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死后四十三年,杜甫终于返程归乡

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的时候,杜嗣业到处求亲告友,终于筹集齐了所需的经费,他要完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将祖父遗骸送回老家。

杜嗣业的祖父杜甫,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卒于湘江渔船之上,之后曾暂厝于岳州:

“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匄,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余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

杜甫的次子宗武生前无力迁葬父亲,将这副担子交给了儿子嗣业。

从年龄推算,杜嗣业此时在二三十岁,一位没有官身的年轻人,四处“收拾乞匄,焦劳昼夜”,求助于亲友,为的就是归葬从未见过的祖父,实属难得的孝行。

他得花上几年时间来做准备工作,风餐露宿不说,多半还会欠下一大笔债务,值得吗?搁在唐代,这不是个可以商讨、可以用价格或者价值来判断的问题。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天经地义。

四十三年后,杜甫可以回家了。

尽管文献没有详细记载,我们仍可根据唐代风俗,推断杜嗣业此行的大体情况。他将祖父杜甫与祖母杨氏的骨殖从坟茔中检拾出来,装入棺木中,从寄居的岳州上船,出洞庭,逆荆江而上,至江陵后折向北行,历襄州、邓州,最后抵达偃师首阳山下的老家坟茔,全程一千多里。

杜甫写过“即从巫峡穿巴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他生前只走完了前半截,后面这半截路,是杜嗣业陪他走的。

叶落归根,狐死首丘,送过世的家人遗体送回老家安葬,是人人都应遵循的孝举,如果遗孀、孝子能力不够,还需依赖亲友相助。唐代公私文献中不乏这类孝行、义行的记载。护送灵柩返乡比一般的行旅更耗费时间,参考唐代墓志中的记录,自湖南到洛阳,少则三个来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可想而知旅程有多么艰难。

古时出行受天气、交通状况影响很大。从岳州至江陵这一段,春夏之际多汛水,波涛尤其凶险,如果到江陵之后改行陆路,需要雇佣车马,每天能走几十里已经算快的了。当时除非皇帝特旨,一般人根本享受不到驿传归葬的优待,杜嗣业没有官身,也没有钱,只能一步一步走过千里泥途。

途中所耗费的财物不是个小数目,舟船车马,饮食住宿,乃至过渡口、上山岭,雇佣短工搬运,无处不要用钱。杜嗣业行经江陵(另外一条路是顺长江而下,至鄂州后绕行汉水北上),也是考虑到这里故旧较多,兴许有人资助一二。

还有一笔不可节约的费用,是请人书写墓志铭。唐人习惯用几十厘米见方的青石板刻写墓志,具体规格视主人家的需求和财力而定,撰文者最好是文学名家,以此衬托亡者身份,如有条件,还得另请书法高手书写一遍,再由手艺高超的匠人刻石,好些著名的书法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

所谓墓志铭,铭文相对较短,序文反而是主体,通常会从志主祖上说起,假如先世不显,撰写者自有办法巧为掩饰,而志主的生平经历、卒年享寿、家庭成员更是交代的重点。邀请人撰写这样一篇文字,所费必定不赀,不乏有人将此作为生财之道。

杜嗣业运气不错,他在江陵遇上了一位名气很大的诗人,元稹。

元和五年,元稹因为得罪当权的宦官,从监察御史贬官江陵士曹参军,他平生爱读杜诗,此外,两家先辈还有些不太深厚的交情——元稹妻子的爷爷韦迢与杜甫曾相互唱和,杜甫的另外一位好友元持,论辈分算元稹的族叔。

元稹答应了杜嗣业的请求,他为杜甫撰写的墓志不太符合固定格式,前半截几乎算是文学评论,后面择要介绍了杜甫生平,一共千余字。我们猜想元稹没收钱,或者只收取了为数不多的润笔费用。

正是收录于元稹文集中这千余字,让我们知道了杜甫最后的归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生卒年月及墓葬简考(下)
此人写下两块墓志铭,一块捧红了杜甫,一块见证了与白居易的感情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注读
诗圣杜甫57岁曾来荆求职 只可惜自我推销无门
一篇墓志铭,价值千金,让杜甫与李白并驾齐驱
770年杜甫去世后,拉开了三大诗人为偶像撰写墓志铭的热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