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81年前陈云同志《支部》一文的启示

近日阅读了一篇陈云同志写于1939年6月10日的工作指导文章《支部》。文章集中阐述了“支部的组织”、“支部的基本性质”和“地方党支部如何领导支部”三个问题,虽时隔80余载,读罢仍颇受启迪。

启示之一:文章作用发挥到位在于务实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文学作品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的反映,成文过程称创作,通常热情又含蓄地启迪人、教育人、激励人;实用文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务实的反映,成文过程称写作,通常直接简练地告诉人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基本事理。

文章一定是要发挥作用的。而实用文跳出创作圈,进入更广阔的空间,与社会各层面广泛发生联系,因此尤其要突出实用性,以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

《支部》一文表达的主旨,在同一时期党的经典著作中并不多见,时任中央组组织部长的陈云同志,应该是代表党中央拟稿行文的。

该文在《解放》杂志发表后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文章6000余字,通篇未见生僻艰涩的词句,贯穿全文始终的,就是一个“实”字。

从形式上看,谋篇用语朴实无华、毫不做作,全无毛泽东1942年《反对党八股》文中描述的不良现象。

在层次、段落安排上,层次标题分别为“支部的组织”、“支部的基本任务”、“地方党部如何领导支部”,三个短语并不讲究字数的相同、结构的对称、句式的统一,能说清层次阐述的问题就行;段落标题也直接点名话题,不加任何修饰,以“地方党部如何领导支部”为例,就讲两个问题,“了解支部的情况,给以适当的领导”、“培养支部的干部”一目了然,毫不费解;全文讲三个方面8个具体问题,也没有刻意追求面面俱到、系统完整。

在遣词用语、修辞手法上,罕见华丽词藻,几乎没有对偶、排比、缩略等当今应用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而像“是他们自己的事”、“支部是党最下层的组织”、“不慌不忙地首先抓住这一工作”一类朴素的语句却俯拾皆是。

再从内容上看,显旨、选材详略得当、务实有效,在特定的时空、环境条件下,清清楚楚地表达了党中央关于支部的组织、任务、建设的基本观点,让人们一看就知道要做什么事,懂得为何这么做,既便于理解,又便于执行。

比如,为说明必须加强支部建设,文中就用“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一句话,可谓言简意赅,而论证这句话也仅用70个字,可谓惜墨如金;当谈到支部在根据地内要发挥领导作用时,则在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充分展开,谈到地方党部如何给支部适当的领导时,同样在总体原则、具体指导上详细说明,让大家觉得拿来就可以用。

因此,无论从文章主题和材料内容要素,还是结构和语言形式要素看,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实”字。

再读读1935年5月30日《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1938年9月《论干部政策》、1940年12月23日《学会领导方法》等,正式行文也好,即席讲话也好,哪一篇不是务实的经典之作?

而这,也正是陈云同志终生座右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写作与讲话方面的生动写照。

大的方面讲,文风关乎党风;小的来说,文风体现一名党员立身处事的根本。

我们应该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时时想想写文章“为了什么”这一最基本但又最根本的问题,看看我们是热衷于修饰文章,还是用心于凝练主题?想一想是否热衷于高谈论阔,热衷于洋洋万言,而与求真务实的初衷渐行渐远?

启示之二:文章意味的深长在于醒世

《支部》发表于我党延安抗战时期,回答的是如何加强支部建设的问题,但文中不少语句近日读来仍觉隽永,耐人寻味。

“支部的党员必须慎重地选择自己领导机关的人员”,这里讲的领导机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支委“一班人”,当前一些基层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明显,我们可以问一问,慎重选择自己“领导机关的人员”意识到底强不强?做得到底够不够?

“要特别注意分配新党员进行群众工作”,因为“支部周围群众工作的开展,可以使党员更加积极,支部生活更加健全”,但我们是这样培养新党员的么?

“支部进行群众工作的目的,是要争取周围的群众,接受党的领导”,可有多少党员能清醒地记住并主动地践行,把它当作最基本的工作呢?

更有振聋发聩的话,“必须注意,正因为共产党政治威信的提高,敌特、汉奸、反对共产党的分子,正在用种种方法钻进共产党内,进行阴谋破坏活动。有些投机分子,也在企图混进共产党内,达到他个人的目的,并腐化我们的党”,革命年代如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早已成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面临愈加复杂多变的形势,不更需要防范形形色色企图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吗?不更需要剔除已被腐化的分子吗?

“意味”何以得“深长?就在“醒世”!尽管是81年前的声音,81年后听到,仍然会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这就是醒世的隽语警言。

再让我们透过语言的背后看一看,支撑的是什么?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如果不是站在无产阶级大众的立场,就不会出现那许多的隽语警言;如果没有那许多的隽语警言,就不会使文章具有深长的意味了。

启示之三:文章生命力的持久在于思想

为什么有些文章写出后,产生了应有的影响与作用,甚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时间一久,人们却不再记起?而有些文章一经写出,历久仍被人们提到呢?

西汉时期有篇《盐铁论》,就盐和铁这国家重要经济物资是国营还是私营问题,深刻阐述“盐铁官卖”的道理,解决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当世可谓影响巨大,但现在却少有人知。

《过秦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耳熟能详的一些文章,每次用心阅读,都能使人产生一些新的感悟。

二者生命力迥然不同的缘由何在?

缺少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思想,应当是前者问题的症结所在。前者应时而作、应事而作,时过境迁,生命力就完结了;后者,总能体现出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办法的深刻见解,问题抓得准,道理讲的深,就超出了一般。

让我们再读读《支部》文中的一些话。

“支部不但要在组织形式上具有核心的堡垒的姿式,而且要在实际上真正能起到核心的堡垒的作用”,告诉我们既要看形式,更要重视内容。

“支部在周围群众中间工作的好坏是测量支部工作好坏的尺度”,直指事物的本质属性。

谈到上级党委如何领导支部问题时,“要使是自己的领导正确而适当,就必须先熟悉这个支部党内党外的具体情况,了解支部的历史,每个党员的各方面,支部的环境,如地方情况、群众情绪和阶级关系等”,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在我们眼前闪现。

还有不少类似的论断,总是让我们感受到真理的力量,让我们深切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已浸润全文。

我们并不一概反对缺乏“思想”的文章,那些例行性、事务性的通知、请示、批复等,按惯例办即可。但讲话类、研究类、指导类等文章,总得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给人启迪吧?

而时下,有些人的做法,习惯就事论事,不爱深入一步,缺的就是理性思考。在形式上,在现象上,在偶然性上辛辛苦苦琢磨体会并予以表达,把握内容、本质、必然性上却很不刻苦,产生不了那一个“飞跃”,就因此停留在“思想”的前一阶段。也许写出的文章发挥了点作用,但又怎么可能生命持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党的基本知识应知应会100题
2012新党章知识竞赛试题(200)
2016年党章知识测试题及完整答案.doc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学习问答
中国共产党章程题库
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及其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