天早晨,早餐前练习,经嬉师姐调整,自己练习时也在想,为什么两手臂自然下垂的过程中,手会有种泄劲的感觉?手臂与身体之间的掤感为什么会没啦?经过调后发现了问题,夹脊吐气,两手呈美人手向前推,是手臂自己往前推这些问题,统统都是因为手腕有根绳子向上吊着的状态,在动作转换过程中丢掉了,调整后,让这种吊着的感觉一直在,果然动作好了很多,两手臂自然下垂的过程中,有了迎风翻掌的感觉。

又经过老师的精讲,以及康师姐的多次调整,起式的感觉前后有了天地之别,能做到夹脊向前推出双手,手推出的过程中,就象水平的观光缆车,手腕一直有根绳子吊着;两手臂自然下垂的过程中,手臂在自重、夹脊作用于手肘的劲,以及身体前上方对双手的拉劲共同作用成为双手大指碰到大腿裤逢的定式。按老师讲的手腕松掉后,作用于翘起中指的劲与夹脊作用于肘的劲使手掌呈现坐腕状,棍子似的感觉消失。

2.左掤

老师讲,熊经,只想实脚的涌泉,其它均放空,这方法很管用,一下感觉涌泉旋转转身时顺畅很多,第2 动向右转身仍然达不到90度的旋转,不仅是因为胯紧的原因,还是因为控制不住右脚跟点地的姿势,总是按以前的习惯,下意识去用脚尖点地去转,因此,两手无法靠涌泉旋转自动旋成抱球状。当动作练几遍后,慢慢控制用脚跟点地,以熊经向右旋转90度时,两手就在胸前自动相合。

3.揽雀尾——右掤、捋、挤、按

右掤:第3动左脚踩出向右脚平移身体时,右手没有荡出去的感觉,很难找到荡的感觉,老师讲,手练重、沉才能甩出去,荡出去,所有动作都是基于甩和荡。参加拳架学习前,一直认为都是被掤出去的。以后还是需要加强甩手型靠山功的练习。

捋:刚开始练习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肢体动作。老师总结,都是两手会主动去动造成的,老师精讲后,第5 动右脚向左后脚踩的过程中,不主动动手,当重心移动至左脚时,两手掌被动翻掌后,两掌心有了相合的感觉,并且中间有了气的感觉。第六动左实腿落胯,熊经状向左后旋转,有了两掌相合直接捋向身体左下方的动作。哈哈,当时开心够呛。

挤:这个动作,一直也没找到老师精讲时说的应该有的状态,用老师的话,火车得一直跑,可在右脚向右转动,左手自动与右手相拍合住成按这个动作总做不好,可能与左肩有问题有关,导致左掌心与右掌合时,左肩与左上臂总有僵硬感。需要对照笔记,慢慢练习,寻找。

按:这个动作就是空按操根状,感觉状态相对好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仍然是重心在两脚之间踩动转换时,不要主动去动手,慢慢发现这个要点的重要性,当做好这个要领,练习的体感一下提升了。

4.单鞭:开始练习也是仅肢体动作。

老师精讲后,在习练时用身体去找,第3 动练时真正找到了两手被从涌泉上来的一股劲力旋裹到右侧腰际,不是肢体主动的,是自然旋裹合抱成定式。第4 动右手吊着向右前方45度吊出,这个动作,是右侧实腿松沉落胯后,左手同时自然下落与松沉的身体共同产生的一股旋裹劲,将右吊手向右前方荡出。

存在的问题:左手荡出去,垂肘转正、右脚关门还是不圆活。右吊手做的不好,四个指头总是会与大指散开。

5.提手上势:锁夹脊的动作总是忘记。第2 动因为腰胯不松,落胯转正时,感觉很紧绷,转正后双手下落时两手之间以及两手与身体间有气掤着的感觉,同时有股劲将右脚拉回,因双肩紧,右脚被拉回的动作还不顺,感觉卡卡的。

双手向前荡的感觉还不明显,但两手相合的感觉有,提手上势定式时两手臂间距有些小,练习时需要调整注意。

6.靠:这个动作,从始至终感觉都不是太好,身体内部的感觉很小,无法用语言表述。

7.白鹤亮翅:第1 动右转身体时,总忘记左脚跟多往左旋点。第2 动向左旋转定式时,右手和左手有前后的反向的旋裹感觉,存在的问题是,左脚跟总是习惯性抬很高,以后需要注意这个细节,要做到从外形看不出抬脚跟。

8.搂膝拗步:第3动右脚向左脚踩出,左手自然下落护于左裆,落胯、松沉,此时感觉是下落的左手和松沉的身体有一股旋裹劲作用于右肩 、右肘与右手,右手垂肘后,右肩胛骨有被拉扯的感觉。

