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钟书论《列子-杨朱》之“为名”

《管锥编-列子张湛注》札记第八则之三

钱钟书论《列子-杨朱》之“为名”

                               /周敏 

   《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八则《列子-杨朱》,共论述了七个问题,此为第三个问题——“为名”。

        钱钟书此节的标题是“为名”。

“为名”,为了“名”。(小名叫名誉,大名叫名声)

      “按此篇以身与名对待”,是《列子-杨朱》第一节《贵身而贱物》的开篇语,移在此节正合适。

       此节启示我们,求“名“要适当,求“名”过度甚至以身“殉“名就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了。(殉:为了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

《孟子·滕文公》曰:“杨氏为我”;

      《淮南子·俶真训》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

      上文所称杨氏、杨子指杨朱,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  

      “为我”是杨朱哲学的核心观点,主张“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提倡生命至上。

通观此节,谈了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我”;第二,“身”和“名”的关系。

【什么是“我”呢?】

       钱钟书说:

      身体为“我”之质(thematerial self),形骸为“性”之本,然而“我”不限于身体,“性”不尽为形骸。

      ——身体即是形骸。身体(形骸)是“我”的本质和根本。“性”是身体(形骸)的自然表现。

“‘我’不限于身体,‘性’不尽为形骸”是什么意思呢?钱钟书援引释典来阐述这个问题。

释典曰“我、我所”(参观《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离我我所”句肇注);凡可以成我相、起我执、生我障者,虽为外物,不与生来,莫非“我”也、“性”也。

——在身体之内又不限于身体的东西,释典列了三点即“成我相、起我执、生我障者”。“成我相”是他人的印象、看法和评价,形成我的形象,“起我执”是对已获得东西的挚爱和向往之物的追求,“生我障”是得而复失和求而不得产生的苦恼。这三点是后天形成的,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在人的脑海中,所以,也属于“我”。

钱钟书接着说:

为我”而仅止于身,“全性”而祇囿于形,人当病痛之时,处困絶之境,势所必然,初非常态。

——人在身患重病、深陷绝境的时候,“我”才仅止于身,“性”才只囿于形,但这是特殊情况,并非是人的常态。

苟疾苦而不至危殆,贫乏而未及冻馁,险急而尚非朝不虑夕,乃至出息不保还息,则所“全”之“性”、所“为”之“我”,必超溢形骸身体,而“名”其首务也。

——如果疾苦而不至于危及性命,贫穷而不至于饥寒交迫,处于危难之中而不至于朝不保夕,说得极端一点,人只要没有到命悬一线、上气不接下气的境地,所谓“我”和“性”总是超出于身体之外,包含诸多的期望和需求,能引起人的执念而放不下的。在所有这些执念中,首当其冲放不下的就是“名”。

概括地说,钱钟书援引释典说明,人们后天获得的那些执念(“成我相、起我执、生我障者”)也属于“我”。

钱钟书认为,应依据人生的常态来看问题。“我”既包括先天的身体(含人脑机能),也包括后天形成的执念 (即“成我相、起我执、生我障者”)。

按照这个思路和逻辑,“名”作为后天形成的一种,就和“我”(人身)混而为一了,就不存在“名”和“身”相互对待的问题了。

因此,对钱钟书关于“我”的界定,不敢苟同。

我的看法与此相反。我以为,只有把“我”界定为仅止于身,只囿于形,和后天形成的东西区分开来,才便于将“身”与“名”分别开来,把“身”与“名”作为不同的东西相对待,才便于认清生命的真相。

如果“身”、“名”不分,“身”和“名”同属于“我”,后面以身“殉”名的话题就无从谈起。只有回归常识,把“名”看作身外之物,排除在“我”之外,讨论“身”和“名”的关系才有意义。

【以身“殉”名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对于人而言,“名”的重要性仅次于身体和性命。

“名”非必令闻广誉、口碑笔钺也,即“人将谓我何”而已。塞天破而震耳聋之大名无不以“人谓我何”托始,如雄风起于萍末焉。名属我相;我相排他,而名又依他,以人之毁誉,成己之声称,我慢有待乎人言。爱身惜生之外而复好“名”,此人之大异乎禽兽者也。

  ——“名”有大小之分,尽人皆知,名扬四海是名,叫名声;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也是名,叫名誉。声名显赫,家喻户晓的名声无不从人们的交口称赞开始,正如雄风无不萌生于池塘浮萍的微动。人的名是人的形象(“我相”),这形象区别于他人,但依赖于他人的看法,以他人的称赞或非议为转移。人在爱惜身体和性命之外,还注重自己的名,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标志。    

      名属我相;我相排他,而名又依他,以人之毁誉,成己之声称,我慢有待乎人言。爱身惜生之外而复好“名”,此人之大异乎禽兽者也。

 ——名声属于“我相”(我的形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我相”,并区别于他人的“我相”,所以说“我相排他”,但人的名又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它随人们的赞扬或非议而形成好名或恶名,所以人们做事都期待别人有一个好看法。人在珍惜身体和生命之外,还期望博得好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古人倡“名教”,正以“名”为“教”,知人之好名仅亚于爱身命,因势而善诱利导,俾就范供使令(别详《全晋文》卷论戴逵《放达为非道论》)。

 ——古人倡导“名教”,正是利用名来实施教化。“名教”抓住人们注重名仅次于爱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这一点,因势利导,促人向善。

