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归因


归因——家庭教育与心理学系列讲座(18)

第18次讲座了,都是常识性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上次是“动机”,下次讲座是“偏见”,今天的主题是“归因”,主要讲三个问题:

1.什么是归因

2.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的归因,要注意哪些?

3.作为孩子(或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归因,要注意哪些?

时间有限,挂一漏万,请多包涵。一次没有讲透的地方,欢迎大家用其他方式继续交流。这是一种聊天的形式,不是非常正式的教学。会出现少量的心理学专业术语,例如常见的归因错误,都会详细解释。今晚7点见。著作权声明




归因(atribution),简单说,就是把原因归到哪里,到哪里去找原因。就是寻找因果解释,什么因,导致了这个事情(果)?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遇到问题,都会做归因。专业一点说,归因就是“为事件或行为推导原因”。首先我们要说一个常识:一事多因。一件事情,有多个原因,其中一部分原因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要避免把问题简单化,避免单一归因。

例如,一个孩子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家长就会好奇:什么原因?如果长期如此,那家长更会好奇,更会去寻找原因。

最常见的,就是把原因归到孩子的属性上,例如懒惰。属性,就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并且相对固定的东西,就叫做属性。懒惰,不愿意收拾玩具,所以就这样满屋子玩具了。

大家看,很好的解释,是吧?很好很有力的解释。表面上是,其实是很糟糕的解释。

用发展的眼光看,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乱糟糟的时候,关键是如何改变,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把收拾东西的习惯养成,更关键的是,教授孩子如何收拾东西的技能,例如把东西分类,什么放在架子上,什么放在箱子里,什么放在架子的第一层,为什么这么摆放,是为了下次更容易找到?还是为了方便弟弟妹妹?还是为了方便清洗?

经验教训:不要随意论断你的孩子的品性,尤其在他年纪尚小的时候。

再举一个例子。有的孩子一和家长顶嘴,家长就非常愤怒,认为是孩子对自己的不尊敬。孩子顶嘴的原因太多太多,很难用一个或者几个原因概括。“顶嘴是因为他不尊敬我”,这种过于简单的归因,是很荒唐的——只要你学习过逻辑,或者心理学,就会知道非常荒唐。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就是生活在荒唐中啊——不客气地说。这种简单化的归因,每次都刺激自己的大脑,家长是很容易情绪失控的。家长需要发展复杂的思维,才会走向理智。

上面这个假设的例子中,我们学习到一个概念:敌意归因偏见。用我们中国人的词语说,就是——诛心。

“顶嘴是因为他不尊敬我”,这种归因,假设了孩子和自己处于敌意当中,其实,孩子顶嘴可能是因为在说话的那个时刻,他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忽视了,觉得父母的观点不正确,是想深入讨论这个问题,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顶嘴是因为他很狂妄,他翅膀硬了,开始看不起我了。”恰恰是这种归因,带来了后面的冲突,而那些冲突,回头来,证实了这些归因。“你看,他真的是目中无人啊!他居然......”坐实了,误解越来越深。从青春期少年的角度说,也不要做类似的归因——把父母想象成敌对的一方。青春期的讲座我们做过两次,以后再做一次。

有家长说,我中枪了。不要紧,没有出声音的,很多都中枪了。讲座之后,经常有父母找我私下忏悔。你算是很勇敢的,公开认错的。赞你。如果我们10年前,20年前,学过心理学,知道敌意归因偏见,人际关系,包括和孩子的关系,也许会少走一些弯路。

回到这个亲子冲突的例子。我们把这个例子说说透。顺便,再给大家一个专业术语。不要怕,都是很简单的,入门级心理学术语,一想就懂。孩子顶嘴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忽视了,觉得父母的观点不正确,是想深入讨论这个问题,等等。这叫做“情境因素”。此时此景,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在谈话情境中产生的因素,俗话说——“话赶话”。敏感和脆弱的人,往往在争论中不理解这个“情境因素”,一口咬定是对方长期以来的敌意/不满,这就麻烦了。把原因归到对方的人品/属性上面,就麻烦了。后面就很难交流。就是说,我们做父母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事论事,就一件事情本身论一件事情,说的只是眼前这个具体的问题里面具体的事情,不要扯其他的。

穿越一下,回到婴幼儿时代。从婴儿开始,我们就学习归因了。一个娃娃不小心撞到桌子上,头上一个大包,疼得直哭。这时,家长可以臭骂桌子,你这个坏桌子! 

