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声往事 | 奶奶


合作单位:克什克腾作家协会、克什克腾旗民间文艺家协会、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书画家协会、克什克腾旗摄影家协会。

编者按
《故乡的名字叫书声》记录了克什克腾旗原书声乡的人文历史及那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有央视资深媒体人、专业作家、报社编辑、教师、学者、公司老总、下乡知青、转业军人、自由职业者,都是活跃在文坛上的书声人,他(她)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手不释卷。为了让更多的人读到书中那些生动感人的文字,经主编及作者授权,本平台开辟了“书声往事”栏目陆续编发,敬请欣赏!

主编:陶旭东

奶 奶

文/王全

高挑的个子,满头的银发,粗糙的大手,不知忧愁的笑脸,微徽佝偻的脊背……这是奶奶在我童年脑海里的印象。而这种印象有如不可磨灭的烙印,永远地镌刻在了我记忆的深处,且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伴随着天真快乐。奶奶童年的故事到现在也没有谁能说清楚。奶奶出生在本村的一个王姓家庭,没有名字,还不满13岁就做为团圆媳妇卖给了我们王家。听老人们说,“团圆媳妇”就是“童养媳”。奶奶当“团圆媳妇”不久,娘家的父母就相继离世了,只剩下一位弟弟靠我们家接济活了下来。而奶奶卖给我们王家的3斗麦子,不知过了多少年才还清。年满18岁,奶奶出落的美丽端庄,在老邻旧居的见证下,与爷爷“圆房”成婚。奶奶与爷爷的婚姻,虽说不上名媒正娶,却也是恩爱终生。

奶奶一辈子共生育姑姑和父亲两个孩子。而父亲和母亲却生育了我们12个兄弟姐妹。尽管长姐和长兄都在出生不久就夭折了,但仍有我们兄妹10人健康地成长起来了。我们兄妹10人均出生在建国后的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一家之中养育这么多孩子,在其他的人家恐怕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可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不仅吃饭穿衣都不怎么不犯愁,而且我们兄妹10个都受到了良好的正规教育。这其中父母的艰辛自不必说,爷爷更是劳动模范,持家有方,远近闻名。奶奶在家里虽不掌管“财经大权”,但所有的家务包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是我们这个家庭的“大内总管”。在我的心中,奶奶的身上充满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奶奶是一位善良长者,善良是奶奶始终不渝的性格。

奶奶大字不识,一生从未出过远门,更不可能做过求经拜佛的功课。但为了全家老小的平安,逢年过节,奶奶总会默默地烧香磕头,祈求上天保佑。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全家吃过早饭后,奶奶就开始准备祭灶事宜。在灶台后贴上灶王爷画像,在牌位上摆好豌豆、秣草、自制麦芽糖等,同时整理好神龛和香炉碗。晚饭后,天渐渐暗了,奶奶在灶台前点上油灯,首先往灶王爷的画像嘴上抹一些糖浆,在香炉碗里点燃三路香,在神龛前点燃几张海纸,双膝跪地,双手合十,嘴里念念叨叨,振振有词,反复念颂的一句话大约是“上天言好话,下界保平安”。到了大年三十,吃年夜饺子是民间必不缺少的习俗。而我们家吃饺子却与众不同。从年夜饺子开始一直到大年初五,每天都吃一顿饺子。奶奶这几天吃的饺子也与众不同。奶奶一人总是素馅饺子,每顿饭的饺子馅都不尽相同,有大萝卜馅的,有胡萝卜馅的,也有大圪塔馅的,有时甚至是酸菜或白菜馅的。儿时的我,不懂奶奶为什么年年如此坚持吃素。直到后来母亲也学习奶奶的样子春节期间总在吃素,我才逐步明白,吃素不仅是为了祭祖,还可以昭示全家平安祥和。

平日里,每当儿孙们偶发头痛脑热,奶奶总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虔诚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

奶奶是一位合格的全职“保母”,不光是亲手带大了我们兄妹10人,还亲手带大了2个重孙子和一个重孙女。奶奶生前和去世后都是王家媳妇学习的榜样。母亲尊敬奶奶,几位嫂子孝敬奶奶,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

