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玩放松」基础攻略:『静态体验』(下)

3、『静态体验』怎么体验?

在分享「怎么体验?」之前,大家先要了解:『静态体验』的体验目标是什么?也就是玩家的身心在『静态体验』中将会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了解这点是非常重要滴!玩家只有在『玩放松』之前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身心将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状态,才能更好理解后面的「静态体验步骤」——只有做好这些步骤,你的身心才有可能达到那个目标状态

『静态体验』的目标状态

「正心」:内心的目标状态是「心不动」,不管外界有什么刺激,内心依然保持一种宁静的状态,不会因为外界的刺激,而有所波动。

「诚意」:我们把真正的自己(意识)想象成一个'驯鹰人',意念就是那只'鹰'。以往,这只'鹰'并没有被驯好,总是野在外面。不过这只“鹰”野在外面有它的好处,它把它看到的东西传递给'驯鹰人'看,'驯鹰人'有了东西看,也就让这只“鹰”野在外面了,还一个劲地看'这只鹰'传回来的东西。

所谓「诚意」,就是'驯鹰人'又想起了自己的职责,把这只'鹰'给收回来了,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身边,让“鹰”看着自己,这样'驯鹰人'再也不看其他的东西,只是关注着自己,这就是「诚意」的目标状态

「正心诚意」的『静态体验』:达到目标状态以后,内心是一种「什么都不想」的彻底宁静,身体是一种「没有一处着力、没有一丝紧张」的真正放松。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状态,必须经过以下的步骤进行训练:

第一步:把「意念」收回来

第二步:感知「内在的自己」

第三步:正心

第四步:诚意

这四个步骤环环相扣,前一个步骤是后一个步骤的基础,所以,在『玩放松』的时候,不要着急,一个步骤接一个步骤的练习,前一个步骤练习充分了再作下一个练习,反正是“玩”,千万不要着急。只有在一个步骤上练习好了,有了感觉,这样才能在“玩”的过程中形成良性反馈越玩越好玩。

步骤一:把「意念」收回来

方法:

选择一种让你觉得「可以静下来」的姿势,慢慢地让自己静下来。这时,眼睛先不要微闭,而是睁着,直视前面某一个点,把目光聚焦在那个点上,好像要很清楚地看清楚那个点一样。(体会一下:当目光聚焦在那个点上的时候,你的意念也在那个点上。

体会好了以后,把意念慢慢地往眼睛方向「回收」!

在「回收」的过程中 ,视线会越来越模糊。继续的「回收」。感觉意念通过眼球「」回到了大脑中。(体会一下:这个时候,就好像你在表演一个“睁眼瞎子”,眼睛虽然睁着,可是眼前什么都看不见一样。大家可以找找归亚蕾演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归亚蕾演的汉武大帝的奶奶就是那个样子。

当大家能感受到「意念回到大脑中」的感觉以后,就可以把眼睛微微闭上(记住:眼睛是留有一丝缝隙的微闭,不是闭死。)。眼睛微闭以后,让意念继续往回「」,直止感觉到「意念与意识相遇了」为止。

这时体会一下自己的身体,这时身体能感觉到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放松感觉,这就是「真正的放松」。

提示及心得:

这种「把意念收回来」的练习是非常、非常、非常基础而重要滴!因为这个练习是「把冲出去的感觉收回来」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把意念收回来」,基本上,也就能学会「把冲出去的感觉收回来」。「冲出去的感觉」其实就是「冲出去的意念」——那只野在外面的'鹰'。

为什么说这步练习非常重要呢?也许有人也练习过「入静」。练过「入静」的人可能有这样一种体验:人一旦入了静以后,心反而不容易静了。但凡外面响起点细小的声音,比如开门声、汽车鸣笛声、旺喵叫声,都会把入静者吓一跳,入静得越深,这种受干扰反而越厉害,有时候很轻的一声都能引起入静者心里一阵狂跳,感觉就像受到了什么大的惊吓了一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就是「入静」前,「意念没有收回来」所造成的结果。我们用之前的比喻来看,意念就好比是一只“鹰”,「意念没有收回来」就开始「入静」,这只“鹰”就好像暂时停落在了外面。这只“鹰”具有真实的鹰那种敏锐的特质,越是在安静的环境里这种敏锐的特质反而更突显,所以,但凡有点小动静,它都会给你传回来。而这时你的内心又处在最安静的时候。就像很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扔进一块石子,湖面自然会有很明显的涟漪。这就是「入静」时反而更容易被轻微的声音所打扰的原因。

大家在练习的过程中会慢慢体会到:把「冲出去的感觉收回来」再「入静」,就不怕任何外界打扰的。不要说是外界的声音,就是身上一些“突如其来的莫名的”痒痒也很难打扰到我们了。「入静」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身上或者鼻子里突如其来的痒痒,这种痒痒的感觉常常是钻到心里的痒,非常难受,让人忍不住要用手去挠。但是,把「冲出去的感觉收回来」,再遇到这种痒痒,只要牢牢守住「把冲出去的感觉收回来」,这种痒痒一会儿就消失了。「把冲出去的感觉收回来」以后,身体实际上处在那种「真正的放松」状态里,外界刺激已经很难引起身体的紧张了。而要做到这点,“把「意念」收回来”的练习就是基础!

