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词之我思
userphoto

2022.06.30 云南

关注

2017112日端午诗会讲稿)

在各位前辈高人面前要我谈诗词方面的经验体会,实愧不敢当,其实我恐怕连入门都算不上。2011退休后于次年加入诗社,诗词虽是业余爱好之一,但任教于中学数学30多年,隔行如隔山,所以于对诗词认知太肤浅,要说体会,是在参加诗社后才明白了一个早该明白的道理——不具备基本功的创作没有价值。爱诗不等于懂诗,爱好和才学之间有鸿沟有门槛而没有天然的桥梁,跨越沟坎唯一的途径是从打基础开始,踏实用功,向别人学习也向自己学习。学习就是学比较学改变。有比较才能鉴别,发现差异才有改变的原动力。向自己学习,就是回顾和反思,加入诗社之前,还停留在只重押韵而忽视平仄、对偶,而入声字更是一窍不通,所以,之前写的那些曾经自鸣得意的所谓诗词文字,回头看来连合格都谈不上。比较自己在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变化。在比较中不断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作品,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总会有量变到质变的进步。

格律诗词的写作,我觉得有三个要素:立意、守律、修改。

立意就是内容和境界,这个话题太大,也是因人而异的,灵动的,创作的动因、灵感、意境、思想情感应该是绝对自由而不受任何束缚,没有共性的,只是作品能否被(读者、社会、时代)认可,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主要就想后两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另外,谈谈自己对诗词和互联网的看法。

一、尽可能遵循诗词格律

首先,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的解释)既然叫格律诗词就应该遵循格律。格律、词牌那么多,如何记得住?我的笨办法是“一范二注”。一范就是选用我熟悉而且合格的古诗词名篇和毛泽东诗词为范本参照,二注就是注意“一三五,二四六之说”、如果不是用新韵,那还必须注意入声字。

1、关于声韵。古人写诗词,是给古人品读的,用那个时代的音韵创作诗词顺理成章。但时代在变,语音也在变,作诗填词也要与时俱进,如果还守残抱缺,死守着已被历史淘汰的语音,强求今人和后人用古音去诵读,那将很难为人们接受。我们处在新旧语音变革转型时期,传统的“平水韵”和现代的“新韵”各有短长,中华诗词学会在这个问题上提出的主张是“倡今知古,双轨并行” “古韵”,有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底蕴支撑,占有大量的词汇和成语,所成诗句占尽天时地利。由于许多成语和词汇都有入声字,如“巧夺天工(仄仄平平)”、“保家卫国{(平)平仄仄}”、“精忠报国(平平仄仄)”、等等,“鹰击长空”(平平平平)由于当中的入声字现已成平声致使用新韵写诗词者在引用时常常陷入两难,而且有许多字如“叠”、“压”、“夺”也很难在“新韵”中找到相应的仄声字代替。因此在古韵的扬弃问题上还的确难有公论。如明明想用新韵写作,却由于某个或几个字的推敲上又不得不舍弃新韵而转用古韵,对待古韵和新韵我的看法是:在同一首诗中两者不可混用(即有的入声字按新韵,而有的入声字又按古韵),不然就乱套了。而且用新韵的,必须标明。

此外,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已经有着越来越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在诗词创作中,在尽可能遵循中华诗词格律的同时,用字和用词、语法表达方面也应该与现代汉语相符,例如用字,我认为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现代已经过于生僻的字。

2、怎么看待尽可能遵循诗词格律?为什么要说是尽可能而不是绝对呢?我用的范例是合格的,因为我知道应该遵守格律。合格就是合律,其对立面不合格就是所谓出律或者说失律。开始,

可奇怪的是,一些流传千古的著名诗词,常常就是不合格律的。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被列为千古七律之首,却是一首非常失律的诗。如:在相同的位置重复使用相同的字“黄鹤”,重字还有“空”和“人”,第三句连用六个仄声字,第四句不但有五个平声字,而且以三平调结尾,第二联“不复返”与“空悠悠”失对。这几点不但不符合七律的要求,而且是律诗的大忌。这首七律并不符合律诗的句法。然而七律的规范在此前早已定型。那崔颢为什么明知故犯呢?

