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姓庄往事

三姓庄往事

夏成 宁波/文

在克什克腾旗白岔沟脑,也就是今天的芝瑞镇马架子村,有一个叫三姓庄的小地方。别看它地方不大,却很有一些历史背景,还有一些就要被人们遗忘了的往事……    

挺有来头

克什克腾旗志记载,白岔河源头之“豁特必勒”(即有磨石城池之意),原克什克腾札萨克王府驻地。另据《克什克腾旗地名志》记载,清康熙年间,这里有刘、王、从三姓,故又名“三姓庄”。  

据这个村的老地户夏喜林回忆,伪康德三年,那年他三岁。这一年是民国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936年,林西三团派一个排六十人来到三姓庄驻防,对外称“讨伐队”。两年后,这个讨伐队扩充为一个连,有一百二十来人,到经棚关帝庙东去驻防了。1938年,日伪经棚警务科在白岔沟脑马架子村三姓庄村民组设立了伪警察所和伪警备队,配备有伪警员五十人,大盖帽、警服、骑兵式装备,还有日本大洋刀、狼狗等,队长叫王俊山,副队长姓于。后来,这个于副队长还和三姓庄的王家姑娘成了亲。当时,人们把伪警察所叫“防上”。

三姓庄的这个“防上”成立后,就开始征用劳工从经棚往三姓庄“栽”电线桩子,架电话线,还修筑了一条“国道”。这两项工程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但要在当地强行征用青壮年,还在周边地区征用劳工,对征用的劳工进行了残酷的非人的压榨与奴役。这条所谓的“国道”是从经棚经过广兴源乡的石门子翻越大山,再从马架子村的新房子村民组的后沟阴坡下山的,非常窄,非常陡,工程量非常大。但这条“国道”修完后,日本人和日伪警察的汽车却从来没有从这里走过,却让老百姓遭了殃。因此,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日本人修道中国人走,日本人喂了中国的狗……”。日伪警察所还将一部分劳工押往外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夏喜林的二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个幸存者,被奴役了七个多月。他被日伪警察所押运到了叶柏寿,同样是栽电柱和架电话线,干活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看管的严。后来,日伪警察让夏喜林的二爷爷给劳工们做饭,这才趁看管不注意偷偷地跑了回来。现在,日伪时期修的这条“国道”的路基轮廓还在,在广兴源石门子山上和马架子村新房子后沟都能看到其大致走向。  

连年饥荒

由于三姓庄是白岔沟通往塞罕坝河北省围场县的交通要道,日伪警务科又在上柜村的大柳条沟门,也就是靠近河套边的地方盖了三间房子,设立了警察分驻所。说白了,这个警察分驻所就是一个检查站,名义上是维护当地治安,上报下达,实际上是为日伪强行征收烟干税赋的一个据点。  

日伪统治时期,要求三姓庄的每家每户都要用最好的耕地种植大烟,根据家庭人口和土地多少分摊任务,少则一亩,多则四、五亩不等,秋后按种植亩数上交烟干。伪警察所每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催烟干”,不能如数上缴烟干的还要被抓到“防上”,把人绑在大板凳上灌辣椒水,这叫“打烟干”。由于三姓庄的良田都种了大烟了,粮食不够吃,造成连年饥荒。伪警察所和伪警备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抓共产党八路军和破坏地方抗日武装了。1941年,马架子村小柳条沟组老任家的女婿焦春发因是外乡人,被疑为是共产党。抓到“防上”严刑拷打逼供,又押往经棚并杀害于西郊,人头埋在了马架子村夏营子西湾子的乱尸岗上。时至今日,当地的老百姓也不知道,这个焦春发究竟是不是共产党。  

和囚犯差不多

日伪把马架子村所有的村民集中起来,监视居住,这就是所谓的集家并村。当时,还实行严格的“良民证”制度,对所有的过往行人和外地来人进行严格的盘查。日伪时期的“良民证”上有照片,照片上的男的都是剃光头,便衣袄胸前有块长条白布,白布上有数字编号,和囚犯差不多。  

马架子自然村有五条川道,分散居住了15个村民组,当时全村总人口不足700人。伪康德十年,即公元1943年的春天,在日伪经棚警务科的指示下,三姓庄伪警察所和伪警备队再一次强行征用大量劳工,修筑了两处高墙大院,一处在马架子村民组,距三姓庄“防上”半公里的地方。另一个是从三姓庄“防上”向白岔沟里走约两公里,一个叫“公馆”的地方。这两处高墙大院里除原有的民房而外,又盖起很多低矮的民房,还在大院前东、南的两个角上各设有一个炮楼。竣工后,日伪人员就将全村的人口全都赶到这两个高墙大院里居住,进行集家并村,组织所谓的“部落”。在马架子村民组修筑高墙大院和炮楼的同时,日伪人员又驱使大量的劳工在马架子村民组后山顶上修筑了两座炮楼和连接这两座炮楼的掩体工事,类似战壕。在修筑山顶上的炮楼时,要用木桶从山脚下的白岔河背水,沿着两山之间的小山沟到山顶上几乎是爬着行走。监工们看到哪个劳工稍稍歇上一会儿,轻则呵斥,重则拳打脚踢。因饥饿劳累成疾,没有任何医疗条件,很多劳工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的甚至丢了命。

