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代安阳老城老粮行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对于老百姓来说,没有比食粮更重要的事情了。“民以食为天”,在城市里生活的居民离不开粮行,粮集。安阳老城的粮行,粮集,曾给一代又一代的安阳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城市的发展,老城的记忆在不断的淡化,老行当——粮行,也渐行渐远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近代安阳,水陆交通方便,是农副产品和优质羊毛集散地,城内土产、日杂、百货、花行、粮行、五金、医药等行业非常繁荣,是一个重要的商埠。安阳的商业中心除鼓楼中山市场外,新华市场、南北大街、西华门等市场也颇繁华。

安阳的粮行不少,城内和四关都有,但数南关的粮行最多。城内西大街的“大和恒”是专门销售面粉的粮行。东关有一两家,西关有十几家,南关的粮行大大小小有上百家,其中较大的粮行如“三和”“同丰”“玉太”“天成”等。旺季日经营量达15万公斤。粮行的经营形式有三种,一是每有成交收3%的佣金(手续费);二是当地收购,行销外地;三是坐地转手倒卖。粮行的经营人员有东家、掌柜、会计、过斗、伙计等人。大粮行有20——30多人,小粮行在10人以下(1)有的粮行在后边还设有磨坊和碾坊,用石磨加工各种面,用石碾碾米,对外销售面粉和小米。

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粮行安装机磨,生产袋装面粉。如安阳西大街的大和恒粮行抽资2万元,在安阳火车站东侧征用了15亩地,从法国进口了磨粉机设备,建立了一个日产300袋面的大和恒 面粉厂。大和恒面粉厂生产的狮子牌面粉,分三个等级,三等面粉在当地销售,一、二等面粉运往北京,在北京大和恒粮行销售。狮子牌面粉质量好,包饺子不破皮,擀面条不断条,蒸馒头发大个,所以,每当大和恒一进货,门前就会排起长龙,很快抢购一空。

    商市又叫集市,古人日中为市,交易毕而后散,各得其所。因商市便民利国,所以自古至今兴隆不衰。民国时期,安阳县的集市有两种,一是逐日集,即每天都有集市;一是间日集,即隔一日、二日或数日才有集市。逐日集有三处,就是城关集、水冶集和回隆集(回隆现归河北魏县)。城关集设在安阳城,为民国时期安阳县最大的集市,在旧城四门轮流进行,次序是由南门而东门,再北门,最后西门,周而复始(2)。每天早上8点各家粮行的伙计,按自己租划的地点,将粮筐摆出,下午六点左右收集,将粮筐搬回。遇有风雨之日,一般是小经营不出摊。好天好地,购粮的市民和卖粮的农民人山人海,到处拥挤。

    日军侵占安阳后,四关粮行一度关闭,1939年至1941年,位于老城的西南隅的白塔寺,成了安阳地区最大规模的粮食贸易市场。三和、天成、玉太、天顺、同泰、文兴、庆丰、同顺等20家粮行分布在白塔寺整个南北街。

    抗日战争胜利后,笔者的父亲曾经在安阳南关的德丰粮行当过会计,直到解放后加入农民市场。听父亲说那时老城的西关、东关、北关都有粮行,但是南关的粮行最多,最繁华。从南门向南一直到天地庙,约2里多地,由花市街向西延一里地长。南关的粮行大大小小有上百家,其中以张老万的“三和”,张德路的“同丰”,田震的“玉太”,郭德全的“天成”四家粮行规模最大(3)

不管大粮行还是小粮行都有行业行规,都有一手生意经。旧时用的计量器是斗和升。那时每250斤为一石,每斗25斤,每升2.5斤,故有升斗小民之说(旧时用的十六两制),粮食上场时,老百姓除交皇粮国税留足家用口粮外,其余都卖到粮行去,算是自己一年的经济收入。他们用大车送,小车推,没车的人家都是用大箩筐挑上一担去粮行卖。粮行伙计笑脸迎客,掌柜开袋验粮,好次评价,开什杂水分,用大秤收粮。

旧时粮店卖米,都是用斗、升量米,掌柜或斗管都会拿一把戒尺或自制竹板,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也就是标准分量。 银货交讫,成交后卖家会另外在米筐内再氽的米加在米斗上,已抹去的米表面鼓成一小撮尖头,也就是现在做生意人说的添的仙头,量好米再加添头,从古至今已成为生意人的习俗。旦凡做生意之人,总会给客人一点添头——甜头。这是做生意人的一种生意经和生意噱头。尽管在买粮时,明知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总有贪小便宜之心理,希望讨价还价,心里才平衡。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心满意足,觉得占了大便宜。

旧时,各粮行都雇用一些粮食诱子,他们的职责是交易时假装购粮之人,故意抬高粮食价格,说价时都是用行话,用大手巾将双方手盖住,用手暗捏说价。还有暗语,说一是丁,二是夹,三是品,四是吊,五是拐,六是挠,七是捏,八是别,九是勾,用这些代码进行交易说价。比如,每斗米价钱8元3角,就以别、品来表示,卖粮的农民或买粮的市民不懂行话,只好吃亏上当。

1949年5月,安阳刚解放时,粮行都关门停业。为了解决市民的生活,保证社会稳定,市政府军管会立即派解放军打开粮仓,在白塔寺、小西门等处设临时售粮点,按市价每人每次购买小麦或小米15公斤,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燃眉之急。

1950年10月,市政府成立安阳粮食公司,市工商科将四关的私人粮行组成11个粮业小组,组织粮食贩运,为安阳粮食公司代购代销粮食。1954年成立安阳市粮食局,在各个街道设立了国营粮店,彻底取缔了私人粮行。

往事如烟,沧桑巨变,六十多年过去了,从安阳老城的城墙、城门、鼓楼到民国的集市、粮行,所有的实体几乎都荡然无存。然而,留在老城人脑中的记忆,却还是那么的清晰。近代安阳,印证了古城曾经有过的辉煌,牵动着老城人的乡土情怀。作为一个老城人,我觉得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老城的昨天,品味老城的今天,展望老城的明天,为建设美丽的安阳添砖添瓦,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解:(1)《安阳文峰区志.商业经营》230页

     (2)《安阳通史》496页

     (3)《安阳粮食志》89页

作者:赵洪军    电话:15515156315  地址:文峰区迎春西街幸福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阳老城内外花市街知多少
网购大潮中屹立不倒 最后1家国营粮店再开分店
淮安名巷名店【堂子巷与粮食行】(原创)
游埠私营粮行
旧社会清丰县的粮食贸易
关于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记者雷行在山西省繁峙县采访的一些回忆(一)化装进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