      刘熙载《昨非集》卷二《书〈列子·杨朱〉篇后》:“名与善相维者也,去名是去善也。……名不足以尽善,而足以策善,杨朱则用以抑名者抑善也”;以“名”为“教”即以“名策善”也。

——刘熙载说,名与善是相互依存的,否定名声无异于废除善举……人顾念名声不能保证他做的全是善事,但一定会鞭策鼓励他多多行善,杨朱提倡贬低名实际上是贬低善也;用名来从事教化,就是用人的名来鞭策行善。

《列子》非“名”,盖有见于好名之心每足与爱身命之心争强而且陵加焉耳。夫得财以发身,而舍身为财者有之,求名以荣身,而杀身成名者有之,行乐以娱身,而丧身作乐者有之,均所谓“殉”也。

——《列子》之所以对“名誉”提出疑义,是因为他看到过分爱好名誉的弊病,即爱名者往往超过爱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得财本来可以更好地供养身体,但有人反过来舍身求财;得名本来可以荣身,但有人反过来杀身以成名;行乐本来可以娱身,但有人反过来丧身以作乐,凡此种种都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也就是所谓“殉”。

综上所述,“为名”实际上是好事,它促使人们行善向上,但为了求名不惜牺牲生命就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了。

最后,钱钟书梳理文脉,指出《列子》反对以身“殉名”的观点来源于老子,《老子》第五0章、七五章及《文子·符言》已“早发斯理”。

钱钟书还援引《商君书· 算地》、《通鉴·唐纪》、苏轼《东坡题跋》的言论,指出:

“发身、荣身、娱身而反忘身或且亡身,此又人情世事之常”。

本来是追求人身的发达、荣华、娱乐,结果却忘记了自身性命甚至自取灭亡,这也是人情世事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以身殉名”正如黑格尔论史所说“愿遂事成而适违愿败事”,发生了手段与目的之错位和颠倒,玩猴反被猴耍,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警醒!

                                               二〇二〇年十月七日

(注:篇中红体字引自《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八则)

附录:《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八则之三

“为名”

《孟子·滕文公》曰:“杨氏为我”;《淮南子·俶真训》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身体为“我”之质(the material self),形骸为“性”之本,然而“我”不限于身体,“性”不尽为形骸。释典曰“我、我所”(参观《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离我我所”句肇注);凡可以成我相、起我执、生我障者,虽为外物,不与生来,莫非“我”也、“性”也(A mans self is the sum total of all that he can call his)。故“我”与“性”皆随遇损益;“为我”而仅止于身,“全性”而祇囿于形,人当病痛之时,处困絶之境,势所必然,初非常态。苟疾苦而不至危殆,贫乏而未及冻馁,险急而尚非朝不虑夕,乃至出息不保还息,则所“全”之“性”、所“为”之“我”,必超溢形骸身体,而“名”其首务也。“名”非必令闻广誉、口碑笔钺也,即“人将谓我何”而已(che si discorrerà di luiwas die Andern von uns denken)。塞天破而震耳聋之大名无不以“人谓我何”托始,如雄风起于萍末焉。名属我相;我相排他,而名又依他,以人之毁誉,成己之声称,我慢有待乎人言。爱身惜生之外而复好“名”(approbativeness),此人之大异乎禽兽者也(the differentia of man par excellence)。古人倡“名教”,正以“名”为“教”,知人之好名仅亚于爱身命,因势而善诱利导,俾就范供使令(别详《全晋文》卷论戴逵《放达为非道论》)。刘熙载《昨非集》卷二《书〈列子·杨朱〉篇后》:“名与善相维者也,去名是去善也。……名不足以尽善,而足以策善,杨朱则用以抑名者抑善也”;以“名”为“教”即以“名策善”也。《列子》非“名”,盖有见于好名之心每足与爱身命之心争强而且陵加焉耳。夫得财以发身,而舍身为财者有之,求名以荣身,而杀身成名者有之,行乐以娱身,而丧身作乐者有之,均所谓“殉”也。《老子》第五○章、七五章反复言:“人之生,动至死地,以其生生之厚”,“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文子·符言》:“欲尸名者,必生事。……人生事,还自贼”;早发斯理。《商君书· 算地》篇以为盗贼“身危犹不止者,利也”,“上世之士”饥寒劳苦“而为之者,名也”,因欲以名、利为治国驭民之善巧方便。《通鉴·唐纪》八贞观元年“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耶!’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又《唐纪》一○贞观九年“上谓魏征曰:‘齐后主、周天元皆重敛百姓,厚自奉养,力竭而亡。譬如馋人自噉其肉,肉尽而毙,何其愚耶?’”;苏轼《东坡题跋》卷一《偶书》:“刘聪闻当为须遮国王,则不复惧死;人之爱富贵,有甚于生者。月犯少微,吴中高士求死不得;人之好名,有甚于生者。”发身、荣身、娱身而反忘身或且亡身,此又人情世事之常。谭峭《化书·德化》喻之于人制木偶而木偶能祸福人,“张机者用于机”,亦即黑格尔论史所谓“愿遂事成而适违愿败事”(die Handlung sich umkehrt gegen dender sie vollbracht)。有谓心行常经之第四条为“手段僭夺目的”(das Prinzip der Heterogonie der Zwecke);以身殉名,是其一例。反客为主,出主入奴,正如磨墨墨磨、弄猴猴弄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列子》12句经典名句,字字珠玑,指引人生路
《列子》10句话,深刻精辟,每一句都充满智慧,值得学习
《列子》名句
野人献曝
列子白话 全文
为什么要读《列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