9.手挥琵琶:第一动,是我练习13式中最喜欢的一个动作,右手成吊手拉着右脚跟微微抬起,左脚和左侧身体的松沉劲,与右侧身体吊手的上提劲,形成一种平衡,虽然左肩有种紧绷感,但身体感觉很舒泰,给人一种站1 个小时也不会累的感觉。

10.搂膝拗步(略)

11.搬拦捶

搬:老师讲,套步时脚要搓地,不能离地。经过练习,找到了左脚涌泉旋转带动右脚套步搓地成定式的感觉,但还不顺,需要在以后的练习中慢慢寻找、体会。搬动作定式时,体会到右肘有股向后的力。拦和捶做的不好,筑基功练的不好,因为身体上半部有拉扯劲,当松沉后,很难做到上身不存在,也做不到旋转圆活。

12.如封四闭

第3动分掌,双手由环抱十字交叉状打开与肩同宽时,有一点双手向两旁卷开的感觉,但因翘中指和垂肘同步配合的不好,卷开的比较僵。

13十字手

第3 动,右脚踩下将重心平移至左脚时,两手总做不到向两侧扇形打开,定式时两肩总有被拉扯感,垂肘后这拉扯感仍然存在;双手上浮至胸前成十字手时,高度总是偏低。经找原因,还是美人手的翘中指做的不到位,当中指翘的高些时,双手被向上拉的力量马上就会很大。

以上是学习郑子太极拳拳架前十三式的一点体会,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感觉很惭愧,老师一次次反复强调,要多操根,要多练熊经功和行功,可每次表面回复会好好练,却找各种借口不下功夫,那时,心里对拳架是装三功的说法还没太深的认知,通过学习,才发现筑基功法练不好,确实是无法练好拳架的。拳架中除了定式的踩和旋转动作,还包含甩、荡,老师讲,甩手时,腰胯不能起落,而甩、荡的动作,都是在熊经旋转和行功踩移的过程中完成的,没有扎实的筑基功功底,是无法练出甩、荡效果的,也就失去了郑子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是女人绣花,必须非常仔细地揣摩每个细部动作,通过几天的学习,对这个问题体会很深,身体的一个小的调整,会产生很大的内在反应,这需要在以后习练中,自己从细微动作去摸索、寻找。

《郑子太极拳理拳法》导读中说:请务必听我一句,“少则得,多则惑”。“不论多优秀的师父,也无法教会一个急于求成且不肯踏实练功的学生”。经过拳架班的学习,一定吸取教训,做名踏实练功,不急于求成的学生。

【诸罗遁叟注】:

基本上前几位写拳架的同学都是在做自己的复习跟纠错。这很好,还属于刚学习的菜鸟,能做这个动作非常棒,这才能进步的更快。我一字未改,可以让同学们看着其他同学的思考做对比,也是一次深化的机会。

有同学问我,把这些属于内部上课的内容公开出来,会不会被别人给学去了?现在回答这个问题:

1、回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想让更多人学会。所以现在才会有养生五功深入各门各派,甚至非武术人群的寻常百姓家都在习练。

2、如果这样看看就真能会了、懂了,那么必定是位天才。金融交易的所有内容几乎书店里都能找到,但为何九成还是韭菜还是亏货?特别是如果以套路派的重视美观外形思维来看,是绝对看不懂的。

3、书店里孙子兵法、企业经营战略的书一大堆,但为何能成事的还是很少?书或文章是给已经懂了学了的人深化用的,任何没经过手把手亲自指导过的人,哪怕阅读再多遍,也只能是“他个人的理解”,但这些理解大概率都是错的,当然本人会自认为是对的。

所以写出来、公开出来又如何?

很多人也只是当成娱乐看看,不会深究内容。否则九成之人早该都是成功人士了。

请同学们不用担心此事。

我们为的就是回传,希望越多人学会越好。

PS:

这张照片我真觉得蛮有趣的。一大群武术人在民宿练功,还彼此在研究金融交易技术。我看,这在全世界的武术派别里也是独一份了。

这就对了。如果只是习武练拳,身体是健康了,但脑袋还是榆木疙瘩,那没用。 

未来的心炁门太极院会是什么?除了内部同学之外,谁也不明白。

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子太极拳架(上)的习练过程的困惑与突破
学习郑子太极拳拳架(上)的体会
郑子太极拳架上初体验
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功?区别于武侠剧所看到的神秘心法
天天站桩-站桩口诀
【功法】辨识脚的承重、吃劲与重心受力(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