在古代的大诗人之中,最不受格律限制的就是李白,是因为格律实在也限制不了他的才气。比如被称之为仿效崔颢《黄鹤楼》之作的《登金陵凤凰台》、《襄阳歌》、(《蜀道难》、《江夏赠韦南陵冰》、《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霸陵行送别》等等,都是不完全合格律的诗。

在律诗格律上不依常规的其他名诗名家也不少,如王勃、王维、孟浩然等,就连在诗词格律上有极高成就且极其注重格律的杜甫,其作品也有违反格律的,如 《江南逢李龟年》、《白帝》、《北征》。类似的情况,宋代的文坛盟主欧阳修也有:如他的《晚泊岳阳》里“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词也是如此。名家的词不合词律也有不少。苏东坡的词,就多不合词律。晁无咎在《漫斋漫录》中形容为:“居士(苏东坡),人谓多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可是他离谱出格的结果,往往被后人作为变格变体。

格律从产生到现在,虽然已经流传了上千年,但格律中的平仄与对仗一直是既严格而又混乱,而且名人效应很大。格律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虽然是常规,但常规不见得都被常守。一首诗的好坏,是不是应该用格律来评判,从来都是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到现在也没有争论清楚。

名家的诗词不合格律,是格律“律不住”;不是缺点,而是优点。一般作者的诗词不合格律,是不懂格律;不是优点,而是缺点。名家可以自创格律,一般人就得遵守格律。这似乎是在评判诗词时不成文的标准。其标准的实质,不是诗词的本身,而是诗词的作者。书法也是如此。“流”、“曹”,西安碑林的“民”。

以名家的写作水平而言,遵守格律应该不是很难。可是,为什么名家不合格律的诗词并不在少数呢?有一种说法,小家重格律,大家尚境界。

我想,也许是疏忽,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为了内容不得已而失律的出格变通。古人如此,新人也一样。例如,既是千古世界伟人,又是现代中华诗词大家的毛主席,其名句“乱云飞渡仍从容”中,“仍从容”正是格律诗所忌讳的“三平调”,而“坐地日八万里”则犯了“孤平”。

有一篇文章叫《“求正容变”,格律诗的复兴之路》,作者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马凯。文章中所强调的是:格律诗要“求正容变”。,即尽可能地遵循“正体”——严格的诗词格律规则,同时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允许有“变格”。下面介绍一下该文的摘要:

(1)、“求正”就是要尽力追求“正体”。以律诗为例,其“正体”至少有五个要素:一是篇有定句,即每首诗都有固定的句数。二是句有定字,即篇中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字数。三是字有定声,即句中每一字位的声调都有明确的规定。四是韵有定位,即每首诗必须押韵,且押韵的位置和要求是有明确规定的。五是律有定对,即作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除首、尾两联可以不对仗外,其他各联的出句与对句,要讲究对仗。这些就是五、七言格律诗的“正体”。丢掉了这些基本要素,即非律诗。

(2)、“容变”就是为了更好地抒情达意,在有的方面应该允许适当地“破格”、“变格”。

如“篇有定句”和“句有定字”,作为格律诗最基础的条件,是不能改变的。第三项“字有定声”,就是“平仄律”。有些字位的平仄绝对不能改变,有些字位按规则本身就是可平可仄;个别字位平仄可以替换同时通过“拗救”加以弥补,使声调总体上仍保持抑扬顿挫;个别字位即使“拗救”不成,只要是好句,“破格”也应允许。“韵有定位”,的容变是不必死守平水韵,可以用新韵或者在相近的韵通押上变通,最后是“律有定对”,律诗都要对仗。“工对”当然好,适当的“宽对”也应允许。

“求正容变”,是格律诗永葆生命活力的重要条件,是格律诗在当今时代复苏复兴的必由之路。不“求正”,格律诗就不复存在;不“容变”,格律诗就不能发展。

“求正”就是尽可能守律;“容变”就是容许对格律作适当的改变、突破。“守”不是死守,死守的结果是将格律诗守死;“变”也不是全变,全变的结果是将格律诗变死、变没。

说实话,马凯的“求正容变”并不是什么新的理念,但是他的分析和归纳非常精辟,我看了马凯的文章后,对于过去对格律的认识理解有了变化。是啊,太过于死守格律其实是对于格律本质的一知半解甚至曲解,也许可以说,写诗词者,不懂格律前不遵守格律叫乱写,就是不求正,懂了格律后有时必要的打破格律就是容变,叫高明。格律其实不应该有一票否决权。

