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钟书论“无情不老 ”

《管锥编-毛诗正义》札记之四十六

钱钟书论“无情不老”

/周敏

《管锥编-毛诗正义》第四十六则《隰有苌楚》,副标题为《无情不老》

》。

《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注释

   隰(xí):低湿的地方。苌(cháng)楚:藤科植物,今称羊桃。

   猗傩(ē nuó):同“婀娜”,柔软的样子。

   夭:少,此指幼嫩。沃沃:润泽的样子。

   华:花。

⑤家:与下章“室”皆谓婚配。《左传·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无家”、“无室”指无家庭拖累。

译文

  洼地有羊桃,枝头迎风摆。柔嫩又光润,羡慕你无知好自在!

洼地有羊桃,花艳枝婀娜。柔嫩又光润,羡慕你无家好快乐!

洼地有羊桃,果随枝儿摇。柔嫩又光润,羡慕你无室好逍遥!

钱钟书此则对《隰有苌楚》中“无知”一词进行了训诂,阐明了诗意,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无情不老”。

【对《苌楚》中“无知”一词的训诂】

《隰有苌楚》这首诗共有三章,每章两句,第一句起兴,写洼地杨桃柔嫩而光润,婀娜多姿,第二句,用杨桃之鲜嫩光润来暗喻,表达诗人对少男少女两情相悦的羡慕。

“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诗的第二、三章结尾两句好理解。“子”是诗中主人公,现代汉语就是第二人称“你”。

诗人羡慕“子”快乐、逍遥,因为“子”尽享恋爱之乐而无“室家”之累。

诗人大概是有家室之人,已在“围城”中,感觉不自由,而“子”在“围城”外,自由自在。诗是“围城”中人羡慕“围城”外人。

然而,诗的第一章“乐子之无知”,就没有二、三章那么好理解了。

为什么“无知”却值得羡慕呢?

“无知”二字究竟何意,值得训诂。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

《笺》:“知、匹也,于人年少沃沃之时,乐共无匹配之意。‘无家’谓无夫妇室家之道。”

《正义》:“谓十五六时也。”

按《序》:“思无情欲者。”注疏胶泥此语,解“知”为知人事、通人道,如《孟子·万章》“知好色则慕少艾”之“知”,甚矣其墟拘墨守也!

毛《序》注“无知”为“思无情欲者”。

“思无情欲”即思无邪,大概意思是,懵懂之少男少女刚刚知晓倾慕异性,心灵是青涩、纯洁的,有情爱之思而无性欲之念,犹如孟子所言:幼小之人,依恋父母;年届少年,知晓男女之情后,刚开始对貌美异性萌生喜爱和倾慕。

《笺》注:知,是匹配的意思;无知,是没有匹配的想法,没有成婚的意愿。

《正义》疏:“无知”是指少男少女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豆蔻年华。

钱钟书说,《笺》、《正义》之注疏过于拘泥于毛《序》。他们解“知”为“知人事,通人道”,即知晓男女之情。解“无知”为“情窦未开”,少年十五六岁尚“无匹配之意”,只知两情相悦而未想到婚配。

钱钟书觉得他们的解读局限而片面,认为“无知”一词的内涵应该是宽泛的:

《荀子·王制》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即此处“无知”之意。

——草木无知,禽兽有知,草木者,植物也,禽兽者,动物也。植物和动物同为有生,前者无知后者有知。盖有脑、有神经系统并能感觉外物者,为有知者也。人乃高等动物,当然属于有知者也。

“知”,知虑也,而亦兼情欲言之,如《乐记》:“知诱于外。”郑玄注:“知犹欲也。”“情”,情欲也,而亦兼知虑言之,如《易·乾元》:“各正性命。”孔颖达疏:“天本无情,何情之有?而物之性命,各有情也:所秉生者谓之性,随时念虑谓之情。”故称木石可曰“无知之物”,又可曰“无情之物”,皆并包不识不知、何思何虑、无情无欲而云然。

——《乐记》及郑玄注说,有知者必受外界的诱惑,必有情欲;《易·乾元》及孔颖达疏说,随时挂念谓之情,即有情欲者必有知虑也。因此,知虑和情欲密不可分,简言之,有知必有情。这里的情不是狭义的男女之情,而是广义的人对外物的爱憎之情。