第二步:感知「内在的自己」

把意念收回来以后,就要开始第二步:感知「内在的自己」。「内在的自己」是极其丰富的,需要慢慢地体会、慢慢地发现,只有把这步做好了,后面两步的「正心」与「诚意」练习才能真正的作好。感知「内在的自己」大概需要感知这些内容。

1、对意识影像、意识空间与意念的感知

方法:

我们把意念收回来以后,先试一下「让自己什么都不想」,安安静静地待着,看看你会有社么样的体验?

不一会儿,你就会发现:「让自己什么都不想」几乎是做不到的。即使是闭着眼睛,脑子里也一会想这个事情,一会又想那个事情,只要你不去控制意念,事情会一个接一个出现在你脑子中……

有了这样的体验,你先不要去强行控制自己「什么都不想」,你现在还做不到的。你需要反过来去审视:「在你大脑里的那些一件接一件出现的事情」。我们从来都没有去感知过「这些随时都会出现我们大脑中」的事情,但是,当我们开始感知的时候,会发现:这些事情就像是出现在大脑中的“3D电影”一样。我们闭着眼睛在自由联想,其实就是「在大脑中看电影」,只要我们不加控制,这些“3D电影”就会一个片段接一个片段“放”下去。

我们在大脑中看到的“3D电影”就是人类思维的本身:「意识影像」(有人可能会问:那语言在思维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个好问题,因为主题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续的长微博中与大家分享)。我们先在这里引导性的给大家提出「意识影像」的概念,至于「意识影像」是什么样的?我们希望由你自己先去体验。等你自己有了体验以后,再来看我们的分享,收获就不一样了。

就像看电影一样,有影像就要有屏幕,「意识影像」的屏幕不是一块屏幕,而是一个空间:「意识空间」。「意识空间」不等同于「大脑空间」,「意识空间」就是你的「想象空间」,你的想象力能拓展到多大,「意识空间」就有多大。这个「意识空间」是非常奇妙的,也是需要大家自己去体验、去发现的。

感知到了「意识影像」与「意识空间」以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感知:是什么让「意识影像」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意识空间」里的?带着这问题去感知,你会发现在「意识影像」的背后,是你的「意念」在起作用。

意念虽然被你「收回」到了意识身边,但是,这是只野惯了的“鹰”,即使被你从现实空间「收」了回来,它在你的「意识空间」里照样也能“飞”。而且「意识空间」远比「现实空间」广大得多、丰富得多,它能飞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你现在需要好好地进行“自我感知”——让「意念」感知「意念本身」。只有对「意念本身」有了充分的感知以后,意念才会逐步有自控能力,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待在意识的身边。否则,意念是很难控制得住的,“飞出去”把信息传给你,是它的天性。你对意念本身有了感知以后,这种感知越是清晰,意念的自控力就越是强。意念的自控力强了,才有可能作到「诚意」:意识的强大

2、对意识的感知

方法:

完成了对意念本身的感知以后,需要用意念去感知「意识」,也就是“真正的自己”。

这个感知过程是这么做的,在之前,意念这只“鹰”的眼睛是朝外的,你现在想象着这只“鹰”掉过头来了,“看”着你自己——「意识」,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你可能什么也“看”不见,没关系的,就这么“看”着,慢慢地感知,时间久了,你自然会有感受的。

在这种感知的过程中,意识可以配合着发出“我”的信息,就好像告诉意念:“我在这里”一样,帮助意念去感知意识。

意识发出“我”的信息,不是用嘴、用声带,甚至不要用鼻息去发“我”的信息,而是直接从意识本身发出“我”的信息。这种用意识本身发出信息,是我们以往所不习惯的,会觉得挺别扭的。这个要慢慢体会。用佛教的说法,这就是「正念」,是从意识本身直接发出来的,而不是通过任何身体的发声器官、气息发出来的。

提示:

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也都有自我意识,但是, 「感知意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对「意念本身、意识影像、意识空间」的感知,我们还可以象「在现实世界中感觉那样」去“感觉”到,而「意识本身」好像并没有给我们这种“感觉”,换言之,意识本身是不太容易被感知到的。所以,需要我们要有耐心,千万不能着急。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点,我们在整个「感知内在自己」过程中所感知的对象:意识影像、意识空间、意念、意识,包括后面讲的「心」,从自我感觉上来讲,是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可是实际上并不存在于我们大脑中,「解剖大脑」是找不到这些东西的。所以,对TA们的感知,不能用「我们感觉现实世界的经验」去感受,而是要用我们一直在说的「感知」去感受。