奶奶是一位勤劳的长者,劳动是奶奶终生的特质。

我的出生地是书声人民公社石门子沟大队艾蒿洼生产队的一个叫顺沟子的地方。这个地方虽叫顺沟子,实际上并没有沟,而且地势平坦开阔。在开阔地的中央,座落着一处庭院,人称“王家大院”。院内有3间正房,2间厢房。正房的后面耸立着三排高大的杨树。院内西北角生长着几棵粗壮的家杏树。院里院外的空地全部开辟为畦田,畦田面积应该在2亩以上。庭院百米以外的平地,是爷爷经年累月开垦的“镐头地”。这些镐头地加起来足有四五十亩。每年春耕和秋收前后,是我们家最为繁忙的两个时节。父亲是建国后生产队的老队长,家里的所有事情在他看来都是小事,一切都顾不上打理。爷爷和母亲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力,白天要参加队里的生产劳动,家里的“镐头地”和“园田”只能起早贪黑来耕种和收获。而平时的锄地、薅草等小活全靠奶奶。 我小时候,奶奶常常背着我,待我稍大一点就背着弟弟到田里干活。每年我们家里种植的小麦、莜麦、荞麦、豌豆等农作物总比其他家的长势好、杂草少、收成高。院里院外的几亩“畦田”更是品类齐全,韭菜、辣椒、胡萝卜、大萝卜、倭瓜、角瓜、豆角、黄瓜、大葱、大蒜应有尽有,自用有余。每年的夏秋两季,天天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像土豆、倭瓜、大白菜、圆白菜等还可以储藏起来,供冬春两季食用。侍弄这么多蔬菜瓜果也主要靠奶奶。

奶奶做得一手好饭。我家是一个大家族,在分爨之前,人口最多时达17口之众,是真正意义上的四世同堂。这么多人吃饭全靠奶奶来做。奶奶做饭干净利落,花样繁多。莜面苦力、莜面蒸鱼儿、白面馒头、白面苏打饼……样样可口。搓莜面蒸鱼儿是奶奶的拿手好戏。奶奶搓蒸鱼儿可以双手同时操作,每只手搓5根儿,两只手一次搓10根儿,搓出来的蒸鱼儿又细又长,均勻光滑,长达一米,可谓独门绝技。奶奶做出来饭菜尽管缺油少肉,但闻起来仍然浓香四溢,每当饭熟的时候,几十米之外就能闻到饭菜的清香,令人垂涎欲滴,食欲难抑。

每年的春节前夕,大约从过小年这天起,奶奶就开始准备过年的饭菜了,主要是准备各种面食。每天晚上都要发一大盆白面,第二天起床后就开始蒸馒头,每天蒸三到四锅,每锅能蒸40到45个。馒头都是炝面的,每个馒头的里面都层次分明,筋道爽口,百吃不厌。馒头品样繁多,枣山、龙山、鼠山、鲤鱼等,栩栩如生,各有寓意。为了做到粗细打配,丰富口味,奶奶还要蒸上两锅莜面大王,再撒上两锅黄米面年糕,有的年份还要撒上一锅糯米面和小米面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散状"。无论是平常素日,还是逢年过节,奶奶总会备上各式各样的饭菜供全家享用。尽管不是美味佳肴,也没有大鱼大肉,但奶奶精心制作出来的饭菜风味诱人,入口难忘。

奶奶是一位节俭的长者。节俭是奶奶一贯坚持的传统。

自记事儿时起,我家虽说不算富裕,但总是吃穿不愁。奶奶操持家务,总是精打细算。每年全家吃多少莜面、多少白面、多少荞面、多少小米,都有总体安排,甚至每天要吃什么饭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有时候家里来了远方的客人,要吃住一段时间,家里计划好的口粮就会出现缺口。等客人走后,家里就要吃一部分诸如小麦、莜麦等原粮,甚至还要在主食里面添加一些诸如榆树钱儿、灰灰菜、车轱辘菜、哈拉海等山野菜,以补充面食的不足。

奶奶十分珍惜每一粒粮食。记得我三四岁的时候,奶奶带我去生产队食堂领饭。奶奶领了3个莜面大王放在一个瓦盆里端着回家。当时为了走近道,要翻越生产队的场院大墙。奶奶先把我放在大墙上,然后把盛着大王的瓦盆也放在墙上。还没等到奶奶爬上墙,瓦盆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盆碎了,3个大王滚得老远。奶奶急忙从高墙上跳下,快速地将大王放到怀里,拎起衣襟兜了起来,拉着我的小手往家里赶。回到家,奶奶仔细地清除掉沾在大王表层的杂草和泥土,将清理好的大王轻轻地放在柳条框里以备家人食用,同时把清理下来的碎渣一点儿一点儿地捡拾进鸡食盆里用以喂鸡。奶奶干活总是这么用心,这么专注。

我们家距离水井比较远,单程也有一里半地,吃水一直比较困难。每天早晨爷爷都要赶上毛驴去驮两三趟水,每趟能驮两挑子,每挑子约有80斤重。这么多的水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天的时间。因为除了要解决10多口人的生活用水外,还要满足所有鸡鸭鹅狗猪的正常用水。奶奶常说“滴水贵如油”。用水时,奶奶从不忘节省。头一遍的洗碗水、涮锅水,奶奶总是用来烫猪食、鸡食等,第二遍洗碗、涮锅水便用来作为小动物们的饮用水。每天的洗脸水,奶奶也不舍得直接倒掉,总是放到大洗衣盆里积攒起来用以清洗衣物。