由此,钱钟书把“无知”训诂为:无识无知、无思无虑、无情无欲。

“无知”本指草木没有知觉。《隰有苌楚》中的“无知”是指“子”(诗的主人公——156岁的少年)像“苌楚”一样没有知虑和情欲的烦恼和忧愁。

可以说,对“无知”一词,郑、孔之解是狭义的,钱钟书之解是广义的。

【“乐子之无知”的诗意】

在对“无知”一词训诂的基础上,钱钟书开始解读“乐子之无知”的诗意:

此诗意谓:苌楚无心之物,遂能天沃茂盛,而人则有身为患,有待为烦,形役神劳,唯忧用老,不能长保朱颜青鬓,故睹草木而生羡也。室家之累,于身最切,举示以概忧生之嗟耳,岂可以“无知”局于俗语所谓“情窦未开”哉?

苌楚即杨桃是无心之物,无知虑、无情欲,所以能自在自然地蓬勃生长而无任何烦恼和忧愁;人则不同,有性命之忧惧,有期待之烦恼,有生计和欲望驱使其劳形劳神,只会加剧衰老,而无益常葆青春。因此,诗人见杨桃之繁盛便生出如许羡慕之情,是理所当然的。

在人生烦恼中,家庭的羁绊和操劳是最为切近的,所以诗用它为例来慨叹人生之多忧。《笺》、《正义》把人生忧己忧事的诸多烦恼注解为少年“情窦未开”,实在是太过局限了。

窃谓元结《系乐府·寿翁兴》:“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唯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即《诗》意。

而姜夔《长亭怨》:“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许。”尤为的诂。“青青如许”即“夭之沃沃”,“若有情”即“无知”。

姜氏若曰:树无知无情,故猗猗菁菁,不似人之思虑萦结,哀乐侵寻,积衰成敝,婆娑意尽也。

钱钟书说,《苌楚》的诗意是强调,树木倘若有情,就免不了烦恼忧患,就不会长得如许苍翠茂盛。人应顺其自然,学草木而忘情。

根据钱钟书的论述,“乐子之无知”可解读为:你何等年轻,像苌楚一样无忧无虑,自在逍遥,多么令人羡慕啊!

【无情不老】

钱钟书由《苌楚》诗“乐子之无知”谈到“无情不老”。

钱钟书解读姜夔“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许”之意说:树无知无情,故猗猗菁菁,不似人之思虑萦结,哀乐侵寻,积衰成敝,婆娑意尽也。

树因为无知无情,蓬蓬勃勃,郁郁青青,人因为有情常纠结难遣,愁肠百转,思虑万千,以至抑郁伤身,丝尽蚕死,油尽灯灭。

简言之,草木因无情而蓬勃茂盛,人因为有情而痛苦早衰。

有一句老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人自成年晓事起,情便与生同在了。

然而,人生最大的困惑也正是情,因为情使多少人不堪重负,因为情使多少人一生憔悴,因为情使多少人魂断欲壑。

情是无形的,但情又是实在的,处理不好会成心病,如身上背的包袱,又如心头的乱麻,如果你放不下,解不开,它就是很大的负担,使你寝食难安,久而久之,由精神困境致使身体功能紊乱,使你疾病缠身,最终把你拖垮,让你短寿归西。

正如金庸先生《书剑恩仇录》所言:“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因此,古哲历尽情累,幡然醒悟:人欲不老,人欲长寿,就要学草木之“无情”,相反,清心寡欲之人,则悠悠长寿,“无情不老”。

钱钟书引古人诗文数则,屡明“无情不老”之旨:

杜甫《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人生只因有情,而时常泪水满襟,,岂如江水流淌、江花绚烂之自由自在,无穷无尽。

鲍溶《秋思》之三:“我忧长于生,安得及草木。”

    ——我的忧愁比生命还要悠长,怎能比得上草木之安逸自适。

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凭吊古迹,六朝繁华已殆尽,唯有台城十里长堤,无情之柳,烟笼叠翠,终古常青。

 戴敦元《饯春》:“春与莺花都作达,人如木石定长生。”(《戴简恪公遗集》卷四;

     ——春与莺花都很自在旷达,人如果能像木石一样无情,一定会长生不老的。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亦归一揆,不詹詹于木石,而炎炎大言耳。宋人因袭不厌,如陈著《渔家傲》词:“天为无情方不老。”则名学之“命题换质”(ob天若有情天亦老version)也。