特别是对「意识的感知」更是如此,要耐心地慢慢感知意识,意识也要配合发出“我”的信息,帮助意念进行感知。切记,不要为了感知而感知,结果,把意念集中在大脑中的某一部位。这是不对的。反正这是一种玩,大家可以慢慢的感知,千万不要着急。我自己在感知意识上就花了不少时间,耐心地感知,时间久了你自然能感知到的。

意识在发出“我”信息时候,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这样能帮助意念的感知。

3、对“心”的感知

方法:

感知「意识」有点困难,而感知「心」就没有那么困难了,这里说的「心」,并不是指心脏,而是指无意识,也不在我们身体里,从解剖学上也是找不到「心」的。但是,在情绪发生时,我们是可以感觉到「心」的。

在做感知「心」练习的时候,需要静静地坐在那里回忆:自己特别着急的时候;特别愤怒的时候;特别沮丧的时候;还有钻进一件事进行深入琢磨的时候。在这些不同情绪发生的时候,自己「心」的位置在哪里?

如果你对自己情绪体验的记忆足够清晰的话,你会发现,「心」的位置是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改变的。特别着急、愤怒的时候,「心」的位置比较高,有的感觉「心」都快冲到喉咙口了。也许你有过特别愤怒而失控的体验,那时的「心」就已经冲到脑子里了。而一个人沮丧的时候,「心」的位置又很低。当你钻进一件事很专心地深入琢磨的时候(有个人爱好的人往往有这种体验),「心」的位置是最低的。心浮气躁是没法专心的。

这种对“「心」在不同情绪中的位置”的回忆,对于「感知心」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你对以往情绪体验的记忆不是很清晰,那么,从今以后要留意关注自己的情绪,注意在情绪发生时「心」处在什么不同的位置。有过这样关注,感知到「心」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比「感知意识」要容易的多。

提示:

感知「心」同样不能着急,有人急于要感知到「心」,就把意念集中在心脏上,这是不对的!切记:不要把意念集中在心脏上,心脏不是我们说的「心」,「心」是无意识,平时与心脏也不在同一个位置,「心」的位置在没有经过「正心」的练习之前,会随着情绪变化而不断在改变的。

第三步:正心

方法:

我们完成了「感知心」的练习以后,对「心」会有清晰的感受,就可以开始练习「正心」了。

在「感知心」的练习中,大家一定已经体会到了「心」的位置变化,一个人在很安静、很专心的时候,「心」的位置是很低的。所谓「正心」,就是让「心」不要“浮”着,而是要“沉”下去。什么是「正」?回到原本的位置就是「正」。中医有「正骨」疗法,就是一个人的骨头错位了,中医把错位的骨头重新归位,就叫「正骨」。同样,把「心」“沉”下去,回到TA本来的位置就是「正心」。

回到我们『静态体验』的基本姿态,安静、舒服的坐着,然后,意识给「心」发出一道指令:“沉”,我们能体验到「心」“沉”下去的感受,这一环节叫做:「沉静」

「心“沉”下去」并不难,难就难在「让心一直“沉”在那」,这是挺难的。因为我们「心」里的事太多,时不时的会往外蹦事。意识对意念的控制只要稍微有点不在意,「心」里的事马上就会往外蹦。「心蹦出来的这些事」对于意念来说,就像一个贪吃的小孩看到了好吃东西一样,马上就给勾引跑了。

所以,在「正心」的练习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叫做:「净心」

「心」里往外蹦事儿,讨厌的不是事的本身,而是它会带来一系列的情绪。任何事在「心」里仅仅是一种信息,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在情绪的作用下,这种事会被情绪放大、放大、再放大。做「净心」练习的好玩之处就在于,我们可以把这些情绪删除掉。就拿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曾经有过比较严重的恐高现象,以前单位在22层,我从来都不敢走到阳台上去。一到阳台上就特别的恐慌,有种发紧的颤抖感觉,「心」里好像有个声音说“跳下去”。

我在作「净心」练习的时候,想象着自己来到公司的阳台上,那种颤抖的恐慌感马上就出来了,等到这种恐慌感最强的时候,意识给「心」发出了一个“删除”的指令。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这种恐惧感居然消失了。第二天上班后,我走到阳台上,心里的恐慌感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个“跳下去”的声音也没有了。

从我的体会来看,但凡能在「心」里引起情绪的事儿,都可以在「净心」中进行删除,效果是很明显的。只有把「净心」这个环节做好了,「心」清静了,「沉静」这个环节就能做好。

