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薄荷———合理试药的本意


【性味】味微辛苦,性温,归于肺、肝、胆经。

【功效】解表解郁,明目利咽。

【药论】薄荷不是《神农本草经》里面的药物。至于其性味的论述,那真是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雷公炮炙论》说它茎燥,《医林纂要》载其辛寒,孙思邈谓其性平,张元素说它性凉,陈士铎论其性温。这种现象不要说是被西医同道笑话,即便是我们搞中医中药的也觉得太乱了点,真正的科学,不应该是这样,至少误差不会这么大。

张锡纯则走折中路线,认为薄荷少用则凉,多用则热。并解析说:“如以鲜薄荷汁外擦皮肤少用殊觉清凉,多用即觉灼热。”我们并不同意张氏的说法。因为,中药的性能,并不能靠直接的感知来确定。譬如,酒精涂在手上也是觉得很凉快的呀,难道酒精的药性属凉不成?我们平时吃荔枝时,根本就不觉得它是热的,如据感知来推理,难道荔枝肉的药性属凉不成?

众所周知,薄荷善治风热之疾。《内经》曰:热者寒之。就功效而言,薄荷之性当属寒凉之列。倘若仔细推敲,似乎亦可认为其性属凉。包括李时珍在内的多数医者都认为薄荷是性凉的。但在实证科学看来,薄荷味辛微苦,其内富含挥发油,其性浮而升,按理其性当属温才是。问题是,倘若薄荷性温,为什么如此善治风热之证?薄荷性温,入于风热之内,因与邪之性相同,故能融为一体,又薄荷较为轻清,能牵引风热之邪由里而散于外,此乃从治之道。故薄荷治风热,非以寒凉而直折之,而以轻清而宣透之。所以,张锡纯谓少用薄荷则殊觉清凉,一方面是因为薄荷油的挥发带走人体热量,再者就是其内也确实含有性属寒凉的苦味物质,由于苦(火)克辛(金)的缘故,苦味物质先发挥作用,所以一开始表现出来的感觉是清凉的,但这种作用不会持久,因而不能作为薄荷性能的主要依据。在现代药理看来,这种清凉的感觉主要是由于此物刺激神经末梢之冷觉感受器所引起的。至于薄荷多用即觉灼热,这是气有余便生热的缘故,更是其辛温之性持续作用的结果。薄荷油内服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薄荷之性当属温热一类无疑,因为只有温热的物质才能使得毛细血管扩张啊,“热胀冷缩”,这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了。

为了验证上述论证的正确与否,我最终选择亲身试药来确定。本次试验主要是验证薄荷的温凉属性,因此不需要营造风热感冒之类的体质,只要事先将身体调节好,在饮食上尽量清淡,不要影响薄荷的药理作用就行了。由于有些地方把它当蔬菜一样来食用,则知其性比较平和,并且张锡纯不是说它多用则性热吗?所以我一开始就从30克开始试用,每天增加10克,每天1剂。当到达50克的时候,果然就出现了热证,并没有出现任何剧烈的不适。不过这种热证不是实热,而是虚实相夹的热,并且以虚热见多。然后张锡纯不是说少用则凉吗?我接着就改变剂量,从12克开始,每天减少3克,每天一剂。直至减到3克的时候保持3克不变,因此时其力甚微,本想继续服用2周,但一周的时间过去了,我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虚热有什么减轻,反而是加重了,所以说薄荷的性能与剂量无关,于是停止试验。

接下来我讲述一下试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由于薄荷不像附子之类那么药力强劲,所以我的感觉由始至终都比较微弱,特别是小剂量的时候,也就是感觉咽喉凉快而已,这些不用说大家也应该知晓。但是在大剂量的情况下,则感觉强烈一些,自薄荷入胃之后,明显感到它分个方向走,向下入肝胆,向上入肺,但只是单纯的进入肺脏之内,我没有感到它沿肺的经脉走,并且这时胸中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继续向上是沿着肝胆二经的路线运动,凉感也很明显,一直进入眼中以及耳内。用大剂量的薄荷不出三天,明显感到眼力好了不少,毕竟我这段时间在写书,用眼有点过度,所以这个感觉还是比较明显的。前人谓其“清头目,利咽喉”,此说一点不假,相信这与它善于疏通经脉有关。