《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做诗时所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曹雪芹在这里表达的观点就是强调诗最重要的是在立意和内容,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

 “求正”和“容变”之间也好,“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也好,它们并不矛盾,都是辩证的关系而不能简单化极端化和绝对化,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我们不能否定格律的重要,格律是应该注意的,但有时候若过于拘泥格律,那么很多好诗可能都要被排斥在好诗之外的。比如《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应该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打破了律诗的格律,放弃了平仄协调的音乐美,而在艺术上的出神入化却产生了另一种回肠荡气的音乐效果。“黄鹤”这个双声词连续出现,造成了一种新的节奏感,完美地表现了怀古之幽情,所以才成为虽不合律但流传千古的绝佳诗句。

所以,我们鉴赏和评价一首诗,应该首先看诗的内容境界和神韵,然后才是格律。有的诗词,绝对合乎格律,读来抑扬顿挫,但除此之外,内容空洞、意境平庸、只是乏味的陈词滥调,这样的诗词又有什么价值呢,简直就是垃圾。写诗、品诗、评诗、选诗,自古以来都是把内容放在第一位。格律从无到有,是古人依据当时的平仄而摸索、总结创造出来的,其依据就是古代的平仄或词语。连创造格律的古人,尚且不僵化地遵守,现代人却常常僵化起来,那就有点像刻舟求剑了。

总而言之,一首诗词,倘若能够既遵循格律,又有极佳的内容,当然最好。追求完美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是完美最难求,而瑕疵很难免,有时候过于死守强求,面面俱到,可能就因为一点点瑕疵而因小失大,反而离完美更远了。倘若无法两全其美,那么,先重内容还是可取的,也是值得赞赏的。假如先重格律,后重内容,那么就可能舍本逐末,适得其反了。

二、作品一定要认真修改

关于修改,本质上也是比较和改变。一气呵成一首好诗甚至最起码合格的诗词,对于任何人都不容易。三月三聚会时,我们社长再次强调“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因为一首格律诗就是一个独特的产品,格律就是规范,就是格式的约束限制——规格的范畴,也就是产品的型号规格尺寸。如果说我们灵感的记录是原料,那诗稿只是毛坯,修改就是对毛坯的加工,最后检测合格才能成品。每一次的修改过程都是比较的过程,是从不合格开始到合格,从合格到更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修改是一个反复推敲琢磨对比改变的过程,并非只是初学者要重视,如果认为只要内容和含意代表了真实情感,即使不符合格律也不能修改了,那就干脆写自由诗算了,自由诗顾名思义可以随心所欲,全无章法,而格律诗因为多了一个格律规范,使其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好读好记。所以更为精彩——精炼和出彩。又譬如,字和词汇就是建材,如果你把它们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就是诗的话,那么把建材随心所欲地堆砌起来,就算是一座建筑吗?再说,连自由诗要写好都需要反复修改,其实我也写自由诗,(很多自由诗也讲究章法韵律,十四行、大多数歌词句句押韵)因此深有体会。何况格律诗呢?

古往今来的大诗人也非常重视修改,也许最生动的例证就是“推敲”一词,就来自史上称为“诗奴”的唐代大诗人贾岛对其诗句修改的著名典故,从此也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写诗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才能得到最佳。也正是由于他的刻苦努力,使一生贫困潦倒的贾岛在众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赢得一席之地,并且留下许多传世佳作。我很喜欢他的一首诗是: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磨剑,难道不就是修改吗?)

三、诗词与网络

先来看看以下两段引文:

1、2013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诗歌创作与网络生态” 学术研讨会上,关于该研讨会的背景与主旨(节选)是这样说的: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无所不在地渗透进人们工作、学习、娱乐以及交流的方式。概而言之,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着一种网络生态。在这个全然不同于古典文化的环境中,人该秉持什么现实原则?思想该怎样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信息泡沫眼花缭乱的变幻,令我们只能随波逐流?还是保持追问,在更深层次上寻找人之尊严和价值?对此,主动拒绝以任何形式放弃自身的“诗歌”,在今天不仅显得重要,而且证实其必需。它的存在,犹如一架能量巨大的氧气机,给极可能遭到严重污染的社会,吹送来一股股清风;通过激发个性思考和创造,不停塑造着一个当代文化的精神内核;以一首首诗的形式,恪守、并继续焕发着人性的超越和美。它传达的信息,宁谧而清晰:网络生态不等于简单的商业化和品位低下。恰恰相反,倘若我们的自觉足够到位,网络这个第二生存空间,同样可以“诗意的栖居”。古老的中国,在给自己提出全新的问题:在诗歌深度和无远弗届【释义】:不管多远的地方,没有不能到达的。的高科技之间,如何建立全新的关联?诗歌创造性和网络可能性,可以有怎样的积极互动?这两种看似绝然不同、甚至逆反的事物,可以组合出什么独特的张力和能量?如此等等,已成为众多诗人、评论家和文化研究学者所共同关切的问题。