——“天为无情方不老”乃蹈袭“天若有情天亦老”,只是换了一种说法,都是说,天如果有情,天也会苍老的。极言情多之为害。

当然,人之价值观是多元的,古时也有对长生不老不以为然的。

鲍照《伤逝赋》:“惟桃李之零落,生有促而非夭:观龟鹤之千祀,年能富而情少。”又谓无情之物,早死不足悲、不死不足羡耳。

——龟鹤无情而千年,然而,无情之物,虽长寿而何益?无情之物,早死不足悲、不死不足羡。

桓谭《新论·辨惑》:“刘子骏信方士虚言,谓神仙可学。尝问言:‘人诚能抑嗜欲,阖耳目,可不衰竭乎?’余见其庭下有大榆树,久老剥折,指谓曰:‘彼树无情欲可忍,无耳目可阖,然犹枯槁朽蠹,人虽欲爱养,何能使不衰?”与《隰有苌楚》之什指趣适反,顾谓树“无情欲”、“无耳目”,则足申“无知”。

——桓谭《新论·辨惑》说,见大榆树枯槁朽蠹,申言“无情”不能免朽,与《隰有苌楚》之篇什指趣适反,

元结又有《七不如》一文:“常自愧不如孩孺,不如宵寐,又不如病,又不如醉。有思虑不如静而闲,有喜爱不如忘。及其甚也,不如草木。”(《全唐文》卷三八三)。此非羡草木长寿,乃自愧“不如”草木无知,则释老绝思虑、塞聪明之遗意。与《苌楚》复貌同心异,而略近西洋所谓原始主义。

——元结《七不如》:不如孩孺,不如宵寐,不如病,不如醉,不如静而闲,不如忘,不如草木,不是羡慕草木长寿,而是羡慕草木没有烦恼,乃愤激语,是释家、道家“绝思虑、塞聪明之遗意”。与《苌楚》之诗旨貌同而意殊。

最后,钱钟书打通古今中外,申论“无情不老”为人类之共悟。

浪漫诗人初向往儿童,继企羡动物,终尊仰植物,为道日损,每况愈下。席勒诗言:“草木为汝师。”列奥巴迪文言,不愿为人,而宁为生机情绪较削之物,为禽兽不如为草木。元氏之作,于千载以前,万里而外,已示其几矣。

——西方浪漫诗人开始向往为儿童,进而企望为动物,最终仰慕为植物,席勒拜草木为师,列奥巴迪宁可为生机、情绪更低级的东西,成为禽兽不如成为草木,和千载之前、万里而外的元结之《七不如》同一机杼。

近世意大利有学人而工诗者,作咏《碧空》之篇,略谓彼苍者天,昨日如斯,今日如斯,明日仍如斯,无感情,无知觉,不病不衰,不死不灭,不朽不腐,冷如冰,覆如坟,无边无际,压盖下界;持较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似缩之寸幅者伸为万里图,行看子也。

——意大利学者兼诗人《碧空》之篇,说苍天无古无今,无情无知,无生无死,和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如出一辙,《碧空》所咏为万里长卷,李贺之诗乃浓缩之尺幅。

综上所述,我以为,古人学草木之“无情”,是曾遭情劫、情害后发出的反省悟语,正是深情之产物。

亲爱的朋友们,古人的智慧可资借鉴。

情事多端,数语难尽。

学草木之“无情”,不是灭情,不是绝情,不是成冷血,也不是做呆鸡,而是要学会分析情,整理情,精简情。

要善于分别亲情和友情,分辨真情和虚情,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别对待,力求不为情累,不生情病,多沟通,多付出,多践行,有恩则报,有怨则解;诚心诚信,爱憎分明;但求心安,不责于人;蒙尘力扫,日久自清。遇事真情相待,事过不萦于心。让自己从多情的缠扰中解脱出来,做到清心寡欲,心地澄明,做一棵不老之松郁郁青青。

最后,引用刘德华的唱词《忘情水》作结:

曾经年少爱追梦  一心只想往前飞

行遍千山和万水  一路走来不能回

蓦然回首情已远  身不由已在天边

才明白爱恨情仇  最伤最痛是后悔

如果你不曾心碎  你不会懂得我伤悲

当我眼中有泪  别问我是为谁

就让我忘了这一切

啊  给我一杯忘情水  换我一夜不流泪

所有真心真意  任它雨打风吹

付出的爱收不回

给我一杯忘情水  换我一生不伤悲

就算我会喝醉  就算我会心碎

不会看见我流泪

                                                                                                     二〇一九年八月八日

(注:篇中斜体字引自《管锥编-毛诗正义》第四十六则)