提示:

做「沉静」练习的时候,意识一定要做个“好司令”,不能做“凶司令”。意识对「心」发出“沉下去”指令的时候,「心」并不是总能一沉到底的,所以,意识一定要很柔和地看着「心」,顺其自然不能急,更不能反复发出强硬的指令。

「心」有时会沉不下去,一般都是有原因的,可以把最近「心」里不开心、焦虑的事情拿出来作作「净心」练习,「沉静」与「净心」是一对组合,「净心」净好了「心」就容易沉,而「沉静」沉好了反过来又能让「心」更容易净。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净心」是真正能改变一个人的练习,你可以把自己内心里特别焦虑、不安、生气的事以及不好的习惯,一个一个拿出来,在「净心」练习中把它们都删除了,这样的练习作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别人的眼里,你整个人都变了。「净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练习。不过,不是什么都能一次就删除的,一次不行就多作几次,多删几次也就删除了。

第四步:诚意

方法:

前面所作的三步练习,实际上,都是为了这步:「诚意」而作的。有人可能会问,我直接做第四步是否可以。当然不可以。因为,没有前面三步练习的基础,你根本没法做到「诚意」。前三步的练习是「诚意」的基础,只有做好了,「诚意」做起来才会比较顺利。否则你直接作第四步的练习,挫败几次你就没有了兴致了。记住,雄心壮志是最害人的。孔子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远行从脚下开始,登高从山脚起步。所以,一定一步步来,不能着急了,否则什么也玩不成滴。

「诚」字我们在之前介绍过,就是「强」的意思,「诚意」不是意志、意念的强,而是「意识本身的强」,「意识本身的强」是一种什么样的强呢?《中庸》中就有一篇“子路问强”,孔子做了很详细的阐述。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这是「意识本身的强」,而“衽金革、死而不厌”是意志、意念的强。孔子认为君子的强是「意识本身的强」。

那么,怎么才能作到「意识本身的强」呢?

「诚意」的练习,实际上是「第二步:感知内在自我」中「感知意识」的强化练习。感知到意识了以后,「心」也归了位,之后,就是「感知意识」的强化练习。简单的说就是「用意念“看”意识」,不停地“看”、“看”、“看”,在这种“看”的过程中,意识对意识本身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意识本身的强」会随着这种清晰度的提升,而不断的提升。

提示: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好“看”的?我告诉你「玩放松」真正的价值与乐趣也就在于此。我们平时所认识的自己,其实都是不是「真正的自己」,出现在我们意识中的观念,也不是意识本身的,而是意识从环境中模仿来的。如果我们「用意念“看”意识」“看”久了,我们能感受到意识本身,也就是「真正的自己」。

这个「真正的自己」是很干净、很纯洁的,没有任何人类社会的观念,用这种干净、纯洁的「真正的自己」去认识世界,你就能做到“宽柔以教、不报无道”。这用西洋教的说法叫作「博爱」,用佛教的说法叫作「慈悲」。「诚意」是通向「博爱」与「慈悲」的必经之路,意不诚是不可能有「博爱」与「慈悲」的,「博爱」与「慈悲」就是意识的本性、本来、本能,只有让意识本身强大了以后,才能表现出来。

同样「诚意」也是个不能着急的练习,要慢慢来,一点点深入感知,「真正的自己」会越来越清晰、强大的。

写在最后:

1、我们把『静态体验』的四个步骤都分享出来了,你如果有兴趣玩的话,请一定要从“步骤一:把「意念」收回来”开始练习,练习好了一步再练习下一步,跳着玩是没结果的,反而会破坏玩的兴致。

2、完成第一步练习以后,「冲去出」的感觉被「收回来」了,玩家会体验到一种「真正的放松」:全身没有一处是「着力」的,身体处在一种圆融的、舒服的状态。这种状态,玩家在作所有四个步骤练习的时候,特别是2、3、4步骤中,都是需要进行审视,一旦发现自己的身体哪里「着力」了,马上就要进行调整。「着力」实际上就是感觉又「冲出去」的结果,要赶紧再「收回来」。

牙齿与眼皮是最容易「着力」的,牙齿很容易咬紧,眼皮也容易闭死。在做练习的时候,是会使劲,不过这些劲不是身体上的劲,而是意识的内劲。我们在初步练习的过程中对于使用内劲还不熟练,就会下意识的让身体使劲,所以就要及时调整,保持身体处在一种「真正的放松」状态,保证使的劲都是意识的内劲。

3、好了,全部写完了,希望你能玩得开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玩放松」基础攻略:『静态体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儒、释、道源头文本,为什么读起来都十分的深奥?
粉碎本能认知的过程!
【洞察力攻略】第四章:开启洞察思维系统的方法(之二)
活在当下(十一)我怎样才能做到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活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