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食医

你对中医、西医非常熟悉;但你听说过【食医】吗?

想必大部分人都不太知道食医在古代也是具有“医生”资格的医官呢。

由两个"中士"担任位列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四医”之首尊为上上医可见食医的地位在当时非常高。

食医兴于周代为统治者所专用专门负责王侯贵族的饮食管理相当于现代的营养师。

《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祖国食医的营养学理论将五味、五脏与阴阳紧密结合起来食品以五味来分类“辛、甘、酸、苦、咸”“五味入五脏”“辛入肺,甘入脾,苦入心,酸入肝,咸入肾”“苦辛化阳,酸甘化阴,苦咸泄泻,甘淡缓中”运用这些法则可变化出多种多样的滋补营养方案和营养处方配合到五脏,运化到四肢百骸以达到食养、食疗、食治的作用今天我们很多烹饪调味方法也是从食医传承下来的比如:“酸能胜辛”饭菜太辣了,放点醋进去辣味就会减轻又比如“甘能和酸”酸梅汤酸涩难喝加点砂糖就可以美味可口,生津止渴。

食医的营养学和方法在周秦之间、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很普遍,而且很丰富最享受食医营养学的人。首推齐桓公他身边有易牙、开方、竖刁三个人专门为齐桓公膳食营养搭配。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一直到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王侯贵族更讲究服饵的方法。形式器皿考究,甚至连音乐都配合整齐。所谓“列鼎而食”“脾脏闻乐则磨”意思就是听着音乐吃饭,有助于消化吸收。道家主张采用柔和清越的音乐;能“陶冶情操,溶溶似醉,飘飘欲仙,元气归宗,乐以忘忧”这在今天看来,依然是科学观点音乐能使大脑皮层真正休息可快速恢复精力。

颂簋(西周后期),盛食器,用来盛放煮熟的饭食,相当于现在的碗,多与鼎搭配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食医在古代可谓百花齐放中医经典《内经》为食疗提供了理论根据据传华佗著有《食论》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专论食禁唐代成都名医咎殷的《食医心鉴》催生了药膳《医方类聚》中用食物组成药方共211方孙思邈弟子孟诜撰写了《食疗本草》元代《饮膳正要》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本草纲目》等大量录载食物功用及食疗方由此,食治、食疗本草体系得到了全面发展。

唐代成都名医咎殷的《食医心鉴》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孙思邈。孙思邈是食医理论和实践完整体系的奠基人

他把食疗放在第一位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他在《千金食治》中专论讲述食疗并广罗百家悉数收入食治养生之方提出食物相生相克理论扩充了食疗理论和实践体系更伟大的是孙思邈开创了平民食疗的新时代。

孙思邈与《千金食治》

令人可惜的是食医在古代为帝王将相统治者所独享不利于普及推广劳动人民受阶级压迫严重,根本无钱聘请食医以食医为职业的人落得一贫如洗,被迫改行后因战争、贫穷、食材资源有限等因素食医逐渐失传,后来医事分科越来越细

到元代分为十三科没再设"食医"这个科目但食养、食疗的观念已经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但却逐渐改变了食医的服饵疗法过于偏重“营养、美味”了改变了食医的本质脏腑之论,针艾之法,脉证之辨,食治之宜为岐黄精华前三者在中医传承中得以发扬光大成就五千年中华文化之瑰宝而今中医针药为先食医却不见不免让人可惜可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膳发展简史
孙思邈养生—节饮食以保平安
「向“老寿星”孙思邈学习养生」学其术(2):生活饮食养生
略论孙思邈的生活养生
中国的食疗药膳文化
五味五气五谷五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