在试验的最后,我之所以提前停止试药,是因为我发觉即便是薄荷这种可以当蔬菜一样来食用的药物也能给我的健康带来一定的伤害。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薄荷有调动肝阴的能力,这大概也是它使得我的眼力很快增强的重要原因。肝阴一虚,肾阴跟着也被间接调动,所以到了最后就是虚火一片,《千金·食治》说它“劫肾气”,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现代药理认为薄荷有保肝的作用,这是由于它能够疏通肝经所得到的结果,但这只不过是最初的表现而已,如果持续下去,最终的结果还是损伤肝阴。还有就是薄荷也善于调动胆经里面的精华物质,所以试验过程中胃口不错。这一点与现代药理认为的薄荷醇与薄荷酮可增加胆汁排出量并有持续利胆作用相一致。但正如前人的经验所述,此物真的不能长久服用,否则会变生诸多不测。有些地方之所以能够将它当蔬菜一样来食用,那是地理环境不同,并且是当作时令食疗来用的,一旦离开这个天地的因素,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最后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总括性论述,薄荷以色青而能入肝,性浮而升则又偏走阳分胆道,善解半表半里之邪。木得风乃条达,薄荷散风,其性属风,乃春日之和风。和风,为木之所喜,故得其气,肝中之热不知其何以消,胆中之气不知其何以化。再者,此物味辛而善入肺,辛兴肺金而制木,故为治头风头痛、口齿诸病、小儿惊热的要药。薄荷既善于入肝经之内,又能以味苦入于心血之间,合则其可深达肝血之内,兼且其性辛散而又善于宣透,合则入阴而达阳,入于血而转出于气,故可推知此物亦善开解忧郁。所以,陈士铎说:“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也。”论述的最后,对于薄荷的温凉属性怎么定呢?说它性凉,则与其导肝阴产虚热相矛盾,说它性温则与其善疏风散热相出入,说它先凉后温嘛,好像也不对,最后干脆说它的显性为凉而本性为温算了。

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开始,我们的祖先们就一直以亲身试药为基础来发现本草药性的。我们已经说过,这种试药并非是盲目性的,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内证实验的方式进行的一项超科学的检验活动。作为一般的医者,我们只需稍微品尝一下药物的味道,知道它的大概性味就可以了。但作为一个真正的中药研究者,为了能进一步认清药物的本质,我们还必须深入进行一些体内试验活动。现代的中药研究人员大多数都是在实验室里面通过小白鼠来进行药理测试,什么事情都得小白鼠点头才行,这是科学进步的一种体现,但在进步之余却弥留一些遗憾的地方,就是小白鼠不但代替不了人体,并且它更不肯告诉我们药物自进入体内后的归经、感受、性能等种种情况。

当然,世上有那么多的药物,每一味药物的本身又含有那么多的功效,我们不可能一一尝试得了,即便是进行多次的体内试验,也不可能得知它的全部药性。所以尽管是神农这一类圣人,在尝遍百草之后,写出的《神农本草经》也有不少缺失遗憾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这里提出了合理试药,也就是在理论推导之后得出的结论并不能令人信服甚至与现实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在没有其他更好办法的前提下,务必要进行的试药活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药性口诀大全
国家级名老中医鲁兆麟:关于中药的临床认知思维
一味奇妙的中药,保肝利胆、溶石排石、抗病毒,还可让人口气香洁
中药药性析 【临床药学讨论版】
细辛虽好,但其使用注意不可忽视:药理研究...
薄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