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维学习笔记
正文字体大小: 中 
思维学习笔记
(2012-09-28 14:27:39)
转载▼
标签: 布卢姆
信息加工
教育目标
认知
教学
分类: 思维
开完会,忙活完,有点不零不整的时间,再码几行字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思维训练和学校的教学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尽管我一直认为他们之间应该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为这件事我努力了很久,现在只能说是初见端倪。
暑假期间的密集讨论和学习中,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就是梳理考纲。因为在上学期的大量听课中,我发现现在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的要点之间似乎是脱节的,很多时候,教师们的努力其实是乏力的和无效的。比如中考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它显然不是为了单纯测试学生的知识基础而存在的,本质上那是在考核学生的理解、分析技能以及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然而在课堂上我见到老师为此准备的专题,看着真着急,基本上只是缘木求鱼。不过当时我自己的头脑也比较混乱,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理论之间在打架不说,对考试本身也缺乏更深层次的分析,我只是有一种直觉的困惑,干嘛不用思维工具进行教学呢?这个专题其实是不必存在的。
由于有了这个念头,我把高考的考纲整理出来,看到全图之后的心情很是复杂,相见恨晚吧。
这个梳理出来的结果看起来是那么的眼熟——没错,教育目标分类框架,只是各学科的表述方式有所差别,从学术上是不够严谨的,但是意图非常清晰。语文的考核要点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探究。数学文理科的能力要点是一样的,只是层次差别,包括了数学学科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别的学科我就不重复了,可以直接看图。我想说的是,拿着这个东西去看考试卷,每道题后面的出题动机一目了然。命题背后是认知理论,这显而易见。这意味着,我们现在考试的重心已经逐渐从考知识转移到考核认知上面去了,而我们的应试手段依然还是集中在知识传授上,这是根本的头痛医脚的行为,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现在高中教育投入了超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和“准备”,但是效率并不那么明显。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投入时间对于学习绩效并不一定有效,但是不投入时间肯定不行,其实无论投入或者不投入时间,准备的效果未必差出很多。假如考试内容就是背记的内容,那么花时间是有效果的。但是现在显然用这种办法没法命中考核的核心,而抓不住要点的最笨的办法就是题海战术,地毯式轰炸。所以就有了高三地狱式复习集中营,有了高考的吊瓶班,但是说实话,那些做法起作用了吗?收效甚微,而且是必然的。我从来不相信吃什么补什么,怎么能迷信到这个程度呢?如果靠补品能起作用,那还要学校干嘛?天天去扎针去吃补品好了。真是荒谬。
学校的老师们工作任务很重,一部分老师是师范专业科班出身,一部分不是,但是对于基本教育理论,大家都是学习过的。应该说,这种学习被绝大多数老师嗤之以鼻,很少有老师相信理论对教学实践有什么指导作用。可是悲催的是出题者是按照理论出牌的,我们的学校依然还是经验主义的天下。说到理论的问题,还是心存小小的抱怨,我很难跟一线老师就教学理论问题展开什么探讨,我一提就会被认为是脱节的,是不顾教学一线的实情的。这话虽然也有道理,但是一线老师们的理论实在是应该稍微提那么一提啊。辛苦一下下,以后会变轻松啊。
在我看来,我们的老师应该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于信息加工理论也应该有所了解。我不是怪罪老师们,我是建议。其实在我们的师范教育中,也没有在这方面下太多的功夫,这是有问题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举一个例子,在安德森这一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和马扎诺的新认知目标分类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原本一维的教育目标改成了二维的,一个维度是知识维,内容涉及三个领域:陈述性知识、心理程序知识、心理动作程序,另一个维度则是认知维,在布卢姆体系中,划分了6个层次,分别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在马扎诺的体系中,认知维被划分成了三个系统: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认知系统包括四个层级:提取、领会、分析、应用,与布卢姆体系的区别之处在于,马扎诺的认知系统是建立在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的。好了好了,这些不敢多说,不然又会被投诉“脱节”,我们先说一说最宏观的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吧。一个是知识维,一个是认知维,我之前提到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而忽略了认知培养,实际上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是认知心理动作与知识的交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积累是一个伴随提升的过程,如果不注重加强对认知维度的培养,知识只能在反复强化之后较长时间地存在于工作记忆中,没有办法真正转化成长期记忆。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不信,我们可以测试一下,让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不经准备地再次参加高考考试,很多学生都说,再次看到高考题恍如隔世,相当一部分题感觉完全无从下手。只是隔了两年时间啊,学生们的长期记忆中根本无法提取出当年的知识,这不是遗忘,而是根本就没有形成长期记忆啊亲!想想看,三年不做数学题你会忘记加法怎么做吗?那是最简单的运算法则,长久驻留于人的长期记忆中,尤其是经过了反复的认知加工之后的信息,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成为长期记忆,那才叫“习得”啊。
认知维的内容是什么?是教学生学会如何记忆、如何理解、如何分析、如何创造、如何评价、如何运用知识,这些技能会最终驻留于学生的长期记忆,而他们决定了一个学生的信息加工水平,信息加工水平决定了学习能力。咱不管学生的信息加工水平,只管拼命给信息,这行不行啊,行不行啊老师们?咱们的教育中有缺项啊,不是我讲理论脱离实际,是老师们用经验主义的眼光来评价理论,咱们啥时候才能够情投意合啊?
要说理论对教学实践有什么作用,它是非常实际的,我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还有技能呢,什么技能啊老师们?认知技能!具体来说,我们通过一节课的内容不可能涉及所有的认知范畴,我们集中于一个目标好不好?比如说,促进理解的教学策略(Understanding by Design),就是以促进学生理解为核心目标的单元式教学设计策略,如果课堂教学结合思维工具,作用于学生认知的促进,那应该会把教学效率提升一大截的。最近浏览了一些特别优秀的教师的教学案例,与理论高度吻合,可是因为没有从理论上进行梳理,其结果就变成了应验主义的简单重复,重复到一定程度,最后发现不好用了,于是说这套办法不灵了,然后丢掉,好不可惜!
这些理论一点都不是空洞的,是非常实在的,不仅老师们应该了解,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它对于促进成人学习一样是有帮助的。更有助于家长们去识别那满大街的“思维培训”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还有那些超强记忆训练班,千万要谨慎呢,那里面大量的是为了单纯记忆而制造的信息加工方法,依靠某种特别原则形成的记忆对于意义生成有可能会造成阻滞,其结果有可能产生记忆,但理解却出了严重的问题。背一万个单词并不意味着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不意味着口语交流的顺畅,得不偿失啊。
最近在反复求证这个构思,我觉得基本是成立的才敢提出来,也有人跟我说这个内容毫无新意,不过我倒是不介意,在我们一线教学如果要真的是毫无新意的话,大家就不会说听不懂了,我们也不用担心什么学生的能力啊、素质啊什么的。我研究理论是为了实践,专家们研究理论是为了研究理论,我需要专家们的新理论,这不冲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知主义
合作学习、发现学习为什么往往无效?——学习科学视角的全新剖析
情境一定要“大”、“真实”吗?教学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境”?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的合理性之思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