很多家长,尤其是老年人,真是这样的。他们责怪那些没有生命的、无辜的东西。他们不会提醒自己的孩子走路小心一点,看着一点,眼睛既要看脚下,也要看前方,提前观察前面有什么,不要过于兴奋,走路速度不要过快,等等。走路有走路的方法,也是要学习的,没有人能天生会方法。

可以想象,这种责怪桌子的孩子,如果长期的归因都是错误的,或者是低水平的归因,肯定会变得越来越自以为是,当事情出了意外,很少会想到自己是罪魁祸首。长期进行错误的归因,导致一个人智商和情商都很低。在学习和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迟迟不能进步。一言蔽之:错误的归因,造成错误的认知。

下面说一下今天群里提到的校园冲突。每一个冲突有自己的原因,很难一概而论。有时候,一件事情,例如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是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两个人都在过程中激怒了对方,都没有退让,都没有妥协,都没有寻找其它方式,才爆发了冲突。单独责怪某一方是不公平的。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原因是:互动的过程中,双方都缺少处理矛盾的经验。家长朋友呢,经常看问题比较简单,认为是另一个孩子的品行问题。有时候当然是品行,有时候不一定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校园冲突的原因,需要从很多个方向上寻找,不能简单归为某一方的问题。类似的,在学校里发生的很多事情,有的家长第一时间责怪老师,或者其他同学,就是不会责怪自己的孩子。今天下午群里谈到这个话题,我就简单说几句。

下面说今天第三个内容,学习活动当中的归因。大家需要知道一个教育学常识——课程三角。教师、学生、课程,三方在不停地互动。如果加上同伴和家长,就是五方互动。学习活动,不是学生把知识或技能撞到脑袋里那么简单,不是学生和学习材料两者的关系,不是一个学生摄取一份材料的单方向活动。

好,现在一个学生学业表现优异,原因是什么?很多人第一时间归到他聪明,经常忽视了他的学习方法,他学习了两套教材,他牺牲了个人娱乐,投入的总学习时间多于同龄人,家长的督促和支持,他选择了良好的学习伙伴,等等。

一个学生上课听不懂,原因是什么?老师讲的不好。很多学生和家长做归因,第一反应就归到老师的授课那里。这是最容易找的理由。那如何解释其他人听的懂?如何解释班上其他学生学业表现优异?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很多事情无法解释。听不懂的原因,如果教师基本称职,那主要还是学生个人的理解力不足,以前的知识基础太差,缺少理解力。听不懂还有几个可能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保持耐心,不能自我调节,不能自己对自己说:坚持一下,听下去,不要慌,我就不信我听不懂,都是中国话,我一定能听懂。

如果真的听不懂,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上课录音,下课后看着学习材料,再听一遍。很多在国外留学的学生,就是这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课后问老师,问同学,寻求单独辅导。别人上一节课能懂,我上两次课,我上三次课,把它搞懂。越是不懂,我越要把它搞懂。听不懂不是问题,听不懂不继续钻研,是问题。把原因归到老师那里,是没有意义的。老师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听懂,听懂课,是学生的责任,是学生的自我要求,不是老师的义务。道理再简单不过:脑袋长在学生的脖子上,不是长在教师的脖子上,如果学生不积极主动学习,老师没有办法钻进学生的脑袋里,让学生懂。在集体教学中,一半的学生听懂,就说得过去。