奶奶是一位重教的长者。教育子孙是奶奶心中永恒的牵挂。

奶奶出生在旧社会,没有读过一天书,目不识丁,拿起诸如学生课本等方面的书籍,总是无奈地说自己是“睁眼瞎”。不知是因为这个缘故,亦或是其他无法说清的原因,奶奶十分重视对我们孙子辈的教育。奶奶常给我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时我们还小,不懂这句话里面的故事,但都知道“黄金”贵重。所以,我们兄弟姐妹10人,都受到了正规学校的不同程度的教育。我们兄妹10人中有3人学有所成。大哥虽未读完初等师范,但也是一名有文化的农民。二哥读书成绩优异,初中毕业即报名参军,保家卫国。三哥和我还有小妹妹算是读书比较刻苦的,并且也都喜欢读书,因而先后参加了革命工作。

奶奶时常告诫我们“喝凉酒使官钱早晚是病”,教育我们不吃私,不贪占。奶奶还经常鼓励我们“人往高处走”,经常念叨“众人拾柴火焰高”,教育我们向好人学习,搞好团结,共同进步。

奶奶是一位勇敢的长者。勇敢是奶奶与生俱来的品质。

奶奶坚强勇敢,无所畏惧。一天,奶奶带我去院外耪地,发现太爷太奶的坟墓异常。奶奶手执锄头,轻手轻脚地走到坟前,弯腰仔细察看,看见坟底部被什么动物挖了个大洞,只见奶奶举起锄头,用力向洞里连续猛捅。捅了一阵儿,不见动静,奶奶仔细观察一番说,“这个大窟窿准是山牲口扒的”。晚上爷爷回来了,奶奶把上午发生的事情报告给了爷爷。爷爷第二天清晨扛着家里做蒸饭用的笼头到坟地,把太爷坟上的大洞扣住了。为什么要用笼头扣上那个大洞,据说还有很重要的讲究。但我至今也弄不懂其中有什么玄机。不过从那时起,我们的坟地一直都很太平。

还有一次,刚吃过早饭,奶奶带我牵着家里的大黑骒马出去縻马。縻完马后,我随奶奶去院外的土豆地蓐草。还不到一袋烟功夫,大骒马刚产下才几天时间的小马驹就被一个像狗一样的东西四处追赶。縻着的大骒马不时发出嘶鸣。奶奶发现后,大喊一声:“不好,山牲口!”

随即,奶奶一跃翻墙回到院中,顺手扔到墙外一个三股泥叉,又翻越大墙跳到院外,抄起泥叉径直向山牲口追去。转眼间,小马驹已被山牲口追赶得力不从心,在跳跃一米左右的水冲沟时不幸滑倒。只见山牲口扑上去一口就将小马驹的肠子掏了出来。小马驹奋力站了起来,可凶狠的山牲口死死地咬住小马肚子不松嘴。情急之下,大骒马挣断了縻绳,蹿到小马驹跟前,一口咬住了山牲口的脊背。尽管山牲口怎么抓咬,大骒马就是不肯放口。说话之间,奶奶也赶上来了。奶奶双手紧握泥叉,对准山牲口就是一通乱刺。山牲口哇哇乱叫,大骒马的前胸、脖子都被山牲口抓咬破皮流了血。这时,大骒马被折腾得又痛又累,山牲口侥幸逃脱了 ,可奶奶仍穷追不舍,直到不见山牲口踪影,奶奶才返了回来。回到大骒马对面,只见大骒马守在小马驹身边,四腿发抖,嘴里满满的全是狼毛。而小马驹的肠胃都巳流到体外,可在奶奶的搀扶下仍吃力地站起来了。奶奶牵着大骒马往家里走,小马驹一摇一晃地跟在后面……回到家中,奶奶把大骒马拴在马棚,小马驹伸着小嘴吮了母马几口奶水,咣当一下就倒地了……奶奶的泪水夺框而出,嘴里不停地说道:“该死的——山牲口!”

虽然未能挽救小马驹的性命,但奶奶与恶狼大战的勇敢精神,一直鼓励着我去战胜一切困难!

奶奶是一位乐观的长者。乐观是奶奶健康长寿的秘诀。

不停地劳作几乎伴随着奶奶的一生,而不停地歌唱总是伴随着奶奶的每一个劳作过程。像《十送红军》《南泥弯》《东方红》这些歌曲,奶奶总是百唱不厌。有时,奶奶也哼唱一些诸如《小白菜》《苏武牧羊》等老歌。无论是哪首歌曲,奶奶唱起来都是那么专注,那么动听。我到今天也不知道奶奶会唱的那么多歌曲都是从哪学来的。或许是从夜校学来的?亦或是从每年过年时的群众联欢晚会上学来的?

