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荷花池頭映月荷——試探潘天壽之《紅荷圖》(图)
 潘天壽故居位於杭城一名為“荷花池頭”的小巷巷口。據說,這條具有幾百年歷史的巷子,曾經真有一個種滿荷花的大池,因着了幾次大火,池子也就無跡可尋了。不知潘天壽居住於此時,是否曾有開門荷花即入眼的豔福。就算沒有,故居附近的西湖總是不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意景致。也因此,他一生無數次為荷花傳神寫照。而這幅1966 年的《紅荷圖》,或許是其有生之年最後的荷花圖之一。無論是在構圖、落墨、着色,還是賦詩、題款、畫印上,它都有些頗值得一提的巧思妙構。

潘天壽(1897 ~ 1971) 紅荷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966 年作 88.5×47.5cm

  首先,此荷花非“映日荷花”,而是“映月荷花”。潘天壽在題詩中寫道“月色花光一片,飛入鴛鴦不見”,爾後題記“1966年黃梅開候,壽者”。這令筆者想起那張被稱為絕筆之作的《梅月圖》,同樣也是題記“1966 農曆乙巳黃梅開候”。略查萬年曆得知,農曆乙巳年後一年( 丙年) 的正月是從一九六六年1 月21 日開始;“ 黃梅開候”也即“黃梅開後”(臘梅開後)。所以《梅月圖》應該是在一九六六年1 月21 日之前,乙年的寒冬臘月所作;同理推論,《紅荷圖》亦是繪于臘梅盛開的季節,不是江南陰雨霏霏的黃梅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季節。然而,天寒地凍時分,又哪來的荷花盛開呢?梅可以表現為“雪中梅”,卻從未見過有“雪中荷”,因與自然天理不符。相較之而言,同樣具有清冷調子的“月下荷”則就合情合理。
  那麼,“月下荷”或“映月荷”又該如何來表現呢?它和一般的“映日荷”又有何方不同呢?我們還是再從題詩開始解。“月色”在哪裡?其實“月色花光一片”意即月色與花光融為一體,難分難解了,因而花光即等於月色;或者說,之所以我們還能看得到花光,是因為有月色的照耀。“飛入鴛鴦不見”則進一步解釋,荷塘中飛入一雙鴛鴦,可是卻不見了;這時候,你可能會猜測,是不是它們躲起來了。如同月色一樣,雖然你肉眼看不見,但它們仍然會留在畫面之外的想像中。這是畫外意象空間在畫面中的作用,即格式塔心理學所解釋的心理暗示的力量。現在,我們就可以解釋在《紅荷圖》中,這個“月下荷”或“映月荷”的意象很“奇”,可為什麼潘天壽所表現紅荷仍然是紅荷呢?其實這正是他畢生所追求的美學與人格境界,“奇中能見其不奇,平中能見其不平”(《聽天閣畫談隨筆》)。此畫之中的“平”,指的是從常人眼光來看,氣韻淋漓的墨葉、風骨清峻的荷瓣,紅與黑的色彩對比,這仍然是一幅具有潘天壽典型風格的荷花圖。而說它“奇”,亦歸納有三,一為構圖,二為書法,三則為畫印。
  在構圖上,墨葉為主,而花為次。這樣的特別營造顯然將荷葉視為“月色”和“不見”的物化載體,而荷瓣則是作為“花光”與“月色”相映成趣。大片的墨葉佔據畫面底端,形成往左下方發散開來的大面積布黑;一朵荷花從墨葉的掩映中只探出小半截,與一旁的短莖半梗一起向右上方斜出,圍住了佔據畫面中心的三角留白——恰似瀉了滿塘的月色。滿幅皆是大大小小的三角觚,無論是留白、還是黑實之處,形成主調明確、富有節奏感的有機組合。甚至連荷花的盞瓣亦是由不同的尖尖角(天然的三角觚)組成。這一“三角觚”的美學原理,與黃賓虹的“不齊弧三角”理論如出一轍,然而在實踐上,潘顯然要比黃執行得更為徹底些。
  其二,潘天壽的題款書法,摻含了更多的畫意。在這幅《紅荷圖》中,每個字的書寫都被視作一幅花鳥折枝穿插的構圖來對待,它們對畫面的平衡、對稱或傾斜,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一”字特別加長,跨越兩個字幅,不僅僅在視覺上出奇制勝,更像一座橋樑,或是一個暗示,架起了“月色”與“不見”之間意義的聯結,成為至關重要的點題之筆。

  最後,需特別指出是,此畫中的印皆為畫印。因為那年年初潘天壽在蘇州某療養院休養時,正好未帶印,故出此奇招。雖是畫出,亦甚注重其骨力氣勢與虛實相生,朱文“潘天壽印”與象形小人的朱文“天”,一正一欹,端莊而又靈活。印如其人,這不禁令人想起,潘公凱曾引用希臘特里特島詩人的一句話來形容其父親:“我無所畏懼,我無所企求,我是自由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荷塘月色
月色荷塘
荷花池中的麻雀(一)
雨荷·最浪漫的事……
又到一年荷花香(1)
荷花池里荷花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