2河北诗人简明在2016年提出:网络对诗歌创作有积极作用,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诗歌和网络是分不开的。“诗歌是思想的火花,而网络为诗人随时随地记录交流思想和灵感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因为人人都有手机,电脑日益普及的年代,移互联网让中国的诗词有更多的参与者。有了无边无际的平原,才会有连绵起伏的高峰。这不仅仅是指自然界,同样适用于诗词的创作发展”

我觉得我们现在不能再继续忽略诗词与网络的关系——无论是我们自己对诗词的爱好和对于诗词创作水平的提高,还是对于我们玉泉诗社的变革和发展,对丽江文化发展的推介和促进,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从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最关键的是其生命力只能于存在于不断的交流、融合与创新变革中,即使仅仅就是传承,也都是在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这已经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认为,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不断革新,电脑阅读和手机阅读,越来越替代了书本阅读。如果说这是年轻人的时尚,那年青一代是未来的主人,但实际上在当今社会的巨变面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直接或者间接的与网络密不可分。因此,我们的确需要认真地思考这一系列问题。

网络对于诗词的作用也日益明显:我们在前面提的修改问题——这包括创作中的诗词是否合律,而使用网络进行“诗词格律检测”及其快捷方便实用,此类网站不胜枚举,如“诗词吾爱网”(中华诗词学会主办)。

就诗词鉴赏和创作而言,打个比方:当你在网络上面对有关诗词的方方面面,你犹如置身于诗词的汪洋大海中,所有的一切需要,毫不夸张地说——只有想不到的而没有找不到的。网络上有人类古往今来已经有的、正在发生的、正在研究想象的一切知识文献资料(当然涉及国家机密的除外)。我们简直可以说能够在网络上穿越古今未来、周游世界宇宙。在电脑上查询任何资料,比起在自己的书柜在图书馆里翻书高效快捷了无数倍,而且电子文档的容量更是天文数字,1MB的容量相当于524288个汉字,几乎和一部740页,五十余万字的《诗词格律》差不多。已经算是海量了,如今一般的U盘容量都是以多少G来论的,而1G等于1024MB,一般就说1000M,也就是五十多万字的1000倍。一个几G的U盘简直就等于一个图书馆了,近期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诗社的有关年检上报材料今后要用电子文档,因此必须配备U盘,而从长远来看,我们干脆买了个移动硬盘,容量是IT,也就是1000G,可存储五千五百多亿的汉字,打个比方,今后如果用它来存储我们诗社所有的作品资料等等,恐怕几十辈子都用不完。

我认为。网络对于诗词有各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的帮助是无限多的,通过网络,我们对中国诗词现状的有关信息了解,对诗词鉴赏,对于诗词创作的学习交流借鉴和提高,对于所需资料的快捷查询和搜集都特别方便。我在一开始的第一个问题中提到向别人学习和向自己学习,我认为向别人学习有两类,一类是死学,一类是活学,死学并非指的是死记硬背,而是形容那些已经成文的文化遗产、书籍文献,白纸黑字的东西,我们只能单向地去学的东西,而活学就是双向甚至多向地,互动式的交流学习,如果说阅读是单向的死学,那讨论就是一种多向的活学,我想说明的是,无论是单向地死学还是多向地活学,在网络上都更容易实现和更加无与伦比的高效,举几个具体的小小例子如:有时我们需要知道月亮在诗词中有哪些代称?去翻书吗?去哪里翻?犹如大海里捞针,但是在网络上,可以马上找到最全面完整的资料;网络上还有无数的诗词讲座文章和视频,总之有关诗词的方方面面,任何资料应有尽有,可以说已经有人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只要你需要,只要你愿意去找。比如我们只记得某一句诗而忘记了全文,忘记了作者,忘记了也找不到出处,网络可以让你仅凭这一句甚至其中的关键词立马找到原文和与之相关联的任何资料。(只是曾经变传说、何事秋风悲画扇)又如诗韵问题,我们可以随意查到和任何一个字同韵和通押的的所有字;再如前面提到的入声字,网络上非常容易查到入声字表;当我们需要时,都可以很快在网络上找到含有某个字的所有词汇或是成语;至于诗词的类型,无论是按形式、内容、主题、特点,比如什么26种趣味诗词(嵌字、藏头、回文、数字、药名、歇后、剥皮、颠倒、集句等等)你很容易分门别类查询到所有资料。毫无疑问,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任何领域和学科,网络都是最全面快捷的最先进的工具百宝箱。还有,比起书店来,网购诗词类书籍也应有尽有,还特别便宜。如白香词谱、六百词牌、诗词格律全集、对联格律·对联谱等。