奶奶对生老病死总是看得无足轻重。奶奶常说“人吃土欢天喜地,土吃人悲悲戚戚”;还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奶奶60多岁以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不仅视力明显下降,而且还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我现在觉得应该是这种疾病),每天晚上都难以入睡。特别是进入冬季,日子就更难挨了。奶奶几乎每晚都憋气,呼吸困难时,只能双膝跪炕,双手抱头,痛苦不堪。面对奶奶痛不欲生的样子,我当时除了无奈,也只能束手无策。

大约又过了三四年,我已经是10多岁的少年了。有一天,奶奶病得非常严重,呼吸十分困难,一宿没有合上眼睛。夜里躺在炕上,我在想,奶奶病成这样,我能帮奶奶做点什么呢?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奶奶医病。早晨起床后,奶奶拖着病体照旧做好了一家10几口人的饭,但奶奶却沒有吃,趔趔趄趄地躺在了东屋的炕上。吃完早饭,我趴在奶奶身边,告诉奶奶:“奶奶,我去给您买药!”此时的奶奶已无力回答我的问话。

我家距大队药店不到4里地。我一口气跑到了大队药所,找到先生(大夫),说明了奶奶的病情。先生卖给我两瓶药:一瓶叫《消咳宁片》,另一瓶叫《鱼肝油胶丸》。拿到了药,我如获至宝,又一口气跑回家。

奶奶还在炕上“躺着”。我给奶奶凉了点温水,按说明帮奶奶把药服下。到了中午,又给奶奶吃了一次《消咳宁片》。下午,奶奶大口大口地咳痰,病情略有好转。晚上,我又给奶奶吃了一次《消咳宁片》和《鱼肝油胶丸》。这天晚上,奶奶虽然还不时被憋醒,但难得睡了几小觉。也许是奶奶平时从未吃过什么药,这次坚持服药不到10天,病情已基本痊愈。憋气的毛病基本消除了,视力也大有恢复。

奶奶的病逐渐好了,但我却时时挂念着奶奶。这不单是因为我逐渐长大了,要离开家里去大队学校读初中,继而又到公社学校读高中,还因为奶奶对我恩重如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也在与日俱增。

写到这里,自然要写一写我那难忘的童年。我刚出生四五个月,母亲就因为怀了弟弟而没有浮汁哺育我了。抚养我的重任历史地压在了奶奶的肩上。奶奶自觉责无旁贷,每天起早贪黑怀揣着我去队里的刘姨家、姜姨家找奶吃。所谓找奶吃,其实也只是为了解解馋,因为两位阿姨家也各有与我月份相仿的孩子,他们也由于妈妈奶水不足而吃不饱。奶奶每次抱我出去找奶水都不空手,有时带上点小米,有时带上点白面,有时带上几颗鸡蛋,带这些东西主要是为了给阿姨补养身子。在家里,奶奶每天都要做小米、白面、莜面糊糊喂我。经奶奶的悉心哺育,我逐渐长大了,成了奶奶的“尾巴”,与奶奶形影不离。

读完高中后,我直接留校教学了,因为工作地点离家有四五十里路,不能经常与奶奶见面,梦里常常梦到奶奶。当时,学校每半个月才能放一次“大星期”。为了看到奶奶,我每个大星期都要回家,顺便给奶奶带点止痛片、鱼肝油等药品,同时也带上点奶奶喜欢吃的糖果、点心等小吃。我带给奶奶的各种小吃,奶奶总要偷偷地分给自己的重孙、重孙女,自己却舍不得吃一点儿。有时我只能亲手剥好一块糖塞进奶奶的嘴里,这时奶奶就不便再推辞了,往往一块糖在奶奶的嘴里要含上几个小时。

二十世纪80年代末期,奶奶已是70多岁高龄的老人,但仍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突然有一天,奶奶晕倒了。当哥哥嫂子把奶奶唤醒后,奶奶再也站不起来了。奶奶得了严重的脑血栓,左手和左脚都不中用了。以后的日子里,虽然身体有所恢复,但每天也只能拄着拄棍走出门外,与几个重孙、重孙女一起游戏,一起活动。而且奶奶总是乐此不疲。

1981农历正月十九日早晨7时许,奶奶走完了76个春夏秋冬,经历了解放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在睡梦中离开了我们。奶奶是那样的安祥,那样的满足。

奶奶的一生不辉煌,也不伟大。奶奶也许就像绝大数中华女性一样,一生都是那么平凡,那么不为世人所知。但我爱我的奶奶——奶奶身上总有一个又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时刻教引着我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注:本文根据回忆整理,内容若与事实相左,请知情者给予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乡情散文:卖马
马儿驮着我的梦
下棋大王爷爷(王和雅)
散文天地 | 盈盈一笑 | 我的婆
【来稿选粹】许清清| 爷爷和他的牲灵们
做贼的动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