如果同一间教室,别人能懂,自己不懂,原因就是自己。绝对不要到其他地方找原因,这是排除法得到的常识。常识当中的常识。就像,同一碗米饭,一个人吃了一切正常,一个人吃了上吐下泻,那就是第二个人的肠胃或者身体有问题。不能找米饭的原因。听不懂,到老师的讲课能力、教课内容、授课方式,等等方向上去找原因,有时候可以,有时候是懒惰的学生的借口。我建议,还是尽可能从自身找原因。

从自身找原因,很多学生和家长很排斥。我家孩子不笨啊? 自身的原因,不一定是智力的原因,也可能是

(1)对学习(或某一门功课)重视程度不够,不认为这门功课有用;
(2)学习策略不够,不懂得一门功课有一门功课的特殊要求,学习习惯长期错误;
(3)投入时间不够;
(4)专注度不够,不能在一定时间里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主攻一项内容;
(5)求助不够,不能主动从同学或老师那里获得帮助。

昨天晚上学校放电影。我也去看,一个小学生找到我:“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小班同学看别的电影?这电影我看不懂。”我立刻领小班的学生到另一间教室看了一部动画片。这个孩子主动向我求助,非常好。解决问题的策略,他已经有了。解决问题需要很多策略,需要一个工具箱,其中一个工具就是主动求助。关于问题解决策略,我们的系列讲座明年会讲到。心理学是一门大学科,讲到问题解决策略,估计要明年了。

上面两个例子中,不该责怪桌子的时候责怪桌子,自己应该负责的时候责怪老师,这种把原因归到外部,而不是自己的现象,有个专业术语,叫做“行为者-观察者偏见”。就是说,自己是行为者的时候,就很难成为一个良好的观察者。类似于俗话说的:手电筒,照外面,不照自己。还有古老的谚语:眼睛看得到整个世界,但看不见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人们经常有这个行为者-观察者偏见?心理学家的一个解释是:我们对自己的情况相对熟悉,但是对别人的信息所知甚少。信息不对称。信息的解释。

再来一个归因的例子,考试答题出错。归因一般是两种:出题人在题目上设计了陷阱;自己不会。经常,两个原因都存在。如果是基础性题目,如果是高中生的基础题,自己不会,那就是自己的原因,不能再责怪出题人,或者任何一个人。自己为自己承担责任。错误的归因,有时候是逃避自己身责任的行为。

还有10分钟,再简单介绍两个归因错误。日常生活里,几乎每一天都能遇到。不能不讲。

自我服务偏见。成功,归于自己聪明,归于自己的特点;失败,归于外部原因,是外部力量和我作对。这种现象叫做“自我服务偏见”。

基础归因错误。谈到人的时候,例如解释一个名人,或者一个天才,我们倾向于把原因归于这个人身上的特点,最大地减少其他外部因素。他出名,是因为他运气好,或者很努力。他是天才,是因为他真是太有才了。心理学里叫做“基础归因错误”。名人身后的商业利益的推动,天才背后的老师和家人的作用,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如果认真考察,会发现,每一个人的成长中,原本有无数个故事,无数个细节。所谓成功人士传记,只是把其中一些细节,按照编者自己的喜好重新串起来,成为一个简化的故事版本。

青春期里疯狂进行偶像崇拜,也和“基础归因错误”有关。家长知道了,对于孩子疯狂的偶像崇拜,也有提示和劝诫的作用。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介绍了一个心理学常识性概念:归因。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需要谨慎地从多个方面寻找原因,克服各种归因错误,不做头脑简单的人,不为自己的懒惰和不负责任寻找借口,大部分时候,更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和群里的家长朋友们共勉。

限于时间,今天没有把很多问题讲透。例如稳定的归因,非稳定的归因,也是很好的观察和思考工具。以后有空再说吧。今天先入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不能永远只看自己,那会把自己逼疯。有时,从社会互动中,从情境中找一些原因,会让我们更理智。著作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平气和当老师(发言稿)--凭海临风
高一月考不理想,家长急于找辅导班,老师:别再傻傻地送钱了!
打通“学习动机”这条经脉,80%的学习问题就解决了
学生上课为什么听不懂?
孩子作业不完成,该怎么办?做到这四点就够了
【今日家长说】只有一个办法:硬着头皮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