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我中断多年的诗词爱好也是网络帮我找回来的。2004年初在学校接受了电脑操作培训,尽管从一窍不通开始学习非常困难,一个多月后顺利通过了丽江人才交流中心的计算机考试,取得了合格证书。学电脑包括学习上网,而上网犹如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无限的包罗万象的神奇世界,其中也有很多诗词类网站,我发现原来中国竟然有那么多的诗词爱好者,熙熙攘攘地在网站上交流探讨,同时发表着他们的作品或者相互评价,水平上看等等不一,参差不齐,有非常优秀的也有远不如我的。这使我重新开始对诗词关注起来。于是也尝试着注册了几个网站,如诗梦、碧海蓝韵、红袖添香等等。开始发表过去的一些诗。很意外,无论是自由诗还是格律诗,得到的好评还真不少。也因此认识全国各地的许多诗友,有的如今还时有联系。而在网络上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学习之广泛、方便快捷和自然,的确是其他方式所望尘莫及的。

当然,把诗词与网络结合起来,对于我们诗社的的部分诗友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电脑的使用,客观上这虽然是一个实际问题,但是从主观上看,其实我们所需要的,够用的一些基本操作并非高不可攀,我想,比起这么多年来我们在诗词上付出的努力、时间和心血而言,最基本最起码的电脑实用操作并不算什么。如今的电脑都自带许多实用软件,用起来越来越简单快捷方便,单就汉字输入法看就不胜枚举,甚至还有手写输入法。仅仅就汉语拼音输入法,大部分的现代操作系统都跟随着一副汉语拼音输入法。况且我们学诗词的人,汉语拼音应该算是强项。另外,一直到目前,我们在电脑上用于写作和查询搜集资料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操作一般是用WORD文档进行,其本质就是怎样把东西搬来搬去,主要环节不外乎输入输出,打字、选择、复制、粘贴、格式(字体、字号、行距)等等。至于在网络上查询资料,就是大海里捞针也变得极其容易,可以说是随叫随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具体地说,网络上的搜索和查询为什么如此简单,因为它是根据模糊数学原理的智能搜索。我们根本不必要去记那些用英文字母显示的网址,说实话也记不住,网络查询什么,只需要在百度啊、360啊等等搜索引擎网站上输入个关键词,然后网上就会显示出与这个关键词相关的、相近的无限的内容供你参考选择。

四、丽江诗词与网络和当代网络文化现状初探

1、丽江乃的诗词文化在国内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对此我并不清楚,但是,本土诗词在网络上的严重滞后,“与时俱进”实为“与时不进”,丽江诗词文化在网络传播上的数量非常少,但是传播者的水平局限和不负责任造成严重谬误、错漏,歪曲却大量存在,例举:新浪博客《雪山下的吟诵者  杨杰宏》

(1)郭沫若题丽江黑龙潭得月楼联:

正:

龙潭倒映十三峰···;

玉水纵横半里许···。

误:上下联各错一字(见“新浪博客”——“英古阿格的博客”:“雪山下的吟诵者”一文)

龙潭倒映十峰···,

纵横半里许···。

(2)《玉龙雪山》(元·王沂)

正:

····方夏偶经过,肌肤犹粟起···。

误: 错二字

····方偶经过,肌犹粟起···。

(3)清代纳西族著名诗人木正源《雪山十二景》之十——绿雪奇峰(错漏十多处)