马架子部落及后山炮楼全景,红线指示通往三姓庄警察所,弯曲虚线是背水通道。方框是大墙和炮楼。

日伪时期在马架子村民组修筑的“部落”现在还有迹可循,大墙的根基是用毛石垒成的,约有一米宽,高出地面约20—30厘米不等,地势低矮处留有排水通道。大墙是用黄土混合少量莜麦秸秆做粘合,分层垛成,向上逐渐变窄,高约2.7米—3米不等。东面和南面的大墙最高有3米。除后大墙靠后山根外,其他三面大墙在离地面一米高处留有向外射击的枪眼,枪眼与枪眼的间距约十余米。在大墙院的最南端东、西两个角上各设有两个炮楼,炮楼呈圆形,直径大约有五米,两层高约有六米。炮楼是土木结构,第二层全是用木头做地面,也是黄土大墙混合分层垛成,两层之间有木楼梯。上下两层都有向外瞭望射击的枪眼。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雨,日伪在“公馆”修筑的部落早已坍塌,没有了任何踪迹,即使是“公馆”这个地名也被另一个名字所代替,也就是今天的马架子村“部落”村民组。


现存的马架子部落大墙和炮楼,山上红点是炮楼遗址。  

苏联红军来了

1945年9月初的一天上午,白岔沟脑突然响起了巨大的汽车轰鸣声。十余辆军用卡车载着百余名持枪的苏联红军,开往三姓庄伪警察所警备队。这里的老百姓第一次见到汽车。也第一次见到了高个子、黄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人。  

1945年8月16日,经棚光复,日伪退却。苏联红军控制了经棚的军政及日伪警察署,切断了各伪警察所的电话专线。苏联红军的机械化部队从经棚出发,经广兴源石门子翻越白岔沟脑之间的大山,经过日伪修的“国道”,进入了马架子村三姓庄警察所,日伪军修了好几年的“国道”,苏联红军机械化部队用上了。苏联红军的到来,三姓庄的伪警察所和伪警备队不战自溃,成了草包。没动一枪一炮,整个伪警察所和伪警备队就向苏联红军缴枪投降了。遣散的日伪警察多数回原籍改邪归正,有极少部分日伪警察后来当了土匪。苏联红军部队并没有在三姓庄村子里面驻扎,而是撤到了三姓庄村子东的田地里面安了宿营地,扎了行军帐篷,安锅做饭。

三姓庄(红框是苏联红军驻扎过的地方)

苏联红军还找了当地的老百姓当向导,夏喜林的老爷爷也被找去帮忙,帮助扎帐篷、打杂。苏联红军吃的是大米饭拌白糖,还有铁盒的牛肉罐头和压缩饼干等。吃剩下的大米饭和启开的牛肉罐头他们一律不要,让老百姓统统拿走。当地的老百姓是第一次看到雪白的大米饭和罐头这些洋玩艺。苏联红军在三姓庄只住了半天一宿,第二天早饭后军车就开走了,一部分原路返回经棚,一部分途经日伪修的“部落”,向白岔沟脑进发。车队要到白岔沟脑,必须要经过一段十分艰险的路。这里因为坡陡难上,连牛车都走不了,老百姓称其为“阎王鼻子”。但苏联红军的卡车还是从“阎王鼻子”顺利通过了,开往河北省围场县姜家店伪警察所。现在,如果开车走赤峰经塞罕坝直通乌兰布统的公路,到了盘道梁就能看到阎王鼻子山了。

苏联红军军车上山的路(红箭头处),当地老百姓叫阎王鼻子。

他是地下共产党

苏联红军走了,八路军来了。当年在伪警察所里做了七八年饭的宋老西突然挎上了盒子炮手枪,并且还是八路军里的队长,没待多长时间就随部队走了。直到这时候,老百姓才醒悟过来,原来宋老西就是地下共产党。七八年前,三姓庄的伪警察所里来了一个做饭的大师傅,口里人,三十多岁,古铜色脸,细高的个子,一两年才回一次口里老家,半个月就返回到“防上”。人们不知他的大名,都管他叫宋老西。宋老西干净利落又勤快,为人和善,还常给被抓到“防上”的人送点儿饭吃,有时他也给被抓的家人捎出个口信。    

(稿件来源:红山晚报   摄影:夏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康平老故事】康平光复与民众自发的复仇斗争 作者:陈雅琴
1945年接收东北:国民党先建组织,我党先派人,看完才知我党更牛
当代作家‖【小镇春秋】◆王伟光
参考消息独家|穿梭于中苏间的抗战“特种部队”
“八一五”日寇败亡记
【忆】刘若敏:英雄王金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