附录:《管锥编-毛诗正义》第四十六则

四六 隰有苌楚·无情不老

“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笺》:“知、匹也,于人年少沃沃之时,乐共无匹配之意。‘无家’谓无夫妇室家之道。”《正义》:“谓十五六时也。”按《序》:“思无情欲者。”注疏胶泥此语,解“知”为知人事、通人道,如《孟子·万章》“知好色则慕少艾”之“知”,甚矣其墟拘墨守也!《荀子·王制》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即此处“无知”之意。“知”,知虑也,而亦兼情欲言之,如《乐记》:“知诱于外。”郑玄注:“知犹欲也。”“情”,情欲也,而亦兼知虑言之,如《易·乾元》:“各正性命。”孔颖达疏:“天本无情,何情之有?而物之性命,各有情也:所秉生者谓之性,随时念虑谓之情。”故称木石可曰“无知之物”,又可曰“无情之物”,皆并包不识不知、何思何虑、无情无欲而云然。此诗意谓:苌楚无心之物,遂能天沃茂盛,而人则有身为患,有待为烦,形役神劳,唯忧用老,不能长保朱颜青鬓,故睹草木而生羡也。室家之累,于身最切,举示以概忧生之嗟耳,岂可以“无知”局于俗语所谓“情窦未开”哉?窃谓元结《系乐府·寿翁兴》:“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唯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即《诗》意。而姜夔《长亭怨》:“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许。”尤为的诂。“青青如许”即“夭之沃沃”,“若有情”即“无知”。姜氏若曰:树无知无情,故猗猗菁菁,不似入之思虑萦结,哀乐侵寻,积衰成敝,婆娑意尽也。杜甫《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鲍溶《秋思》之三:“我忧长于生,安得及草木。”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戴敦元《饯春》:“春与莺花都作达,人如木石定长生。”(《戴简恪公遗集》卷四;谭献《复堂日记》卷八言以《送春诗》课士得贺汝珩一卷云:“我与莺花同作达,人如木石可长生。”盖谭为此生所欺,不识其窥盗陈编也);均可参印。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亦归一揆,不詹詹于木石,而炎炎大言耳。宋人因袭不厌,如陈著《渔家傲》词:“天为无情方不老。”则名学之“命题换质”(obversion)也。鲍照《伤逝赋》:“惟桃李之零落,生有促而非夭:观龟鹤之千祀,年能富而情少。”又谓无情之物,早死不足悲、不死不足羡耳。

桓谭《新论·辨惑》:“刘子骏信方士虚言,谓神仙可学。尝问言:‘人诚能抑嗜欲,阖耳目,可不衰竭乎?’余见其庭下有大榆树,久老剥折,指谓曰:‘彼树无情欲可忍,无耳目可阖,然犹枯槁朽蠹,人虽欲爱养,何能使不衰?”与《隰有苌楚》之什指趣适反,顾谓树“无情欲”、“无耳目”,则足申“无知”。元结又有《七不如》一文:“常自愧不如孩孺,不如宵寐,又不如病,又不如醉。有思虑不如静而闲,有喜爱不如忘。及其甚也,不如草木。”(《全唐文》卷三八三)。此非羡草木长寿,乃自愧“不如”草木无知,则释老绝思虑、塞聪明之遗意。与《苌楚》复貌同心异,而略近西洋所谓原始主义。浪漫诗人初向往儿童,继企羡动物,终尊仰植物,为道日损,每况愈下。席勒诗言:“草木为汝师。”列奥巴迪文言,不愿为人,而宁为生机情绪较削之物,为禽兽不如为草木。元氏之作,于千载以前,万里而外,已示其几矣。近世意大利有学人而工诗者,作咏《碧空》之篇,略谓彼苍者天,昨日如斯,今日如斯,明日仍如斯,无感情,无知觉,不病不衰,不死不灭,不朽不腐,冷如冰,覆如坟,无边无际,压盖下界;持较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似缩之寸幅者伸为万里图,行看子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管窥锥指编释我70
诗经注解(148)隰有苌楚
【诗无邪36】一首诗背后的七种解读
新译《诗经》· 桧风 · ​​隰有苌楚
草木无情,竹语情深
一首诗背后的7种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