(序)山共大小(缺此二字)六七十峰,宛然玉笋排(列),(白)光茫茫,突有从(缺此字)背岐出一峰,与前峰参错;下临金江,雪色尽绿。岂以碧(波)上腾,水(气)喷薄故耶?(无此字)见如苔影蓊郁,如草痕菲微,而寒芒更凌凌(稜稜)逼射。虽经屡名(累旬)新雪,不能增白,其濡染渐渍使然也,土人谓之绿玉屏。

(诗)草树不生处,何来何满川。芒(稜)空翠霭,影逼蔚蓝天。石案排青(玉),云窝笼碧烟。倘如歌白雪,应赋绿章联。

顺提一下,同一作品在不同文献中的差异,如《文笔峰》(清·李洋)

(1)(丽江市古城区政协文史专辑《纳西族诗文集》)

谁将健笔插孤峰,高出层霄几万重。洒落烟霞红日近,珍藏翰墨白云封。长空夜静描银汉,雪岭朝寒写玉龙。应有文章通帝载,人间何处觅仙踪?

(2)赵银棠《纳西族诗选》

谁将健笔插孤峰,高出尘埃数万重。洒落烟霞红日近,珍藏翰墨白云封。长空夜静描银汉,雪岭朝寒写玉龙。应有文章通宇宙,人间何处证奇踪?

(3)网络 龙启宇《丽江纳西族清代诗人》有文之误:

谁将健笔插孤峰,高出尘埃数万重。洒落烟霞红日近,珍藏翰墨白云封。长空夜静银汉,雪岭朝寒写玉龙。应有文章通宇宙,人间何处证奇踪。

2、网络文化特有的快捷、自由、开放、互动及创新性,使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力量之强、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在人们广泛接受网络文化的同时,网络文化的现状也令人喜忧参半。我很赞同一种积极而反思性的观点,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宝库,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文化的信息量不仅包容了人类有史以来所有文化信息的总和,并且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增长乃至膨胀中。但是网络文化的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高雅严肃健康的文化精华经典比比皆是应有尽有,但文化糟粕和谬误、低俗下流的垃圾文化也泛滥充斥。

这一切,也的确使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如何把我们的诗词,我们的诗社与网络结合起来,丽江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而日益开放,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着,丽江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开放变革,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文化开放的最佳途径,我们不但可以利用网络来方便快捷地学习借鉴,更容易对外交流来传播丽江诗词文化,同时逐渐更正如上所述丽江诗词在网络上存在的谬误。的确如此!我们优秀的丽江诗词文化为什么不可以在网络上向全世界展示风采,而任由那些文化糟粕和谬误、垃圾文化在网络上吸引人们的眼球,来俗化甚至毒化人们的心灵呢?我们既然也是文化人,我们为什么不能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尽一份力呢?我认为我们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我们自己有的那些有关诗词的书籍资料,局限于一年两期的玉泉诗刊而故步自封。请问,别说外地,就说本地有多少人知道有个玉泉诗社呢?(木府游客索要诗社文献例)。比如说我们玉泉诗社,在将来可以考虑建设我们自己的网站,在现在,我建议我们在丽江的政府网站有关文化的栏目中争取获得一席之地,这自然可以让更多的人们知道和关注我们诗社,了解我们在丽江诗词文化上所进行的努力,看到我们这些年的成绩,我相信如果这样,我们将会有更多机会和丽江乃至外地的诗词爱好者和文人交流互动起来,我们不妨仅仅这样想象一下,诗社的将来必定会是欣欣向荣的。更重要的是,当代社会里,诗词与网络的结合实际上才是真正生态的、可持续的有机结合,我们回到一开始的中华诗词创作关于求正容变的探讨上看来,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众所周知,我们的国家发展需要一带一路,这是今年举世瞩目的大事,而且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138个国家的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全球化。国际社会需要加强交流合作,互通有无,需要变革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和平进步。同样的道理,我们因此也应该开创诗词文化的一带一路。这个一带一路靠什么来带路呢,我给大家推荐的就是上网之路。我相信,当我们真正有效地把诗词文化与网络结合起来,那岂止是文化的一带一路,而是千带万路、亿带亿路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增点文学素养吧-诗词入门
例说律诗“八病”
雨梦老师第一讲《怎样写一首合格的诗词——押韵》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
《诗律词律曲律汇编》||第3讲《韵书和用韵》(续)
中国古诗词基础知识讲义.第四章(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